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故宫藏美(插图布面精装本)
故宫藏美(插图布面精装本)


故宫藏美(插图布面精装本)

作  者:朱家溍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10109648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文物考古    

标  签:博物馆藏  历史  文物考古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典雅文存编辑手记中华书局朱玲不知道世人如何定义文人,我心中的文人应该和世尘保有距离,离喧嚣太近,会被热闹带走,浮在半空中的那不叫文人。老派的文人,总有一间书斋,冷清且乐在其中,专注自己所好,且不问得失。这间书斋是文人们桃源,正因为此,文人与世尘的疏离感得以体现,也正因为疏离感,文人才能成其为文人。这是我心中的文人,他们冷清地作着自己的学问,但是他们的学问不应该被世人冷落。我知道有这样一群读者,在过目即忘的加速度阅读成为习惯的今天,依然保持着阅读的慢节奏,他们的阅读更为在乎阅读本身带来的享受,悠哉游哉,自得其乐。天南海北地找来自己喜欢的书,一本一本搬进自己的书房,他们的读书藏书一切只关乎个人,只关乎爱好,独立的阅读判断和趣味,与潮流、热点以及实用无关。这是我心中的知识分子读者。我想把老派文人的书介绍给这群知识分子读者。这也是我策划典雅文存系列学术随笔的初衷。这两种人群,让我非常着迷,我喜欢他们身上的那种不会左顾右盼的安静的、笃定的神情。作文人的书给文人看,这是典雅文存的基调。我希望这套书能呈现出来的气质与之相得益彰。沈从文先生,寂寞书斋里的大学问家,他的研究基于他的所好,在无人理解他的专注,无人体会他的寂寞的年代,他做出了大学问。看沈先生云淡风轻地阐释深奥的学术观点,文学应该是深入其骨髓的,否则他做不到如此的举重若轻。朱家溍先生,鉴定国宝的国宝,他的风雅和文人气质,再艰难的时岁,也难掩其光彩,他的学问,在与文物的寂静对话中完成。他的为人和为文都有种沉静的气质,傲骨而内敛。张伯驹先生,称其为近代最伟大的收藏家,一点不为过。无论波峰谷底,一生总能悠然自得。书画于他,就像生命于他。一掷千金为了所好,但需他割其所爱时,他也能坦荡,从容,在他那样富贵的家庭,荣辱不惊,可能更容易些吧。他的文人范儿,不用端着,与生俱来。典雅文存选择的学者:沈从文、朱家溍、张伯驹、齐如山、单士元、那志良等等。这些先生在寂寞中做出来的学问,是真学问,应当留给热爱他,珍惜他读者。确定了选编的思路以后,后面的工作就简单了,与版权方联系授权,选择合适的篇目,装帧设计等等,全是常规的工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下面仅仅谈几点成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花絮。我为典雅文存定下来一个选编角度,那就是有代表性的学术随笔。先生们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我按此标准选编出来,能够洞见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精髓的文章,推荐给读者,如果读者以此为门径,进入到先生的研究世界,典雅文存引荐的作用也就做到了。 这套丛书的版权方,多是作者的直系亲属,我有幸结识了这些先生的后人。沈从文先生的公子沈龙朱,已年届七旬,与夫人住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内,他温和而平静。第一次见面,他就谈起他父亲的恋爱史,谈起了汝龙翻译的契诃夫作品,谈起了他父亲如何追求母亲的趣事。他们的家有种不喜浮华的安静氛围,我知道一定源自沈从文先生。朱家溍先生的女公子朱传荣,我跟她见面是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当时约在故宫的东华门,远远看她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故宫内出来,然后引我进入。她的办公室位于故宫内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内,桌子上、沙发上、书架上除了书稿,还趴着好多懒洋洋的小猫。她告诉我,这些都是生活在园子里的野猫,因为屋里暖和。她话不多,却一再叮嘱书不要定价太贵,朴朴素素就好。张伯驹先生的女公子和外孙,我们无数次地沟通,此书成书期间,恰逢张伯驹先生诞辰115周年,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多次纪念活动,在故宫和其故居举办的书画展、座谈会,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的京剧票友演唱会等等。他的家人们用张先生喜爱的方式纪念他,这是最好的纪念。我庆幸自己做了这个选题,并由此得识先生们的后人。目前“典雅文存”顺序出版了朱家溍先生的《故宫藏美》、张伯驹先生的《烟云过眼》,沈从文先生的《古人的文化》也即将出版,后续的品种也在逐渐丰富。先生们的智慧与学识虽然无法聆听当面,但在选编过程中,通过阅读,他们的学问以及文人气质,我已深深感受。对于典雅文存那些尚未成书的先生们的作品,齐如山先生《氍毹留痕》、单士元先生的《北京的营造》、罗哲文先生的《古迹》等等,我无比期待!因为这套书有明确的读者定位,装帧设计也是我费尽思量的环节。典雅文存的目标读者,对于阅读,对于书的形式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喜好,我和美编几经讨论和修改,确定了布面精装的整体风格,但是布面精装会带来很多印刷工艺的限制和束缚,虽然庄重典雅但是稍显单调,为了避免这种单调,我们决定在布面上作压纹处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典雅中带有些许时尚的气息。封面书名集古人的字体,美编用心多多,特别是“故宫藏美”几个字,在稳重的大红布面上略显拙意,巧妙达到了大美至拙意境。这一装帧形式得到许多读者的认可。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的两种都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并均在一个月内实现了重印。现在回头看一下这套“典雅文存”的成书经过,我越来越明确了一个思路,让先生们的文人气质通过我的工作传递出去,进而得以延续,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谈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谈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TOP作者简介

 朱家溍,文物鉴定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家、古代美术史家。自1946年起在故宫工作57年之久,并向国家捐献了大批家藏古代珍稀文物和古籍善本。

TOP目录

 怀人天气日初长(朱传荣)
辑一
汉魏晋唐隶书之演变
清代院画漫谈
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
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
大米和小米
从旧藏沈周作品谈起
清高宗南苑大阅图
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
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
《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图》诗卷小记
几净闲临宝晋帖 窗明静展游春图
观真迹展览小记
辑二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
……
辑三
附录

TOP书摘

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

朱家溍

  《紫禁城》1983年第四期(总第二十期)所载《雍正妃画像》,系黄苗子先生撰文,故宫博物院提供照片。这十二幅画,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公开陈列过。

  关于画像的名称问题,最早也是我说过:“可能画的是雍正的妃。”因为画中墙上有“破尘居士”题字,并钤“圆明主人”玺等,都说明是雍正的亲笔;而画中室内外的背景都是写实的画法,并且地道是那个时代的家具陈设;所绘人物面貌也近似肖像的画法,因此我这个估计就被许多同事所认可,并且曾以《雍正十二妃》的画名出现过。
我记得我还曾经纠正说:“我虽然说可能是雍正的妃,但看来只是四个女子的面貌,不像十二个女子的面貌。”黄苗子先生受《紫禁城》双月刊编辑部的约请,撰文介绍这十二幅画像时,还和我电话联系过,他同意我的看法,没写十二妃,把题目写作“雍正妃画像”。
这十二幅画自从我说过“可能是雍正的妃”,多年来“可能”二字逐渐被人去掉,演变为就是雍正的妃。在黄苗子先生撰文和我电话联系时,如果我还坚持必须说明仅仅是“可能”,那么黄先生一定会重视我的意见,文章题目也就不会定为《雍正妃画像》,而我当时没有坚持,现在我先向苗子先生检讨我的错误。
今年(1986)因为研究清代木器家具的制作,看到清代内务府档案中木作的记载,其中有一条:“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司库常保持出由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美人绢画十二张,说太监沧州传旨: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钦此。本日做得三尺三寸杉木卷杆十二根。”根据这条档案材料,昔日往事记忆犹新,当年我曾在延禧宫库房工作时,为这十二幅画编过目。
记得这十二幅画是托裱过的,但没有天杆,没安画轴,当然也没有轴头,除画心本幅以外,只是四周有绫边,托裱相当薄软,平整毫无浆性,每幅画有一根杉木卷杆,比一般画轴要细得多。最近居然我还找出了当年我自己写的编目笔记,记载的尺寸和上述档案完全相符。这十二幅画每幅用杉木卷杆卷着,收贮在库房很多年,除我以外,凡当年在延禧宫库房管理过书画的同事,一定还有人记得此情形。这十二幅画正式托裱成轴是近年的事。
当初只是根据画的时代特点和题字,估计有可能画的是雍正妃,现在新发现了这条档案,已经证明没有这个可能了。因为根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惯例来分析,凡“裱作”托裱妃嫔们的画像,都是记载为“某妃喜容”“某嫔喜容”“某常在喜容”等等,都是书以名号的,最概括的写法,也要称之为“主位”。以这十二幅画而论,如果是雍正之妃,或雍亲王时期的侧福晋,无论当时她们是活人还是已经死去的,最低限度当年也曾经是侧福晋,那么到了雍正十年,在档案上也要概称为“主位”,不能写作“美人绢画十二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十二幅不是雍正妃的画像,只是“美人绢画十二张”(图二十、二十一)而已。
这十二幅画中的题字,很明确是尚为雍亲王时期的胤祯亲笔,当年贴在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画中的家具和陈设都是写实,例如那“黑退光漆”“金理钩描油”“有束腰长方桌”“彩漆方桌”“波罗漆方桌”“斑竹桌椅”“彩漆圆凳”“黄花梨官帽椅”“黄花梨多宝格”,桌案和多宝格上陈设的“仿宋官窑”瓷器、“仿汝窑”瓷器、“郎窑红釉”瓷器,以及“剔红器”“仿洋漆器”和精致的紫檀架、座等等,都是康熙至雍正时期家具和陈设最盛行的品种。
对于这十二幅画,现在我有个建议,应另取一个名称,是否可以叫作《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十二幅,或者叫作《深闺静晏图》十二幅。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89

版  次:1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7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