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作  者:王铁男 著

出 版 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51523936

所属分类: 生活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标  签:>旅游/地图  >旅游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通过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昆仑山徒步探险事件的梳理和提炼,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已经沉陷于历史长河中的古道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TOP作者简介

王铁男,男,满族,高级工程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首登博格达峰的登山探险家。从事登山探险20年,开辟了多条高危的登山探险线路,有“天山派野蛮登山家”的绰号。数次登上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徒步进入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地区探险。曾多次带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进入尼雅遗址和罗布泊楼兰古城探险、5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开辟了新疆多条高危探险线路。2006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探险家”,被誉为“新疆户外第一人”。

TOP目录

沉陷在历史长河中的昆仑秘道(代序)
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探险:地狱之火的诱惑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公路,越野车力不从心了
隐藏于昆仑深处的小山村普鲁
村民都认为这个季节不可能到达火山
第一天的行军,队员小雨意外地收到了情人节礼物
到达了萨朗开来,维吾尔语意思是“傻子”才来的地方
毛驴不能走了,小雨也必须下撤
忍受不了寒冷,向导也不愿意向前走了
路程、海拔、体能、负重行军,使我们在进与退中抉择
我们孤零零的三人感到了孤独和恐惧
在阿什库勒盆地,硬着头皮每人喝了一碗盐碱汤
一头也牦牛冲了过来,我扔下摄像机想冰湖中跑去
整整7天,终于登上了阿什库勒火山
失魂落魄的我们加快了角度向黑石滩方向走去
连皮带肉吞下了那个当做情人节礼物的橙子
终于安全地走出了昆仑山

昆仑古道:激情、绝望、梦想交织的那些日子
探险活动前期历经周折和磨难
抵达探险之乡于田县
乡长陪我们进入普鲁村
重访新疆进入西藏的第一个驿站——库地
在新藏线上与队友分别
沿着车辙进入羌塘
闯过大河流的车却陷入小泥潭
留守在三十里营房的队员快急疯了
出发前又去看望了普鲁的孩子们
穿越普鲁河谷,毛驴差点掉下山谷
铁人依塔洪在山里奔走两天没合眼
拼命赶路,翻阅硫磺达坂到色格孜库勒湖畔
老宓的病情加重了
探险队兵分两路,走向火山口
“王队长眼里只有依塔洪,就是不相信阿曼!”
脱去了衣服,跳进冰冷的河里尽情享受
行走在野牦牛成群出没的高地
被野牦牛吓得快瘫倒在地上
让毛驴“殉职”的绝望达坂
王队长,你就像我爸爸一样
我们实现了梦想,但也陷入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终于安全走出了古道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堂相遇

桑株古道:穿越喀喇昆仑山的忧伤之路
进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穿越桑株峡谷的古栈道
夜访老王的“家”
走向曲谷达克高山牧场
翻越桑株达坂
沿喀拉喀什河走向赛图拉
后记

叶尔羌之路:未完成的探险
走进克里阳,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被“关”进最破的吉普车里,进入阿克硝村
在凶险的古栈道,昆仑山的毛驴也成了攀岩高手
惊现百出地渡过湍急的河流,竟然玩起抓鱼游戏
面对毛驴难以逾越的克里阳达坂,不得不止步
后记

黑山村:昆仑深处有人家
沿着玉道走向黑山村
昆仑达坂上的牧羊人
黑山村里的“大巴依”塔什大叔
黑山村的孩子
经过帝王牧场走向玉河的源头
轰隆隆的挖掘机打破了黑山村远古的宁静

阿拉玛斯:中国玉石之路探源
玉石之路第一站——流水村
昆仑无路玉有路
雪山上的阿拉玛斯玉矿
迷途克里雅河谷
后记

兴地一家村:库鲁克塔格山中的世外桃源
100多年前的兴地一家村
一次关于“兴地一家村”的考察
另一个“兴地村”
今天的兴地已经变成了“两家村”
在羊倌的带领下,找到古老的兴地岩画
再过一个世纪,兴地会变成什么样子?

徒步探险攻略
克里雅山口古道
桑株古道
叶尔羌之路
昆仑黑山村
昆仑山阿拉玛斯玉石矿
那些跟在老王身后走呀走的日子(后记)

TOP书摘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公路,越野车力不从心了年初二,正当人们待在温暖的家里欢度新春佳节之际,我们一行9人乘两部越野车悄然离开了乌鲁木齐。
  经过一天一夜1200公里的长途跋涉,大年初三我们到达了于田县。县旅游局朱局长和阿羌乡的麦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麦乡长还特意给我带来了一位名叫苏来曼的维吾尔青年,他是阿羌乡普鲁村人,由他作为向导带领我们进入普鲁村。当时我还不以为然,心想,凭我多年进行野外探险的经验,沿着公路进入普鲁村又能有什么问题?初四一大早,我们离开了于田县城,向西南方向行进十来公里到达兰干乡后,又沿着乡村公路向南行进40多公里到达了克里雅河的渠首,乡村道路也在此终止了。在向导苏来曼的指引下,我们顺着两道车辙向昆仑山前山的冲积扇地带驶去。
  昆仑山前山地带气候极其干燥,由于受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的影响,干燥的粉尘漂浮在天空,也覆盖着贫瘠的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片灰蒙蒙的景象。从渠首进入普鲁村的路是1950年解放军进藏时铺设的一条简易公路,长度约40公里,高差约1000米。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扩,大部分路面都被风沙掩埋。在这种极端恶劣的路况下,北京吉普车凭着高底盘和大扭力的优势,轧着黄沙中深深的车辙低速地向前行驶,而跟在后面的切诺基在这种路面上不得不甘拜下风。由于它的底盘低,不得不“骑”在两道车辙之间行驶,由于松软的沙土对车轮的阻力,使得车的方向也很不稳定,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深深的车辙之中,车的底盘就会被托起来,为此,我们一路上不知道挖了多少次土,推了多少次车。
  越野车沿着克里雅河的西岸南行,进入前山的丘陵地带时,坡度越来越大,顺山势而建的盘山道多处被流沙掩埋,形成了一个倾斜的路面,路下方十几米处便是被河水冲刷而成的百米深涧,向下望去令人头晕目眩。四缸越野车显然力不从心。当北京吉普行驶到盘山路的一个急转弯处时发现路面被风沙掩埋,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梁。为了安全起见,队员都下了车。甄晨光加大油门试图用二挡冲过去,但快到沙梁顶部时发动机开始“突突”起来,甄晨光试图换挡,但一踏下离合器,汽车就像紧急制动似的停了下来。第二次用一挡冲击也失败了。几次冲击后都没有开过去,大家都有点沮丧。我开始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每当问苏来曼时,他给我的回答只是一个肯定的手势,他指着北京吉普说:普鲁村的人进出山都是坐这种车。若不是他这样肯定的回答,我们谁也不敢相信这就是进入普鲁村的路,如果没有向导我们肯定只能打道回府了。
  正当郁闷的甄晨光从车上往下卸行李时,从普鲁村方向开来了两辆破旧不堪的北京吉普车,停车后从车里下来了至少20个人,其中一辆车的后工具箱里还装了一只大绵羊,看到此景我们都瞪大了眼睛:“这车怎么这么牛呀!”甄晨光半天不语,过去细细打量了一番普鲁村的北京吉普车,回来神秘地说:“那两辆车都增加了钢板,而且都是原厂制造的车。”此后甄晨光再也不敢叨咕“车拉得太多”了。
  我们曾一起驾车去过阿尔金山,穿越过准噶尔盆地,大都是在没有路的高原戈壁上越野,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公路。通往普鲁村的这区区40公里路程,整整折腾了我们6个半小时,可以说这是新疆最难走的公路。
  隐藏于昆仑深处的小山村普鲁普鲁,在新疆众多的绿洲中是一个不被人知的小山村,它坐落在于田县以南的昆仑山浅山地带。一条发源于昆仑山中段的河流穿过山村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河便是沙漠的生命之泉——克里雅河。源于上游的河谷蕴藏着大量的沙黄金,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以淘金和放牧为生。因为普鲁在维吾尔语意中为“金钱”,这个金沙流过的小山村也由此得名为普鲁村。还有一种说法,世代生活在山里的人们从远古时代就掌握了一种独特的编织工艺,用当地的山羊毛为原料,编织出工艺独特的地毯,深受吐蕃人的青睐,被称为氆氌毯。在历史上用“氆氌”二字命名这个小山村延续了很久,后来为了简化改为普鲁村。
  普鲁村是于田县阿羌乡的一个小山村,人口1030人,以维吾尔族为主,但他们从长相上看与和田地区的维吾尔人还是略有不同,脸型和身材多少有点像藏族人。普鲁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为什么不居住在水草丰盛的平原地带而来到荒芜贫瘠的昆仑山中?关于普鲁人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普鲁人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他们为逃避战火,翻越昆仑山,进入了克里雅河谷;另一种说法是普鲁人原本是克里雅河谷下游的土著民族,由于战争被迫离开了美丽的家园,沿克里雅河逃到了昆仑山中。据现代考古发现,克里雅河的发源地阿什库勒盆地和普鲁村附近有多处距今3300~10000年的石器遗址,说明这一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有着悠久的历史。
  正是由于进出普鲁村的交通极为不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几乎很少与外界联系,他们依山傍水过着悠闲安适的生活。在普鲁村随处可见古老的宗教和文化的痕迹。普鲁村是新疆唯一使用“斤”作为度量衡的村落,至今村民们还把秤叫做斤,他们沿用柳树枝当秤杆,用河里的卵石当秤砣的斤。历史上的普鲁村因编织氆氇毯而出名,今天,这种传统的工艺受市场影响而渐渐地在衰亡,但在普鲁村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编织工艺,在老户人家里还能看到氆氌毯。
  昆仑山博大而荒芜,除了矮小枯黄稀疏的高山植被外,看不到一棵天然树木。好在普鲁村所在的河谷一侧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村民们每家都拥有一个小煤窑,以满足家庭用煤。普鲁村的男人除了放羊和挖煤外几乎不干家务,休闲时大都集中在村委会门前晒太阳和聊天。而女人则是普鲁村的顶梁柱,地位也相当显赫,穿戴也很独特,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头戴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状似杯盏、直径不足10厘米、维吾尔族语称之为“坦力拜克”的小帽。帽顶部用彩色绸缎做面,下沿用羊羔皮做成,做工十分讲究。妇女们用针把帽子别在头巾的右侧,近看似帽,远看宛如一朵花,样子十分别致。这种小花帽作为世界最小的帽子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如遇重大礼仪场合,在当地还常可以看到身穿“七箭服”的妇女,这套服饰维吾尔语叫“派里间”,是沿袭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风格,胸前两侧带尖头的7条天蓝色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后来渐渐演绎成衣服上的装饰图案,所以也叫“箭服”。这种奇特的服饰塑造了克里雅女人的高贵、典雅和神秘。它们的由来,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克里雅地区多种宗教文化交融的产物。
  普鲁小学是整个村子最漂亮的地方,几排整齐的砖房在土坯民居的簇拥下显得格外醒目。学校有6个班级,100多个学生,十几个老师,大部分课程都用维吾尔语授课。听说村里来了外人,学校特意在操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孩子们都穿上了自认为最好的衣裳,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排好队迎接我们。望着这些贫寒却快乐的孩子,我们禁不住一阵心酸,赶快将带来的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具发给他们。孩子们拿着这些稀罕的奢侈品,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快乐,高兴得不知所措,只是一味傻傻而单纯地笑着。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6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2.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