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世界历史文库:北非史
世界历史文库:北非史


世界历史文库:北非史

作  者:菲利普·C.内勒

出 版 社:中国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0009196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历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文库:北非史》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东方出版中心联合启动的大型汉译出版工程《世界历史文库》之一种。作者对北非史作了跨文化的历史考察,从地缘政治、宗教和社会制度、历史流变、文化认同等角度,对北非各国和地区作了深入研究。

TOP目录

对读者的几点说明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古代北非及其文明扩张
埃及:一种沉淀的文明
埃及的永恒性
希腊化时代之前的埃及史
埃及的宗教、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埃及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经济
迦太基:西地中海的强国
布匿战争(Punic Wars)之前的迦太基历史
迦太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大希腊和希腊化的北非
北非的希腊人
希腊化时代的北非
结论

第二章 罗马和北非
罗马与迦太基的对抗: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年)
罗马占领北非
马西尼萨(Masinissa)和努米底亚王国(Kingdom of Numidia)
朱古达与罗马的对抗和努米底亚的结局
罗马征服克娄巴特拉和希腊化的埃及
朱巴二世和罗马最后代理人柏柏尔王国的终结
罗马统治下北非的生活状况
一个都市化、温文儒雅的北非
著名的罗马化北非人
北非的基督教
北非的基督徒
汪达尔人的到来和拜占庭恢复“罗马”的势力
结论

第三章 中世纪的北非——从伊斯兰教传入至柏柏尔人帝国
伊斯兰教:服从真主意愿
公正的引导者哈里发
阿拔斯王朝(750-1258)接受分权帝国
图伦王朝 (Tulunids,868-905)和伊赫什德王朝 (Ikhshids,935-969)对埃及的统治
马格里布地区的鲁斯塔姆王朝(Rustamids,777-909年)、伊德里斯王朝789-920和阿格拉布王朝 (Aghlabids,800-909)
法蒂玛王朝 (909-1171)
安达卢西亚:从伍麦叶王朝到派系王国(Party Kingdoms)
法蒂玛王朝实现梦想
希拉尔人的入侵及其后果
阿尤布王朝(Ayyubids)
结论

第四章 穆拉比德和穆瓦希德帝国及其继承者
穆拉比德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
新三边主义(A New Trilateralism)
哈夫西德王朝(1227-1574年)
赞德王朝(1236-1550年)
马林王朝(The Marinids,1244-1465年)
跨文化的马格里布:柏柏尔人帝国及其后继国家
结论

第五章 土耳其的统治与摩洛哥的独立
奥斯曼土耳其和北非
奥斯曼帝国概览
马穆鲁克(The Mamluks)
奥斯曼人占领埃及
巴巴罗萨兄弟(The Brothers Barbarossa)和马格里布
哈亚尔丁在阿尔及尔建立摄政统治(Regency)
三个摄政国:阿尔及尔、突尼斯和的黎波里
萨阿德王朝的崛起(1549-1654)
艾哈迈德·曼苏尔(Ahmad al?Mansur)苏丹
阿拉维人(1664- )复兴摩洛哥
拿破仑入侵并占领埃及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拿破仑在埃及和利凡特(Levant)
结论

第六章 北非的欧洲殖民主义
埃及的阿里王朝(Alids)
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现代化的推进者(Modernizer)
伊斯梅尔总督(Khedive Isma''''il)
英国占领埃及
英国占领埃及的广泛后果
法国的阿尔及利亚
法国帝国主义为什么看中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人的抗法斗争
阿尔及利亚的殖民主义
突尼斯和摩洛哥保护国地位的确立
突尼斯保护国
摩洛哥保护国
意大利夺取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
结论

第七章 北非的非殖民化
埃及为独立而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正式独立
苏伊士运河危机
利比亚独立
法国保护国获得独立
突尼斯独立
摩洛哥的独立
阿尔及利亚为独立而斗争
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的发展
解放战争
埃维昂协议与权力移交
结论

第八章 后殖民时代和当代北非——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
埃及
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的纳赛尔:从辉煌到没落
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的冒险政策
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与寻求稳定
埃及的经济与社会
利比亚
伊德里斯的统治
卡扎菲的行为:循环主题
卡扎菲火中取栗
卡扎菲的惊人之举
利比亚的经济与社会
突尼斯
从布尔吉巴到本·阿里
突尼斯的外交关系
突尼斯的经济与社会

第九章 后殖民时代和当代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西撒哈拉
阿尔及利亚
艾哈迈德·本贝拉(Ahmed Ben Bella):第一个艰苦岁月(1962-1965)
布迈丁(Houari Boumedienne):构建国家(1965-1978)
沙德利·本贾迪德(Chadli Benjedid):改革、动荡和悲剧
伊斯兰内战(The Fitna):阿尔及利亚的严峻考验
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复位与和解
阿尔及利亚的经济与社会
摩洛哥
哈桑国王:福音(Baraka)与雄心抱负
摩洛哥和西撒哈拉
穆罕默德六世登上王位
摩洛哥的外交政策
摩洛哥的经济与社会
西撒哈拉
萨拉威人是谁?
萨拉威民族主义的兴起
为西撒哈拉而斗争
西撒问题悬而未决的后果

结论
结论:北非的危机与前景
专业术语词汇表
参考书目
索引

地图
地图1 当代北非
地图2 古代北非
地图3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地图4 罗马统治时期的北非
地图5 伊斯兰时代早期的北非
地图6 马格里布地区和安达卢西亚岛:9世纪至11世纪
地图7 法蒂玛时代
地图8 柏柏尔人帝国
地图9 后穆瓦希德时代
地图10 马穆鲁克苏丹国家
地图11 奥斯曼帝国
地图12 萨阿德王朝的扩张
地图13 殖民下的北非(1914)
地图14 当代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
地图15 当代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西撒哈拉

TOP书摘

卡扎菲的行为:循环主题
  尽管理解卡扎菲几十年的行为有些困难,但这些行为也有一些反复发生的循环主题。卡扎菲热衷政治统一,努力推进利比亚与其他国家的整合。他是一位纳赛尔主义者,认同并接近纳赛尔,寻求与埃及的统一。卡扎菲与萨达特之间渐生敌意。 1977年,利比亚和埃及在边界发生暴力事件。在穆巴拉克任总统期间,利比亚与埃及的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1984年,摩洛哥和利比亚这两个差异鲜明的国家签署乌季达协定,宣布两国统一。但该协议在1986年以失败告终。利比亚参与统一计划,包括与阿尔及利亚(1973年)和突尼斯(1974年)的联合(参见Vandewalle 2006,87)。关于摩洛哥和利比亚关系,参见Parker 1985。利比亚还是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的创始成员国,后者成立于1989年。〖ZW(〗马格里布联盟是马格里布地区整合的最后努力。1958年,阿拉伯马格里布宪法议会成立。1964年,马格里布委员会长期协商会议。与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的命运一样,除了偶尔开几次会议外,他们也不能获得富有意义的整合。最近几年,卡扎菲呼吁与撒哈拉南部地区非洲实现统一,也是非盟(以前的非洲统一组织)的支持者,并拥护成立非洲联合众国的想法。因此,他已经从热衷于泛阿拉伯主义转变为支持泛非主义。
  1970年和1971年,卡扎菲对抗外国石油公司,导致石油高标价和高税收。卡扎菲的行为影响并鼓励阿尔及利亚人于1971年2月将撒哈拉地区的法国公司国有化。从1971年末到1974年,利比亚将大型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有限的国有化(利比亚控制公司50%和51%的股权),这样就扩大了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参与这些部门的份额。
  20世纪70年代,自封为“革命领袖”的卡扎菲发动了文化革命,其特点就是在1975年和1979年出版了3卷本的《绿皮书》。《绿皮书》将社会主义和伊斯兰主义模糊地混合在一起,目标是将利比亚民众动员起来。他构想了一个新型的意识形态诉求,被称为“世界第三理论”。学者约翰·埃斯波西托(John Esposito)认为:“《绿皮书》绝大部分并不明确指向伊斯兰教。人们批评卡扎菲反对伊斯兰教,后者对此辩护,世界第三理论……是为了带来社会正义和实现整个世界的平等,并不仅仅是穆斯林。”( Esposito 2005, 177)该理论在国家的各级行政机构中有所反映——包括地方、地区和国家层面的委员会和代表大会。革命指挥委员会成立总秘书处(General Secretariat)。尽管利比亚增强民众动员,扩大代表大会,但卡扎菲并不考虑公众意见或让民众参与政治治理。利比亚国名改为利比亚阿拉伯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ya)。“民众国”(Jamahariyya)是一个新创名词,在此语境下是指民众大会(mass assembly)。
  Jumhuriyya意思是共和国,因此,这一新词的意思与共和国有关,但也有所区别。该词成为官方通用名称。丽萨·安德森指出与Jumhuriyya有关的一些意思——“民众国”(state of the masses或peopledom)(Anderson 1986,264)。jama''''a在阿拉伯语中意思是“集合”( to assemble,to gather,to group)。Hurriyya(词根是harra)意思是独立和解放。动词jamhara,衍生出jumhuriyya,与jama''''a同义。无可辩驳的是,这一意识形态的首倡精神是“无国家社会——避免构建现代国家”的最好个案(Vandewalle 2006, 1; 也参见Anderson 1986, 251-269)。卡扎菲并不愿意发展国家机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官僚机构与赛努西君主制政治实践具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阿里·阿卜杜拉提夫·艾哈米达认为,卡扎菲的主张考虑到利比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实:“由于对无国家社会乡村意识形态的吸引,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现实(被认为是殖民国家)的担心,卡扎菲破坏了君主制政权的机构。与此同时,成立的民众国机构使得利比亚强大国家更为合法化,利比亚内地民众都接受了卡扎菲政权。”( Ahmida 2005, 72)
  在范德瓦勒看来,《绿皮书》的“思想极为简单,主张平等主义,缺乏等级制度,反映了部族的精神气质”( Vandewalle 2006,103)。卡扎菲所执行的社会主义计划,要求消灭资本主义和私人企业,随后削弱中产阶级。由于石油收入充盈着国库收入,卡扎菲进口物品为民众提供社会福利,利比亚也从世界上一贫如洗的国家变为最富有的国家。安德森认为卡扎菲的政策是“分配型的”(distributive),民众被迫依赖于政权的“慷慨施舍”( largesse)(Anderson 1986, 268-269)。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实现动员民众的结果。不过,利比亚人生活过得舒适且对现状很满足。卡扎菲为了刺激经济(和民众的政治参与),允许私人企业存在。1987年3月,利比亚颁布了第一个自由化改革(infitahs)措施。
  卡扎菲对利比亚的构想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1975年,利比亚大学生举行抗议活动,且发生未遂政变。流亡海外的利比亚政府反对派遭受无情追捕,成为卡扎菲政府打击的目标。从1980到1987年,约25名流亡海外的利比亚政府反对派惨遭暗杀(Lawless 2007, 771)。卡扎菲的行为反复无常,尽管没有文本记录,但国内(和国外)的反对派都试图推翻卡扎菲,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更为如此。面对伊斯兰激进力量的威胁,卡扎菲的应对措施是将伊斯兰法引入利比亚法律体系。1978年,什叶派领导人穆萨·萨德尔(Musa Sadr)在访问利比亚时神秘消失。在许多什叶派人士看来,他已经隐遁了,但会重新出现(Esposito 2005, 188)。关于利比亚伊斯兰主义的更多资料,参见Ouannes 1999, 178-182。 2003年,卡扎菲决定顺应国际社会的需要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赢得了国际社会好评。经过几十年的外交孤立,再加上经济制裁的打击,1992年,利比亚试图与美国恢复对话,但没有成功。〖ZW)〗利比亚受到更多的关注,新的合同接踵而来,将对卡扎菲政府和个人带来益处(参见下文)。
  卡扎菲火中取栗
  阿拉伯地区和世界各国领导人漠视卡扎菲雄心勃勃的联合计划,并认为后者行为古怪。20世纪70和80年代,卡扎菲支持那些在国际社会有争议的激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组织包括巴勒斯坦极端主义组织,西德的巴德尔-迈因霍夫帮(Baader?Meinhof Gang)、意大利的红军旅、爱尔兰共和军。在里根任总统期间,卡扎菲支持恐怖主义直接与美国对抗。
  1981年8月,美国第六舰队的舰载机在苏尔特湾击落利比亚战机。当时谣传,利比亚派出“职业杀手”( hit squad)暗杀美国总统。1985年3月,美国第六舰队在苏尔特湾游弋挑衅,遭到利比亚SAM地对空导弹的袭击。美国迅速作出回应,摧毁利比亚的导弹和雷达设施以及四艘巡逻艇。4月5日,美国人时常出入的柏林迪斯科舞厅发生爆炸,一名美国人和一名土耳其妇女被炸死。调查显示利比亚间谍与该起爆炸事件有染。4月15日,来自英国的美国战机和第六舰队轰炸了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特定目标。卡扎菲官邸被毁,养女被炸死。1989年1月,威胁第六舰队的两架利比亚战机被摧毁。
  卡扎菲并没有从阿拉伯世界或反美的武器供应国苏联得到支持或同情。实际上,卡扎菲政府与两件惊人的恐怖事件有关。1988年12月,一架搭载293人的泛美波音747(103航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乘客全部死亡。1989年9月,法国的UTA客机在撒哈拉地区爆炸,死亡人数达170人。这次爆炸也与利比亚有关。联合国对利比亚施加制裁。自从1985年以来,美国再次实施制裁,利比亚的财产已经被美国冻结。经过多年的协商谈判,两名利比亚人于2000年在荷兰接受苏格兰法官的审判。2001年1月,苏格兰法官作出判决:一名被告获释,另一名被判处终身监禁。2003年8月,利比亚提出洛克比空难遇难者赔偿计划(约270亿美元),并分发给遇难者家属。联合国随后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2004年1月,利比亚也同意了UTA客机遇难者家属的赔偿计划。
  卡扎菲还参与非洲事务。利比亚与乍得的边界争议(奥祖地区)始于殖民时期。军事冲突持续8年之久,以1987年利比亚被击败而告终。1989年,利比亚同意国际法院的判决,将奥祖地区交给乍得。1971年,摩洛哥发生反对哈桑二世国王的军事政变,该政变得到卡扎菲的支持。卡扎菲支持西撒哈拉独立阵线(POLISARIO)、萨拉威解放组织(the Sahrawi liberation organization),这两个组织一直为赢得西撒哈拉独立而斗争(参见第九章)。然而,卡扎菲对萨拉威人的支持是飘忽不定的,他通过前文提及的《乌季达协定》修复了与摩洛哥的关系。1980年,突尼斯政府反对派跨越国界进攻加夫萨(Gafsa),企图颠覆布尔吉巴政权。然而,到20世纪末,利比亚已经与邻国讲和,如加入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UMA)。据报道,卡扎菲也为图阿雷格部族的叛乱分子提供避难所和支持,反对马里政府。
  卡扎菲的惊人之举
  众所周知,卡扎菲一直寻求生化武器。1980年,利比亚一家被外界普遍认为是芥子毒气的加工厂神秘着火,估计是西德情报机构所为。2003年12月,英美宣布利比亚意图公开并毁坏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尽管没有发现利比亚有核武器,但已经拥有核研发能力。利比亚做出此决定后,美国解除了大多数制裁措施(联合国的制裁在之前已经取消)。卡扎菲政策为什么做出如此惊人的变化呢?
  美国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这也表明了美国不允许别国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坚决态度。美国所作所为使卡扎菲确信,他可能是布什政府的下一个打击对象,因为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借口就是搜寻并清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尽管卡扎菲“变脸”与布什政府的威慑有关,但也与经济发展停滞和国内民心不稳有密切联系。再者,卡扎菲对2001年“九一一事件”的谴责态度,已经向美国发出合作的信号。他对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反对态度,也众所周知并富有争议。国际刑警组织发出逮捕本拉登的逮捕证,利比亚是第一个赞同的国家。
  卡扎菲答应泛美103航班遇难者家属的要求,结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据报告,利比亚与美国进行情报分享。2004年,利比亚同意对柏林迪斯科舞厅爆炸受害者给予补偿,美国结束经济制裁。2006年,利比亚与美国全面建立外交关系,利比亚不再被认为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实际上,美国石油公司希望恢复在利比亚的恢复商业活动。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9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66.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