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爱的新发现(精装)
爱的新发现(精装)


爱的新发现(精装)

作  者:(德)威廉·施密德 (Wilhelm Schmid) 著

译  者:黄明嘉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3276342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哲学  哲学/宗教  哲学与人生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一部堪比弗洛姆《爱的艺术》的经典之作!爱情是——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爱情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但爱情往往是——人类经历的爱情常常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而是缺失的爱情;人们因爱情而失望,因缺少爱情而渴望爱情。在德国畅销书作家威廉·施密德的眼中,爱情可以呼吸,在亲近与疏离、欢愉与厌倦、情感与习惯、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有一种轻松的爱情。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爱的新发现》可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哲理散文,对于爱情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爱的新发现》涉及的关于爱情的种种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人们:爱情在某种文化切换社会的思想天空中何处安家?它被分派何种角色?当爱情失败时或因生活无意义而绝望时,它怎样获取意义?作者从与众不同的德国式思辨的角度出发,引领读者从神话、戏剧、诗歌、电影等形式中去寻找答案。

TOP作者简介

    威廉·施密德(Wilhelm Schmid),生活艺术家、哲学家、哲学心灵抚慰师。1953年出生于德国比伦豪森,早年他曾当过排字工人。1980年起,他先后在柏林自由大学、索邦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及历史。1991年,他完成了研究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其中包括莱比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埃尔福特大学。此外,他还是拉脱维亚里加大学和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大学的客座教授。1998至2007年,他在瑞士阿尔比斯山区阿佛尔特恩医院担任哲学心灵抚慰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其中包括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脱维亚语、芬兰语、丹麦语和爱沙尼亚语。到2008年为止,他的作品已累计出版了四十余万册。其中《幸福》一书已经成为德国的畅销书,单本售出十几万册。现居柏林。

TOP目录

前言


论爱情和其他关系

熟知渴望才知渴望的意义
倘若爱情发生:体验和描述
爱情是什么:激情及其定义
爱情与其他关系:自由与关系间的紧张
走出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关系中的美好人生
生活格局:关系网与纠葛
两极化的生活:关系中的生活逻辑
恒定与改变:论关系的静态与动态
信任与猜疑:关系中谨慎的意义
烦恼了怎么办?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对立
男女两极对立性:女人是更优秀的生活艺术家吗?
做男人的艺术:男人须重新打造吗?

 

论相爱者的爱情
独处还是共处?对完满生活的探询
爱情是场游戏吗?论追求与诱惑的爱情艺术
爱情美与恋人美:肯定与被肯定
馈赠的艺术:爱情中的施与受
爱情的矛盾:可靠与焦虑,忠诚与背叛
何谓爱情幸福?
性与性爱:爱的身体技巧
情感与抚慰:爱的心灵艺术
对话与阐释:爱的精神艺术
神的体验:爱的超验艺术
实用的罗曼蒂克:日常生活中爱的艺术
爱情为何如此困难:权力问题
存在被爱的权力吗?两人间的权力与公正
爱情了结时怎么办?

 

威廉·施密德作品年表

TOP书摘

    无须过多思考,爱情首先是一种被体验的东西,人们致力于更确切地理解何为爱情,以便更加有把握找到它。种种体验的描述往往用能量来比喻,即谈论一种波动的强度和种种汹涌而至又消逝得无影无踪的力量,那是点燃复又熄灭之火,熊熊燃烧又旋即止息的烈焰。能量运动初始是无意识的冲动,继而在有意识的情感中显现,一旦兴奋和冲动或者兴奋和冲动减弱不被理解时,就要对能量运动作出解释:在我内心以及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方的每个表情和每句话表达什么,这对于我与对方的关系又意味着什么。
    无极限的强烈感觉激励人们做无限丰富的解释。恰似能量永不枯竭一样,对于能量的解释也是没有边际的。可以说,爱情就是无终极的解释,独特的爱情阐释学、对能量运动的阐释艺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仅个人,而且各群体和各文化都维护和促进了这类阐释。爱情的能量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积蓄能量的情感引发阐释,而情感本身也变成被阐释的状态了。总之,是爱情本身在阐释爱情,比如我需要它时就见到爱情中的至善,爱情失意时就见到了爱情中的至恶。每一种后果都大大超出爱情本身:依据爱情能量增减的不同,人生和世界要么显得五彩缤纷,欢乐无限,要么显得灰暗悲怆;要么充满希望,要么毫无意义。在人的眼中,万物都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每次解释都要求真实,然而鉴于这解释的从属性和依赖性,爱情、生活和世界在任何时间都不可能被理解为最后的真实。
    当人体验到爱情时,那么对洋溢情感的阐释与对过剩能量的阐释就是吻合的;当爱情消失,对爱情、生活和世界的阐释似乎已无活动余地:感觉和思想的宽度变窄,成了点状物,一种荒谬的情感于是蔓延开来。倘若此状态持续下去,便会滋生对人生的厌恶,不久前还相爱的人指责他心胸狭隘,扼杀人生意义。为了重新找到爱情,可以让情感与观念一起活动起来,相爱者可尝试用新的阐释寻找新的意义,释放新的能量,不可因爱情能量消退而让人生意义化为乌有。
    对爱情的流行阐释是:彼此怀着强烈情感,持续保持一致,相互谅解,共同成长,双方都情愿克服困难,不质疑爱情关系,无论何种生活境遇都相互信赖。然而也有另外的阐释:习惯也属于爱情,甚至某时放弃情感和房事,漠视忠诚,保持个人更强的独立性,不怎么惧怕矛盾冲突,乐于达成妥协。当爱情的能量和意义最终缺失时,渴望爱情的游戏又从头开始。
    事实清楚地表明,爱情还可做一百种不同的阐释,即便科学阐释也只是源源不断的阐释流中的瞬间罢了,科学地阐释爱情理念,将其当作决定情感的蓄能状态和决定思想的阐释运动,这也只是一种可能的阐释罢了。每种阐释鲜有个别的体验,大多是眼中的整体现象。
    每种阐释的核心是某含蓄的爱情理念,初始只是模糊的理解而已,必须将此理念置于爱情概念中予以明确的阐释,这不单单是概念专家之事,也是当事人个人之事。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对其思考的经历体验,感觉到的渴望和担忧,秉持的观念和想象,依傍的理想和偶像,这些都属于进入这概念的入门途径(归纳法过程)。此后他们放弃这一长串的东西,“爱情”这个速记简略记号就已说明一切,就是说进入了概念。然后个人根据概念寻求体验,体验与他所理解的“爱情”相符(演绎法)。一方面,体验、感觉和观念必须进入概念,另一方面,概念导致体验、感觉和观念的产生。
    我们不可以下断言,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爱情概念。再三思考自己的爱情观念,做概念解释,这倒也属于爱情艺术的应有之义:在我看来,肉体分担何种角色?情感起决定作用吗?那又是何种情感呢?思想甚至某种估算起作用吗?爱情是否意味着彼此全身心的奉献,或只共处到自己设定的目的已“达到”为止?当爱情概念有疑问——因为不再与体验、需求和观念相符,那么就需要赋予概念以新的词语,于是就产生另外的体验、需求和观念了。解释和新创词语是思考的对象物,自我对话更是同他人对话的对象物,即使不同概念不能取得一致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个人的理念和概念是与文化的理念和概念融合在一起的(赫尔穆特·库恩:《爱情》,1975)历史上凡是被阐释和理解为爱情的东西在当今都可找到;同样,当今又为未来的阐释和概念做了准备。所以,关于爱情的每次演讲都应对其他的理念和概念抱开放态度。
    以此为前提,就可提出一种理念进而形成一种概念了。据此,爱情就是某人某物对某人某物的关系,出发点对目标点的关系,而在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个重要的东西,它以某种方式在起作用,而且不是瞬时作用。现在也许就涉及某种交际了,偶然的交际或目的明确的交际,比如目光的交接如果反复持续就有可能为形成某种关系提供基础。

    P22-24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13

版  次:1

开  本:大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17.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