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依然如旧的月色
依然如旧的月色


依然如旧的月色

作  者:茅海建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 书:学术随笔集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10804827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散文  书信   随笔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大多数篇章,写作时并没有认真的计划
更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或仅是一些内心的感受
而其中的许多想法
当时就没有去深思,事后也没有去反思
尽管自以为书中的文字(姑且冒称为“学术随笔集”)
已经相对轻松
但对我这种长期在学术规范中生活生长生存的人
读者似不必抱有太大的希望
一些篇章的论旨或写作方式,仍是半学术的,或纯学术的
最初编集时脑中闪现的题目,叫做《那些人与那些事》
但到临了,才突然发现撞车
夜深人静,月亮一次次飘出云层
让我忽然有了一阵阵轻微的感动
“那些人与那些事”,不过就是些故人旧事
岁月如风,情景不再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近代中国与当代世界
还有什么是恒久不变、又可让读书人心常相守?
或许就有这眼面前依然如旧的月色
多少年,多少地,多少人,所享有的,应该是同样的。

TOP推荐理由

近代史专家茅海建教授的学术随笔集。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作者近二十年的习史、治学、思考的人生旅程。文章分四辑。读者可以触摸到这位严肃治学的教授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炽热深沉的情感。

TOP作者简介

 茅海建,男,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学士,1980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82年10月获得历史学硕士。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天朝的崩溃》等。

TOP目录

自 序
陈师旭麓先生忌日二十周年
悼念黄彰健先生
附:黄彰健先生2009年8月13日来信
追思卫藤沈吉先生
记朱维铮先生
记何芳川先生
附:记王天有先生
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
中美关系的起源及其影响
一 早期中美民间关系
二 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三 留美学童与排华法案
四 对抗中的互相利用
历史地看待历史——读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
不同的声音——读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
一 革命理论的悖难
二 毛泽东的策略
三 理论阐释与史实描述
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自序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静》导言
《戊戌变法史事考》自序
附:新版后记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自序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自序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自序
《天朝的崩溃》的出版
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一 近代中国文化的区域结构
二 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作用与地位
三 毛泽东:胜利与悲剧
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一 家世、生平与才华
二 传统意识下的危机感
三 社会精英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清末帝王教科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类《讲义》
一 《讲义》的产生背景与收藏情况
二 周自齐与他的《外交讲义》
三 《讲义》展现的历史及其思想价值
“醇亲王府档案”中的鸡零狗碎
一 免跪拜的上谕
二 菜单
三 分期付款购买《大英百科全书》
四 两封没有来由的家信
康有为的房师与同文馆的考卷
一 余诚格的禀帖与房师、座师
二 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年终大考考卷
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晚清上流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一 别敬及其他
二 送王公大臣的礼物
三 送外国政要和机构的礼物
四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报效与贡品
五 给逃亡西安慈禧太后、光绪帝的贡品及送行在军机处的礼物
六 慈禧太后六十七岁生日贡品
七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贡品与庆典
八 光绪三十年年贡及以后的贡品
九 简短的结语

TOP书摘

然而,我对学生谈到最多的是,我与陈先生之间经常性的争执,特别是他在京西宾馆开史学会时,我和他之间的对吵。当时的我相当激进,主张以西化东,他对此不同意,认为西化不了东。与陈先生住同一房间的先生(我已忘记其姓名)出来为我们师生劝架。现在我的年龄大了,感到了陈先生的正确,西确实也化不了东。“夷”入夏后,会有多种形态的异化。而我现在的学生却不敢跟我对吵,他们似乎很尊重我,但这种尊重之后,又是我的失落。
我也多次给我的学生讲陈先生的社会变迁与新陈代谢理论,并将这一思想作最大限度的简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伴随着许多次的后退;前进时多伴有过激,后退时亦相随反动,这种前进与后退都有其历史的必然,中国社会也正是在此前后进退中逐渐前行。这是中国社会诸多因素的交错作用,也是新旧势力之间的较量。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深奥的学说,也是一种简单的哲理,其中有着陈先生的生命体悟。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百一十年(1840--1949)的精准刻画,也几乎是对此后中国命运的历史谶语。陈先生相信,将来的社会,会更好一些。
我进陈门之时,很可能是陈先生脾气最好的时候。1980年,他62岁,副教授;我走的时候,1982年,他64岁,还是副教授。人到了这个年龄,大约对世道不再有更多奇想,而对人与人的关系,却守着一种天然。别人都讲陈先生脾气大,我却看到了他脾气好的一面。陈先生是当年全国独有的三级副教授,我却很少听到他的抱怨。人生悲剧性的经历,化作了精思的《随想录))。而正是如此,每当我遇到不公平或公平的对待时,就会想起他的“副教授”。今天的教授名目已经很多,北大的一些年轻教授也在那里笑谈“长江上游教授”、“长江中游教授”、“长江下游教授”,可又有谁寻思这些教授名目下的学问该是如何?德行又该是如何?
然而,今天我听到更多的,不仅是说陈先生的学问与品行,还有他的弟子。由于不公平的待遇,陈先生不能带博士生,“文革”前的正式研究生不多,“文革”后的硕士生也只有二十几位,私淑者尚未计数,而其中却有一些人已小有成就。正如谚语所言,看一棵树,不仅要看它的树干,同时也要看看它挂的果实。今天在座的,不少人也是老师,再过十年,他们的学生又会怎么样?现在已有一些教授在那里有意要开宗立派了,陈先生生前并无这一想法,死后也没有人去这么做,但“陈门弟子”已多为史学界所称道。学问之火也正是这样地跨越了人的生命界限,传承下去。由此,我一直很喜欢陈先生给熊月之师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所写序言中的一句话:
个人的生命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果把这滴水洒在绿
荫成长的泥土中,它就会比一滴水大得许多。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们要回报陈先生,那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
二十年过去了,人生有了许多的重复,我也从丽娃河回到了东川路。让我怀念的是当年那种天然的、不夸张的、淡淡的却又无限绵长的师生情谊,这也应当是一种人生的追求……2008年12月1日在陈旭麓先生诞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
纪念会上的发言。刊于《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5日
P2-P3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0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1.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