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这样的员工,马云爱
这样的员工,马云爱


这样的员工,马云爱

作  者:李振文 著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308127714

所属分类: 生活  >  成功/励志  >  人在职场    

标  签:经济  经济计划与管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马云在年轻人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马云有关工作、创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是他一路走来积累的经验、智慧的沉淀。不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选择创业,但每个年轻人一定都想在工作上取得一番成就。本书是马云向大家透露心声,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通过“看、信、思考、行动、分享”五个步骤,来提升职场人的成长空间。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从数学只考出一分的差等生,到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马云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创造出了一个传奇的商业帝国。与此同时,他也用自己的造富魔手制造了一大批的富豪——那些曾经跟随他披荆斩棘的员工们!
  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人,
  他们没有耀眼的学历和资历,
  他们只是一些普通的普通人……
  然而,他们却靠着自己独特的理念,跟随马云成就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身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最好的员工,直至成功降临?抑或如何在纷繁的人潮中找到真正的千里马?本书所介绍的员工自我历练以及选人用才之道,能给你最好的启示。

TOP作者简介

  李振文,曾任职于杂志社,擅长人物专访。转做企业HR之后,深感现今年轻人因缺失职场教育而常走弯路,令人痛心,于是从2008年开始专心研究名人与职场,希望以成功人士的深知灼见给年轻人以启示。因作者有数年人物专访经验,对众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颇为熟悉,加之HR经验,能够把理论落实于地面,让读者开卷有益,因此颇受读者喜爱。

TOP目录

序言|做对了,每个人都能成才

 

第一章|人才观:人才就是把事儿做成的人
第一节人才,就是把事儿做成的人
第二节装在拖拉机上的飞机引擎不是好引擎
第三节找对了位置,你就是个人才
第四节坚持下去的人,才能成才
第五节真正的人才要善于竞争
第六节找像唐僧一样的管理者

 

第二章|看:每位新人都应该先从观察、学习开始

第一节永远面带微笑
第二节花点时间熟悉环境
第三节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
第四节不被人看好也是一种福气
第五节敢于承认错误,别怕丢面子
第六节可以不会做事,但不能不会做人

 

第三章|信:价值观是最有力量的黏合剂

第一节从共同的价值观出发
第二节选择之后,就要坚持
第三节如果不信,选择离开
第四节在选择好的路上走下去
第五节专注,一生只做一件事

 

第四章|思考: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要放弃什么?

第一节做不好士兵的人永远当不了将军
第二节什么样的人不可替代
第三节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没有我,团队会不会一样?
第五节你必须放弃些什么
第六节什么是你必须坚持的

 

第五章|行动:执行力高于一切

第一节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二节把激情带到工作中
第三节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
第四节遇到挫折敢于面对
第五节没有结果的行动,等于没有行动

 

第六章|分享:别抱怨,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节初来乍到,别着急批判
第二节不要说没有建设性的话
第三节想得到,先问自己付出了什么
第四节做一回傻子又何妨
第五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第六节不要追求绝对的公平

 

第七章|在快乐中坚持,梦想就能实现

第一节坚持第一天的梦想
第二节一步一步地走向梦想
第三节不要把钱当做奋斗的动力
第四节一定要个性化,不要同质化
第五节爱并回报家人

 

附录|马云语录
梦想与道路
修养与品行
战略与策略
创业与营销
行动与竞争
管理与用人
心态与价值观

TOP书摘

  第一章  人才观:人才就是把事儿做成的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不相信有一流的人才,我只相信有一流的努力。
  ——马云
  第一节  人才,就是把事儿做成的人
  很多企业用人,先看应聘者的学历和职称,如果这些不达标,即使是有显赫的业绩和通天的本事都不能被录用,更不能被称为人才。但是,这种观点在马云的面前发生了逆转。他说:“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一个员工做什么,怎么做,成绩如何。”人才是什么?就是能够把事儿做成的人。

  马云说:“男人的相貌和才能是成反比的。”
  闻者无不讪笑。
  2000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上出现了第一位中国大陆企业家的面孔,这个人,就是马云。
  当年的《福布斯》杂志在正文中这样介绍马云:“他有着深凹的颧骨、卷曲的头发,淘气微笑的时候牙齿都会露出来,身高5英尺,体重100磅,整个一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而在此时,世人再次提及马云的容貌与才干,不得不默认了这个顶着其貌不扬面孔的小个子男人的确是个有才华的人。
  时间来到十一年之后,马云的事业版图再度扩大,他成为国际电子商务的领头人。在当年的《福布斯》封面上,再次出现了马云的面孔。随之而起的是又一股马云热潮,人们不得不再次将注意力从马云的外貌转移到他的才能上,大家纷纷称赞马云是个人才、是个奇才,甚至是个“神”,罩在马云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大。那么马云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他是不是真的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是个天才、奇才,甚至是个千年难得一遇的神才呢?
  其实在马云自己的心目中,他不过是一个中等偏上的人,只不过恰好他又是个能做事、一个敢于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人,所以他成功了。2003年,马云在接受《财富人生》节目的访问中说:“我特别喜欢那种中等偏上的毕业生,因为读书好的前三名,往往特别能读书,未必能做事,他出了社会以后,还是想做前三名,那很难。特别差的也不行……”
  为什么要是中等偏上呢?多年的经历和观察让他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中等偏上的人,往往智商不错,同时也是有实干精神的人。——这大约也是马云从自己身上得到的结论。
  小时候的马云头脑并不聪明,数学成绩尤其差,最差劲的一次考试只得了一分。但是好在英语成绩比较好。所以他最终考上了大学,后来还成了一名大学老师。1991年,马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就做了赔本的生意,房租1500元,但是收入只有600元。大家都动摇了,这么下去白费力气不说,还得贴钱进去,这个翻译社看来是不能开了。亲戚朋友们都劝他,让他“回头是岸”,他已经成家立室,有工作,有房子,干嘛要自讨苦吃呢?
  但是马云不信邪,他觉得翻译的市场很大,只要做下去,一定可以做成一门事业,而困难,只是暂时的。为了让翻译社继续运转下去,马云一个人背着大麻袋去了义乌,在义乌批发了小礼品、小工艺品,返回杭州倒卖……那时候的马云,整天混在一帮小贩中间为赚钱卖力吆喝,根本不会有人想到他竟然会是一名大学里的优秀教师。更离谱的是,马云的海博翻译社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间杂货铺,到处摆放着他捣鼓来的小商品,马云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生意。为了挣钱,马云没少遭人白眼,但是他依然很快乐地做他的生意,并用赚来的钱支撑海博翻译社。
  正是靠着这股拼劲儿,在1994年的时候,海博翻译社终于达到了收支平衡。1995年,海博翻译社实现了盈利。现如今,海博已经成了杭州最大的翻译社。后来海博翻译社社长张红回忆说:“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更多的激情。”
  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马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所谓人才,不应该是被证书包装起来的,也不应该是口若悬河地夸出来的,更不应该是一个又一个所谓创意堆砌起来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敢于把梦想交付现实,并用行动加以实现的人。
  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敢于做事、且能成事的人——这也是作为人才首先应该具备也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新员工入职,以下几点很重要:
  1.心中有梦,并且这个梦可行,那就倾尽全力去实现它。即使百转千回,即使历经磨难,都不放弃,直至成功。
  2.学历或许可以帮助你顺利进入某个大企业,但是在进入之后,老板看的还是你的表现,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做事情,什么事都做不成,你的前途自然也就越走越暗。
  3.做事儿,不仅是对上司、对老板、对客户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一个踏实做事儿的人永远不会有徘徊犹豫的痛苦,他的未来永远是充满了阳光。
  正如马云所说,判断一个员工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他做什么,怎么做,成绩如何。做出成绩来,他就是人才。马云又说,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现在的你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人才呢?

  第二节  装在拖拉机上的飞机引擎不是好引擎

  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是人,就总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求职应聘,最好的局面不是找到一家最好的企业,而是找到一个与自己相匹配的平台,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局面。

  2000年,马云从投资者那里募集到了500万美元,有了这些钱,他就想着要找一些真正的人才去做大阿里巴巴,所以便花大价钱从国外请来了一些MBA和跨国公司的副总裁。在他的观念中,那些同甘共苦的老臣子,大多是一些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要做大一个企业,必须要聘用一些有国际眼光的人。但是这些高端人才来到阿里巴巴,与企业氛围完全格格不入。阿里巴巴的人都是一些能吃苦、脚踏实地的行动派,而这些空降兵们则是满腹经纶的规划派,他们善于谈战略,每次说完之后都能让马云浑身充满斗志,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却还经常摸不着头脑。有一个来自跨国公司的副总为阿里巴巴做了一份营销预算,但是当马云拿到那份预算的时候,立刻被那份高达1000万美元的预算震住了,他对副总说:“我们只有500万,能不能做一份500万以下的预算?”那位副总则答道:“我只做1000万以上的预算。”马云顿时无语。
  后来这些高端人才全部离开了阿里巴巴,真正坐在副总或者总经理位置上的人,还是那些同他一起并肩奋斗过来的战友们,正是这些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和马云一起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B2B交易平台。
  马云回忆起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说:“把飞机的引擎装在了拖拉机上,最终还是飞不起来。”
  后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在公司里产生了上千名百万富翁,这些人中,大多为普普通通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虽然没有高学历、没有高管背景,但是却获得了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归结到根本上,就是他们与阿里巴巴是匹配的。高端人才和普通员工在阿里巴巴的发展之所以有天壤之别,说明的正是一个人才匹不匹配的问题。
  就像我们传统上说的结婚要找门当户对的一样,现在我们经常把门当户对当做一种诟病,其实从匹配的角度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门当户对的两个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上都比较容易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少了产生摩擦的机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夫妻之间发生争吵或者难以找到共同话题,其实就是源于他们不匹配。在职场上找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找工作,就要找和自己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性格相匹配的,这样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开开心心地做下去并得到好的发展。否则双方的想法、行动、价值观相差太大,不但会使个人郁郁不得志,同样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说,不管你多有才华,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一个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位,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这样才能有好的发展。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团体能够长长久久地存在,那么加入这个团体的每个人都要有相近的文化和价值标准,这样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可以有好的发展。人才要与所在的企业相匹配,这是关系个人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人才与企业相匹配,首先要放下自己有多优秀、多出色的观念,先去看自己是不是适合在这个企业工作。怎么看呢?归结到根本上,就是看自己是不是与企业的行业性质、发展阶段、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相匹配。能与企业相配,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否则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机会。
  那么,在不了解企业的时候,年轻人该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和企业文化相匹配呢?其实专业人士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可以遵循的规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公司加入。
  1.职业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对管理体系比较重视,要求也比较正统,最典型的企业代表就是房产大鳄万科。能够获得这类企业青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多是具备下面一些条件的人:
  ●重点大学毕业,专业对口,最好有相关大型企业供职经历。
  ●学习能力强,有进取心。
  ●有思想,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可以在事后加以总结、归纳。
  ●有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做事积极主动。
  2.江湖型企业。这类企业比较重视结果,管理并不是企业的重点。最典型的企业代表就是初创时期的阿里巴巴。当然,这个类型里以私营和中小企业为主。能够获得这类企业青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多是具备下面一些条件的人:
  ●曾有相关职位的任职经历。
  ●敢于独立承担职责。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解决问题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式。
  ●能够习惯粗放型管理方式。
  3.家族型企业。这类企业更重视员工的忠诚和务实,管理决策基本上是源于家族内部。最典型的企业代表就是曾高居福布斯内地首富的杨惠妍家族经营的碧桂园。能够获得这类企业青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多是具备下面一些条件的人:
  ●忠诚,务实,踏实。
  ●有很强的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沉稳,不激进,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表达或者控制自己。
  ●有带团队的能力。
  4.国有型企业。这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由国有企业转制来的企业和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这类企业最讲究的就是人际关系。最典型的企业代表就是远洋集团。能够获得这类企业青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多是具备下面一些条件的人:
  ●有背景,学历好,出身好,最好是党员,有过大企业就职的经历。
  ●情商高,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性格温和。
  ●没有太强的进取心或者能够将自己的进取心掩藏得很好。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尚在发展中或者尚未形成企业文化的公司,这需要大家在职场中自己加以分析总结。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4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3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