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愉悦回路:大脑如何启动快乐按钮操控人的行为
愉悦回路:大脑如何启动快乐按钮操控人的行为


愉悦回路:大脑如何启动快乐按钮操控人的行为

作  者:[美]大卫·林登(David J. Linden)

译  者:, 覃薇薇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定  价:46.90

I S B N :978730020092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标  签:心理学  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戒酒、戒毒、戒赌这么难?为什么有些人抵抗不了性的诱惑?为什么慈善也上瘾,运动会叫人欲罢不能?
    2020年,穿入大脑的纳米机器人能带给我们虚拟现实体验吗?高科技的指数增长能帮助人更快地研制出戒断成瘾的药物吗?
    人们沉溺于罪恶,也追寻美德。脑神经科学家为你解析,愉悦回路如何重塑人生。
    从可卡因到大麻、从冥想到自慰、从红酒到牛排,林登博士以超有趣的方式科学地解读善与恶,以及人类如何从日常的饮食、学习、娱乐、运动中寻求快乐。

TOP作者简介

大卫·林登博士
    美国著名神经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神经生理学杂志》总编,畅销书《进化的大脑》作者。
    在长达2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在大脑记忆存储和突触可塑性研究领域有丰硕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如《科学》、《自然》、《细胞》和《神经元》等。
    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脑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科学工作者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脑神经细胞的固有认识,走向了真正的大师水平。

TOP目录

[目录] 
推荐序 快乐和成瘾是人类的天性 I 
前  言 走进快乐的神经生物学   V

01 大脑中的快乐按钮 001
米尔纳和奥尔兹对老鼠的大脑进行移 植电极实验,但不小心埋错电极的位置却让他们意外地发现老鼠大脑中的“快乐中枢”:为了获得大脑刺激,老鼠竟然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按压杠杆7 000次。
不道德的实验
快感从哪儿来
受损的愉悦回路:帕金森氏病
善与恶的指南针:愉悦

02 飘飘欲仙 023
所有文化都会使用药物来影响大脑, 从温和的咖啡因到强烈的吗啡。有些药物有成瘾的风险,有些则不会使人上瘾;有些药物只会改变人的知觉或者情绪,而有些药物摄入过量就会致命。寻找药物成瘾的轨迹,大脑究竟是如何被塑造的。
瘾君子罗马皇帝奥勒留
爱尔兰的全民兴奋剂:乙醚
南美洲的神奇饮料:死藤水
动物也“嗑药”
5类精神活性药物 
成瘾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成瘾的神经生物学进程
大脑的可塑性:社会环境与个人经验

03 舌尖上的快乐 065
大脑从身体接收到体重的信号,然后根据信号来调节食欲和能量消耗的平衡, 以便将体重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而志在减肥的人的主战场在连锁餐馆、面包店和其他食品行业的厨房里。这些食品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大脑的愉悦回路,导致人们暴饮暴食。
肥胖的根源:缺乏瘦素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1:进食 
减肥困难并非因为意志力薄弱 
连锁餐馆如何卖出更多食物 
哪种减肥药最有效

04 大脑的“爱与性地图” 095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对伴侣永远忠贞, 有些人却抵抗不了新伴侣的诱惑?对愉悦回路的刺激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欣快感。 但个人经验告诉我们爱与性是可以分离的, 实验结果也说明,性爱内容激活的不仅是男女被试相同的脑区,而且还引起了性别特异性效果。
生物性行为的多样性 
扫描热恋时的大脑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2:性爱 
性一样会成瘾

05 赌博的快感和现代人的成瘾行为 127
赢钱可以激活人类的多巴胺愉悦回路, 而人类天生就喜欢从冒险事件中获得愉悦 感,我们喜欢赌博并不需要获得最初的金钱奖赏,而是“不确定获得奖赏”这件事本身就令人有快感。
一个无可救药的赌徒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3:赌博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4:电子游戏

06 高尚的快乐(和轻微的痛苦) 151
快乐无疑是我们心智功能的指南针, 而痛苦同样能刺激大脑的腹侧被盖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赌博中得到金钱奖赏的情况一致,缴税和慈善捐款也激活了伏隔核几乎相同的区域。但平均而言,慈善捐款引发的愉悦中心的激活程度要比缴税更加强烈。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5:运动 
痛苦也能激活愉悦回路 
高尚的愉悦:冥想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6:缴税与慈善捐助 
愉悦回路激活方式7:信息
塑造愉悦

07 未来科技改变快乐 177
随着高科技发展呈指数型增长,通过 纳米机器人体验虚拟现实或将一个人全部的经验、情感上传至未来电脑是人类感官体验的未来吗?科技能让我们把体验快乐与成瘾剥离开吗?我们的法律和商业机制会不会也因此改变?
大脑中的纳米机器人
预测成瘾:基因筛检
治疗成瘾
神经生物学家的终极梦想

注释 201 
译者后记 223

TOP书摘

01大脑中的快乐按钮

    1953 年,蒙特利尔。皮特·米尔纳(Peter Milner)和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正在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后,他们的导师是著名的认知心理生理学的开创者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两人在赫布的指导下对老鼠的大脑进行移植电极实验,他们首先给老鼠注射麻醉剂,然后把一对半毫米的电极植入老鼠的颅骨内。几天后,做过手术的老鼠恢复正常。微电极连着有弹性的长电线,电线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奥尔兹正是通过微电极向所插入的大脑部位施加电流刺激,以观察动老鼠有何反应。

    快感实验室

    在秋季的某一天,奥尔兹和米尔纳对其中一只老鼠进行微电极实验,观察其中脑网状系统。该系统居于大脑中线的位置,基部尾端形成了脑干。过去已经有研究人员发现,网状系统主要负责睡眠和唤醒的周期功能。但没想到的是,他们在手术中竟埋错了电极的位置,尽管位置有误,但仍旧落在老鼠大脑的中线上,只不过位置稍微靠前了一点儿,这个区域通常被称之为“中隔”(septum)。

    随后,实验人员把老鼠放到一个大长方形箱子里,让它自由 奔跑。箱子的四个角落分别标记为 A、B、C、D。每当老鼠跑到角落A,奥尔兹就马上摁下按钮,通过事先植入的电极给老鼠施加一次短暂、温和的电击(与身体其他部位不同,大脑组织没有疼痛接收器,所以电击并不会造成头骨疼痛)。经过几次电击之后,老鼠不断地跑到角落A,最后在另一个角落睡着了。到了第二天,这只老鼠似乎更钟情于角落A,奥尔兹和米尔纳对此感到兴奋不已: 他们认为埋有电极的脑区在受到刺激时,能引发生物体的好奇心。 但是,进一步的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在实验中,老鼠已经习惯跑到角落A后获得电击。于是,为了诱使老鼠离开角落 A,只要它朝角落 B 的方向走一步,实验者就会施加电击。这个办法挺管用—— 老鼠不到 5 分钟就开始习惯跑向角落 B。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要实验者适时施加电击,老鼠就会跑到箱子的任何一个角落——先用短暂的电击吸引老鼠到目标位置,等老鼠到达目标位置后再施 加较长的电击刺激它。

    很多年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就设计了操作条件箱(operant conditioning chamber),也叫作“斯金纳箱”(Skinner box)。箱子里设有一个杠杆,只要动物按压杠杆,就会获得一个强化刺激(reinforcing stimulus,如食物或水)或者是一个惩罚刺激(punishing stimulus,如电击脚部产生疼痛)。而被放入斯金纳箱的 老鼠不仅很快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获得食物奖赏,而且还能躲避 电击惩罚。奥尔兹和米尔纳稍微修改了斯金纳箱的设置,老鼠在 按压杠杆后可以通过事先植入的电极直接获得大脑刺激。两人的研 究发现也许是行为神经科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老鼠为了获得大脑刺激,竟然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按压杠杆达7 000次。它们不是为了刺激大脑的“好奇中枢”(curiosity center),而是为了刺激“快乐中枢”(pleasure center),这个奖赏回路带来的刺激比任何其他刺激都要强烈。一系列后续研究的结果显示,与食物和水相比,老鼠更喜欢愉悦回路的刺激,即便老鼠处于饥饿(或口渴) 的状态也是如此。自我刺激的雄鼠会不顾旁边发情的雌鼠,一次又一次地穿过会施加脚部电击的栅栏去按压杠杆;雌鼠会放弃照 顾自己新生的幼鼠而持续按压杠杆;一些老鼠居然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自我刺激 2 000 次并维持长达 24 小时什么事也不干。为了不 让老鼠饿死,研究人员不得不把它们从箱子里移开。这个小小的 杠杆已经成了老鼠的一切。

    进一步的研究设置系统地改变了植入大脑电极尾端的位置, 以便确认大脑奖赏回路的地图。实验结果发现,刺激大脑外部的 表面皮层(主要负责感觉与运动功能)并不会产生奖赏——老鼠 只是随机地按压杠杆。但在大脑内部深处,与奖赏有关的区域 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一束互相连接的结构组成了奖赏回路,它 们全部靠近大脑基底并集中分布于中线位置,包括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伏隔核(nucleaus accumbens)、内侧前 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中隔、丘脑(thalamus)和下丘脑 (hypothalamus),后面的章节将会详细介绍这些区域。但这些区域产生奖赏刺激的程度却不相同,例如,刺激内侧前脑束愉悦回路的某些部分可以促使老鼠在一个小时内按压杠杆达7 000次,而刺激另外某些区域却只能引发每小时200次的按压。

    如今也许已经很难想象,但在 1953 年,当研究人员提出动力或快乐/奖赏的机制有可能位于大脑的某个位置或回路的观点时竟掀起了一股争议热潮。主宰科学界多年的主流观点认为:大脑的兴奋是由惩罚引发的,任何学习和行为的发展都是个体为了躲避惩罚而产生的,这个理论被称为“驱力减低假说”(drive-reduction hypothesis)。奥尔兹做了以下解释:“惩罚所带来的痛苦为个体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基于减少痛苦的学习为个体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以此类推,个体行为根本用不着奖赏回路:这是一个只有大棒(惩罚),而没有胡萝卜(奖赏)的理论模型。奥尔兹和米尔纳创新的实验研究彻底推翻了这个以惩罚为主导的理论,他们提出了更为全面、乐观的理论观点:“除了痛苦之外,快乐也是引发行为的动机。”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4页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204.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