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思维的形状:刘宇昆作品集
思维的形状:刘宇昆作品集


思维的形状:刘宇昆作品集

作  者:刘宇昆

译  者:耿辉 , 等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302381983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冒险幻想小说  >  科幻小说    

标  签:科幻  小说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完整收录了刘宇昆整个短篇创作生涯中的众多佳作,包括2002年最早创作的《纱蝉》、2014年的最新短篇《解枷神灵》;更有在未来作家竞赛比赛时的即兴作品《涅槃》,获得“雨果奖”“星云奖”提名的《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及同麦克雷斯尼尔合作的《拟态植物》。

这十一篇异彩纷呈的杰作,从遥远的历史真相到眼前的信息过滤,从外星人的思维之谜到机器人的道德困惑,从为人父母的情感之路到奇点时刻的真正降临,为读者呈现了极为广阔的科幻创作视野。

TOP作者简介

首位华裔“雨果奖”“星云奖”双冠作家

英文版《三体》译者

刘宇昆(1976—):美国华裔科幻作家,1976年出生于中国兰州,十一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波士顿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所担任商务律师至今。首位华裔“雨果奖”“星云奖”双料作家,英文版《三体》译者。


TOP目录

00 作者前言

01 思维的形状

02 涅槃

03 发条士兵

04 麦克斯韦之灵

05 沙蝉

06 拟态植物

07 广告御免

08 解枷神灵

09 重生

10 第14课:关于事件隐形装置及其应用

11 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

12 译者后记:跨越边疆

TOP书摘

前言

译 耿辉

这本小说集中选择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我的整个短篇小说创作生涯。《纱蝉》(Gossamer)创作于2002年,当时我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而《解枷神灵》(The Gods Will Not Be Chained)创作于2014年,这时我基本上停止写作短篇,转而创作长篇。

比如说,《涅磐》(State Change)是我在未来作家竞赛决赛期间写作的(我凭借《纱蝉》打入决赛),当时我仍在学习法律、未婚,不确定自己是否会有作品发表。

在蒂姆?鲍尔斯和K?D?温特沃什的写作培训班上,我们必须得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一篇短篇小说。蒂姆起初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随机指定物品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创作提示。当他停在我座位旁边时,看见一杯没喝完的汽水和里边尚未融化的冰块,于是他捏起一块,对我说这就是我要写的故事。当时的我看上去一定相当沮丧,可是K?D告诉我,有时候优秀作品的创作灵感并不会直接源自提示。

写作《涅槃》是一个紧张激烈的过程,我从没在如此之短时间内创作一篇故事,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有种几近失败的感觉。不过,这篇小说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杰伊?雷克就是其中之一。在一番颇有见地的评论之后,他建议我把它投给《复调》,他和黛博拉?莱恩编辑的选集。我听从他的建议,将《涅槃》修改之后卖给了他。就这样,参加完未来作家竞赛,我售出了第一篇作品。

从那之后,我已经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完成了许多篇小说,但是没有一篇像《涅槃》这样惊心动魄。能够在压力下有所表现,按时完成作品对我的创作生涯很有帮助——我的一些优秀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我感谢写作班给了我接受这种挑战的信心。

未来作家竞赛之后,杰伊的创作渐入佳境,而我在很多年里都卖不出作品。但是在那段困难时期,杰伊多次帮助我,在百忙之中给我鼓励和支持。他就是我努力的目标。

K?D?温特沃什和杰伊?雷克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我怀念他们的慷慨大方和真知灼见。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可以讲述。写作《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A Documentary: 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是我生命中最痛苦和艰难的经历之一,在研究历史并反思人们是怎样为了政治利益牺牲历史真相的几个月里,我一直饱受煎熬。时至今日,这篇小说仍然是最令我骄傲的作品。《重生》(Reborn)是我第一次同戴维?哈特威尔合作的结果,他是当今业内最棒的科幻编辑之一。《拟态植物》(The Plantimal)是我第一次同麦克?雷斯尼克一起创作的小说,他既是技艺娴熟的小说作家又是慷慨热忱的朋友……

对于思维的运作原理、表现形式、进化发展、扭曲变形和盲点死区,我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中所有小说都围绕可以承载思维的不同形式来展开,不管是历史、技术、人工智能或别的什么,我持续关注的是这些外因如何改变思维。

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但它们也揭示了我作为作家的成长历程和我思维的“形状”随时间的改变。每次相遇,每次交谈,每读一本书,每听一个想法,每一位新朋友——所有这些都形成我思维的组成部分,引导着思维的流向,激励着思维的发展。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改变周围的人,也被他们所改变。或许这种情况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也有发生。

我要感谢我的编辑雒华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为这本书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我还要感谢我的译者——耿辉、夏笳、吴霜、余有群和罗妍莉,他们以信、达、雅为目标翻译我的小说。同样作为一名译者,我深知翻译这项需要权衡各方的工作有多艰难。在优秀的译作中,翻译和作家的思维最终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谢谢你们这些读者——你们的存在是我写作的动力。对我而言,写作就是一种思维,我希望这些故事有些也会成为你们的思维,而且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们会感到欢喜。

后记

跨越边疆《思维的形状》译者后记

文夏笳

我与刘宇昆的相识是从翻译小说开始的。2012年,彼时《新幻界》的主编三丰鼓励我为他们的电子刊物翻译一些短篇,而我作为一个翻译方面的新手,亦怀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答应下来。三丰推荐给我的第一篇小说,是雷·布雷德伯里的名篇《一日夏华》(All Summer ina Day),第二篇就是收入这本选集中的《广告御免》(Ad Block)。

彼时我刚刚在《科幻世界》上读过几篇刘宇昆的作品,其中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及恰到好处的犀利与狡黠,都令人为之惊艳。在经由热心的三丰代我转达了这份仰慕之情后,刘宇昆主动发来邮件表示感谢,并表示他亦有兴趣翻译我的作品——套用一句老话,“两人伟大的革命友谊由此开始。”

翻译刘宇昆的小说是件压力颇大的事情。他的中文和英文都极好,常常在回信中首先对译稿献上不遗余力的溢美之词,随即以温婉的措辞,严谨细致地一一指出各种错译、漏译之处。而他优美、简洁、充满诗意的语言,亦让人在翻译时不得不一字一句推敲,要如何运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这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之美。此外他还喜欢引经据典,而那些看似轻盈的语言游戏背后,则往往牵连出太多丰富的潜文本。翻译《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Documentary: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时,我曾将文中日本影像工作室的名字Yurushi(静寸)一词翻译为“宽恕”,刘宇昆则建议译为“仁恕”,出自《汉书·叙传上》:“宽明而仁恕。”他说:“我想象中这个日本公司应该喜欢引用古文,来表达他们尽管对历史有悔意,但也希望中国能以‘仁’的心态来宽恕。”纪录片作者的名字Heraclitus Twice。则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哲学命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最终我将其译作“赫拉克利特‘涉江”——或许亦可算作另一处小小的文字游戏。而在翻译《第14课》时,我则不得不先仔细阅读一篇米格尔A·莱尔马有关事件隐形装置的论文,并就我对文中技术细节的疑问与刘宇昆写邮件商讨。

对此,其他几位译者也似有同感。吴霜曾告诉我,刘宇昆对小说中诗歌的翻译要求颇高,为了将寥寥几行诗句译得典雅工整,常常需要二人往来数封邮件,反复讨论。《涅槃》中引了几句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C.ValeriusCatullus)的诗,原文为拉丁语,而吴霜则在刘宇昆的建议下,按照古风的格律将其译出:

Si tecum attuleris bonam atque magnam

Cenam,non sine candida puella

Et vino et sale et omnibus cachinnis.

清酒佳肴,当随美人笑。

言笑晏晏,杯盏轻响。

胜友如云,青盐调香。

唤来美酒悦红妆。

随即我又从耿辉那里得知,刘宇昆获得文学学位的论文,是以诗人艾德娜·圣·文森特·米莱为研究对象的,难怪作品中大量引用了她的诗歌。更为奇妙的是,本书中最早和最新的两篇作品相隔十二载,竟然引用了米莱的同一首诗歌,就连刘宇昆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轮回,由此亦可见思维的奇妙之处。

思维、语言和跨文化交流,是刘宇昆作品中反复探讨的主题——收入这本选集的《思维的形状》、《麦克斯韦之灵》、《纱蝉》、《重生》、《终结历史之人》,都与此相关。而这恰巧也是我感兴趣的议题。语言文字在我看来,从来不是一层蒙在思维之上的透明面纱,而是从最根本上建构这个世界的砖块与砂砾,因而我从不相信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万能翻译器”或者“心电感应”,不相信吃下一粒药丸或者将一条外星鱼塞进耳朵就能够轻轻松松解决交流问题。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翻译都注定是一门艰苦而繁复的手艺活,是将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拆散分解,再重新拼合成另一个陌生世界的冒险之旅。正如《思维的形状》中,人类与外星人的孩子手抵着手,在眼花缭乱的翻绳游戏中逐渐感知对方的世界——更丰富的色彩、更细腻的光谱,以及,更多表达“爱”的不同方式。某种意义上,这或许也恰正是翻译小说的乐趣所在。

虽然是为别人的书写后记,但我依然有一些感谢的话要说。

感谢作者刘宇昆,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律师、程序员、作家、译者、两个孩子的爸爸,如同他的作品一样,这种丰富多样性。亦是刘宇昆本人最为迷人的地方。在这本选集中,不仅仅有温情和治愈,也有赤裸裸、血淋淋的重口味,它们会带给你一股力量,你需要用足够强大的自我去感受它们带来的震撼。

感谢这本书的另外几位译者。其中耿辉是我们中最资深的一位,在他与刘宇昆相识的三年间,共翻译了后者的十六篇作品,同时亦是刘宇昆英译《三体》的首批读者之一。据说两人私交甚好,除了科幻与翻译之外,其他家长里短和文化政治方面亦是无话不谈,最近更发展到在微信上相互晒女儿照片的程度。吴霜则是近两年崭露头角的科幻作者,文笔优美动人,她与余有群分别是中文与英文系出身,两人珠联璧合,配合无间,这份默契亦令人惊叹。而罗妍莉则更是一位传奇人物,身兼汽车业内人士、旅游杂志撰稿人、武当弟子、非洲创业者,《纱蝉》是她在我的另一位朋友汪梅子开办的译言科幻培训班上的结课作业。我们各自生活于天南海北几座不同的城市,却能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结下友谊,这本身即是这个技术时代最美妙的奇迹。

此外,我们所有人要共同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雒华编辑,有了她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这部值得大家骄傲的作品,希望将来我们还有机会继续合作。

感谢科幻,它让我们迈出自己小小的世界,去倾听他人的声音,去触碰彼此闪闪发光的手指。

2012年夏天,我去芝加哥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有幸得见刘宇昆本尊,大家相谈甚欢。在雨果奖颁奖典礼上,当他的《折纸》(ThePaperMenagerie)被宣布获得最佳短篇奖时,台下的中国与美籍华裔作家们不禁相拥在一起欢呼。《折纸》亦是一篇有关于跨语际与跨文化交流的优美深刻之作。在一些中国读者看来,其技术内核似乎显得不那么“硬”,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相比起一些技术流的太空歌剧,《折纸》所探讨的主题又似乎更接近于科幻小说的本质——也即是人类究竟能够以何种方式,去突破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疆界,以达成对于“他者”(Other)和“未知”(Unknown)的理解和认知。

就在《思维的形状》筹备出版之际,刘宇昆告诉我,他正在策划一本由他所翻译的中国科幻选集,其中收录了刘慈欣、陈楸帆、马伯庸、糖匪、程婧波、郝景芳以及我本人的作品,并希望以此让更多美国读者有机会了解当代中国科幻作家作品。应他之邀,我为这本集子写了一篇介绍中国科幻的文章。在结尾处我这样写道:

科幻小说是一种——借用德勒兹(GillesDeleuze)的话来说——永远处于“生成”(becoming)状态的文学,是一种诞生于“边疆”(frontier)之上,并伴随边疆不断游移迁徙从而生生不息的文学。这边疆绵延于已知与未知、魔法与科学、梦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当下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之间。因为好奇心而跨越这边疆,并在颠覆旧识和成见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成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当下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愈发相信,要变革现实,并不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而更是叫千万普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知道,生活应该更美好.也能够如此,只是需要想象力,需要勇气、行动、团结、爱与希望,需要一点对于陌生人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也是科幻所能够带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2014年7月

于西安家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4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