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作  者:巫鸿 著

译  者:毛卫东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208116047

所属分类: 艺术  >  艺术史论  >  艺术理论    

标  签:艺术  艺术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1994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1998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微妙的交互影响。

TOP推荐理由

   ◇艺术史家巫鸿新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充满爆炸性创造力的东村艺术家群体,张洹、左小祖咒、荣荣、马六明,他们用身体和行动写下的分秒时刻。
   ◇给所有流浪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东村,这城市的边缘地带。外人眼中,他们是经济上的苟延残喘者。自己心中,他们雄心勃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者。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极度自傲与极度自卑之间。他们的心,永远流浪。
   北京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曾经有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东村”,在非官方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历史中,却声名远扬。我下面要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微妙的交互影响。 
  ——巫鸿(美术史家)

TOP作者简介

    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等。   

    荣荣,原名卢志荣,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1992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学习,1993年搬至北京郊区的东村,开始对东村的年轻前卫艺术家进行长期拍摄,1996年创办《新摄影》杂志,2007年创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译者:毛卫东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译有《占卜者之屋》《针孔摄影》《原作100: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摄影展览指南》《摄影对话录》等。现主编“影像文丛”丛书。

TOP目录

自序

 

荣荣的东村
进入东村
妹妹
新朋友
小段
马六明
张洹
东村的诞生
新的开始
《12 平方米》
《65 公斤》和《芬· 马六明的午餐》
出逃
旧日重温
重返现实
从《踩脸》到《原音》
晚期行为表演
《第三类接触》
《铁箱》
《鱼孩》
徐三
《行为6 号》和《行为7 号》
《为鱼塘增高水位》
尾声:一段历史的终结

 

注释
图版目录
荣荣简历

TOP书摘

荣荣的东村

  北京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曾经有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这个村子在2001 年和2002 年最终被拆毁,融入到日益扩大的首都版图。在那之前,这里拥有由肮脏狭窄的土路连在一起的六七十间农舍。实际上如果从宏观历史角度鸟瞰,这个村子可能没有任何重要意义可言:甚至当它还存在的时候,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都没有听说过大山庄这个名字。而它最终的消失,也没有在京城居民中激起任何让人侧目的轰动。但是它的一个别名“东村”,在一个非官方的历史中,即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却声名远扬。

  1992 年至1994 年之间,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搬到了这里,被低廉的房租和毗邻北京市区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把这个破败村庄当作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进而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高度挑战性的作品,主要是行为演出和摄影,给北京乃至北京之外的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他们采用了大洋彼岸纽约的一个另类艺术空间的名字,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东村”。“东村艺术家”因此成为这个艺术家群体的称谓。这个中国的“东村”在1994 年6 月以后不复存在。

  东村艺术家们随即散居到了北京的不同地方,不过仍然保持着相互之间的联系,甚至进而扩大了交往与合作的圈子。他们在1995 年早期和中期所完成的一些计划,如《原音》和《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已成为经典之作。但是那一年夏天之后,这种大规模的协作基本中止了──尽管这个群体中的个别艺术家仍在继续进行艺术实验,但他们后来的项目越来越和他们原来的“东村艺术家”身份脱离了关系。其他因素进一步侵蚀了这些艺术家们之间的结盟:当东村群体通过摄影开始被国际艺术界所知,这些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也包括它们的所有权──就成了某些成员之间争议的问题。争论的核心有两个:首先,这些摄影仅仅是行为艺术的记录,还是应该被看成摄影家本人的独立艺术创作?其次,这些行为演出是由集体参与而产生的,还是源于某个行为艺术家的个人努力?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得老友和伙伴成为竞争对手,甚至反目成仇。

  这本书的一个目的在于为荣荣的“东村”照片提供一个背景:这些照片既是对中国前卫艺术一个关键时刻的极有价值的记录,也是由一位东村艺术家所创作的中国当代摄影的重要作品。它们的意义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历史的、艺术的、自传性的。如果纯粹把它们作为历史资料或者个人表达来解读,都会不可避免地限制它们的内涵。

  换句话说,这些照片所表现的是荣荣眼中的东村,而不是有关这个艺术家群体的完整的、客观的形象。这篇文字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的历史的、艺术的以及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我将把它们在艺术上的创新,同摄影家本人作为东村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结合起来。我也将把这一经历建构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大背景之下。

  因此我下面要讲述的故事,是有关内在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的微妙的交互影响。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8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