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精装)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精装)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精装)

作  者:[英]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 著

译  者:吴畋 王宸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甲骨文丛书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0976311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历史  欧洲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1812年夏天,欧洲的主宰者拿破仑率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相信他会横扫面前的一切事物。然而,他的帝国不到两年后就沦为废墟,俄国则赢得了胜利。这是第一本深入探究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关键角色的历史著作,再现了两大帝国之间前所未有的史诗性战斗。

TOP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长期研究俄罗斯帝国史,除本书外,还著有广受好评的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and Its Rivals,以及Nicholas II: Twilight of the Empire和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3 Volume Set (v. 1-3)等。利芬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of LSE)、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资深研究员。

TOP目录

插图列表
地图列表
致谢
正文说明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作为大国的俄罗斯
第三章 俄法同盟
第四章 备战
第五章 退却
第六章 博罗季诺与莫斯科的陷落
第七章 1812年的后方
第八章 从莫斯科向前进发
第九章 1813:春季战局
第十章 重建军队
第十一章 欧罗巴命运未卜
第十二章 莱比锡会战
第十三章 入侵法兰西
第十四章 拿破仑的倒台
第十五章 结语

 

附录1:1812年6月的俄军

附录2:1813年秋季战局开始时的俄军兵团
注释
补充阅读英文书目
索引

TOP书摘

当然,俄军中的外来者人数可能确实要多于奥军 和普军。欧洲 移民在彼得堡的地位也要比在柏林或维也纳更为突出 。在18世纪 里,有许多欧洲军人和官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和职 业前景转而为 俄国效力。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逃离法国大革命或 拿破仑统治的 流亡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最重要的是,欧洲移民 填补了由于俄 国职业教育或职业中产阶级发展缓慢造成的空缺。职 业医生就是这 样一个群体。即便到了1812年,俄军当中的医生人数 也只有800出 头,其中许多人是德裔。军事工程师也面临短缺。18 世纪时的俄国 工程兵是炮兵的小兄弟,处于其管辖范围之内。尽管 他们在亚历山 大统治时期获得了独立,但受过训练的工兵军官数量 依然太少,而 他们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范围又极其广阔,因而俄国 依然在寻找能 够被吸引到俄军来的外国专家。在1812年战争前夕, 最为资深的两 位俄国军事工程师分别是荷兰人彼得·凡·叙赫特伦 (Peter van Suchtelen)和德意志人卡尔·奥珀曼(Karl Oppermann)。

     更为重要的外国人巢穴则是为军队提供总参谋部 军官的军需总 监部门。在博罗季诺会战当中,“俄国”参谋里有几 乎1/5的人连 沙皇的臣民都不是,只有不到一半人拥有斯拉夫姓氏 。总参谋部一 定程度上源自制图局,那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部门, 对工作人员的 数学能力要求相当高。这一点确保了它里面充斥着外 国人和非俄罗 斯人。随着军队在拿破仑时代规模膨胀,变得更为复 杂,参谋机关 的作用变得相当关键。让许多俄国人感到越发憎恶的 是,他们的参 谋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有非俄罗斯族的姓名。除此之外 ,拿破仑在 1812年的入侵引发了俄国的排外主义浪潮,这一浪潮 有时会针对俄 军中的“外国人”,这一用语并未对真正的外国人和 并非俄罗斯族 的沙皇臣民做出多少区分。然而,倘若没有非俄罗斯 人参谋,帝国 是永远无法在1812~1814年取得胜利的。此外,这些 人中的绝大部 分都完全忠于俄罗斯国家,他们的家庭通常会在一段 时间内融入俄 罗斯社会。这些外国工程师和参谋也协助培养了日后 取代他们地位 的新一代年轻俄罗斯人军官。

     就像其他大国一样,对沙皇俄国而言,拿破仑时 代的巨大挑战 在于为战争动员资源。有四个关键要素可以被描述为 俄罗斯实力的 源泉。它们是人员、马匹、军事工业和财政。除非了 解到上述四个 要素中每个要素的基本优势与局限,不然就无法理解 俄国怎样进行 这些战争,也无法领会到它为何取得胜利。

     对任何国家而言,人力都是最明确的资源。当叶 卡捷琳娜二世 于1797年逝世时,俄罗斯帝国的人口大约是4000万。

    与之相比, 大革命前夕的法国拥有2900万臣民,同时期的哈布斯 堡属地则有大 约2200万居民。就算到了1806年,普鲁士人口也只有 1070万。联 合王国的人口介于普鲁士和更为庞大的欧陆大国之间 。包括爱尔兰 人在内,1815年的联合王国人口大约是1500万人,不 过印度的人 力也正在成为英国全球力量中的一个因素。因此,俄 国的人口数量 根据欧洲标准是很庞大的,但它并不比旧制度的对手 们大太多,还 要远小于拿破仑控制的人力资源。法兰西帝国,或者 说由巴黎直接 统治的全部领土,在1812年拥有4370万人口。但拿破 仑还是拥有 650万人口的意大利王国国王、拥有1400万居民的莱 茵同盟 (Rheinbund)保护人。他还可以掌握其他一些领土: 从俄国角度而 言,最显著的就是华沙大公国,它的380万人口为 1812—1814年的 战争努力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简单地列出上述数 字,就多少反 映出了俄国在那些年里面临的挑战状况。

     从国家层面而言,动员俄国人口的优点在于不仅 数量庞大,而 且价格低廉。威灵顿军中列兵的生活与王公相去甚远 ,但即便俄军 以银戈比计饷,英军列兵的年收入也是他们俄军同行 的11倍之多。

    实际上,1812年的俄军列兵更有可能拿到贬值的纸卢 布,其实际价 值仅有票面价值的1/4。由于时常弄不清楚摘引材料 中的俄国卢布 究竟是纸卢布还是银卢布,对价格和收入的比较总是 问题丛生的, 而且俄国的生活成本无论如何都和其他国家相去甚远 ,其差异之大 尤以英国为甚。更为现实主义的比较则是这样的事实 ,即便在和平 时期,英军士兵除了面包之外,还可以拿到米、肉、 豌豆和奶酪。

    而俄军列兵拿到的只有面粉和谷粒,尽管他们在战时 还可以得到肉 和伏特加的补充。士兵们把拿到的谷粒煮成麦片粥, 这就是他们的 日常主食。

     俄军的团有时拿到的也不是制服和军靴,而是衣 料和皮革,以 此自行制作衣服和鞋子。火药、铅和纸也被分发到各 个团里,让他 们自己制成弹药。国家能够动用的免费劳力也不仅是 士兵。一小部 分征募人员并没有被送进军队,而是被派到了矿山。

    更为重要的是, 当彼得大帝第一次建立作为俄国军事工业基础的钢铁 工场时,他将 若干个村庄永久性地整体分配给工场劳作。他在建立 一些为军队提 供衣料的纺织工场时也是如此。分配给工场的劳动力 总是要更为廉 价,因为工人的家属依然保有农地,政府期望他们以 此自给 自足。

     只要整个欧洲的军队都是由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 组成,俄国的 军事体系就能在竞争中发挥出色。按照年度征召新兵 的系统让俄军 成为欧洲最庞大也最廉价的军队,与此同时却没有给 人民施加不可 承受的负担。然而在1793~1815年,法国和普鲁士相 继发生了巨大 变化,这给俄国军事体系的长期生命力打上了问号。

    革命中的法国 开始普遍征召整个“年龄阶层”的年轻人,希望一旦 战争结束便让 他们作为崭新共和国的公民重回平民生活。1798年时 ,所谓的《茹 尔当法令》确立了6年兵役制,从而将这一制度固定 下来。在一 段有限时间内征召整个年龄阶层的国家可以投入比俄 国更多的军队, 它日后也将拥有由依然相对年轻的退役士兵们组成的 、训练有素的 预备役部队。如果俄国试图效法这一制度,它的军队 就不再是国家 内部的独立集团,整个沙皇制度下的国家与社会也将 发生改变。公 民军队是与基于农奴制的社会极不相容的。军队在镇 压内部叛乱时 会比之前更不可靠。贵族地主会面临这样的前景:成 群回到乡村的 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农奴(要是现存法律依然有效的话) ,而且接受 过军事训练。

     ……P61-64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728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5.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