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最美国学:中华成语故事
最美国学:中华成语故事


最美国学:中华成语故事

作  者:贤阮丽

出 版 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定  价:19.90

I S B N :978753656255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史研究    

标  签:国学/古籍  国学普及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最美国学:中华成语故事》精心选取了100多个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用流畅平易的语言解释成语的含义,并将成语背后的典故娓娓道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让人们在熟悉成语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程门立雪”教导人们要尊师重道,“不材之木”中蕴含着大智若愚的智慧,“大义灭亲”的高风亮节令人赞叹,“马革裹尸”的冲天豪气振奋人心,“四面楚歌”的悲凉令人扼腕,“刻舟求剑”的愚蠢可笑又可怜……

TOP目录

爱屋及乌
按图索骥
八斗才
八仙过海
百步穿杨
杯弓蛇影
不材之木
不越雷池
沧海桑田
豺狼当道
草木皆兵
长风破浪
唱筹量沙
车水马龙
沉鱼落雁
大义灭亲
呆若木鸡
东窗事发
得陇望蜀
多多益善
对牛弹琴
二桃杀三士
房谋杜断
风马牛不相及
风声鹤唳
凤毛麟角
覆水难收
孤注一掷
刮目相待
邯郸学步
狐假虎威
画饼充饥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讳疾忌医
祸起萧墙
鸡鸣狗盗
鸡犬升天
借箸代筹
金貂换酒
金屋藏娇
惊弓之鸟
精卫填海
鞠躬尽瘁
刻舟求剑
口蜜腹剑
夸父逐日
老骥伏枥
老马识途
老牛舐犊
炼石补天
龙盘虎踞
庐山真面
马首是瞻
买椟还珠
盲人摸象
毛遂自荐
门可罗雀
名落孙山
目不窥园
目无全牛
南辕北辙
囊萤映雪
啮雪吞毡
呕心沥血
攀辕卧辙
破镜重圆
七步成诗
七擒七纵
奇货可居
杞人忧天
前倨后恭
黔驴技穷
倾国倾城
人面桃花
日下无双
如椽大笔
如鱼得水
塞翁失马
三人成虎
丧家之狗
首鼠两端
甚嚣尘上
数典忘祖
树倒猢狲散
司空见惯
四面楚歌
弹冠相庆
天女散花
投笔从戎
投鞭断流
退避三舍
唾面自干
外强中干
亡戟得矛
亡羊补牢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围魏救赵
为虎作伥
卧薪尝胆
响遏行云
小时了了
胸有成竹
悬梁刺股
揠苗助长
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一鼓作气
一鸣惊人
一叶障目
一衣带水
一字千金
衣钵相传
余音绕梁
运斤成风
……

TOP书摘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意思是喜爱一个人时就连停留在其房屋上的乌鸦也爱护,比喻喜爱一个人,就连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也喜欢。这一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之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溯源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西伯姬昌决定起兵伐纣,推翻纣王的统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的这一愿望直至他儿子周武王继位后才实现。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经过多次战争,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心中却总是隐隐不安,认为天下还没有安定,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于是,他召见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一个人,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要喜欢;如果不喜欢一个人,就连带讨厌他房屋的一砖一瓦,将他的仆从家吏夺过来,将敌对分子全部杀掉。大王认为怎么样?”武王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有罪的,要杀;无罪的,就让其保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这种做法也不妥。这时,周公说道:“我看应该让他们各人回到各自的家中,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武王听到此言,心中豁然开朗,认为这种做法十分妥当,天下也可以安定下来。
  后来周武王采用这种方法治理商朝的遗民,他的天下果真安定了下来。“爱屋及乌”这一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的意思是按照图像寻找良马,寓意为按线索寻找,也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此成语出自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溯源
  相传春秋时期的秦国人孙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马的优劣,因此人们称他为“伯乐”。伯乐一生相过无数匹好马。到了晚年,伯乐便将自己相马的经验编撰成书,名为《相马经》。伯乐的儿子非常羡慕父亲相马的本领,也想成为相马专家,但他的才智平庸。于是,他将父亲的《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自认为掌握了相马的本领,便根据《相马经》上的记载去寻找好马。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他发现癞蛤蟆和《相马经》上所记载的“千里马额角隆起而丰满,眼睛明亮,四个蹄子大而端正”的特征太相符了,便认为自己真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于是,他忙将癞蛤蟆抓住,带回了家,并对父亲伯乐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蹄子不像。”伯乐听了儿子的话,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癞蛤蟆,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
  后来,人们就用“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知变通。
  八斗才
  中国旧时以“八斗才”称赞人才华出众,有时亦用作对文人学士的恭维语。现比喻人极富有才华。语出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云:‘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
  溯源
  谢灵运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谢灵运的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诗中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而谢灵运诗中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给后代诗人许多启迪,同时也改变了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格。
  谢灵运的诗形式优美,艺术性强,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每当谢灵运的诗篇传出,人们就竞相抄录,许多名言佳句广泛流传。除诗文创作外,谢灵运也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还擅长书法、绘画。南朝的宋文帝非常赏识谢灵运的才华,特意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宋文帝还将谢灵运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经常让他一边侍宴,一边写诗作文。本来就恃才傲物的谢灵运在这种礼遇下更是狂妄自大。有一次,他边喝酒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才华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曹植,字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虽是赞誉曹植,但自负才高之意溢于言表。
  因此,后来人们称赞一个人极有才华时,就称他有“八斗才”。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常与“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连用。相传八仙过海时用各自的法术,而不用舟船。现比喻各自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本领和办法,发挥自己所长来达到目的。典出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溯源
  民间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是这样的:
  相传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但他们并没有使用腾云驾雾的本领,而是乘船过海,边走边观赏海景。吕洞宾将铁拐李的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十分热闹。
  东海龙王的第七个儿子“花龙太子”是一条恶龙,无恶不作。这天他闲来无事,正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他看到了龙船和船内坐的八仙,并被楚楚动人的何仙姑迷住了,于是花龙太子使出本领想拦路抢何仙姑。他用法术使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浪头,打翻了龙船。八仙的本领都很大,张果老翻身爬到了毛驴背上;曹国舅脚踏巧板;韩湘子骑在仙笛上;汉钟离打开蒲扇垫在脚底下;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抱着葫芦;只有吕洞宾被弄得浑身湿透;何仙姑被抢到了龙宫中。
  花龙太子率领虾兵蟹将与七仙作战。汉钟离用蒲扇将虾兵蟹将扇到了九霄云外;铁拐李用拐杖去打花龙太子变的巨鲸,不想,花龙太子又变成了一条大章鱼,将铁拐李的手脚都缠住,吸到了肚子里。蓝采和想用花篮去罩章鱼,可是花龙太子又变做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骑驴追赶,却被花龙太子变的蟹精咬住脚蹄;曹国舅奋力打死了蟹精,救了张果老。最后,七仙打死了花龙太子,救出了何仙姑。
  百步穿杨
  “百步穿杨”常用来比喻射箭技术非常高明。原意是指在百步远以外,能射中细细的杨柳叶子,现引申为本领高强,技艺高超。此成语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溯源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魏国。谋士苏厉得知消息后马上去见周王朝的国君,并提醒他如果秦军占领魏国后,周王朝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周朝国君听取了苏厉的意见,派他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魏国。
  苏厉见到白起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位叫养由基的著名射箭手,他力大无穷,箭法超群。当时魏国也有一位擅长射箭的勇士,名叫潘虎。一天,两人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在场地周围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以外,潘虎拉开弓,连射三箭,箭箭都正中红心,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潘虎十分得意,请养由基射箭。养由基认为射五十步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自己要射就射百步以外的杨柳叶。只见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一片柳叶随声落下。他连发十箭,箭箭都射下了杨柳叶,观众都惊呆了。潘虎也输得心服口服。这时,养由基身旁的一位老人冷冷说道:“现在可以让我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听到此话,非常不高兴,问老人:“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老人说:“我并不是教你怎样拉弓射箭,而是教你如何保持自己的射箭名声。你如今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但是如果你身体疲倦了,气息虚弱了,胳膊没有力气了,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步穿杨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名声啊!”养由基听完这番话,马上明白了老人爱护自己的好意,再三向老人道谢。
  白起听完“百步穿杨”的故事后,觉得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生病,停止向魏国进攻。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原指将映在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释,沈疴顿愈。”
  溯源
  晋人乐广有一位好朋友经常到家里喝酒,但后来却很久没有来了。乐广十分惦记,于是就去看望那位朋友。原来,朋友自从上次去他家喝酒后,回来就病倒了。问其原因,朋友告诉他:“前段时间,我在您家喝酒,发现杯子中有一条小蛇在游动,当时虽然十分讨厌它,但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结果回来就生病了。”
  乐广回到家后,一直在想: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突然,乐广看见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一定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在上次请朋友喝酒的地方再次宴请那位朋友,并问道:“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那位朋友说:“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
  不材之木
  “不材之木”原指不成材、无用的树木,后来比喻才华平庸的人。此成语常用来自谦。典出《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溯源
  有一位姓石的木匠要去齐国,走到曲辕的时候见土神庙旁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周长百十来围,高过山顶数十丈才伸出枝杈,枝杈之粗可以做数十艘木船。观看的人们像赶集一样,可是石木匠看见后却头也不偏一下,脚步不停,继续赶他的路。
  木匠的徒弟走到树的跟前美美地观赏了一番之后,赶上木匠说:“师傅,师傅!自从徒弟跟从师傅学习木匠手艺以来,从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木材,可是师傅却不看一眼,只管走自己的路,这是为什么?”木匠说:“快走吧,不要说它了!那不过是一个散木而已。”徒弟问:“什么是散木?”木匠说:“闲散无用之木谓之散木。用它做船,它会沉到水底;用它做棺,它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它会很快碎散;用它做门,它会渗出液汗;用它做柱,它会受到虫蛀。这是一个不能用的木头啊!正因为它是一个不材之木,所以才可能活这么长的时间。”
  木匠回到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棵栎树前来责问他说:“你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呀!你是不是拿那些有纹路的树木和我相比?要知道,那些果树,如梨树、橘树、柚树,都是能结果实的树木,一旦果实熟了,人们就要爬到它们身上采摘,不但压它、蹬它,而且时不时地折断它的大枝,扯下它的小枝,使它受到摧残。这些都是用自己的才能折磨自己生命的树木啊!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们往往活不到应该活到的寿命就夭折了。它们之所以夭折,都是因为局限于世俗的眼光而自己损害自己的缘故啊!一般的东西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而我却与它们不一样。我走的是一条无才能而力求保命的道路。即使这样,也还有几次险些丧命呢!不过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样的道路,这是我的大才啊!假如我有一般树的才能,怎么可能活到现在呢?再说你和我都是物类呀,为什么这样挖苦我呢?你这个快要死的闲散之人,哪里能理解闲散之木呢?”
  木匠醒后,与弟子一起分析这个梦。弟子说:“既然它追求无用,那何必要立于土神庙旁,去做土神庙的树呢?”木匠说:“小点声!快别说了!它这也是一种借助而已,它知道不理解它的人会为此骂它。假如它不借助于土神庙,那不就有被人砍断的危险吗?况且像它这样的东西,只要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也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对它来说无关紧要。而你却以常人的道德去衡量它,这不就差得太远了吗?”
  不越雷池
  “不越雷池”也作“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出于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后也引申出办事胆小怕事,不敢超越界限之意。
  溯源
  东晋时期,世事混乱、朝野动荡,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在众多的权贵中,庾亮声势最大。
  庾亮身为护军将军,执掌着中央大权,做事稳重、谨慎,深受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晋成帝对庾亮的器重,深深地刺痛了与庾亮同朝为官的苏峻。苏峻曾先后担任过东晋的淮陵内史和兰陵相,于“王敦之乱”时,一举攻破了王敦的大营,可以说是功勋赫赫。
  由于晋成帝总是对庾亮大加赞赏,而对苏峻却不闻不问,这激起了当时正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的强烈不满。公元328年,他以讨伐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进攻都城建康。苏峻起兵讨伐庾亮的消息,迅速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温峤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却写信令温峤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他担心温峤一旦离开,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会乘虚东下。虽然后来苏峻曾攻入建康,并大肆杀掠、专擅朝政,但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他,他最后落得了一个战败被杀的下场。而庾亮深明大义的品质,以及“不越雷池一步”的令信却得以流传千古。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2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3.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