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

作  者:丁援、宋奕 主编

出 版 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定  价:62.00

I S B N :978754730741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史    

标  签:地理  历史  遗产保护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蜀道、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北京中轴线、大运河、茶马古道、川盐古道、武当神道、万里茶道这十条中国文化线路,以及这些线路所承载的文化遗产。这些线路对我国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些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价值进行系统地疏理,书中很多珍贵的实景照片和绘制图为文化线路及其遗产的呈现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TOP作者简介

    丁援:建筑学博士,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后。曾留学德国。主编《文化线路研究丛书》、《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并出版专著《文化线路:有形与无形之间》、《堪舆:被遗忘的中国式背景》(英文)。现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

 

    宋奕: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专业硕士,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版译著《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
现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委员。

TOP目录

序 言
前 言

 

蜀道:见证2000年西南历史的交融之路
丝绸之路:东西对话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穿越高山密林的中华文化传播之路
北京中轴线:城之中,国之轴
大运河:中国文化的“认同之路”
茶马古道:西南民族大走廊
川盐古道:一条横亘中国腹地的文化沉积带
武当神道:建筑与神话异体同质的问道之路
万里茶道:以茶为媒的中俄对话之路

 

附录: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
后 记
 

TOP书摘

前言

    文/丁援

  “文化线路”的概念最早是由欧洲学者于1994年正式提出,2008年11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全球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评选的唯一咨询机构)魁北克大会通过《ICOMOS文化线路宪章》把“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写入国际文件。正如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所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早些时候还是集中在物质性的遗存,因为能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的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又注意到那些口口相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遗产与保护,这种非物质类型的遗存,在保护和研究上和物质性的东西就大不相同,在保护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要困难和复杂得多,这是人类在认识上又一次的深入和提高。继而在遗产保护事业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遗产类型——文化线路。它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各国学者就提出了大量的遗产路线,并引起了学术界浓厚的兴趣,因为它确实存在,并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活动和发展,有的至今还继续存在。”

  从2004年开始,国内学者成系统地翻译相关外文资料和介绍《ICOMOS文化线路宪章》,完成了一批博士、博士后研究,专题研究,国家级基金课题,以及一批线路遗产申遗文件,并且把“文化线路”作为方法论,研究文化转型中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与街区)内在的“无形线路”。应该说,随着学术界对“文化线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2014年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人们对文化线路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文化线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阔。

  中国文化线路有几个特点:

  1.中国文化线路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特点。诸如大运河、丝绸之路等文化线路,在祖国大地上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布局。流淌千载不息的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丰碑。大运河的部分段落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至隋代全线贯通,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在元代取直后形成目前的规模,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整修。丝绸之路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它始建于汉代,大体完成于隋代,唐代仍延续着传统格局,宋代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丝绸之路成为了展现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丝绸之路所形成的网络几乎覆盖大半个地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促进了亚欧非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往来,成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

  2.中国文化线路具有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的特点。其所涵盖的类型众多,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各自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的历史积淀,构成多种文明荟萃、不同文化融合、各种宗教并存的一座座历史文化长廊。究其内容可分为交通要道(蜀道)、水利工程(大运河)、贸易通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川盐古道、万里茶道)、宗教文化(武当神道)等不同主题。

  3.中国文化线路具有功能持久、生命力强的特点。例如大运河是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其功能也在经历着变迁。这条古老的运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个涉及交通、运输、水利、地理、历史、生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廊道。可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再如,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是长期以来在国内交通路线上形成的,由于外国商旅贡使经常沿着这一路线往来,逐渐成为带有国际性的旅行路线。当时,通过丝绸古道传播的并不仅仅只有作为文化载体的商品,还有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书法绘画、医药医学等。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的支持。我们主要选取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和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的主要线路遗产,如武当神道、大运河、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蜀道、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北京中轴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的线路遗产,如川盐古道,以及关注较少但意义重大的西南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开拓者之一的王景慧老师生前一再强调,文化遗产的当代主题是“保护与发展”,这也是我们编撰此书的本意,即希望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线路遗产,为我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多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素材。

  文化线路遗产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话题。作为编著者,我们希望这个话题能对那些心怀理想、目光远大的读者有所启示,使更多有识之士能参与到“发现、调研、保护中国的文化线路遗产”工作中来!

    (本文为《中国文化线路遗产》前言,有删节)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0

版  次:第一版第一次

开  本:16开

纸  张: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5.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