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玉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玉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玉雕)

作  者:郝梦征 著

出 版 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定  价:128.00

I S B N :9787534472046

所属分类: 艺术  >  美术  >  工艺美术    

标  签:工艺美术  艺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玉雕是众浪齐奔的中华文化源流中的拍岸奇涛,汩汩滔滔,在8000 年中华文明长河奔涌而过。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璀璨于封建社会。在当代,它接受了佛学、理学、文学、民间艺术及西方雕塑等各种文化形式的熏陶,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历代玉雕艺术家取势造型,依质布局,顺色立题,依形创意,因色取俏,舍繁求简,创造了博大深厚的玉器文明。
  水晶雕刻是玉(石)雕刻艺术的一种。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结晶体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呈无色、紫色、黄色、绿色及烟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性脆,无解理。因其材料贵重、取材制作的工艺手法不同,对雕琢技巧的要求更高,故属于一种特种工艺。天然水晶雕刻有传统仿古饰品、人物造像、家庭装饰、飞禽走兽、人文自然景观等。在技艺方面,将现代美学理论与传统技艺融为一体,借鉴西方艺术手法,形成了各具风格的不同流派。佛教东渐后,在东晋达到勃兴阶段,佛教造像应运而生,佛教丰富了玉雕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
  水晶作为佛家『七宝』之一,其高雅洁净、泓澄空灵,自然成为佛教造像的首选。以水晶为材质进行佛教造像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TOP作者简介

  郝梦征,作者系河南省镇平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南阳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资深玉文化专家。
  分卷主编范文典,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

TOP目录

总 序

前 言

第一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师的艺术人生

第一节 许折东风第一枝——少年历练

第二节 转益多师是吾师——艺术苦旅

第三节 雄关漫道真如铁——上下求索

第四节 东风正放花千树——升堂入室

第五节 山高岂碍白云飞——责任担当

第二章 琴心三叠道初成—— 大师的技艺思想

第一节 秋水春风各有玄——传承与创新

第二节 对境无心莫问禅——技艺与流程

第三节 始是金丹换骨时——风格与理念

第四节 心源自有灵珠在——高度与境界

第三章 明月光含万象空—— 大师作品赏鉴

第四章 洗尽铅华本是真—— 大师言论著述

第一节 禅心似月迥无尘——自我写照

第二节 繁华落尽见真淳——艺术主张

第五章 丹青难写是精神—— 大师的艺术评价

第六章 大师艺术年表

后记及主要参考书目

TOP书摘

  第一节 秋水春风各有玄——传承与创新
  生命的轮回是靠春去秋来、月落日升的时间来标度的,而艺术的轮回则离不开艺术家的艺术史,因而对艺术的关照关键在于对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考察、研究。
  仵应文在40 年的从艺生涯里,坚持走创作道路,带着精神追求而沉醉其中,把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讴歌、对天地的敬畏、对艺术的崇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情性灵统统融入手中的雕刻刀,把一切生命状态都雕镂成岁月的记忆,以一坛香醇的陈酿,散发出馥郁芬芳的东方神韵。在艺术的道路上,他的脚步从容而坚定。
  博学慎取的精神,厚积薄发的积淀,使得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思索的力量。他用艺术感觉直观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非常自觉地融入了他的知识背景和源自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为作品灌注了灵魂。他致力于用人品打造作品,把职业当成事业做。他深深知道,玉文化的传承最终还是人的传承。在文化底蕴、工艺基础、价值理念上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飞跃。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把艺术之道作为终极的艺术关怀,并时刻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进乎技矣”——把“技”上升、超越到了“道”的崇高境界,是精神之享受、艺术之享受,理在道中得以化解,不是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此时的技也是道中之技,因此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依乎天理”的杰作。佛经有云:佛理如云,登上山头云更远;教义如月,拨开水面月更深。在这样的一个艺术认知的高度开始他的艺术之旅,其前景必定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仵应文创作的心路历程
  仵应文的创作涉及体裁十分广泛,岫玉、白玉、翡翠、独山玉、绿松石、水晶都是他创作的对象。他的作品从创作形式上可分为瓶素、人物、花鸟和花卉四大类,而且很多都是“杂糅出新”的。当然,杂糅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艺术地兼容,是不断吸收新东西,利用创新的技法、独到的表现手法,将各种题材元素艺术地糅合在一起,并在“杂糅”的基础上再进行统一,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创作手法上,他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一些现代技艺。比如他创作的《双层转动花薰》,就是第一个把静止的瓶素作品创作成运动的作品。这种运动的技法在瓶素器皿类上应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另外,在传统瓶素的花纹技法表现上,他是有自己的创新技法的。过去瓶素花纹都是像饕餮纹、香草纹、云纹、回纹等,他是第一个将有故事情节的人物浮雕表现在瓶素上的。在人物方面他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把花草、动物等和人物糅合在一起,主要表现人物情感。例如,过去经常见的山鬼题材,大部分作品在表现上人和动物的表情都不能形成统一、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呼应关系。而他在雕刻中是非常注意老虎和人的情感关系,通过山鬼的美也衬托出老虎的温顺可爱。在花鸟方面,他注重把花和鸟人性化,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感。
  他的创作生涯中有四个转折,那是一种观念上的转折,但一切都是在锐意创新这一大前提下的不断求索。传统的玉雕设计往往内容决定形式,给创作者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使玉雕艺术缺乏艺术个性。他的作品除了继承精良的传统工艺之外,更加强调“设计元素”,即着力于艺术的创造,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因而,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特定文化、地域因素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继承传统玉雕技艺,一方面与时俱进吸收时代文化精髓,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玉雕艺术特色(图2-1、图2-2)。
  第一,基本功的转折。花薰是传统的器皿件,高度抽象,工艺难度很大。它的花纹及造型都是经过升华的,也非常讲究线条及造型的变化,因此做这个花薰首先练就了他的功力。在1980 年之前,仵应文一直在做这类器皿件。那时候的工具不是现成的,都是自己制作的。他曾经在做花薰的时候,去买了个易拉罐,把易拉罐的铁皮拉直,中间再把铁钉用小锤子钉上去,这样就成了最简单的工具。用那个转动的过程来切玉,把砂子放在铁皮上进行拉动。
  他做这个工具就做了230 个。传统的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的切、磋、琢、磨,一直沿用到现在。特别是“琢磨”,由于上世纪80 年代玉雕车床工具还不够先进,所以对异常坚硬的玉石,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这些条件的限制却能大大地锻炼一个人的基本功。他做的器皿件,以传统的制玉技巧结合当时最新的设计理念,在形状上充分夸张,线条运用灵活,以古朴典雅的传统元素,富有现代的艺术气息,达到古韵今风、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图2-3~ 图2-7)。
  第二,想象力的转折。传统玉雕有“依料取题”的雕刻方法,就是依石料自然形状进行造型和布局,也就是“因材施艺”中的“取势造型”和“随形变化”的技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减少浪费,尤其是对使用好料更有意义,而且能促使作者开动脑筋,锻炼想象力。根据玉料的形状与现实生活形象的联想,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使作品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颖的形态美。这种形态的确定必须从题材内容出发,根据主题立意需要,巧妙地利用石料形状进行布局造型,取石之“势”,造想象之“形”,随石之状作构图之变化。尤其有些生得格外“怪”而“丑”的石料,往往蕴藏着最美的造型因素,可能更会引起思维联想,容易诱发创作灵感,出现丰富美妙的遐想,平时生活中的“一瞬间”会“跳出来”同石形状态联系起来。要自如地做到这一点,当然要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过硬的技巧基础。仵应文的白玉作品《洞天福地》就是他锻炼想象力的杰作。有一次他在仓库里看见了一块带皮的翡翠材料,没人愿意做,他就把这块料拿下了。这个材料给他一种枯槁的感觉,他想做个类似于枯木逢春的东西。为了做这个,他还特地出去观摩考察。在登封的嵩阳书院,他看见那棵汉封将军柏,活了1000 多年,虽遭遇了三次雷击,树心已经全部枯死,留下一个很大的树洞,但树顶依然有绿叶在抽芽,它还活着。回来后他就设计了《洞天福地》。他想象树洞里面有仙人在品茗、在炼丹,有那么一天会突然出现海市蜃楼,那个空间是无限大的,里面有飞鸟走兽;那些仙童们,有烧火的,有捡柴的,还有颗金丹从炉里面蹦出来,正好被仙鹤衔在嘴里。所有这些故事都是他想象的,他都一一将之刻画了出来,就是想营造一则神话,完全靠想象力来创造一种安乐平和的境界。这个作品是创意无限的代表,如果说花薰是练基本功,那这个作品就是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图2-8)。
  (摘自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软精装

页  数:168

开  本:大16开

纸  张:铜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9.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