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布面精装)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布面精装)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布面精装)

作  者:杜维明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10110062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国学/古籍  国学普及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精)》是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的最新力作。作者在回顾了儒学的发展历程,反思了儒学在现代发展的困境和自我转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儒学的使命,对二十一世纪儒学面临的何为人、人生的意义、信仰等五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期待新儒学在二十一世纪为人们安身立命发挥更大作用。作者还结合他在国际上讲学、交流数十年的经验与体会,从多元化以及文明对话的角度解读儒家的内核精神及其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对理解中国思想界的现状与未来,颇多启发意义。

TOP作者简介

杜维明,知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巴黎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杜维明先生把自己看作一个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将儒家文化置于世界思潮的背景中来进行研究, 直接关切如何使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接轨。他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阐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儒家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勾画了当代新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TOP目录

导言:精神性人文主义初探

主篇

第一章如何认识儒学

一儒学是跨时代的

二儒学是跨文化的

三儒学是多学科的

四儒学是分层次的

五儒学是没有教条的

第二章儒学的现代困境和自我转化

一儒学之内外交困阶段

——晚清政权的衰亡与西方文化的冲击

二儒学之花果飘零阶段

——文化认同的瓦解与民族心灵的扭曲

三儒学之灵根再植阶段

——内部反思与自我转化

第三章儒学第三期与21世纪儒学

一何谓儒学第三期

二转到21世纪儒学

第四章21世纪儒学的五个问题

一何为人:儒家视域下的人

(一)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二)人之来源

(三)人的扩充

(四)21世纪的人

二人生的意义:超越的天与人

(一)天与人的创造性

(二)人的家庭性、社会性

(三)突破人类中心主义

(四)人与自然

(五)内在与超越

三认识论的问题:如何知

(一)理性的复杂

(二)“体知”的观念

(三)闻见之知

(四)整体的分析框架

(五)从良知坎陷到良知扩大

四伦理学的问题:如何行

(一)学习与关怀

(二)对话伦理

(三)最高的价值

五神学的问题:有什么希望

(一)对启蒙的反思与批判

(二)中西核心价值的对话

(三)儒家视域下的信仰

副篇

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哲学的精神转向: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

一知识与智慧

二智慧与精神性

三哲学界的最新动向

四儒家在21世纪的意义

五评论与问答

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

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从新轴心时代看对话文明与求同存异

附录一 对话的问题

(一)什么是对话

(二)辩证的对话

(三)对话的主体

附录二 儒家的宗教性问题

(一)何谓“宗教”

(二)宗教的现实关怀

(三)存有的断裂与连续

TOP书摘

九月初,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化高峰论坛,签署了《甲申文化宣言》。我相信,“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互相解读、辨误、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我提出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是想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重新建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也就是甲申文化宣言的主张。

  “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在于她是发生于上古时代多个区域、多个民族、多种形态的文化综合体。她不但有自强的力量,而且有兼容的气度,灵变的智慧。……我们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因此,儒家所提倡的文化主体性,是开放的、发展的,有根源性,又有公共性。我们的文化事业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单线的官方行为,而是各行各业的公共知识分子共同缔造具有重叠共识的自我意识,既有群体性,又有批判性。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象》、《周易·坤·象》)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是深含普世价值的。这种思路是透明的,是通过交谈、对话、讨论、辩难而逐渐形成的公共理性。

  自从2001年我接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邀请参加推动文明对话的知名人士小组以来,在北美、西欧、中东、东亚和南亚参加了各种类型的文明对话。我深深地感到,在“和而不同”的气氛中进行平等、互惠的对话,真正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是强调自己的信念合情合理,也不是借机表述自己的立场,而是聆听对方的声音,增长知识,拓展心胸,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文明对话的基本要求是容忍,但只有容忍是不够的,还要承认对方的存在,尊重对方的存在,甚至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对方为参照系,互相学习。

  儒者是通过对话来体现核心价值的。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董仲舒的天、朱熹的理、陆象山的心、王阳明的良知、李退溪的敬、李栗谷的气、刘宗周的诚、戴震的欲,都是主动、自觉地在人文关系中逐渐来发展起来的。每一位儒家的大师大德至少汲取了四种资源:第一种是自身内在资源,也就是通过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宋明儒学所说的心性之学、身心之学、圣人之学、君子之学而建构的主体性,并且由这种主体性而孕育出来的如孟子所说“左右逢源”的自得之趣。①第二种是社会资源,通过对社会的关怀、体现社会良知,即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这种资源是和社会群体大众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依仗权势而获得的。第三种是历史文化的资源,通过对话,发展出自己学术的谱系,形成既有特殊性又有普世性的自我认同。最后一种资源来自天道,儒者都有终极关怀,认同天命,替天行道,从对天的理解来展现儒家的核心价值。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82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