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教育与人生
教育与人生


教育与人生

作  者:任初明,付清香 编著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丛 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丛书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03043938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内容分三部分,包括经典名著品读、名家论教育及名人家教。在经典品读部分,本书以几本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为对象,着眼于品读,细细领悟其思想内涵,启迪我们思考"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名家启迪部分,选取几位中外知名人士在世界著名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词或有关教育的演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好大学及大学后的生涯;名人家教部分,则从名人写给子女的家书中,让我们以独特的角度感受教育和知识对人生成长的特殊价值,从而更好地珍惜大学生活。本书通过品读经典名著、领悟名家观点和借鉴名人家教方法,希望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供学生家长针对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阅读参考。

TOP作者简介

任初明,付清香 著;唐平秋,任初明 编

TOP目录

上篇 经典品读篇
 一、教化成人——— 《论语》品读
 二、学而知义——— 《三字经》品读
 三、学会有责任心的思考——— 《胡适论教育》品读
 四、培养智、仁、勇兼备的人———梁启超论教育
 五、接受合适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品读
 六、教育上的错误不可轻犯———洛克《教育漫话》品读
 七、努力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怎么培养真正的人》品读
 八、理解真正的教育———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品读
中篇 名家启迪篇
 九、爱因斯坦:论教育
 十、康多莉扎 赖斯:教育赋予的责任
 十一、米歇尔 奥巴马:教育的重要性
 十二、劳拉 布什:生命真义
 十三、苏珊 洛里帕克斯:给毕业生的十六点建议
 十四、布莱恩 肯尼:助你走入未来人生的八条建议
 十五、史蒂夫 乔布斯: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十六、比尔 盖茨:乐观不是被动地期待着未来会更好
 十七、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
 十八、卡莱尔:勤奋、诚实、有选择地读书
 十九、培根:论读书
 二十、林语堂:读书论
 二十一、张伯苓:学行合一
下篇 名人家教篇
 二十二、想成功就必须先有梦想———美国经营大师杰克 韦尔奇写给儿子的信
 二十三、积累知识远比积累金钱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写给儿子的信
 二十四、只要你有心,时时处处都有学习的机会———美国经济学大师
 米尔顿 弗里德曼写给儿子的信
 二十五、在实践和行动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写给儿子的信
 二十六、经济合理地利用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二十七、教育是为了塑造性格———甘地写给儿子马尼莱尔的信
 二十八、有知识才有价值———詹姆斯 拉塞尔 洛厄尔写给侄子查尔斯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走向科学顶峰———爱因斯坦的教育人生
附录二 中国名校校长毕业寄语选摘
附录三 教育新闻事件沉思

 

TOP书摘

  上篇 经典品读篇
  一教化成人——— 《论语》 品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 把培养人的德性放在第一位
  1. 德性第一,知识第二
  孔子认为教育要把培养人的德性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
  论语 学而篇
  【原文】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后生晚辈们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爱师长,言行要谨慎,做到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关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放在第一位,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品质的培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这对于我们当前准确地理解德?智?体?美四者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我们提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也正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 “对待自己的妻子要看重她的品德而不是姿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遵循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能做到,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可见,儒家非常重视德行,视德行高于文化知识,把修德视为一种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真正的学问.以此反观现在,有不少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在道德修养方面却太不尽如人意,正所谓“有知识,没素养”.而有些人受教育程度虽不高,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行.可见,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让人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促进人的道德养成.
  2. 重视环境对人的德性养成的影响
  论语 里仁篇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人共同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为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既反映了孟母的远见,也反映出良好的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孟子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也没有改嫁,家境比较贫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母子住在一处墓地旁.后来,母亲看到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她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商人卖东西的样子.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其母亲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努力改善教育条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 慎重交友
  论语 学而篇
  【原文】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 “做人做事应当以忠信为本,不与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若是有了过失或者错误,也不要害怕改正.”
  【评析】人不是孤立存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人也就成为其成长的环境因素,因此,孔子认为交友要慎重,应以忠信为本,要选择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为友,对于志趣不相投的人还是少接触为妙.对于自己的过错,首先要敢于承认,找到错误根源并积极改正,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勇气和胸怀是不行的.
  (二) 通过教育来拓展视野教化成人
  论语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译文】孔子说: “一个君子若是不知道自重,就不能在他人面前树立起威严,通过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
  【评析】在孔子看来,做人应当稳重大方,举止得体,若是言行轻薄?随意,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严.而且应重视学习,因为学习不只是使人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扩大自己的视野.
  论语 子路篇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 “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 “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 “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孔子认为当老百姓变富裕了,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必须关注精神层面的需要,就应对百姓进行教化.虽然孔子是站在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论述教化百姓的,但从此可见孔子认识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先后关系.作为个体,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和物质等低层次需要,不能完全沉溺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之中,人还必须有精神需要,须有精神追求,而通过接受教育有助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提升与满足.梁漱溟曾说,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更多地属于孔子“富丐民”的物质层次的问题,而“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问题则更多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这两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论语 阳货篇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接受教育和学习才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别.”
  【评析】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本性是相近的,而非完全相同,说明孔子看到了人的天性差异,但是人的本性大同小异.相对于先天之本性,孔子认为后天的学习与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先天之性强调的是遗传素质的影响,孔子在不否认遗传素质对人后天影响的前提下,更突出后天学习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们处于不同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之中,通过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才使原来本性相近之人变得富有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卫生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之间的生理遗传素质差距并不大,类似于孔子说的“性相近”,而后来的人生之路却大不相同,主要影响因素是后天的学习教育?家庭社会资本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等.在强调教化育人的同时,《论语》也强调要促进成人与成才的统一.
  论语 为政篇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从这句话可看出孔子的教育价值观.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君子,身为君子就应是个全才,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只有博学多能才称得上君子的名号.尤其是为政者,更应有通观全局?领导全局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君子不器”的观点其实首先是对“器”的肯定,是对教育工具价值的肯定,孔子肯定了君子要具有能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的各种能力,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但孔子在肯定教育的“工具价值”的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还有其他价值,教育培养的人不能仅有像器具那样的功用价值,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把受教育者仅当成器具来培养.这启示我们,接受教育的动机不能过分功利化,不能用过分功利的态度来看待和理解教育的价值.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不仅要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更应重视通过接受教育来促进个人道德修养与德性养成,促进个体成人与成才的统一.

  ……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3.7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