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
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


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

作  者: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 等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0865048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中国经济    

标  签:经济  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中纪委推荐干部阅读图书《读懂中国改革》系列之三——新常态下,我们如何谋划和布局?中国最具话语权的经济学家、精英学者,把脉当下时局,聚焦新政热点,剖析未来走向,全面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

  本书从新常态开篇,详细分析新常态是什么,新常态下该如何应对,有哪些机遇和发展空间。中篇讲述新政的改革红利,聚焦目前的热点话题,如混合制改革、人口红利等。下篇聚焦四中全会的法治中国和国家现代化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一书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权威解读之作,聚焦新常态下,我们如何谋划和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进入新常态:经济走势变轨、结构调整阵痛、法治面临新局面,新一轮历史变革开启,压力与挑战并存。

  《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一书深入探讨,迈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需要跨越哪些“红线”,解决哪些问题?2015,中国经济会怎么样?未来30年,经济大趋势又如何?如何在“冬天”进行全新的谋划、布局和投资?丧失人口红利,中国如何持续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会走向何方?……户籍、金融、财税、混合所有制、法治等各个领域,我们将直面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

  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华生、李稻葵……国内最有话语权的高层智囊、精英学者,在《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一书中,从各自专业角度,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抓住其本质和内在逻辑;让我们精准把握政经时局大走势,决策当下与机遇未来。

TOP作者简介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吴敬琏,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 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TOP目录

代序 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厉以宁

上 篇 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
 第一章 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
  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厉以宁·3
  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吴敬琏·8
  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李稻葵·15
  “新常态”与“非常态” 卢锋·20
  新常态经济的法律视角/江平·26
 第二章 在“冬天”谋划、布局、投资
  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李稻葵·31
  在“冬天”谋划、布局、投资/周其仁·34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七个新机会/马蔚华·44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与战略/华生·49
  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李佐军·53
 第三章 2015,中国经济会怎样
  经济形势判断与调控技术/夏斌·65
  经济形势分析及2015政策展望/刘世锦·79
  2015年中国经济十大猜想/管清友·87
  2015,中国经济会怎么样/邵宇·94

中 篇 未来30年,经济大趋势
 第四章 未来30年,充满着不确定性
  中国将保持多快增长?/林毅夫·101
  中国经济的第二次机会在哪里/周其仁·103
  未来30年,充满着不确定性/孙立平·108
  哪些束缚改革的“红线”应该松绑/管清友·112
  中国人为何收入差距这么大/厉以宁·116
 第五章 丧失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增长?
  丧失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增长?/蔡昉·123
  户籍改革释放二次人口红利/邵宇·130
  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蔡昉·138
  中国新城镇化应走出当前改革误区/陶然·142
 第六章 国企改革的轨迹与征途
  改革的前提是政府要放权/姚洋·161
  中国国企改革的轨迹与正途/陶然·163
  公平的市场环境更重要/傅蔚冈·178
  国有企业改革——从混合所有制谈起/张曙光·186
 第七章 新常态下财政政策的思路与方向
  加快推进适应新常态的金融改革/巴曙松·195
  新常态下财政政策的思路与方向/贾康·199
  金融创新有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林毅夫·205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改革的战略推动者/吴晓求·209
  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李扬·214

下 篇 新的执政使命与中国转型
 第八章 重建社会,还是重建权力?
  习近平的治国使命与中国未来的转型发展/汪玉凯·223
  社会公正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竹立家·231
  中国如何避免“官员不作为”现象/郑永年·240
  重建社会,还是重建权力/孙立平·245
  本轮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改革/汪玉凯·253
 第九章 法治中国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
  法治与中国“空转政府”的治理/郑永年·263
  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政治转轨的需要/任剑涛·267
  以法治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傅蔚冈·273
  法治和善治需要开放试错/冯兴元·276
  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季卫东·279

TOP书摘

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旧常态已不能维持

  所谓旧常态,我们维持得也许已经超过了改革年代,就是超过30多年。这种常态的特点就是用高投资支撑的高速度,这种旧的常态不能维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增长力从2010年的第三季度就开始逐步地下行,进入了一个下行的通道。2009年的强刺激以后,中国的GDP增长曾经维持过三个季度以上的增长率,然后就进入了下行的通道。从2010年的第三季度下到了10%,一直到2014年的第三季度降到了7。3%,中间当然有好几次宏观经济的刺激动作,但是在支持GDP的回升上越来越短暂。

  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又有了一轮新的刺激动作,不管叫它微刺激也好,也有人认为不太微也好,实际上只是在第二季度,GDP增长率提高了0。1个百分点,接着又下来了。10月份又开始了一轮投资上的扩张,但是看来这次的收效显得更小。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GDP增长的速度下降了,是许多客观因素所决定的,而且这些因素都不是短期的因素,所以旧的常态已经不能维持,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逐步下行的通道。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增长逐渐下行到中速增长?我想我已经多次说过,我们现在通常运用的一种分析的理论框架就是用“三驾马车”来预测中国的中长期增长,这个在方法论上错了。

  讨论中长期增长的趋势没有太大的争议,应该用一个经济学上的“生态函数”来讨论,就是说支持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经济增长的总量以及增长的趋势。这是什么因素呢?不外乎就是劳动、资本、效率,大概有这么几个因素决定了我们过去很多高速度的增长。

  第一个因素,就是新增劳动力。我们知道我们有人口红利,过去这30年的高速增长得到了人口红利,新增的劳动力、新生的劳动力,还有农村转移到工商业的劳动力都很强劲。

  第二个因素,投资支撑了我们的高速度增长。

  第三个因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或者效率的提高支撑了我们的经济增长。但是这些基本的因素,大致从21世纪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使得这些因素不再能支持很高的速度了。

  具体来说,第一个因素,就是新增劳动力,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就提出刘易斯拐点出现了,人口红利逐步缩减以致消失,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投资。其实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们都是靠着投资,当然单纯地依靠投资是不能持续的,经济学家对它做了很多分析,最初做出分析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详细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一种投资率不断提高的增长方式,必然引起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产能增加,而消费率下降,使得最终需求不足,这就造成了所谓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但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还是沿着这条道路,依靠投资,但是不只是依靠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效率的提高,这比改革开放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因为长期主要靠投资来拉动增长,就使得我们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问题。我们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近年来这个速度在加快。所以继续靠大量的投资去拉动增长,不但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造成很严重的宏观经济隐患,就是说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第三个因素就是生产率。这个因素在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比起改革开放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使用的资源、劳动力和土地转入城市。

  第二个原因,就是开放。开放使得原来我们的技术水平跟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开放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引进外国设备、引进外国技术的办法很快地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所以使得我们的效率提高。

  这个原因到21世纪初发生了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很快就和发达国家接近了,除了一些很尖端的技术之外,一般的生产技术应该说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别,于是我们就需要创新,哪怕是引进外国技术,经过消化以后再创新,来引领我们的生产技术,才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而在这种情况下,要创新,要在技术创新或者用技术创新来引领我们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原有的体制下就有很大的缺陷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于中国潜在生产力的研究都表明,从21世纪初开始,我们生产效率提高对于增长的贡献也开始下降。2003、2004年以后,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就逐步地下降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支撑经济增长主要的要素都发生力道下降的情况之下,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它的实际内容就是,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衰退,如果我们找不到新的动力,就可能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上,就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我们面临着很严峻的任务,就是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这个动力其实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开发出新的动力,增长速度继续降低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是第一点,我们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下行通道,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6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7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