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精装)
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精装)


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精装)

作  者:[德]沃尔夫冈·霍尔(Wolfgang Heuer)贝恩德·海特尔(Bernd Heiter)斯特凡妮·罗森穆勒(Stefanie Rosenmüller)主编

译  者:王旭 寇瑛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甲骨文丛书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定  价:138.00

I S B N :978750977002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这本手册的目的是展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 按一个简短传记的方式,描述了她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和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此外,这本手册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共和国和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

TOP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霍尔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科学研究院编外讲师,汉娜?阿伦特在线网站总编。

    贝恩德·海特硕士,专业方向为哲学、社会学和日耳曼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科学研究院讲师。

    斯特凡妮·罗森穆勒博士(女),专业方向为哲学和法学。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学院和奥托-苏尔学院以及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社会科学院讲师;博士论文是有关汉娜?阿伦特司法评判中的公共意识;汉娜?阿伦特在线网站编辑。

 

    王旭,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目前定居德国。职业译者,译有《自由的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寇瑛,西北大学哲学学士,德国马尔堡大学合作经济学硕士。曾任教于西北大学哲学系,目前任职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译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辞典》(组织并参与翻译)《人性的退化》。


TOP目录

序言

 

第1章 生平

第2章 著作及其分类

  导言

  第1节 早期著作:《奥古斯丁爱的理念》

  第2节 犹太人的生存状况

  第3节 欧洲、巴勒斯坦和美国

  第4节 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5节 一种政治理论的思路

  第6节 政治与责任

  第7节 共和国危机

  第8节 晚期著作

  第9节 《思想日记》

  第10节 信件往来

第3章 总体境况

  第1节 对古典和近现代思想家的解读和评判

  第2节 与当代思想家的关系:交织与分歧

第4章 概念和构思

  第1节 竞争

  第2节 反犹太人主义

  第3节 劳动、生产和行动

  第4节 同化

  第5节 权威

  第6节 邪恶

  第7节 官僚体制

  第8节 人类生存条件

  第9节 思想

  第10节 逃亡者、少数族裔和无国籍人士

  第11节 自由

  第12节 友谊

  第13节 历史

  第14节 社会

  第15节 良心和道德

  第16节 意识形态

  第17节 文化

  第18节 集中营

  第19节 生存和自然

  第20节 爱情

  第21节 权力、暴力和统治

  第22节 人权

  第23节 出生和开端

  第24节 近代与现代

  第25节 私人性和公共性

  第26节 贱民和新贵

  第27节 个人

  第28节 多元性和自发性

  第29节 政治

  第30节 政治空间和“中间状态”

  第31节 宗教

  第32节 共和国和民族国家

  第33节 革命

  第34节 罪过

  第35节 主权

  第36节 极权主义

  第37节 传统

  第38节 美德

  第39节 判断力和想象力

  第40节 责任

  第41节 承诺

  第42节 理解

  第43节 宽恕

  第44节 真理、意见和谎言

  第45节 世界和世界异化

  第46节 意志

  第47节 犹太复国主义

  第48节 公民抗命

第5章 话语解读和评价

  第1节 竞争

  第2节 民主和政治事件

  第3节 文学创作与叙事性

  第4节 排斥性

  第5节 女权主义和妇女问题

  第6节 全球化

  第7节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第8节 犹太人问题

  第9节 人权

  第10节 共和主义

  第11节 极权主义

 

第6章 附录

  第1节 大事年表

  第2节 著作目录

  第3节 文档和研究机构

  第4节 本书作者介绍

  第5节 人名一览表


TOP书摘

  尤其是在道德范畴的思考与判断力成为阿伦特继1964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之后大多数文章和著作的中心议题。它探讨一种现象,即罪犯首先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肤浅,就像艾希曼案例中所展示的一样:平庸的邪恶现象,即罪犯却只能表明自身全面缺乏判断能力。在令人恐怖的罪行和肤浅的行动之间存在着裂痕,也就是说,它们并非由直接的意愿而产生。 

  1964年,阿伦特在起草《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辩论文案时总结并强调说,平庸意味着:“没有根源,它并不是根源于‘恶的动机’,或‘推动力’,或‘诱惑’(人的本性)的力量,或‘恶,你来做我的善吧:理查三世’等。” (Eichmann—Discussion.,LoC,Box 60,24842 f)相应地,阿伦特在《精神生活》一书中描述了恶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特征,即邪恶根源的迷失。它们与西方关于邪恶的传统理孵相左:“我面对某种另类的真实,无可争辩。我对罪犯赤裸裸的肤浅感到震惊。他的肤浅使人们无法将他行动的无可辩驳的恶向某种更深刻的根源或动因去追溯。”(LG 1,14)在这一视角下,阿伦特勾勒出理解恶现象的历史框架:在传统宗教中的恶魔式的恶,如同在堕落天使路西法那里一样,为软弱、嫉妒甚或仇恨所驱动的恶,即一种由于善的存在而被感觉到的恶(文学上以莎士比亚为代表)。但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无法找到艾希曼带来的罪恶渊源,平庸的邪恶的潜能使语言与思想失灵,它似乎与传统的邪恶形式无关,也与病理学意义上的恶,以及源自私利、恶意和罪犯的意识形态信仰等的邪恶无关(LG 1,13)。阿伦特强调了她对这种与所有现存邪恶理论矛盾现象的惊异。她知道,“从这种现象推演出的每一种理论都会与某些基于传统上对邪恶和人类共同本质理解的邪恶特征产生矛盾”(Arendt 1991,8)。 

  阿伦特首次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使用了平庸的邪恶的表述,那是她对艾希曼死亡那一刻自我感受的写照。艾希曼死刑判决是在1961年12月15日(星期五)早上做出的。1962年5月31日对他执行绞刑的那一天,阿伦特描述了他是如何“安静并且镇定地”(EJ 299)从50米开外的关押地走向刑场的。不相信彼岸的艾希曼在其弥留之际,依然重复着同样的、伴随其职业生涯的那些话:“在不久的将来,先生们,我们又会重逢。这是所有的人的命运。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728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6.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