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作  者:[英] 亚当·斯密 著 赵康英 译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0807868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西方哲学  哲学/宗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北京大学前经济学院院长晏智杰既是“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的主编,也是该系列书的译者之一;《道德情操论》的译者赵康英同时也是华夏版《国富论》的译者之一。晏智杰先生对亚当 斯密的著作有深入的研究,各种版本如数家珍。他亲自为《道德情操论》推荐作序。

TOP内容简介

《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了探讨。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入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和谐的发展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1759)是和《国富论》(1776)同样齐名的亚当·斯密的经典传世之作。本书首次出版于1759年,在斯密去世前共修订过六次,在当时就有非常大的影响。

TOP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先后入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于1748年受聘于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逻辑学,后任道德哲学教授,其讲义的伦理学部分后改写成《道德情操论》于1759年出版。1764年,斯密赴欧洲大陆旅行,这期间结识了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和杜尔哥并深受影响。1776年,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发表。1778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他于1790年7月17日在爱丁堡去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和《国富论》(1776)。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TOP目录

敬告读者
第一卷 论行为的适宜性
第一篇 论适宜感
第1章 论同情
第2章 论相互同情的快乐
第3章 论根据他人的感情与我们的是否一致来判断他人的感情是否适宜的方式
第4章 续前章
第5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不同激情的适宜程度
引言
第1章 论源于身体的激情
第2章 论源于想象的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
第3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4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5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在判断行为的适宜性时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1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是一种比对快乐的同情更强烈的情感,但是通常它远远不及当事人自然产生的情感那样强烈
第2章 论野心的根源和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3章 论羡慕富贵和藐视贫贱的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感的败坏

第二卷 论功与过或奖与惩的对象
第一篇 论功过感
引言
第1章 凡看似恰当的感激对象似乎都值得奖赏;凡看似恰当的怨恨对象似乎都该受到惩罚
第2章 论感激和怨恨的恰当对象
第3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很少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害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则不会对受害者的怨恨有一丝的同情
第4章 对前几章的简要概述
第5章 对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篇论正义和仁慈
第1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2章 论正义感、悔恨感,兼论功劳的意识
第3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效用
……
第三卷 论情感和行为自我评判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四卷 论效用对称赞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 习惯和风尚对道德的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美德的特征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TOP书摘

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会设法控制对他人的悲伤的同情。无论什么时候,在我们还没有注意到不幸者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缘故,我们会尽力不外露这种同情,但并不总是能成功。我们对这种同情的刻意抑制反倒会迫使我们对它特别加以注意。但是,我们对快乐的同情却无必要采取这种做法。在上述后者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有嫉妒之心,那就决不会对他人的快乐有丝毫的同情;如果我们没有嫉妒之心,那就会毫不犹豫地对他人的快乐也表示同情。倒是由于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嫉妒感到羞耻,所以当那种不愉快的嫉妒情感使我们无法同情他人的快乐时,我们就经常假装,有时甚至还真的希望对他人的快乐表示同情。当我们嘴上说自己对邻居的好运感到高兴时,也许我们在心中真的觉得很遗憾。当我们希望摆脱对他人悲伤的同情时,却常常感觉到这种同情的存在;而当我们愿意同情他人的快乐时,却往往感觉不到同情的存在。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对悲伤的同情的意愿一定非常强烈,而对快乐的同情的倾向一定极其微弱。
  然而,尽管有这种偏见,我还是敢于断言: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同情快乐的倾向比同情悲伤的倾向更为强烈;与对痛苦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能感觉到的那种愉快程度。
  对于那种我们不能完全赞同的过分的悲伤,我们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我们知道,不幸者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的情绪降低到与旁观者的情绪完全协调一致的程度。所以,虽然他没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很容易原谅他。不过,我们对过分的快乐却不会这样宽容。因为我们认为,使它降低到我们能够完全赞同的程度并不需要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处于最大不幸之中而能控制住自己悲伤的人似乎应该得到最高的赞赏;但是处于富贵之中而同样能够控制住自己快乐的人,却好像几乎不值得赞扬。我们觉得,在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情绪和旁观者能够完全赞同的情绪之间的差距,在前一种情况下要比在后一种情况下大得多。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93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