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阎明复回忆录(全两卷)
阎明复回忆录(全两卷)


阎明复回忆录(全两卷)

作  者:阎明复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定  价:138.00

I S B N :978701014935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阎明复回忆录》(一)(二)两卷,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翻译生涯、文革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全书跨越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从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涉及众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阎明复是中共谍报英雄阎宝航之子,在书中,作者亲切回忆起自己自幼随父母频繁接触中共早期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周恩来等曾是“阎家老店”常客)的别样年少时光,回忆起抗战岁月父亲身边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毅然决然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哈外专”毕业后,在全总和中办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等领导人做了17年俄文翻译的非凡经历,其间亲历国际共运的转折历程和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分裂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作者对“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的痛苦回忆,直至恢复工作后任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时,积极选调大批尚未摘帽的“右派”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编撰大百科全书的诸多往事。本书饱含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拳拳深情,具有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首次公开许多有关国际共运和中苏关系的史料尚属。

TOP作者简介

    阎明复(1931—  ),辽宁海城人,1931年11月出生于北平。战乱年月从小随父母不断迁徙。抗战时期,在重庆巴蜀小学、南开中学读书。1947年,到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67年被关进秦城监狱。1975年恢复工作后,历任中共中央编译局毛泽东著作编译室定稿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部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长。1997年至今,历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会长、荣誉会长。

TOP目录

  《阎明复回忆录(一)》
我的少年
4/出生
4/家人
6/北平——我的出生地
13/南京趣事
16/重庆岁月
16/重庆村十七号
21/“阎家老店”
24/周伯伯原来就是周恩来
25/难忘的巴蜀小学
30/重庆大轰炸
35/“南开”往事
40/抗战,抗战,抗战!
42/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45/跋涉在回东北的旅途上
45/别了,我的第二故乡重庆
47/沿长江而下到上海
49/大海呀,大海!
50/从天津到东北
52/穿行在东北大地上
56/我的父亲阎宝航
57/代号“阎政”
58/从基督教徒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61/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66/《阎宝航谈地下党工作的经验》
76/怀念、肯定、召唤
81/高素一生不容易,是有功的
 
我的大学岁月
89/短暂的团聚
92/东北大学
92/温暖的革命大家庭
94/学了两门课
95/不应该这样斗来斗去
97/哺育我成长的“哈外专”
99/刘亚楼校长
102/校长和老师
107/我的二哥
115/同窗岁月
 
见证历史:全总七年见证中苏友好
127/生活中新的一页
131/俄文翻译室:和苏联专家在一起
131/第一批苏联专家
143/第二批苏联专家
144/第三批苏联专家
151/新生力量
155/人民防空:苏联的经验
167/频繁的国际交往: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的氛围
167/首次出国
170/“友好列车”
173/中国工会访苏考察
181/结缘南斯拉夫
187/回访“标新立异”的南斯拉夫
195/第一次给毛主席当翻译
204/走一路辩论一路
215/访南印象
225/随领导人出访
225/随刘少奇出席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226/我见到斯大林
241/随赖若愚参加苏联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246/陪李富春访苏
265/随彭真率领的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苏联、东欧六国
306/全总的两位主要领导人
306/我所知道的李立三
315/赖若愚的遭遇
327/我在全总工作七年的体会:苏联专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贡献
 
见证历史:中南海十年见证中苏关系之变迁
331/中办翻译组的成立
331/我接了师哲的班
334/慈禧迎宾的“后殿”成了我们的办公地点
336/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339/翻译组的工作

 

  《阎明复回忆录(二)》

见证历史:中南海十年见证中苏关系之变迁(续)

1960: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揭开了中苏两党争论的序幕

“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支持

世界工联理事会北京会议和贝利绍娃事件

 布加勒斯特会议:围攻中共的突然袭击;“硬着头皮顶住!”

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

群众和历史将做出结论

一赴莫斯科:中苏两党会谈

二赴莫斯科:二十六国文件起草委员会会议

三赴莫斯科: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961:中苏关系的缓和与论战再起

中苏关系短暂的缓和期

他要整阿尔巴尼亚,我们一直是反对的

我们翻译组的任务

周恩来率团出席苏共二十二大

中苏之间摩擦又起

1962:中苏论战“暗潮涌动”

拒绝中共中央召开兄弟党会议的建议

新疆边民外逃事件和蒋介石“反攻”大陆

王稼祥: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

防止核扩散问题和加勒比海危机

在中印边境问题上苏联起的恰恰是相反的作用

停止出版《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

 赫鲁晓夫导演的一场场反华闹剧,把国际共运一步步推向无法挽回的分裂深渊

公开论战是从苏共二十二大开始的

1963:中苏分歧由内部争论演变为公开论战

他们挑起公开论战,“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毛主席决定发表双方信件,“将赫鲁晓夫一军”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之争

 中苏两党会谈,很可能是一场恶战;我们的方针是:一破二拖

 九次会谈:中共代表团以最大的耐心、最大的努力寻求两党团结

中苏分歧由内部争论逐步演变为公开论战

 1964:中苏笔墨酣战;更加坚定了毛主席“反修防修”的决心

放开手脚,堂堂正正地进行公开大论战了

罗党是来当说客,还是来摸底

公开论战还要继续下去

给赫鲁晓夫祝寿的贺电应该讲点儿实质问题

苏共中央意在强行召开国际会议

苏共中央全会满足了赫鲁晓夫“辞职”的请求

在“静观”中采取推动工作

改善同苏联关系的重大步骤

苏共新领导本身很虚弱,内部矛盾重重

1965:中苏“藕断丝连”;翻译组的任务越来越少

柯西金企图说服中共参加国际共运会议

 中苏两党领导人最后的会面;最后一次给毛主席当翻译

赫鲁晓夫分裂主义继承者的“莫斯科三月会议”

“文革”前最后一次出国:陪同彭真访问印度尼西亚

 杨尚昆被免去中办主任职务;中办翻译组的任务越来越少了

1966:中苏两党中断一切往来;中办翻译组终结

中共拒绝派团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中办翻译组终结

 

回顾与反思

先来看一下苏联方面对这一问题的《总结》

关于中苏分歧,邓小平早已做出了精辟的论断

中苏关系破裂“中国有什么责任”

见证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复苏

作为见证者的希望……

“文革”十年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参加“四清”

初露端倪

中办“文革”点滴

形势急转直下

我所了解的戚本禹

后楼“文革”

中办“学习班”

批斗大会

“砸碎'学习班',回家闹革命”

“'杨家死党'的反扑”

“思想汇报”

“负隅顽抗”

我牵挂中的家人

风云突变

被隔离审查

我的父亲,生离死别

“公审”、“逮捕”

秦城监狱七年半

代号:“67124”

看守、管理员

她“救”了我

第一次提审

第二次提审

我不能讲假话

“不交代拉出去枪毙!”

为当事人澄清事实

囚徒生活

素未谋面的“难友”

囚室“趣事”

传达最高指示

亲人探监

审查结论

我真的疯过吗!

我终于活着出来啦

回家啦!

慢慢地适应新的生活

特殊关怀

毛主席说,这些干部我都熟悉

“我的控诉!”

我犯了什么罪?

含冤入狱的何止我一人

迫害我们,为了同一个政治目的

事实证明根本没有“里通苏修”

含冤而死的父亲

株连“九族”

感谢我们的党拨乱反正

附:家破人亡

“大百科”精神

和姜老在一起

来自秦城监狱的百科倡导人

和姜老一起草创出版社

在争论中确定编纂方针

我和我的百科同事们

“难友”编书

“招降纳叛”的故事

大百科专业骨干队伍

党和政府关怀下的“大百科”

关怀与支持

文化史上空前的伟大工程

迈出早期与国外同行合作的步伐

“大百科”精神

学习和交流的社风

发扬民主,广开言路

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回到了在“大百科”的日子里

附:参加莫斯科书展见闻

TOP书摘

“六五较场口隧道惨案”

  1941年,日本人为了逼迫蒋介石投降,加紧进行空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六五较场口隧道惨案”。

  6月5日,从傍晚起至午夜,24架日机分三批飞入重庆,对市区主要街道和居民区实施“轮番轰炸”。当警报拉响时,市民为躲避空袭纷纷涌向防空隧道,位于重庆闹市较场口的大防空隧道,因为涌入避难人数过量,部分通风设备未启动,有的通风口又被炸塌,通风不足渐渐致人窒息。后来听大人讲:恰巧悬挂着的“挂球”绳子意外断了掉下来,里面的人群以为警报解除开始向外涌,而警报一直未解除,洞门并没打开,外面的人向里涌,避难人群因呼吸困难拥挤在洞口,造成互相拥挤、践踏,大量难民窒息,数千人死于隧道中,现场惨不忍睹。

  父亲当时是“重庆空袭救护委员会”抚济组组长。时值盛暑,尸体腐化的臭气逼人,负责善后救济的父亲亲临现场指挥运尸,一连几夜未合眼。由于数日劳累,加之愤懑悲伤,他身心交瘁,竟晕倒在泥水中。

  国民党军警进去进行所谓“抢救”,实际上是去抢劫,使一些可以被救活的人也死了。爸爸回家后脸色很难看,大骂国民党。中共南方局的《新华日报》发了“大隧道惨案”的新闻。国民党为了掩盖真相,发布一条消息说,蒋介石亲自在“唯一”电影院旁的大隧道洞口坐了两三个小时,只看到抬出几具尸体,说明没有死多少人,妄想掩盖真相。爸爸向《新华日报》提供了好多材料,《新华日报》继续进行了揭露。后来,爸爸被撤了职,不再担任赈济委员会顾问和抚济组组长。

  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

  作为南开的学生,最让我们敬仰的人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张伯苓先生。

  重庆南开中学是我们的张伯苓校长高瞻远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亲自来重庆选址建设的。我在南开的时候,每周的星期一上午,全校学生都要到大操场集合,举行总理纪念周。操场位于校园的中央,把男生部和女生部一分为二。操场北侧看台的中间设有主席台,对面南侧坡上用两色草组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纪念周开始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总理遗嘱,接着是张校长训话。张校长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身着长衫,只要他站在主席台上全场立刻肃静下来。

  七十前,老校长讲了些什么,我大都回忆不起来了。但是校长讲的几件事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他说,南开的学生中最好的学生就是周恩来,虽然他是共产党人,我还是要说,他品学兼优。在天津南开中学,学校男生演话剧《一元钱》,剧中有一个女角,没人扮演,周恩来就承担了这个女角,非常出色。他现在常来学校看望我。蒋委员长也常来看望我。校长说,我们中国人像一盘散沙,不团结,所以受日本帝国主义欺凌。他拿出一支筷子,稍稍用劲一折就断了,接着又拿出一把筷子,百折不断。他说,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折断我们,就能打败日寇。张校长在训话中苦口婆心地讲解南开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说,“日新月异”就是希望我们南开的学生每天每月都在进步,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允公允能”就是我们南开学生应该为国家尽责,为大众做事,就是要有能力、有本领。“允”,含有应当、不能变的意思。联起来就是当为公能,奋斗终身。张校长提倡的这种“南开精神”,当时我的确不甚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不时地有意无意地用“做一个合格的南开人”来鞭策自己。

  南京“下关”事件

  1946年1月,国民党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压力下,被迫召开有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为促成会议成功,在共产党的推动下,父亲和各界人士成立了“陪都各界政治协商会议协进会”,先后举行了八次民众大会。

  2月10日,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会议成功的大会上,国民党特务捣乱会场,殴伤郭沫若、李公朴等人,父亲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奋不顾身与暴徒搏斗,保护了不少在场的民主人士。

  4月,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父亲和李公朴等民主人士代表“东北政治建设协会”和其他二十个团体会见马歇尔,提出解决东北问题的方案。

  5月初,父亲飞往上海,投身到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斗争的最前线。在上海,父亲同旅沪的东北同乡成立了“东北政治建设协会上海分会”,直接配合上海人民团体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6月初,国民党政府大举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6月23日,上海各阶层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并推派马叙伦、胡厥文、雷洁琼和我父亲等十余人为代表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呼吁和平。

  当晚七时半,请愿代表到达南京市下关车站时,立即被特务推入候车室内包围殴打,马叙伦、雷洁琼和我父亲以及来欢迎的南京方面代表叶笃义等被殴伤。在包围殴打中,国民党特务对我父亲狂吼,要父亲跪下。我父亲昂首挺立,怒斥国民党特务道:“十四年来我没给日寇下过跪。今天,在中国人面前,我更要给中国人保持体面,看你们哪个敢来!你们有枪开枪吧,想侮辱我,绝对办不到!”父亲凛然正气,镇得暴徒们呆若木鸡。代表团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坚决斗争,挫败了国民党特务的捣乱破坏,暴徒们最后只好灰溜溜散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116页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4.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