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海洋传
海洋传


海洋传

作  者:[美] 蕾切尔·卡森 著

出 版 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10451683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生态环境    

标  签:海洋学  科学与自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科普名著,蓬勃多彩的海洋动植物;喧闹活跃的海岸和海洋表层;漆黑深海中生命的讯息;连绵的海底山脉……《海洋传》充分利用了中世纪以来海上探险、航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海洋调查与深潜等取得的最新成果,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环绕着我们的水世界——蓝色海洋。

TOP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1907-1964),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世界环保运动的开拓者之一、现代环境主义的前驱,被誉为“为保护地球而战的勇敢斗士”。20世纪60年代,卡逊以其不朽名著《寂静的春天》一书引发了美国乃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成为唤醒全世界民众环保意识的先驱。
卡森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智慧、勇气,学识非凡,充满斗志。1963年,卡森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64年4月14日,她因癌症病逝。1980年,卡森被追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TOP目录

混沌初始
日夜生动
季节轮替
阳光隔绝的深海
隐藏之地
无尽的雪季
岛屿诞生
窥视古海洋
风浪咆哮
行星之流
潮来潮往
世纪冷与热
无穷的宝藏
拥抱海洋

TOP书摘

前言/序言

从古至今,海洋一直在对人类的智慧与想象力发出挑战,直到现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块人类未知疆域也仍然是它。海洋幅员十分辽阔,探索非常之不易,虽然人类已竭尽所能地去探索,但了解到的情况也只算是九牛一毛,即使进入原子时代,科技发达,也改变不了多大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意识到自身的海洋知识过于匮乏,因而掀起对它的探索热潮。

对于船只和潜艇航行通过的海洋世界,我们现有的知识相当贫乏,而且还是最浅薄的地理概念。虽然我们清楚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潮汐、洋流及海浪变化的预测能力,但是人类对于海洋的律动的了解仍然极其有限。既然人类有必要对海洋进行探索,那么各国就该行动起来。于是,美国连同其他主要海上强国开始为海洋科学的研究投入心血。海洋学家借助于仪器与设备(当然,这些工具也大部分产生于迫切的需求),实现了对海底地形的勘查,对深海海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能够从海床上采集研究样本。

这些不断更新的研究结果不久就向人类证明,在此之前人类对于海洋所持有的很多观念都荒谬到了极点。人类直至20世纪中叶方才建立起对海洋的全新的概念,然而这仅仅如同一幅只有雏影的巨幅油画一样,尽管艺术家华丽构思的基本架构已经描绘在上面,但还有大片空白区域等待他去完成。1951年,我在撰写此书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就是处于此种情况。然而后来,人类开始不断地填补自己的认识空白,并且不断发现新的东西,里面最重要的新信息都以注释的形式被收录在这一版中。

20世纪50年代,海洋科学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期间,曾经有一艘载入小潜艇在海床上最深的洞穴里降落,此外,还有在冰下潜行的潜艇横穿整个北极盆地。人类开始逐一揭露出海底在过去未知的许多特征,比如,新发现的山脉好像连接着其他山脊,即环绕全球、绵延不断的海底山系,地球上绵延最长、最雄伟的山脉就是它了;除此之外,隐藏在深海中的洋流以及流量是密西西比河千倍的次表层流也相继被人类发现。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来自40个国家的60艘船只和数百个位于岛屿及海岸上的研究站联手执行海洋研究计划,此计划取得了令人相当满意的成果。

尽管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令人振奋的成就,但这还只能算是初期研究,之后,人类仍然需要不断努力,以期对覆盖地表大部分区域的海洋展开进一步的探究。195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海洋学委员会,这个由一群顶尖科学家组成的机构表示:“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相比较,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实在是匮乏至极。”他们还提出一个建议,即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应该将基本海洋研究计划至少扩增到目前的两倍,如若不然,跟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将无法保住本国海洋学的地位,而美国在未来海洋资源利用方面将会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

……其中一项就是在海底钻一个用于勘探地球内部三四英里(1英里等于1609米)深的洞。美国国家科学院对此项计划提供资助,目的是打破仪器的局限,深入到从未到达的地壳和地幔之间,也就是地质学家称其为莫氏不连续面(Mohorovicic digoontinmity),即大家比较熟知的“莫霍面”(Mohc)。这个不连续面于1909年被一位名叫莫霍洛维奇的南斯拉夫人所发观,于是它就以这位发现者的名字而得名。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通过莫霍面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这表示震波从某物质传导至另一种性质完全不一样的物质。

莫霍面与海底的距离较近,而距离大陆表面却十分遥远,所以,虽然在深海钻凿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程,但是最理想的探勘钻凿地点仍旧是海床。

莫霍面的上方是由质量较轻的岩石组成的地壳,下方则是厚约1800英里包覆着炙热的地核的地幔。至今人类对地壳的构成成分也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并且也只能通过最间接的方式推测得出地幔的性质:现在已证实地壳上层是硅镁层,下层是硅铝层,大洋底部地壳的硅铝层处于常缺失状态。地幔的平均厚度为2800公里,其下是与地核承接的谷登堡面。如果能够深入这些区域采集真正的样本回来,那么,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便可向前跨越一大步,说不定还能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提升一个高度,原因在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或许相似于其他行星的内部结构。

由于专家们做出的综合研究,使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更深一层。逐渐成形的新概念如今也基本可以确立。大约在十年前,人类仍然认为深海海底一定非常平静,认为没有任何水流能够影响到这个幽暗的海底深处,最多只有一些流动缓慢的洋流,不但隔植物能够吸收放射性化学物质,会造成这些物质集中在一起,然而,如今人类对于这个过程的细节的了解却很粗略。

海里的微生物大多靠矿物质为生,如果矿物质含量不足,那这些微生物就会转换策略,借助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来实现对所需元素的摄取,因此,有时这些生物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含量甚至超出海水中含量的百万倍。那么,人类费尽心思计算得出的“最高容许标准”又有何用呢?较大生物为了生存又吞食了那些微生物,如此环环相扣地发展下去,如果我们顺着食物链向上追溯,就会发观其中有一环就是人类。由此可知,在比基尼岛(Bikinj)核弹试爆点方圆100万平方英里海域内的金枪鱼,其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会超出海水中含量的许多倍。

人类幼稚地认为,放射性废弃物会始终在原来倾倒的位置留存,但是海洋生物的移动与迁徙把人类的这种幻想进一步推翻了。海中小型生物有在夜间大批浮游到海面上的习惯,到了白天便会沉降至深海,由此沾附在它们身上或直接被它们吸收的放射性物质也会随之移动。然而鱼类、海豹和鲸鱼等较大型动物,或许会向远方迁徙,这也加速了海中放射性物质向更大的范围扩散与传播。

因此,问题的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甚至,从人类开始往海里倾倒废弃物到现在这短短的期间内,已经有研究证明,这种弃置做法实际上是依据了某些极其荒谬的想法,造成的危害极有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其实,这种废弃物处置法早就被我们实施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人类还没有能力证明这种做法无害之前。这种先弃置、后研究的行为,无疑是在为自己招祸,因为放射性物质一旦被灌入海水中就不可能回收,否则,将遗恨千古。

生命的源头是海洋,它孕育了种种生物,现在却被其中一种生物的活动所威胁,这是多么奇怪的情形啊。不过,虽然海洋环境不断恶化,但是这片无边的大洋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实际上,生物本身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蕾切尔·卡森 写于1960年10月 马里兰州银泉市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3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09.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