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作  者:(美)埃德蒙·威尔逊

译  者:刘森尧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4953546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马克思哲学   哲学  宗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人类向上的永恒冲动  ——《到芬兰车站》编辑手记              跟《被禁锢的头脑》(1951)类似,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1940)早就应该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了。它本身并不神秘,也无毒素,但这一耽搁,倒是惹出了无数的好奇和加倍的想象。如今,新版在即,读者诸君当可释然。  这不是一部国际共运史,也不是什么野史逸话,而是一次杰出的专题写作,即“社会主义”观念的旅行故事。这也正是副题“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对写作主旨的揭示——历史离不开写作,但更应该延展到行动。“芬兰车站”是“历史行动”,而一个“到”(to)则是漫长的“历史写作”的蓄势。威尔逊自己讲得很明白,本书主要想探讨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如何形成,一个基本的“突破”如何发生,以及现阶段人类历史如何因而产生重大变化。他将本书看成是一些革命家自认为在努力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忠实记录。其实,自认为也罢,事实上也好,透过这些历史人物的细微举动,我更多地感受到人类向上的永恒冲动。虽说,经过二十世纪的淘洗,一些大词早被祛魅,威尔逊当年所属的左派纽约知识分子群在苏联的真相面前还是却步了,他虽然在1971年新版序中在姿态上多有措辞,但还是倔强地避免直接对十月革命的是非功过下断语。本书在列宁抵达圣彼得堡芬兰车站的那个历史节点戛然而止,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威尔逊视野开阔,起笔不凡。他由法国历史大家米什莱发现维柯的价值说起,谈及米什莱如何效法先贤处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旁及勒南、丹纳、法朗士的历史书写,透视他们如何处理历史事实,由此形成特定的理解历史文本的方式。这一脉络的梳理的确慧眼独具。中间部分为全书的重头戏。威尔逊请出了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安凡丹等人,这些被正史命名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物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登上历史舞台的前戏,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出场与合作,他们与拉萨尔、巴枯宁的联合与分歧;最后一部分是列宁与托洛茨基各自的革命历程与强强联手。一路下来,从写作到行动,一目了然。   威尔逊与笔下人物的关系,或者说他的叙事姿态是游移的。在处理这些人物时,威尔逊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搜集大量材料,不动声色地讲述。喜欢索引和寻轶的读者将受益于如此海量的信息。   关于书的版本,需要交代几句。本书简体版采用的是台湾麦田版刘森尧先生的译本,但参照2012年的英文最新版本作了校译。刘先生的译者序针对的是台湾读者,简体版未收入,而代之以江弱水教授的推荐序。威尔逊素以文采飞扬名世,而江弱水老师在中文世界亦以文笔华美著称。接到写序的邀请后,江老师覆按原著,并参阅威尔逊其他代表作(如《三重思想家》《俄国之窗》)及相关资料,于是有了这篇境界阔达、笔力雄健的美文《一个观念的旅行故事》。   繁体版大多数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译法对于大陆读者来说障碍极大,需要尽量转化为大陆通译。这是个繁琐的活儿,除了参照专有名词译表之外,少不得借助维基百科,错讹之处怕也难免。另外,书中出现的学术用语,也参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相关著作作了大幅度的转化。比如正题、反题、合题、上层建筑等。  跟台版一样,限于篇幅,简体版也省略了与正文关系不甚密切的四个附录,包括一出描写马克思的短剧,一篇马克思年轻时代的微积分习作,一封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信(1851年2月13日),以及最后一篇《福格特先生及其现代继承者》。台版将人名、书名原文嵌入正文中,没有保留原书索引;此次简体版恢复了索引,并制作了协助索引的边码。  针对台版副题和章节标题,简体版作了局部修正。如台版副题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虽说意思显豁,但也缩小甚或遮蔽了威尔逊的写作主旨。简体版作了恢复,不过也担着读者觉得高深莫测、敬而远之的风险。第十三章台版题为“马克思:救世英雄,也是魔王”,原文直译应为“马克思:普罗米修斯与路西法”,译者大概是为了加强语义效果,不算错;第十九章题为“辩证法的神秘”,原文使用的是myth一词,简体版因此改为“辩证法的神话”,用“神话”来表述似乎更切合威尔逊对于辩证法神奇、魔幻的历史效果的解剖;第二十八、二十九章的标题表述是有差异的,台版统一处理为托洛茨基、列宁“向历史认同”,其实列宁是如此,而托洛茨基则是“要历史认同”,一个“向”,一个“要”,两人在历史观念和行事风格上的分野跃然而出。   也许是为了对应台版的语境,也许是威尔逊的叙述语气原本繁复,译者在语词的措辞上有些倾斜抑或变形,语言的色彩或轻重把握得略有瑕疵。此中细节不再赘述。  编完本书,近来愈发迷茫于事物或观念的辩证了。譬如处理观念的方式,有简单化,有复杂化,还有过度复杂化的简单化,循环往复。譬如革命,有不断革命、继续革命,有告别革命,复有寻找革命。威尔逊的这部名著在当下的命运如何,实在很难说。  2013年岁首,我编辑出版了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如今,2014年岁首又奉上了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这是阅读谱系的承续,也是编辑事业的动力,希望今年无论本书还是自己都有好的表现。(原载深圳晚报·深晚书评,2014年1月19日)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讲述了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TOP推荐理由

本书是美国批评大家埃德蒙威尔逊的早期代表作,从历史写作与历史行动的关联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是怎样一路由西向东旅行的。成书以来曾数次再版,广受赞誉。

TOP作者简介

埃德蒙 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 美国二十世纪广受尊崇的文学(文化)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曾任《名利场》主编、《新共和》副主编,还《纽约客》、《纽约书评》等著名杂志撰稿。威尔逊是位多产作家,取材广泛,既有以美学、社会和政治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诗歌、剧本、游记和历史著作。被誉为“文学界的自由人”,“知识上的纨绔子”,“美国最后一个文学通才”。代表作有《阿克瑟尔的城堡》、《三重思想家》、《光明的彼岸》、《创伤与神弓》、《死海古卷》、《俄国之窗》、《向易洛魁人致歉》、《爱国者之血》等。


刘森尧 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爱尔兰大学爱尔兰文学硕士。著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译有《电影艺术面面观》、《电影表演与艺术》、《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魔灯:伯格曼自传》、《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魏玛文化》、《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等。

TOP目录

推荐序/江弱水
致谢
1971年作者序
第一部
第一章米什莱发现了维柯
第二章米什莱与中世纪
第三章米什莱与大革命
第四章米什莱要活在历史中
第五章米什莱夹在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
第六章大革命传统的式微:勒南
第七章大革命传统的式微:丹纳
第八章大革命传统的式微:法朗士
第二部
第九章社会主义的起源:巴贝夫的答辩书
第十章社会主义的起源:圣西门的阶层制度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的起源:傅利叶和欧文的理想社区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的起源:安凡丹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
第十三章马克思:普罗米修斯与路西法
第十四章马克思决心要改变世界
第十五章恩格斯:来自曼彻斯特的年轻人
第十六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合作
第十七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磨剑
第十八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造历史
第十九章辩证法的神话
第二十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去写历史
第二十一章历史行动者:拉萨尔
第二十二章历史行动者:巴枯宁
第二十三章马克思:商品的诗人与无产阶级的主宰者
第二十四章马克思死在书桌上
第三部
第二十五章列宁:乌里扬诺夫兄弟们
第二十六章列宁:革命大导师
第二十七章托洛茨基:年轻的鹰
第二十八章托洛茨基要历史认同
第二十九章列宁向历史认同
第三十章列宁抵达芬兰车站
索引

TOP书摘

第一章米什莱发现了维柯
1824年一月里的某一天,一位教哲学和历史的年轻法国教授,名叫儒勒·米什莱,他在一本书中的翻译注解里发现了乔万尼·维柯这个名字,有关维柯的资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遂立即着手学习意大利文。
维柯的时代早他一百年,维柯的著作也写在一百年前,但从未译成法文,事实上,在意大利以外很少有人知道他。他是个穷学者,生在意大利南端贫穷落后的那不勒斯,当时正值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但由于宗教法庭的干预,这个运动很快就式微了。维柯因为出身寒微,脾气又古怪,遂与学术生涯绝缘;他发现晋身无望之后,只好躲起来埋首做学问,然后不断发表一些不受欢迎的东西。1725年他出版一本著作,叫作《治理国家之新科学原则暨治理百姓之自然法原则》。维柯读过弗朗西斯·培根,他认为培根所倡导的那一套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一样可以应用在研究人类历史上面。他后来也读了格劳修斯,格劳修斯认为人们应该透过人类的语言和行动,来研究哲学和神学的历史,并以此建立一套法则的系统,可以涵盖所有各种不同的道德系统而放诸四海皆准。
当时年轻的米什莱正在探索一套历史新科学的原则,他的研究计划有,“视作个体的种族”之历史,“诗人之哲学研究”系列,以及一本专门研究“民族性和语言之关系”的专著。他写道,他想“融合历史和哲学”,因为两者“可以互相补足”。那年的七月,他开始正式读维柯的著作,他废寝忘食读完第一册。从米什莱和维柯的心灵交会,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一个崭新的哲学和艺术世界已然诞生:再创的社会历史的世界。关于他这时期的生活状况,他后来写道:“1824年,维柯,努力,地狱的阴影,庄严,黄金枝。…‘从1824年起,”他写道,“我被维柯深深迷住了,我不断沉溺在他那伟大的历史原则之中。”
即使从今天的眼光去读维柯,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米什莱的那种兴奋。想来真是奇怪费解,我们竟然能够在《新科学》一书之中看到一颗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心灵,在十七世纪末叶褊狭的法律学派乌烟瘴气中依然清醒,透过一种带有学究气的陈旧论述方法发言。在这里,在维柯那光辉的真知灼见面前——我们仿佛望向地中海一带的风景——弥漫在遥远时代的地平线上的薄雾隐去,然后是传奇故事的云层升了上来,在那阴影底下,我们看到一些怪物,英雄和神祗漂浮离去,我们现在看到了我们一向所熟悉的地球上孤独的人类。曾经叫我们惊异的神话只是跟我们一样的人类之投影而已,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出秘诀,学会怎样正确去读这些,就会了解和我们一样的人如何在从事冒险,而这些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事实上那些我们了解到的绝不会只是冒险故事而已,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伟大人物之生平或突出之事件的记载,或者就像是上帝所安排的一场盛宴。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影响社会进化的其实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源,社会发展的环境,就像个人一样,其发展过程也要经过成长的阶段。“就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的事实,”维柯写道(我在此引用米什莱当时所译的维柯《新科学》一书里头的话,这和维柯的原著也许有些出入),“指的乃是其原始的源头,而非其现在所具有的共同基础,亦非其连续性或凝聚性。”他又写道:“事物的本质指的正是这些事物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方式所形成的样子,只要环境相同,那么其所引起之现象必然相同。”接着他又说:“在那包裹住最遥远时代的黑夜中,出现一道光线,让我们看清事情的真相;我要说明的是此一不容争辩的事实:社会环境绝对是人类的创作;而其原则正是由人类智力之发展来左右。”他最后说:“政府必须符合被统治者之天性,政府正是此一天性之产物。”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96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301.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