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修订版)
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修订版)


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修订版)

作  者:[澳]约翰·皮尔格 著

译  者:牟磊、许庆豫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6751059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纪实文学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别对我撒谎》收录了历来调查性新闻报导的扛鼎之作,涵盖过去五十年来意义重大的事件、丑闻与抗争,选录篇章依写作年代编排,类型包括新闻报导与专论、电视节目底稿与专书节录,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缄默之墙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难安的重大真相。

  从玛莎·盖尔霍恩笔下的纳粹死亡集中营达豪,到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后的血腥杀戮,一路走来,读者将深入理解不公不义如何蹂躏越南、柬埔寨、东帝汶与巴勒斯坦等地的人民。皮尔格为每一篇报导做了详尽的导读,针对作者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同时皮尔格也为全书写了一篇绪论,他大声疾呼:本书全力表彰的调查报导,正面临诸般恶势力从新闻界发动的颠覆威胁,这些恶势力正是调查报导要口诛笔伐的敌人。

TOP作者简介

    约翰·皮尔格在澳大利亚悉尼长大。他既是一位战地记者,又是作家和电影人,曾两度荣获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皮尔格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最令人瞩目的报道作品发自束埔寨(本书中有节录)和越南。皮尔格还曾荣获“年度国际记者”和“联合国媒体和平奖”等众多奖项。他的纪录片曾经获得法国 “无国界记者”大奖、艾美奖,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颁发的“理查德·丁布尔比奖”。2003年皮尔格以30年来揭露真相倡导人权的成绩而获“苏菲奖”。

TOP目录

序:真相与救赎之道(陈保平)
译者序(牟磊)
致谢 
文本说明
序(约翰·皮尔格) 

玛莎·盖尔霍恩
 达豪 (1945年)

威尔弗雷德·伯切特
 原子瘟疫 (1945年)

爱德华·默罗
 麦卡锡主义的威胁(1947年—1954年)

杰茜卡·米特福德
 美国式死亡 (1963年) 

西摩·赫什
 美来屠杀案 (1970年)

约翰·皮尔格
 零年 (1979年) 

京特·瓦尔拉夫
 人下人 (1985年) 

布莱恩·图希 / 玛丽安·威尔金森
 帝汶文件(1987年) 

马克斯·迪普雷 / 雅克·波夫
 种族隔离行刑队揭秘 (1988年—1994年)

保罗·富特
 洛克比空难真相的大骗局(1989年—2001年) 

罗伯特·菲斯克
 恐怖分子 (1990年/2001年) 

索马斯·米尔恩
 打击矿工的秘密战争(1994年) 

阿米拉·哈斯
 重围之下(1996年)

菲利普·奈特利
 沙利度胺丑闻: 我们错在哪里(1997年)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车臣:肮脏的战争(1999年—2002年) 

琳达·梅尔文
 被欺骗的人民(2000年) 

格雷格·帕拉斯特
 总统职位是怎样被偷走的(2000年—2001年) 

马克·柯蒂斯
 百万人大屠杀的帮凶(2003年) 

约翰·皮尔格
 报道伊拉克的真相(1998年—2004年) 

费莉西蒂·阿巴思诺特
 伊拉克:无休止的战争 (1998年—1999年) 

乔伊·戈登
 冷酷的战争: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经济制裁(2002年) 

理查德·诺顿-泰勒
 捏造的借口(2002年—2003年) 

罗伯特·菲斯克
 伊拉克血腥死亡中的又一天(2003年) 

乔·怀尔丁
 见证费卢杰(2004年) 

参考书目

TOP书摘

序:真相与救赎之道(陈保平)

  如果不是在有阳光的早晨,要持续读这本约翰·皮尔格编的《别对我撒谎》,心情是沉重和压抑的。人们面对真相并不容易。但当你读完这23篇报道,内心如果不涌起一点激情,我们对人的良知便会产生怀疑。我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敬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从达豪死亡集中营到麦卡锡主义的威胁,从揭发南非种族隔离政权行刑队到洛克比空难真相的揭示,从卢旺达大屠杀中西方世界的角色到对德国外籍劳工悲惨生活的展示,一直到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记者对历史的呈现和尊重,而且在这呈现和尊重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优秀的一面。与此同时,我们对近一个世纪来,西方世界发达繁荣背后的虚伪与残忍有了更深的认识。《别对我撒谎》的书名,隐含着尖锐地责问:“谁对我说谎?”“为什么要对我说谎?”这种责问让我们思考的深度不止是说谎者本身。

  约翰·皮格尔这本书的另一个启示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把自身的疲软与褪色推到了科技身上,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新闻的核心价值是真相,而真相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和准确的数字来证明的。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通过男女记者(有学者说,近年来全球女记者的表现已让人对女性新闻工作者刮目相看)深入虎穴,才写出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从而改变了世人对事件的看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这些都不是科技本身能做到的。即使有一天,网络作为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正义感、勇气、思想、采访技巧、文字表达能力仍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资源,离开了人的网络并不会告诉人们真相,而公众追求公正平等和真相的普遍意志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违背的。所以,在资讯泛滥、浅层信息遮蔽真相的当下,新闻调查报道应该成为新闻院校和记者培训的重要内容,只有具备采写新闻调查报道的能力,才称得上是优秀记者。

  九十年前,韦伯(Max Weber)在对德国大学生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记者每天或者每周都必须随‘市场’的需求,对任何一件事、对生活中任何可以想象到的问题迅速(回应)……这是会有不堪卒睹的后果的,因此,许多新闻工作者到头来在人性方面完全失败,丧失一切价值也就不足为异。”韦伯接着还说,面对影响力的旁落、社会地位的尴尬与工作情境的不堪,“值得吃惊的,是在这样情况下,这个阶层中居然还有许多可贵的、道地的人存在……这条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的,性格薄弱的人,绝对不能走这条路,特别是那些只有在安定的地位才能维持心灵平衡的人。”(钱永祥译文)韦伯虽是一位西方哲学家,但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救赎之道不乏精辟之见,也印证了本书许多作者作为可贵的、道地的人的存在。只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新闻观相比,他把这份救赎完全寄托于记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揭示真相是改变历史的前提,但改变历史仅仅靠记者呈现真相是不够的。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600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9.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