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精装)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精装)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精装)

作  者:(美)查尔斯·罗森 著

译  者:杨燕迪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六点音乐译丛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定  价:138.00

I S B N :9787567523326

所属分类: 艺术  >  音乐    

标  签:艺术  音乐  音乐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傅聪先生曾这样评价查尔斯•罗森:“啊呀,他就是音乐界的钱锺书嘛!没有什么他不知道滴!无论文艺复兴的小作曲家,亨德尔的歌剧,或是什么20世纪的现代作品,他简直无所不知!” 天才般的查尔斯•罗森!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是近五十年以来影响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乐论著。该书出版于1971年,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这是其经典性的一个方面。同时,《古典风格》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代表性创作领域和公认杰作为范式,以此树立音乐批评的标准。“古典的是好的”!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影响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该书出版于1971年,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

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分为八个部分。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在《古典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论述中,作者基于对古典时期音乐语言整体运作体系的深刻理解,针对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师的代表性创作领域和公认杰作逐一进行分析、论说、评判、解释和说明。罗森要向读者和听者指明,这些杰作之所以产生的风格前提和语言机制是什么,这些杰作的卓越性和审美价值究竟何在。

TOP作者简介

作者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和批评家。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弟子莫里茨?罗森塔尔为师,可算是李斯特显赫谱系的“嫡传”。他的正式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他对音乐文献的主要贡献是《古典风格》。

译者杨燕迪(1963— ),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翻译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TOP目录

初版前言
扩充版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谱例说明


卷一 导论

1、 18世纪晚期的音乐语言

 时代风格与群体风格

 调性

 主-属对极

 转调

 平均律制

 线型形式的削弱

2、 形式的理论

 19世纪的奏鸣曲式概念

 20世纪的修正

 申克尔

 动机分析

 常见的错误

3、 古典风格的起源

 古典风格的戏剧性格

 1755-1775年间各种风格的能力范围

 公众性音乐与私密性音乐

 矫饰风格时期

 初期古典风格的对称与模式

 形式的决定因素


卷二 古典风格

1、 古典音乐语言的聚合性

 周期性乐句;对称与节奏转换

 同质的(巴洛克)节奏体系对异质的(古典)节奏体系

 力度与装饰

 节奏与力度转换(海顿四重奏Op.33 No.3)

 和声过渡(转调)

 装饰性风格对戏剧性风格

 惯例性材料

 调性稳定与解决

 再现和张力的表达

 重新诠释与第二群组

 下属调性

 主题的对比

 对比矛盾的和解,对称的解决

 大型曲式与乐句的关系,扩展技巧(海顿钢琴三重奏,H.19)

 单音、和弦、与转调的对应

 节奏的清晰表述[articulation],单个节拍的份量

 奏鸣曲风格和异乎寻常的材料:幻想曲(莫扎特的幻想曲,K.475)

 可听形式对不可听形式

 非音乐的影响

 音乐中的机智

2、 结构与装饰

 奏鸣曲式概说

 结构装饰

 18世纪晚期的装饰音处理

 装饰功能的激烈变化


卷三 海顿:从1770年到莫扎特逝世

1、 弦乐四重奏

 海顿与C.P.E.巴赫

 以假调性开始

 “谐谑”[Scherzi]四重奏的创新,主题性伴奏

 音乐材料中的潜在能量

 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不协和音

 材料的导向力量

 作为能量来源的模进

 用音高移位进行重新诠释

 弦乐四重奏与古典调性体系的关系

 海顿弦乐四重奏的进一步发展

 弦乐四重奏与谈话艺术

2、 交响曲

 管弦乐队的发展和交响风格

 风格的进步

 “狂飙突进”风格

 《第46交响曲》

 海顿早期在节奏组织上的弱点

 《第47交响曲》

 歌剧的影响

 《第75交响曲》

 新的清晰性和新的节制

 《第81交响曲》

 机智和交响曲的恢宏气势

 《“牛津”交响曲》

 海顿与田园风格


卷四 严肃歌剧

 受争议的opera seria[正歌剧]地位

 “正歌剧”和opera buffa[意大利喜歌剧]的惯例

 18世纪的悲剧

 巴洛克盛期风格

 戏剧模式与挽歌模式

 格鲁克

 新古典的宗旨

 音乐与表情美学

 词与音乐

 格鲁克与节奏

 莫扎特和《伊多梅纽》

 宣叙调和复杂形式

 “正歌剧”与“意大利喜歌剧”的融合

 《费加罗的婚姻》

 《菲岱里奥》


卷五 莫扎特

1、 协奏曲

 莫扎特与戏剧形式

 调性的稳定感

 对称与时间的流动

 18世纪晚期的通奏[continuo]演奏

 通奏的音乐意义

 作为戏剧的协奏曲

 开始的利都奈罗[ritornello]

 《降E大调协奏曲》K.271

 钢琴呈示部作为乐队呈示部的戏剧化变体

 高潮的对称

 再现部中的第二发展部

 作为开始乐句扩展体的K.271慢乐章

 镜像对称

 协奏曲末乐章

 《交响协奏曲》K.364

 主题关系

 K.412,K.413,K.415,K.449

 K.456,带转调的第二主题

 慢乐章的戏剧能力范围

 变奏曲-末乐章

 K.459与赋格性末乐章

 K.466,节奏加速的艺术

 主题统一

 K.467与交响风格

 慢乐章,即兴,对称

 K.482,乐队色彩

 K.488,呈示部结束的处理

 慢乐章与旋律结构

 K.503,重复的技巧

 大调与小调

 团块感觉[sense of mass]

 K.537,初期浪漫主义风格与松散的旋律结构

 《单簧管协奏曲》,相互重叠的乐句的连续性

 K.595,半音化不协和音响的解决

2、 弦乐五重奏

 “竞奏”[concentante]风格

 K.174,扩张的音响与扩展的形式

 K.515,不规则的比例

 形式的扩展

 K.516,古典末乐章的问题

 小调作品以大调结束

 古典风格的表现边界

 乐章次序中小步舞曲的部位

 炫技与室内音乐

 K.593,慢引子

 和声结构与模进

 K.614,海顿的影响

3、 喜歌剧

 音乐与对白

 古典风格与动作

 重唱,《费加罗的婚姻》中的六重唱和奏鸣曲式

 《唐?乔瓦尼》中的六重唱与奏鸣曲比例

 歌剧中的调性关系

 再现与戏剧要求

 歌剧的终场

 咏叹调

 《费加罗的婚姻》中的“se vuel ballare”[若你想跳舞]

 音乐事件与戏剧事件的吻合

 《唐?乔瓦尼》中的墓地场景

 诡计喜剧

 18世纪关于人的个性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喜剧与马里沃,《女人心》

 对色调[tone]的卓越处理

 《魔笛》,卡尔诺?戈齐与戏剧童话

 音乐与道德真理

 《唐?乔瓦尼》与混合体裁类型

 丑闻与政治

 作为颠覆者的莫扎特


卷六 海顿:莫扎特逝世之后

1、 通俗风格

 海顿与民间音乐

 高艺术与通俗风格的交融

 对通俗因素的整合

 终曲中令人惊讶的主题回复

 小步舞曲与通俗风格

 配器艺术

 作为戏剧姿态的引子

2、 钢琴三重奏

 保守的形式

 室内乐与钢琴炫技

 海顿时代的乐器

 大提琴与低音线的重叠

 H.14;H.22和乐句的扩展

 H.28,转型的海顿早期风格

 H.26,在一个乐句中动机因素的加速

 H.31,丰盈绚丽的变奏技巧

 H.30,海顿的半音和声

3、 教堂音乐

 表情性美学对颂赞性美学

 意大利喜歌剧风格与宗教音乐

 莫扎特对巴洛克风格的模仿

 海顿与宗教音乐

 清唱剧与田园风格

 “混沌初开”[Chaos]与奏鸣曲式

 贝多芬的《C大调弥撒》,步履的问题

 《D大调庄严弥撒》


卷七 贝多芬

1、 贝多芬

 贝多芬与后古典风格

 贝多芬与浪漫派

 属-主关系的替代

 浪漫派的和声创新

 贝多芬与其同代人

 《G大调钢琴协奏曲》,主和弦所造成的张力

 回归古典原则

 《英雄》,比例,尾声,重复

 《华尔斯坦》,织体与主题的统一

 《热情》和作品的统一

 《C小调变奏曲》中浪漫主义的试验

 标题情节性音乐[program music]

 《致远方的爱人》

 1813年-1817年

 《Hammerklavier》,大型曲式与材料的密切关系

 建构模进中下行三度的作用

 《Hammerklavier》发展部的模进结构

 与大范围的调性序进的关系

 与主题结构的关系

 A#对A本位

 节拍器与速度

 自Op. 22以后的风格变化

 谐谑曲

 慢乐章

 终曲的引子

 赋格;贝多芬作品中《Hammerklavier》的地位

 将变奏曲式化为古典形式

 作品111号

 贝多芬与音乐比例的份量

2、 贝多芬的晚年和他孩童时期的惯例手法

 贝多芬的原创性和1770年代的风格

 Op. 111中的终止式颤音

 协奏曲华彩段中传统的最后颤音

 悬置的后拍

 《钢琴奏鸣曲》Op. 101

 惯例的协奏曲音型移植到奏鸣曲中

 1770年代的两个陈规套路:再现部中的下属,发展部中的关系小调

 下属移至尾声

 惯例和创新:莫扎特的K.575和《“加冕”协奏曲》中的关系小调

 海顿对陈规套路的持续运用

 贝多芬对惯例的赤裸展示

 Op. 106中的陈规套路和灵感

 Op. 110中的两个惯例

 Op. 110中的整合与动机转换

 速度的整合

 espressivo[富于表情的]与rubato[弹性节奏]

 激进的调性关系和戏剧结构

 赋格中学究因素的戏剧化

 速度的统一和终曲中的节奏记谱

 贝多芬的和蔼可亲

 推进当时音乐风格的边界

 对18世纪变奏曲套曲的惯例的综合

 晚期贝多芬、18世纪的社交性与音乐语言


尾语

 舒曼对贝多芬的膜拜纪念(《C大调幻想曲》)

 回归巴洛克

 调性语言中的变化

 舒伯特

 他与古典风格的关系

 将中期的贝多芬作为范型

 舒伯特晚期的古典原则

 作为拟古主义[archaism]的古典风格


人名与作品索引

TOP书摘

《古典风格》中译者

  ——杨燕迪

  一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影响力最大、引用率最高的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BookAward],迄今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如此看来,不论“民间口碑”,还是“官方认可”,《古典风格》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这种“高高在上”的“唯一性”品质,首先源自作者查尔斯·罗森[CharlesRosen,1927—2012]独一无二、高度发达的心智才能。笔者曾借用钢琴家傅聪先生的话,用“音乐中的钱锺书”这一会让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亲近的比喻来定位罗森。关于这位奇才对音乐艺术百科全书式的掌握了解以及他对西方文化传统各类知识的博闻强记,在西方音乐界和文化界早已成为传奇。罗森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弟子莫里茨·罗森塔尔[MorizRosenthal,1862—1946]为师,可算是李斯特显赫谱系的“嫡传”。他的正式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成名后频频在欧美各重要音乐舞台和音乐节上亮相,并留下为数甚多的唱片录音。但不可思议的是,他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的专业(学士、硕士至博士)居然是法国语言文学!据传,之所以未进音乐系,是因为罗森觉得该校音乐系的教师均是熟人,而有关音乐的理论和历史知识他已经比音乐系研究生知道的更多。除语言、文学主课外,他对数学和哲学也深感兴趣,选读了不少课程。当然,学业之余必需抓紧练琴——他的职业理想是做钢琴家。

  他很骄傲,作为一个非音乐“科班”出身的法语文学博士[PhD],他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赢得专业经纪人和唱片公司的青睐,从而走上职业钢琴演奏生涯之路,并持续近六十年之久。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录制德彪西钢琴练习曲全集唱片的钢琴家。钢琴中的经典保留曲目,从巴赫到巴托克,他早已烂熟于心。评论界公认,他的演奏以严肃、透彻的“智性”[intellectual]光彩著称,尤其体现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以及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这些“庞然大物”的结构把握中。同时,罗森又以出色演奏复杂难解的现当代音乐闻名——他是勋伯格、韦伯恩钢琴作品的杰出演奏家;斯特拉文斯基、布列兹等著名现当代作曲家常常特邀他合作演出或录制唱片;而他与美国当代的作曲界泰斗人物埃利奥特·卡特[ElliottCarter,1908—2012]更是多年的“忘年交”(《古典风格》正是题献给卡特夫妇),曾委约并首演了卡特的多部钢琴作品。

  这样一位受过严格大学文科学术训练的职业钢琴家,日后成为极为著名的音乐著述家和批评家,这虽在情理之中,但却是出于偶然——据罗森自己回忆,他之所以在弹琴之余开始文字写作,是因为自己的第一张肖邦专辑唱片于1960年出版发行后,他很不满意唱片封套上的曲目说明,觉得辞不达意,隔靴搔痒。此后,他开始自己动手写作唱片封套上的曲目介绍,其中总会融入他对所演奏作品的认识心得和批评洞见。很快,有人注意到了这些文字的精彩与不凡。有一天,一位出版家来找罗森约谈,一张口就承诺,愿意出版他的音乐文字,随便他写什么。于是一发不可收,罗森在繁忙的演奏生涯之外又开创了另一番事业——音乐著述。

  二

  罗森出版的第一本书即是《古典风格》。

  这是一部奇书,只能出自奇人之手。洋洋洒洒几百页,论述对象是众所周知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师——一个前人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似乎很难再发表什么新颖创见的专题领域,全书居然以率性的散论笔法写成,看似随意,但学理的逻辑隐匿其中,含而不露。它甚至公然违反学术界的格式规范,行文中很少给出相关论点和数据的出处(1997年扩充新版增加的章节中,罗森对注释出处的交代更为仔细),好似不屑于理会学术界四平八稳、貌似严谨的惯例——但“吊诡”[paradoxically]的是,罗森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却显示出他熟读最前沿的音乐学研究文献并能够敏锐抓住所讨论问题的关键,如他对申克尔分析方法和雷蒂动机分析方法的批判,以及他对诸多表演实践问题一针见血般的讨论。罗森似在表明某种姿态,作为演奏家他身在(音乐)学术圈外,但他却以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客串”音乐学,并以自己的处女作深入到“古典风格”这一历史音乐学研究最核心的“深水区”领域,并就此一炮打红,赢得学界交口称赞。从某种角度看,这简直是天才型的学术炫技——“炫技”[virtuosity]一词在这里没有丝毫贬义,它仅仅意味着我们面对罕见的心智奇迹时的由衷赞叹和惊奇。

  可以先阅读一下学界权威对《古典风格》的定性评价,以便让我们的讨论具备更为客观的前提和基础。在著名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大辞典》中,杰出的英国音乐学家、莫扎特权威、也是该辞书的总主编萨迪[StanleySadie,1930—2005]亲自操刀撰写了查尔斯·罗森的词条,其中他对《古典风格》做出如下总评:

  罗森对音乐文献的主要贡献是《古典风格》。他的讨论在吸纳新近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着力于分析个别的作品,而且致力于理解整个时期的风格。罗森不太关注小作曲家的音乐,因为他“坚持一种似乎过时的立场:必须以这三位大师的成就为标准,才能最好地界定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因而,罗森为古典大师的音乐建构了语境文脉;他以各位大师最擅长的体裁为依托,通过作曲的视角——尤其是形式、语言和风格的关系——来考察他们各自的音乐: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罗森)对当时音乐理论文献的熟知,对古典时期各种音乐风格的掌握,对音乐本身诸多具有穿透力的洞见,以及对创作过程的深刻理解。

  这是几近毫无保留的褒奖。有意思的是,《新格罗夫》从1980年版到2001年新版有巨大的改变(从20卷扩充至29卷,增加大量新条,诸多原有条目做了重大调整,甚至完全重写),这本身即是音乐学术进步和转型的真切反映。然而,上述这段针对《古典风格》的评价一字未动,说明学界对此书的高度认可一直保持稳定——尽管我们在罗森自己所写的此书“新版前言”中,也能了解到西方学界对此书论点和看法的争论有时也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

  美国音乐学的领袖人物之一约瑟夫·科尔曼[JosephKerman,1924—2014]在他那本被视为英美音乐学学科发展“分水岭”的著作《沉思音乐》中,针对西方(主要是英语世界)音乐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批判性总结,其中他抨击多年来英美音乐学仅仅关注“硬性事实”[hardfacts]的“实证主义倾向”,呼吁音乐学术应该强化针对音乐作品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批评性”研究——而查尔斯·罗森正是科尔曼推崇的榜样和理想。科尔曼用充分的篇幅和高度赞赏的笔调对《古典风格》一书予以评说,并明确指出,“在美国音乐学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朝向批评的学科范式转换过程中……正是罗森提供了最具影响力的样板。”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 620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