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为苍生而战—李朝龙医学传奇
为苍生而战—李朝龙医学传奇


为苍生而战—李朝龙医学传奇

作  者:西篱

出 版 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50.00

I S B N :978755430188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标  签:传记  学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伟大”一词,常常用于赞扬十分崇高、卓越的事业,或歌颂令人钦佩、敬仰的领袖。一般将其作为抽象的形容词。但在一个场合,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伟大”并不抽象,而是真真切切的具体——

2014年7月的一天。地点: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手术室。一位来自哈尔滨的11岁女孩正在接受腹腔肿瘤切除手术。主刀者:李朝龙教授。手术从上午8点开始。麻醉、开腹 ……腹腔打开了,暴露于术者面前的是整个腹腔均被肿瘤占满。分离、结扎、止血……我站在一旁,紧绷着心,看着李教授的每一刀每一剪每一扎。

6小时后,李教授宣布:肿瘤分离成功,搬出瘤子!李教授摒着气,齐用双手,先后搬出两个瘤子,放到磅秤上:整整15 公斤!

我拿了一个足球比拟:每个瘤子都比足球大!是时正是世界杯如火如荼之际,我猛然意识到:这不是生命的“世界杯”吗!

感谢李教授!伟大呀!你在伟大的时刻,创造了伟大的成就!“伟大”是何等具体呀!

我真真实实的流下了眼泪。如果不是他身着无菌手术衣,我真想上前紧紧拥抱他。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一个月前——

那是一天上午,临近下班时刻,一对中年男女搀扶着一个挺着大肚皮的女孩,走进我办公室。刚见面,男的就跪下来,拉住我的手,流着泪,说:“救救我们的女儿吧!”女孩妈妈发声地哭起来,说:“4年了,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这次乘车两整天来到你们医院。这是我们最后一站了!”

女孩叫韩冰冰,面孔消瘦而焦黄,肚皮硕大,行走时艰难地挪动脚步。看她带来的病历,诊断:“恶性畸胎瘤”。6年前在当地医院接受“手术”,4年前接受化疗……

我的心紧紧发痛。看看他们带来的CT片,发现女孩腹腔内长满肿瘤,将肠管和胃挤到横隔下一个小角落。她的体重39公斤,估计其中半数是肿瘤。但是,肿瘤似乎还有边界。

我找到李朝龙教授。他看了CT片,检查了病人。他看着我,看着,我也看着他。我们相互对看,相互不语,好一阵。突然,李教授拉住我的手,郑重地说:“院长,只要你有决心,我拼老命,也要把小孩的瘤子拿出来!”

李朝龙有个性,他看准的事,一定会做,也一定做成功。“上天”没有亏待有心人。韩冰冰的肿瘤最后被证明是“良性”。她完全得救了。“伟大”成就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跟他有约定,凡是动大、难手术,通知我,我一定去观战。看着他熟练地切除一个个瘤子,让病人化险为生,我感到无比享受,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卓越,体会到体现在“平民” 身上“伟大”一词的真真切切、具体实在。

“伟大”并非凭空而来。伟大产生于信仰,古今中外伟大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人。李教授曾多次与我交流“信仰”。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是为中国如今的崛起做铺路石的。但我们无怨无悔。医生就是天天为病人服务的普通“平民”,肩负着最普通也是最了不起的使命和责任。信仰就是“病人至上”,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李教授与我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朋友”与相认时间长短并无明确的关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几分钟的相遇成为终身知己者,不乏其人。我和李朝龙教授,正是在抢救那些危重、最难治的病人,十分默契,十分坚韧,共同护卫生命的战壕里,成了朋友和知己。

我荣幸地阅读了记录李朝龙教授一生的的《为苍生而战》初稿,几乎是一口气分享了书中记载的那些感人事件,感到欣慰、满足。“我读懂了他”。无论是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五脏器联合移植;还是在三个月内连续治疗同一个单位的肝癌“三兄弟”,取得“治愈”的神奇效果,传为佳话;还是挽救被误诊为“恶性”肿瘤的湖南59岁患者,神奇般让来自欧美、东南亚的失去生存希望的巨大肿瘤患者重获新的生命;还是作为一位受过现代医学教育,又在现代医学领域耕耘数十年的资深外科专家,痴迷祖国医药,让国粹产生新辉,这些,无不体现出李朝龙教授信仰的力量,彰显他对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 有人生活当作享受, 也有人把生活当做冒险。李朝龙教授是把生活既当享受也当冒险的人。他用思想,用信念,用柳叶刀,为苍生而战,创造了生命的伟大,也实践了他自己的伟大人生。他的思想和实践,诠释在“伟大”的真真切切之中。

真诚祈望《为苍生而战》给广大读者,尤其在事业中拼搏的年轻人,带去真正的营养和滋润。

徐克成

教授,主任医师,中国“时代楷模”获得者、暨南大学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

2015/4/4

TOP作者简介

李朝龙,军人,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我国著名普通外科、肝胆外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医学》创始人。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普通外科和肝胆外科首席专家、荣誉院长。

曾任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普外、肝胆、血管外科主任、中华外科学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外科委员、美国腹腔镜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中国胰腺癌学会(筹)副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及肝胆外科学会常委、广东省腹腔镜外科学会和微创外科学会创建人,并长期担任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会常委、省肝病学会常委、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受聘担任中华外科杂志(特邀)、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中西医、中国微创外科杂志、腹部外科、临床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中华腹部外科杂志等20多家杂志编委、军队医药卫生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药开发评审专家、国家药理基地伦理委员会委员。

1989年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肝脏移植》专著,为我国肝移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6年主刀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实现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新突破,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等国内外媒体争相报导,为华人争得了荣誉。帮助广东、广西、江西、海南、湖南等地开展器官移植、微创外科、血管外科、复杂肿瘤切除等疑难手术。上世纪90年代,李教授在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和腹腔镜肝脏手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这位著名的外科专家竟酷爱中医中药,从医以后一直在潜心钻研中国传统医学,并试图创新。时间不负有心人,不懈的努力,刻苦的临床实践,使这位通晓中西医术的实干家悟出了医学的真谛。他重新审视医学,并决心重写医学理论。经过10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华医学。2013年8月18日,他所著《华医学(纲目)》面世,使中国医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张宏星称:“华医学是医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华医学》以简、便、廉、验著称,近十几年来治癒了大量疑难杂症。他的病人无不为他叫好,业内外人士为他自豪,称他为医学奇才。发表论文200余篇。

李朝龙用毕生精力去完成生命重托和医学使命、构筑医者之梦。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好人、好医生的深刻印象和依依不舍的由衷深情。韶关人民赞美他是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他心中似乎只想着一件事,一直朝着医学巅峰攀登,什么也阻止不了他,因为他属于医学,属于病人,攻坚克难就是他的理想。他的足迹闪耀着新中国培育的一代医学专家的光芒!人们常赞他德艺双馨。

李朝龙走出大医院,到基层医院进行传、帮、带,把大医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基层,他毫无保留地奉献他的技术和智慧。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在基层医院开办研究生班,让基层在职医生受到高层次医学教育。近十几年来,帮助中山小榄人民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培养了一批外科及妇科学术、学科带头人,韶关市授予李朝龙“荣誉市民”称号。

近年来,来自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肿瘤病人在他神奇的手术刀下逃出生天,疑难杂症患者在他“神通”的华药下喜获重生,国人称他为“华佗再世”,美国人赞他“不仅是最好的医生,也是一个伟人”。他为中国和中国医生争了光!

TOP目录

第一篇 巅峰时刻. 14

第一章 “亚洲第一刀”全纪实... 18

1.抉择... 18

2.难忘的1996年... 20

3. 医学与冒险同在... 22

4. 大战前的冷静... 27

5.决策时刻... 31

6.行车过程中的供体手术... 35

7. 亚洲首例五脏器联合移植... 40

8.术后惊魂... 44

9.术后第一天... 51

10.术后第二天... 54

11.术后第三天... 55

12.术后第四天... 57

13.术后第五天... 59

14.术后第六天... 62

15.术后第七天... 63

16.生死第八天... 66

17.生死第九天... 68

18.生死第十天... 70

19.生死第十一天... 72

20.生死第十二天... 74

21.生死第十三天... 75

22.生死第十四天... 77

23.生死第十五天... 78

24.生死第十六天... 80

25.生死第十七天... 82

26.生死第十八天... 84

27. 死亡小结... 85

第二章 中国首例和世界首例... 87

1. 创造中国最新脾脏切除术式... 87

2.中国首例腹腔镜微波肝癌切除术... 88

3.首创胰腺癌新根治术... 90

4. 世界首例双侧颈总动脉置换术... 93

第三章 “你不怕上军事法庭吗?”... 94

1.任何事情的意义,都不能和生命相比!... 95

2.重生的少女... 96

3. 医生救人是天职... 99

第二篇 少年壮志. 101

第一章 苦孩子 好学生... 104

1. 孩子和小牛... 104

2.1955年春天的那一场雪... 108

3.难忘的老师... 115

4.少年刚强... 118

5.要成为雷锋那样的人... 123

第二章 理 想... 126

1.善良与命运... 126

2. 龙的传人... 130

3.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 133

4. 火种,忘不了点亮他的人... 135

5. 给外国人表演手术... 137

6. 自建手术室... 139

7.首例全胃切除... 141

第三篇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142

第一章 肝胆相照... 146

1. 谁比他更懂“肝胆相照”... 146

2.第一次肝移植实验研究... 149

3.无人知晓的怪病... 153

4.《广州日报》报道:不气馁... 156

5.自制人肝标本... 158

6.肠道里的“拦河坝”... 161

7. 在国内率先研究“胰胆返流”... 163

⒏发明“后径路解剖肝门”... 164

⒐ 11年写成中国第一部《肝脏移植》... 164

⒑ 快速发展外科的战术和战略... 167

⒒长生的晚期结肠癌患者... 171

⒓ 切除原发灶,减除癌肿负荷... 173

⒔大出血命悬一线,总是化险为夷... 175

⒕器官移植实验再次启动... 179

第二章 为医学贡献了什么?为人类留下了什么?... 181

1.李朝龙教授对医学的贡献... 181

2.李朝龙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和发表的相关论文... 183

第三章 军人情怀... 186

第四篇 伟大的时代 伟大的使命. 203

第一章 金子在哪都闪光... 208

1. 在小榄人民医院... 208

2.韶关市荣誉市民... 210

第二章 创立华医学理论体系... 214

1. 为实现中国医学梦投石问路... 217

2. 华医学理论体系溯源... 221

第五篇 再创辉煌. 227

第一章 挑战世界难题, 切“不能切”的肿瘤... 232

1. 攻克世界性手术难题... 233

2.美国医生称:“李朝龙教授不但是我见过的最好医生,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236

3.“搬掉”11岁女孩身上的“大山”... 240

4.6岁女童胸部的巨瘤... 245

5.“俄罗斯巨瘤”... 246

6.冯二的眼泪... 248

7.如悬挂腰鼓的泰国肿瘤... 250

第二章 华医学治疗疑难病症... 253

1.肝癌三兄弟... 253

2. 当心脏快要停跳... 256

3. 多发转移的晚期肺癌... 259

4. 过敏性紫癜可怕,激素更可怕... 262

5. 梦游男孩,娥婆婆... 266

6. 患“羊癫疯”的女孩和小表弟... 268

7. 在自己和妻子身上做试验... 270

8.下辈子给你做丫鬟... 273

9.一个孩子和一个母亲的来信... 276

10.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282

11.假如高烧不退……... 285

12.华药宝贝... 287

13.家有“好”孩子... 288

14.胎儿畸形和染色体畸形... 289

15.师先生差点要女儿离婚... 291

尾声. 295

TOP书摘

第一章  “亚洲第一刀”全纪实   1.抉择   1996年5月。

古诗云:“农家无闲月,五月人倍忙。”对于李朝龙教授来说,他的人生既无四季,更无闲月,只有手术和病人。

此时,李朝龙教授领导的南方医院肝胆血管外科,经过近4年的大动物的器官移植实验,完成了各项预定目标,按计划进入临床过渡的准备。

5月14日这天,梁锦河在家人搀扶下,出现在南方医院。

这位来自广东从化的农民,从5年前开始,嗜烟嗜酒,似乎不吃饭可以,烟酒不能缺,每天至少要抽两包烟。虽然他才38岁,但面色蜡黄,双颊凹陷,有气无力。和大多数病弱无力、情绪淡漠的人一样,他不太愿意与人对视,偶尔抬起眼皮,眼睛毫无光泽。

但是,经过详问病情和交流后,他忧郁的眼神里涌出了强烈的求生渴望。

每当看到病人这种眼神,李朝龙的心中就会升腾起最大的悲悯,就会为他们拼命!

早在1991年的年末,梁锦河因右上腹不适,到南方医院求治。当时B超检查提示右肝前叶占位,进行了右肝前叶切除术,病理证实为“低分化型肝细胞癌”。手术很成功,术后他恢复良好,无黄疸,无腹痛及其它不适,生活如常。手术后第二年,他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南方医院)两次复查,未发现肝癌复发。

当时,因为对“低分化”概念没什么了解,梁锦河并没有意识到,肝癌细胞,会将不幸埋藏在自己的生命里。机体组织的细胞从胚胎到发育成熟, 要经过各种分化阶段。细胞愈原始,分化的潜力愈大,所形成的肿瘤成分越复杂。病理检查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分为高分化癌、低分化癌与未分化癌。高分化癌及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似,成熟度高,恶性度低。低分化癌与未分化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差很大,成熟度差,恶性度高。高分化癌转移少,发展慢,预后良好。低分化癌转移多,发展快,预后差。

1993年7月,梁锦河到南方医院复查,B超提示右肝胆囊旁有2.2X1.5cm低回声。当时他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也无任何症状,寝食正常,也照常劳动。

从1996年3月开始,梁锦河感到浑身无力,胃口差。至5月初,他吃不下东西,出现腹胀,无法下地干活,体重迅速减轻了两公斤。

健康人体重减轻两公斤在形体上没什么大变化,对于原本就消瘦的他,这两公斤肉,让他立刻现出病人的形,这才引起了家人的重视,赶紧要求复查入院。

CT检查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皮肤巩腊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平坦,肝肋下未触及,脾侧位肋下刚触及,无压病,光滑。全腹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

考虑梁锦河在四年半前进行过肝细胞癌手术,李朝龙教授要求进一步详细检查。经过心电图检查、胸电及各项生化检查排除有远处转移,又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肝胆专科检查,最后被诊断为肝癌术后复发伴肝内及肝外转移。

虽然梁锦河肝癌手术后存活已经接近5年,但这次的肝癌复发,将死亡的威胁逼到了眼前。李朝龙教授曾经经过大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肝切除75%不影响生命存活,但梁锦河的肝已经没有可留用部分,肝癌复发伴肝内及肝外转移,还累及腹腔内除心肺以外的其他器官。

梁锦河入院第二天,李朝龙教授一早就赶到病房查房。

当天的住院医生写下查房记录:

今日李朝龙主任查房,详细询问了病史及查体,指示患者为晚期肝癌,无法手术切除,必要时可经腹动脉插管化疗,目前先外周应用5-Fu0.5 ,1/日,羟基喜树碱4mg 隔日用,执行。

 

梁锦河应用化疗药物后无任何不适,食量还有所增加。但是,查血象,他的血白细胞只有3300。对于癌症病人来说,白细胞低,警示其免疫力十分低下,时刻会面临危险。所以,李朝龙教授指示化疗药物暂停。

16日上午的B超检查提示,梁锦河的腹主动脉旁已有肿大淋巴结,肝内门静脉有癌栓,其肝癌已经是晚期。

梁锦河及家属知情后,主动要求做肝移植手术,并向医院递交了申请书。

李朝龙教授决定就梁锦河的病例,立刻组织召开科内讨论会。

全科医生迅速集聚医生办公室。

李朝龙教授望着他的战友们,心中产生很多感概。短短的3天时间里,他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梁锦河脸上从薄薄的皮肤下凸起的颧骨,以及一双眼睛里对他的恳求。

他要作出一个决定……

 

 

2.难忘的1996年 李朝龙教授后来曾说:“在那个年代,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只知道拼命干,把科室快点搞上去。全科同志很齐心,一呼百应,都抢活干,很留恋那样的日子!”

1996年,南方医院的肝胆血管外科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由于建器官移植层流病房,肝胆外科的普通病房减少了9张病床,而手术却比上一年增加了108台,全麻手术居全院之首。也就是说,李朝龙教授率领下的肝胆外科,只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是啊,这是个多么齐心协力的团队!医学探索就像是冲浪,大家并肩作战,一群勇敢的冲浪者,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在波谷,每天都在迎接挑战,彼此配合默契。有时看似冒险,实际上是一种有充分准备的大步跨越。

跨越成功之后,那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便是最大的回报!

在科学探索的领域里,谁都希望找到捷径。思维决定人的行为导向,不同的人观察事物、追求目标,总有不同的路径和发现。李朝龙教授一再对团队里的战友们说:“无论你走平路还是爬坡,都要一步一个脚印。但未必先踏三山五岳,再登珠穆朗玛。如果你的终极目标是爬上最高峰,不如一开始就一步一步地登向珠峰,这就是捷径!”

南方医院肝胆血管外科微创外科、器官移植手术的发展,就是在李朝龙这位深谋远虑的“将军”的率领下,一开始就瞄准难度大的肝脏微创手术、多器官联合移植进行攻坚。

攻坚的成功,证明了李朝龙快速发展外科战略思路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腹腔镜肝切除的课题研究获得了广东省的资助。

经过艰辛努力,至1996年,李朝龙教授已经完成了20种肝脏微创手术,手术种类和数量均居当时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行列。他发明了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插管、门静脉插管和双插管及其皮下药盒植入法,使手术简单易行、风险降低、病人康复更快。

当年11月,作为广东省腹腔镜外科和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为了培养外科人才,李朝龙教授特地举办了国内首届腹腔镜肝脏外科讲习班。这种培训班,他举办了多期,而且是免费的,让同行大为受益。作为一名军人,一个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李朝龙教授认为,为国家的医学事业,技术业务上的学习和分享,就要不分你我,就要大公无私。

 

南方医院肝胆血管外科医生办公室。

吕祥枝、赵国湘、周杰等3位副教授到了,7位主治医生于晓园、朱玮冰、方学军、廖彩仙、林建华及进修生黄丽辉、苗建国也到了。

作为一名著名的外科专家,长期以来,李朝龙教授一直用他敏锐的眼光,不停地盯着临床出现的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尽快找到答案。为了寻找答案,他常常废寝忘食,在家吃饭时都没意识到自己在吃饭,反问妻子:“我装饭了吗?”妻子心疼他向来吃得少,骗他说:“没有!”于是他又去盛饭……

他说:“不让思维睡觉,不让问题过夜。”

正是这种特殊的个性和对自己的特殊要求,造就他的特殊智慧。只有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他,才有可能破解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

为梁锦河,他已经思考了几个夜晚,并考虑要采用非常规的手段。

今天,他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苗建国详述了梁锦河的病史之后,于晓园率先发言。

“该患者1991年12月30日因肝癌手术,93年7月份B超提示复发,近3月来纳差乏力,但无明显体征,无远处转移。CT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无法局部切除。病人和家属申请肝移植。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该患者是否适应肝移植。我个人认为,目前,他才住院2天,检查还不全面,一些检查还在进行中……”

于晓园浅浅地触碰了一下主题,打住了。

李朝龙希望他们能够说出一些能够打动他的意见,也必须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他说:“讨论的目的是此病例是否能行肝移植。但我认为,此病人不是理想的移植对象。国外对肝移植对象的选择条件要求是比较严的,在中国肝移植不适应小肝癌。肝移植也有死亡威胁,主要原因是感染,而不是肝癌的转移。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肝移植,也知道如果为他行肝移植,将是我科的首例,他们信任我们。肝移植是代表肝胆外科的技术力量的,医院领导也曾经指示一定要把肝移植搞上去。该病人是否能作为肝移植候选,应先进一步检查。尽管如此,我也相信我们的实力。科里已给医院打了报告,批了经费。今天,我们要提出治疗计划、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目前,大家要多看书,在理论上强化一下,结合临床实验,多考虑细节。广东三家大医院中,就我院还没有进行肝移植,院领导是希望我们能够突破的。我们有决心从今年开始,每年增加移植数量,提高质量!”

当时,中国国内肝移植已有140多例,但大多数行肝移植的患者生存时间都没有超过一年,其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

因此,大家建议对梁锦河做进一步检查,包括:CT、腹主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核磁共振,有无门静脉栓子。查肝的病毒,痰、血尿细菌培养,凝血因子查全,特殊激素测定,以及全消化道钡餐排除肠道疾病,等等。

又有人提出,梁锦河的CT片子质量不理想。另外,其肝癌手术后复发,膈肌及腹膜会不会有浸润?

“这些问题,我也考虑到了。”李朝龙说,“此病人由肝移植组朱玮冰主治医生专门负责管理。”

朱玮冰点头:“好!”

李朝龙望着朱玮冰,一字一句叮嘱:“进一步检查有无邻近侵犯。行胸片、全身骨扫描、CT、血管造影,了解肝动脉、门静脉以及有无异位血管。多谱勒了解肝内血管并测血流量。做重要脏器功能检查,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精神检查、组织配型等检查。该患者有轻度脾功能亢进表现,术前用neural,术中用cyclosporin。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要用一周左右,注意预防胆瘘、出血等并发症!”

朱玮冰一一详细记录:“明白!”

    

                                    

3. 医学与冒险同在   事实上,在5月17日的这次讨论中,大家对梁锦河能否进行肝移植手术,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他不仅仅是肝的问题,还有肝内外的癌转移,需进一步进行有关项目检查。

经检查,梁锦河心肺无异常,脾功能轻度亢进。心电图、胸片正常。总胆红素26.2mmol/L,谷丙转氨酶71u,B超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门静脉癌栓形成,小量腹水。

梁锦河本人和家属强烈要求器官移植。

要挽救他的生命,似也只有这一条出路。

 

晚上下班时,李朝龙教授又去病房看梁锦河,陪他聊聊天。

虽然病人的体征和所有检查、治疗情况主治医生都有详细记录,但李朝龙教授还是要问问他方方面面的情况,他身体方面的各种感觉。这是李朝龙教授的习惯,要了解病人,不仅仅是病史,还包括他们的人生态度,面对疾病甚至死亡的精神强度。病人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在医生和死神的搏斗中,他们的意志不容忽视。

“今天胃口好不好?”

“好,好。李教授,你一定要救我。”梁锦河用手指指自己的腹部,用力说:“我这个不行了,你给我换个好的,你一定要帮我!”

“你不止肝不能用了,其他一些器官也不行了。”

“总之,你要救我,一定要救我。”

梁锦河一说话,额头上就渗出细密的汗珠,似乎几句话也耗费了身体里仅有的一些力气。李朝龙给他擦汗,他抓住李朝龙的手,眼里泪光闪烁,久久不松手。李朝龙依着他,坐下来,继续和他聊,问他在从化乡下干些什么农活。

李朝龙教授要在这种看似平常的聊天中,了解疾病带给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的所有细节。它们可以印证他对病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一些病人不经意讲述的他们身体上的细微变化和感知,有时也许会给他带来启发。

更重要的是,他要尽力给病人精神上的安抚,稳定病人的情绪,既要让他们知晓自己身体病患的实情,又减轻他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让他们信赖医生并在治疗过程中完全配合。

这个梁锦河,还是多么年轻的一个生命啊,本该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强壮的年纪,但他那么瘦弱,那么无力。他望着李朝龙,原本暗淡的眼睛变得湿润,眼神里出现温暖的光亮。

梁锦河一直拉着李朝龙教授的手,他的手瘦弱冰凉。虽然无语,李朝龙却能感受到他对生的渴望和祈求。

 

晚上,妻子黄玫发现李朝龙在黑暗中睁着眼睛,问他:“又失眠了?还想着梁锦河?”

“是啊。”李朝龙回答,“还有以前做动物实验时的那些手术画面。”

回忆这些年的成就,李朝龙胸中激情燃烧。他本是一个安宁祥和的人,热爱工作,热爱妻子、女儿和家庭。对于女儿来说,父亲深情却又理性。对于妻子来说,他忘我地投入工作,似乎有些让她感到寂寞。他是内疚的。不一定能每天准时回家,就算能回家吃一餐晚饭,和她聊的,也是病人、胆管、内脏……。

妻子因此听了几十年的“医学课”。

黄玫在南方医院的许多科室工作过,后来主要从事检验科生化工作,在前几年他的那些大动物实验中,她也是个得力的助手,专门为他提供实验物的生化检测指标和数据结果。

每天晚上,他习惯在入睡前把一些白天思考的问题,在脑子里再梳理一遍。遇到一些大事,比如肝癌手术、器官移植,比如眼下的梁锦河……他就可能是半睡半醒,彻夜思索。

 

按照李朝龙的战略规划,大动物实验研究接下来的课题,就是器官移植。从肝移植到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他带领他的研究生和同事们,已经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动物实验了。

没有别人的研究可供参考,没有经验借鉴,没有理论指导,四年时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不仅坚持下来,还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尤其在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系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他们的实验研究,在世界医学领域也是超前的,为在临床开展多器官移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个梁锦河,就他的病况而言,仅仅肝脏器官移植,能解决他的问题吗?

 

1996年5月21日,李朝龙将肝胆科拟对梁锦河行肝脏器官移植的计划向院领导汇报后,得到批准,各项术前检查和准备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5月24日的病程记录:

 

患者自觉症状基本同前,查体仍无黄疸与腹水。血、尿、粪常规无异常,血糖,血脂,电解质,血肌酐和尿素氮等正常,血清蛋白,心肌酶浦和肝功酶谱基本正常,HBsAg(+).丙肝抗体(-)。血培养无细菌生长,其他抗体在检查中。

 

5月27日的病程记录:

 

患者自觉症状及身体情况基本同前。T细胞亚群,补体3和补体4含量,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后酶生成时间,凝血酶原消耗试验,血气分析等查的结果基本正常。心电图正常,全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顺应性降低,心内结构未见异常,李朝龙主任查看病人后指示申请全院会诊,已执行。

                                        

李朝龙的申请得到批准,全院会诊讨论于27日进行,地点仍然在肝胆血管外科医生办公室,李朝龙主持。

除了本科室的教授和全体医生外,年过70的周正端教授来了,他是南方医院惠侨科普外科教授,广州抗癌协会副会长,广东中西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现代临床普通外科杂志》顾问,中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的权威,是李朝龙尊敬的前辈。

呼吸内科主任刘久山、影像科李绍林、麻醉科古妙宁、血库崔玉民、医教部李文源,以及其他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周淑芸等也参加讨论。

朱玮冰汇报完病情及术前准备情况。

大家对相关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李朝龙教授第一个发言。正是南方酷热季节,室内空调机呼呼地吐着冷气。他厚实的嗓音,令室内空气变得凝重。

“该患者肝癌术后复发诊断明确。现在,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黄疸,无腹水,无恶液质表现。但是,门静脉已有癌栓形成,腹膜后淋巴结已有转移。因此,我认为该患者不是腹部器官移植的理想受体。仅仅移植肝脏是无效的。”

“哦?”周正端意外地望着他,“那你的想法是?”

“我的想法是,或许可以考虑行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

专家们低声议论起来。有些人是没有听说过多器官联合移植的。

李朝龙解释:“此种移植术目前国内没人做过,全亚洲都没有。全世界范围嘛,如果我们做了,就是第四例!”

“这……有可能吗?哪怕一点点可能?”

“我们有长期大动物试验的基础。”李朝龙冷静地回答。

他又补充道:“只有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才能挽救患者生命。93年校长基金的重点课题之一,就是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这些年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基本掌握了此种移植的外科技术。”

面对大家疑惑的目光,李朝龙心里冒出一句话:“医学本身就是冒险,如果没有人去冒险,那医学的进步从何而来?”

 “综合起来,此种移植术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技术上其实相对较简单,只需吻合几根大血管及肠管。第二,排斥反应会较单纯肝脏移植轻。但也有可能会出现GVHD,也就是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这是一种特异的免疫现象,是由于移植物组织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受抑制的、组织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组织之间的反应。第三,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难题,比如,供体器官的灌注与提取比较困难,包括主动脉,门静脉、胆道、肠道等四个方面的灌注。”

李朝龙稍停顿,等大家的思维跟上。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重点!

“当然,最重要的是供体质量。供体质量的好坏,是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受体病灶的彻底切除手术。这也是个难点。”

对于这个难点,他其实也有了充分的考虑。

“对于本例患者,我主张采用的术式为肝、胰、十二指肠等器官联合移植,为了减少瘘的并发症,他决定移植部分胃和空肠。术中静脉转流,测血糖等问题也很重要。今天请大家讨论的重点是,患者是否适合作移植手术?我们的术前准备情况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

周正端老教授清清嗓子:“肝移植,是体现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技术,要要多学科的协作才能完成的。患者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诊断明确,但切除后未经特殊治疗却能生存5年多的情况较少见,请病理科复查该患者的病理切片。术前应作肝动脉造影。”他想了想,继续补充:“取器官是重要环节,人员要固定,操作要熟练。移植术式很有讲究。同意行肝、胰、十二指肠移植术式。在移植术前还要进行一次术前讨论,力争使术前准备做到完善。”

影像科李绍林拿出梁锦河的CT片,说:“从CT片来看,肝内复发灶为结节状,已分布到整个肝脏。此外,门静脉有癌栓形成。下腔静脉肝内段已受到肿瘤侵犯,伴有癌栓形成。腹腔动脉干根部及胰头后方可能有转移肿大的淋巴结。腹壁也可能已受到肿瘤的侵犯。”

周淑芸认为不宜做移植:“患者浅表淋巴结有肿大,门静脉有癌栓形成,故应补行骨髓穿刺检查,以了解骨髓有否转移。另外,门静脉有癌栓形成时是否适合作肝移植,是值得讨论的。一般来说,肝癌有了肝外转移就不宜作肝移植。”

刘久山表示:“肝移植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常见,在早期主要是AROS即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后期则是各类型的肺部感染。术前应作肺功能检查,准备性能良好的呼吸机,准备低压气襄的气管导管,复查血气分析。术后如果出现了各种呼吸问题,我们会积极配合处理。”

“麻醉方面我们有一定的把握,选用不经肝脏代谢的麻醉药。”麻醉科古妙宁的发言既给李朝龙以信心,也提出新的问题:“另外建议几点:第一,正如周教授所说,这个手术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才能完成,要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作用;第二,即使手术成功,患者的生存期可能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应当告知家属,有必要向他们交待清楚。第三,这么大的手术,备血不应少于10000ml。第四,由于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最好请心内科来协助处理。”

“备血10000ml可能都不够。” 崔玉民说,“但是,要备这么多血液,而且全部为新鲜血,我们有困难啊。我们最多只能保证6000—8000ml的新鲜血!”

 

 

4. 大战前的冷静   手术条件似有些瑕疵,比如鲜血供应。但是,李朝龙教授不能受这些小问题困扰。

一场无声的战斗即将打响。

它令人期待,又略有不安。

李朝龙教授知道,作为这场生死大战的最高统帅,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全面而细致的思索,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准备,甩掉任何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谁能为他排忧解难?

他从小自生自长,习惯了独立思考。他自言自语地告诫自己:“千万冷静!”

他需要时间,更多的时间。

但是,时间总是飞快消逝。时间并不是以昼夜更替方式一天天消失的,它一秒一秒地急速行走,就像穿上新鞋的孩子,故意在他跟前把鞋底跺出声音,提醒他:我走了,走了……

他想抓住每一秒。

他必须以更充分的准备,以更快的节奏,去打赢这场生死大战!

在病房里,他仔细看朱玮冰医生的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好,未诉不适,查体情况同前,无明显阳性体征,化验结果AFP<25ug/L,CEA<5ug/L,COR605.4nmol/L,ALDO.9nmol/L,HBV-DNA(+),按27日全院讨论意见复查肝功,酶谱普遍升高,余无明显异常,肺功检查示气道阻力增加,轻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头颅CT(一);和病理科学联系拟复检91年手术切除肝癌的病理切片,未找到原切片,28日行骨穿骨髓检查未成功,请示李朝龙主任后指示不再检查,为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已严嘱病人彻底戒烟,余治疗同前。

 

李朝龙教授每天要去看梁锦河数次。

梁锦河的病况在一天天恶化,增添了李朝龙的忧虑和紧张。时间太煎熬人了!

梁锦河则不同,每一次见到李朝龙,梁锦河的心里又多了一分踏实,因为,他从李朝龙教授的脸上看到的,是大师的沉着和从容。他问护士要了一张纸,写下一些话,感谢医生、护士无微不至照顾他,感谢李教授给他信心和希望。他横着写几句,又竖着写几句,随意,真情,不会发现自己写了好几个错别字。他坚强地等待着……

                                            

6月5号这天,梁锦河一早等着他的主治医生朱玮冰。

朱玮冰问:“今天感觉怎么样呢?”

“我肚子又胀了,有点恶心,不想吃东西。”

“哦?还有没有其他感觉?”

“这个地方——”梁锦河将手放在腹上。

“嗯,是肝区。什么感觉?”

“这个地方有点胀痛,昨天晚上开始的。”

朱玮冰给他检查。

上午的B超检查结果送到,正好李朝龙教授来了。

“主任,”朱玮冰向他报告,“病人自述腹胀,我检查了,无黄疸,心肺正常。腹部有明显微隆,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复查B超,提示腹水较前增多。

李朝龙查看了梁锦河体征和B超,说:“适当补液,加强支持,同时利尿控制腹水。”

“好。”

李朝龙又说:“要随时注意他的血电解质和肝功情况。”

“好。”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梁锦河的状况有所改善,腹胀减轻。

但是,癌细胞一直在梁锦河的腹腔里肆虐。由于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和侵犯,查体腹水征仍是阳性。晚上睡觉时,他还会感觉到肝区稍有胀痛。

朱玮冰给他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

一连几夜,梁锦河睡眠不错。

 

李朝龙教授却无法安睡,因为供体渺无音讯。

手术的关键是供体,如果没有供体,病人只能等待。有些时候,病人的生命,就是在等待中走向了终点……

终于,医院联络部主任陈志敏传来喜讯,供体找到了!

李朝龙教授很兴奋。有了供体,就有了手术的基本条件。接下来,在6月12号的全院术前讨论前,他必须拿出各方都无可置疑的手术方案。

他已经在办公室熬了好几夜了。

无影灯下的战斗,迫在眉睫!

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年的实验基础,人体五器官联合移植,亚洲尚无先例。他感到,全世界的同行都在注视着他的举动,尤其是亚洲的同行们。想到这些,李朝龙难免激动。

但是,他比谁都明白,任何人都可以紧张或发慌,他作为大战的指挥官和主要的战斗员,必须冷静、清晰,镇定。

他平静而细致地检查每一项准备工作,哪怕是手术用的一针一线。

他一天又一天地工作到凌晨……

他的同事们,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都在默默地准备着,希望不要给肝胆外科丢脸。他们也会不时地抬起头,望一眼李教授办公室亮着灯的窗户,希望能分担主任的忧愁。他们,这场即将开始的大战的主力和他的研究生们,包括了吕祥枝、赵国湘、周杰、朱玮冰、于晓园、林建华、林智琪、方学军、邹衍泰、周占春、蒲淼水、廖彩仙、严曙光、张胜利、张思云、李春芳、钟翰辉、谭永法、吴烈、蒋邦好、王志伟、黄平、潘世杰、孟红霞、刘玮、王迎新、张一纯、王春莲、陈龙带、何艳、阳立群、杨小云,等等。他们各就各位,分为供体组、受体组、特别护理组、通信联络组、后勤保障组,每天都在重复着工作演练,一次又一次……

“那时的肝胆血管外科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尤其是我和吕祥枝、赵国湘三个老同志很齐心,一呼百应,大家抢活干。我太喜欢他们了!是他们,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创造了亚洲和中国器官移植的历史!”

李朝龙教授回忆说。

 

新的一天来到了。他推开窗,让黎明的清凉空气进来。

他深深呼吸,走出那办公室,保持同事们非常熟悉的那种他特有的镇定自若,脸上很少有笑容,也很少露出愁容,就像一位深思熟虑的将军。每一天都开始新的部署,一切有序地进行着。

在全院讨论会之前,他利用仅有的十几分钟时间再看看梁锦河。朱医生已经写好了记录:

 

患者精神、食欲可,查体未见明显黄胆,心肺(一),腹微隆,未触及包块,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复查血常规,血小板,电解质、肾功正常,ESR增快,肝功酶谱升高,总胆红素41.9umol/L,A/G35/35g/L,复查B超示:中等量腹水,余大致同前,现仍予利尿治疗,每日尿量2300~2700ml,拟定14日行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各项术前检查已完成,手术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待行全院术前讨论。

 

看完病情记录,他走到病床前,望着梁锦河,温和地说:“很快就可以给你做手术了,星期五!”

梁锦河笑了。

梁锦河脸上浮出的那种小孩子看见糖一般的笑容,让李朝龙觉得很可爱,熬夜的劳累和隐隐的忧虑顿时一扫而空。

面对眼前这个特殊的病人,他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安详地生活、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病情……手术……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供体……预后……

自当医生以来,李朝龙就把自己给了病人。芸芸病患,他们那么信任他,依赖他,他们只为求生而来,他对他们胸怀大爱,必须要帮助他们。他不是上帝。但上帝无法摘除他们身上的病变器官,无法从身体的内部修复他们,让他们重新恢复健康与活力,但是,他能!

他对他们有神圣的责任。他必须要保护他们,挽救他们。他愿意为他们去冒险,甚至去拼命!

“怕吗?”他又问。梁锦河看起来的确太脆弱了。

“不怕!是你做手术我就不怕。”梁锦河仿佛明白李教授的担心。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我口渴。医院的饭太难吃了,盐味都没有。朱医生还不准我多喝水。”

“朱医生是对的,腹水,要少吃盐,少喝水。你要听话。”

“我听你的。”

“也要听朱医生的。”

“我听。”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65.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