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精装上下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精装上下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精装上下册)

作  者:谢春涛 主编

出 版 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定  价:198.00

I S B N :978721106873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到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权威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社会主义的历史已有九十多年。其过程波澜壮阔,其内容多彩多姿,其影响至深且巨,其贡献超出中国。本书旨在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不懈奋斗,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TOP作者简介

    谢春涛,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被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TOP目录

绪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设想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第一编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
  一、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观念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
  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局部实践
  三、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全面实施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章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二、中共八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部署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学说的提出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
 第五章  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及纠正
  一、寻求一种更快的建设方法
  二、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失误
  三、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四、国民经济调整中的理论思考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一、“反修防修”的迷误
  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三、脱离落后国情的教训
 第七章  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抵制和抗争
  二、周恩来的纠“左”及挫折
  三、邓小平复出与全面整顿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第八章  伟大历史转折的酝酿和实现
  一 、邓小平等对“两个凡是”方针的抵制
  二、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干部政策 
  三、经济理论的拨乱反正
  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五、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第九章  改革开放起步
  一、农村改革的成功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五、个体经济的出现及被肯定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和阐发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调整
  三、历史决议的形成与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第十一章  理论突破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一、“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
  三、沿海城市和海南、浦东的开放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的发展和“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二、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开创
  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
 第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轮廓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二、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绘就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第十四章  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接和邓小平南方谈话
  一、国内外困难的考验
  二、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接
  三、破除思想障碍的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四、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
 第十六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世纪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示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三、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
 第十七章  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
  一、科教兴国战略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十八章  对外关系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外交方针
  二、对外关系的发展
  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五、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九章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香港的回归和繁荣稳定
  二、澳门的回归和繁荣稳定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二十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提出
  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江泽民“七一”讲话的理论创新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 

 第二十一章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多重背景和重要地位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二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二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指南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措施及初步成效
 第二十四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形成
  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第二十五章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的国际战略取向
  三、改善和调整大国关系
  四、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五、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第二十六章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
  二、党的建设的新挑战新考验与新布局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一、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功交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
 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三、发展民主和健全法治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五、加强民生和社会建设
 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七、推进国防、外交和祖国统一
 八、全方位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修订后记

TOP书摘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前人未曾遇到过的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先后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截然分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将两个革命阶段混同起来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使革命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从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此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又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形成为比较系统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革命的目的和结果决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经过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有的历史阶段。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了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或者说几个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要保留和利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促进其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制度,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文化,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
对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关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提出了构想。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大约是十年到二十年,在此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关于过渡的条件,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发展达到很高水平,工业产品达到过剩程度,农村也有条件实现机械化,才能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法,设想在条件具备时,由国家发布一道命令,宣布对私营工业实行国有化,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和平的有代价的一举消灭的办法,同时,依靠工业提供的农业机械,帮助农民组织农庄,实现农业集体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的上述构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规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结果,必须以经济文化的大为兴盛为条件,而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百分之十,占百分之九十的是个体的、分散的、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而在此阶段,要想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就不能不借助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国营经济可以取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时,才可以对其实行国有化。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特别是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前,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还被写进曾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却没有被写进去。对此,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说明,认为要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回答党外人士提出的要多少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时说:大概二三十年吧。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年中中国共产党的多次会议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都说过,估计最少要十年,多则十五年或二十年。当时中共中央的设想是:经过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才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尽管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与工作重点的规定不一致,认为中国革命胜利后国内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存在的时间估计过短,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很难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起点等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和模糊。但是,它强调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应当消灭还是应当存在和发展的标准,在时间的估计上也没有说死,也强调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因此,对其正确性及积极意义应当予以较高的评价。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从理论上初步勾画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初步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则全面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中共中央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方针,在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中,紧紧抓住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以国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注意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1070

加载页面用时:4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