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


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

作  者:顾菁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56752106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幼儿园/学前教育  中小学教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曾任国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的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用55幅高清名画以及170张材料准备、过程步骤、作品实物的照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细节,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TOP作者简介

顾菁,70年代生人,生于上海,长于武汉,现旅居北美。美术专业毕业,曾任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美术教师,现为旅美画家、自由撰稿人,绘画作品多次在多伦多、九月、旧金山等地参展。在自己孩子的美国学校中担任美术助教工作,让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具有了国际视角,时常思考和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并以此经历在《为了孩子》杂志上开设专栏“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前后整整一年,这些文章陆续被一些网络转载,获得了众多读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幼儿园老师)无比热情的反馈和肯定。

TOP目录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序一)

编辑和作者间的“恋爱”故事(序二)

关于这本书

美术助教培训

第一堂课:名画欣赏

第二堂课:综合材料绘画

第三堂课:非洲粗麻布画

第四堂课:画一匹“有肌理”的马

第五堂课:音乐画

第六堂课:纸版画

第七堂课:埃及的小塑像

第八堂课:自画像

第九堂课:泥塑动物

第十堂课:彩色的鱼

第十一堂课:木工课制作玉米衣玩偶

第十二堂课:非洲编织手工

第十三堂课:飞舞的雕塑

第十四堂课:怎样欣赏抽象画

第十五堂课:小丑画

第十六堂课:锡箔纸玩偶

第十七堂课:“飞向太空”手工制作

第十八堂课:图腾画

第十九堂课:小小“立体画派”

第二十堂课:做面具

附录:本书中的名画和画家

TOP书摘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推荐序)

语言和绘画是儿童早期发展中两种重要的表征手段,它们既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标志,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在儿童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绘画与语言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儿童绘画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达方式,体现着儿童特有的情感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因此,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和美术教育的特殊领地。如何教幼儿绘画,成了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顾菁女士的这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个问题。

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问题是,“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顾菁女士利用自己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担任美术助教的机会,采用20次课堂实录的方法,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如何探索和改革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点亮了一支蜡烛。

我们从这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到美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第一,美术教师谙熟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处处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尊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无论是欣赏大师们的名画还是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教师总是鼓励,而从不用“标准答案”去“统一思想”。甚至在引导孩子们看图画时,为了体现美感和柔和,教师手中举着一根彩色的羽毛,而不用硬邦邦的木棍或充满诡异的激光。这些细节的顾及,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的尊重。

第二,坚持“美术过程重于美术作品”的理念,重感受、重体验、重过程、重创造。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美国的幼儿美术教育高度重视名画欣赏,让幼儿尽早接触并体验大师们的名画,从中感受大师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积累形象思维的高端素材。而在具体的美术操作中,教师只提供美术环境和美术指导,不追求作品的程式化、标准化、统一化、成人化。儿童画的美感来源于儿童创作过程中的愉悦和动作反省,而不是符合成人的规定。

第三,正确处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天生具有感知形象和热爱涂鸦的能力。但儿童的美术能力又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正是为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个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逐步了解和把握美术的元素和规律。我们从本书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在组织幼儿鉴赏名画和实际美术操作中,指引儿童从具体形象中逐步抽取出点、线、面、形、色、景(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光线(光的强度和方向)的美术元素,同时,又引导幼儿从感受具体形象深入到感受内在的想象和情绪体验,达到激发兴趣、发挥想象、鼓励创造的结果。

第四,重视文化的多元性、材料的多元性、技法的多元性。本书介绍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让幼儿接触到西方经典名画,还涉及到跨文化(非洲粗麻布和编织、埃及小塑像、印第安图腾等) 的艺术形式以及现代派、抽象派、立体画派的艺术风格。就材料而言,不仅运用到蜡笔、水彩,还运用到纸板、泥土、玉米衣、铝箔纸以及综合材料等。至于让孩子们对着小镜子画自画像、把小彩鱼拓印在自己的T恤上,你肯定能想象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兴奋和疯魔!

第五,注重美术与音乐、舞蹈、科学、生活的结合,充分调动多通道感知和多学科交融。

第六,用法律和政策保障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美国社会的共识是: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儿童的学习当中,家长参与越多,儿童就越有可能接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许多家长在社会支持下,直接参与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美术活动,协助教师准备绘画材料和鼓励孩子们的美术创造,不仅提高了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发展。事实证明,越是热心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他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表现比其他孩子要优秀得多。

也许,本书为我们提供的20次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还包含着更多的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认识。正如顾菁女士所说:“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儿童美术课堂和国内的儿童美术课堂可能会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差异,但简单地评说这些差异孰优孰劣既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实在美国,不同州、城市、社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擅于学习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合理取舍,巧妙平衡,将最具价值和启发的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所用。”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描述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幼儿美术,不是一个“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让幼儿“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认识问题。

作为本书第一批读者,我还体验到这本书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它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具体课堂实录,又是美术教育理念的标本,同时,还是一本传授具体美术操作的教科书,可以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幼儿美工和幼儿美术教法,可以供愿意伴随孩子的家长学做美工。

顾菁女士以前是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后来,她移民北美,但矢志不渝献身于儿童美术教育。无论是对自己孩子的家教还是在幼儿园中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她都十分有心,勤于观察、勤于记录、勤于思考,于是才有这本书的问世。本书的问世,只是她的幼儿美术教育经验总结的第一步。随着教育经验的继续积累和理论学习的深入,我相信还会有更深层次的学术著作问世,为幼儿美术教育增添更多的宝贵成果。

本文一开始,我就说过,语言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功能。语言的发展方向是概括化,而绘画的发展方向是形象化。绘画是儿童的天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种先天的能力可能在10岁左右就会停滞,不再发展。也就是说,一个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的人,其绘画水平就相当于停留在自己10岁时的水平上。因此,科学地指导儿童绘画,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表达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和无压抑地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成人,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带来一股清风,让孩子们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疯”起来。

“疯疯的小孩有糖吃!”我同意顾菁女士这一论断。

王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8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