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
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


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

作  者:吴汉仁、白中琪 著

出 版 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5350256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各国文化与交流    

标  签:文化  文化交流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吴汉仁、白中琪编著的《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就上海对台北在社会生活,以及金融贸易、商业百货、综艺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分章节按主题进行陈述。具体细微地勾勒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及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台湾的去殖民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引领者和榜样的角色,以及台湾与大陆之间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脉渊源。

TOP目录

前言  宝岛新乐园

 

一  上海台北——移民“新世界”

二  1945年前的台北城建设

三  光复初期台北市的移民人口情况

四    迁台上海人在台北市的定居情况

五  白描1949年前之上海人

六  社会生活

  1.永和豆浆:把豆浆文化发扬光大

  2.功德林:台湾素食餐厅的鼻祖

  3.洪长兴:台湾牛肉面文化的缘起

  4.弄堂菜:难忘的家乡好滋味

  5.锦江川菜:饮食文化的变异例证

  6.火腿:中国人永远的美食

  7.老天禄:最具上海风味的点心

  8.各式上海点心:吃出回忆味道的美食

  9.上海知名鞋业:催生台湾鞋业王国

  10.小花园绣花鞋:一个活的文化

  11.司麦脱衬衫:著名品牌闻名世界

  12.定制化旗袍:精工细料的时尚美学

  13.汤姆西服:每一套西装都是艺术品

  14.理发美容:  “上海”是时尚的代名词

  15.上海浴室:后继乏人的服务业

  16.婚纱摄影:影响大陆独步全球

  17.中国旅行社:老牌旅行社的前世今生

  18.殡仪馆到生命礼仪: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七  商业百货

  1.第一百货公司:现代商业文化的标杆

  2.“商娱一体化”:续写海上商业传奇

  3.黑人牙膏:以品质取胜

  4.明星花露水:越陈越香

  5.茂昌眼镜与亨得利钟表:高贵不贵

  6.上海铅笔厂:为民族振兴而创业

八  综艺文化

  1.出版事业:书香两岸同源中华

  2.王云五:铸就商务印书馆又一黄金时代

  3.书报摊:游离在体制边缘

  4.明星咖啡馆:台北文学的地标

  5.电影《梁祝》:风靡宝岛的江南爱情

  6.《群星会》:流行歌曲的里程碑

九  金融贸易

  1.上海商业银行:引领风气同业第一

  2.荣安银楼:价值和信用的保证

  3.委托行:在今日上海消失的行业

十  教育医疗

  1.在台复校文脉相连

  2.上海杏林:让台湾医药业更加完善

十一  社会团体

  青帮:仍在台湾发展的联谊会

十二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1.中国航运集团:台湾航运产业的领头羊

  2.裕隆集团:推动台湾汽车工业的起飞

  3.远东集团:创造大时代的历史

  4.中兴纺织集团:两岸合作的先行者

十三  数风流人物

  1.张伯英:由恒泰丰到鼎泰丰

  2.刘费阿祥:从小保姆到钟表女王

  3.曹仲植:享誉两岸的慈善企业家

结语  上海猜想

TOP书摘

  (一)清代台北城的形成台湾的汉人全系大陆移民而来

  当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筑城时,台湾尚属蛮陌未开之地;上海筑城十年以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廷为防治倭患,开始在澎湖恢复巡检司,这只是百人左右的连级军事单位,力量尚不及于台湾本岛。

  汉人政府正式进入台湾经营,当系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以后。郑成功因此被尊称为民族英雄。

  台湾的汉人全系大陆移民而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征台,为避免增加政治的复杂性,公布“渡台禁令”,严禁大陆各省人民来台;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廷再次严禁大陆人未经许可渡台,欲来台者,须在本籍该县具呈;探亲、贸易更得加注回籍期限。雍正十年(1732年)准良民迁眷入境,于是漳、泉居民扶老携幼渡海,建庄设市,台湾遂成海外桃源。

  有清一代,非法偷渡者始终不绝,台湾成为偷渡者的天堂,维持治安即属不易,遑论建设。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海患侵寻,六月始依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奏,谕内阁“所有从前不准内地民人渡台各例禁,著悉与开除”,台湾至此才见到一线开发的曙光。

  清代台湾经济发展不能与大陆相比,是典型落后地区的农业经济形态,举凡绸缎、布匹、纸张、木材、砖瓦、器具等民生用品,多数由大陆运台;而以台湾盛产的米、糖回销。

  清中叶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危机,台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建省,建省时间甚至晚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42年,李鸿章、丁日昌、沈葆桢、刘铭传等虽锐意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然而终因甲午战败,台湾不幸被割让。台北又是台湾开发较晚的地区

  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开发最晚的省份,台北又是台湾开发较晚的地区。。台谚“一(台南)府、二鹿(彰化鹿港)、三艋胛”,清楚表述台湾由南而北的开发顺序。“艋胛”(BarNka)为原住民平埔族巴赛人语,意为停留在淡水河上的“独木舟”,台北就从淡水河中游一处以物易物的小河港市集开始发展。土著以渔射为生,常以独木舟载运所产苦茗、番薯等货品,与汉人交易,岸边渐渐形成市集,俗称番薯市,约雍正初年(18世纪20年代),汉人在艋胛形成部落,番薯市后来改为欢慈市街,为台北建街之开始。。

  至于西方人来台北,以明崇祯元年(1628年)西班牙传教士随军队在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登陆为最早;同年三月,由淡水进入台北北郊大龙峒附近地区,与汉人进入台北盆地几乎同时。

  汉人自明代起在台北盆地进行零星的农业耕植,然无信史。郑成功驱荷复台后,曾遣勇卫黄安督水陆军戍守淡水。至郑克壤时,派兵勇入淡水开垦芝兰二堡。康熙中期,有商人在大加蚋堡(艋舯地区)申请开垦。至迟在乾隆中期(18世纪70年代),台北盆地内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及沪尾已有将近有70个聚落产生,稻田水利已经粗具。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准北台湾淡水河口右岸的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蚶江往来,1840年以后淡水河左岸的沪尾兴起,渐渐成为北台湾第一大港。“沪”字原意为“在潮间带用以拦鱼的竹栅”,这与上海简称“沪”的源起完全相同。

  当18世纪台湾中南部港口及街市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台北盆地仍然处于低度开发情况,然而到19世纪初叶以后,台北迅速崛起,艋胛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商业中心,道光五年(1825年),艋胛游击升为参将,艋胛成为台湾北部的军政及经济中心。对外贸易的“行郊”兴起,“行郊”类似现今的

  “进出口同业公会”,包括对产品的管制、工人权益的保障救济及协调对政府的建议等事项。“泉郊”独占台湾北部与泉州的贸易,“厦郊”专事与厦门的往来。“行郊”不仅是同业公会的组织,也有同乡会的功能。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4

开  本:大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