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岭南中医药文库•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
岭南中医药文库•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


岭南中医药文库•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

作  者:钟嘉熙 ,林培政 编

出 版 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35957771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医学  >  中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岭南中医药文库·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是对岭南一代名医刘仕昌教授医疗经验的全面汇结。全书通过医家小传、术业精粹、临证一得、医案采菁、验方撷英、诊余医话、薪火相传、年谱大事八个部分,配合珍贵的图片,生动而立体地展现了刘仕昌丰富多彩的从医经历,广博的才情,精湛的医术,珍贵的经验和高尚的医德,精要易览、实用性强。
  《岭南中医药文库·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对于中医同道具有极强的学习和启迪作用。

TOP目录

引言
医家小传
一、天高地阔。自甘医囚
(一)少承家学,矢志从医
(二)省城深造,造福乡梓
(三)负笈再造,留校任教
二、慈怀济世。德艺双馨
(一)仁慈心:仁者爱人,无有分别
(二)悲悯心:医寓天道,誓救苍生
(三)圣贤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治学严谨,因材施教
(二)重视实践,推陈出新
(三)君子谦谦,精勤不倦

术业精粹
一、承前启后。融汇创新
(一)学宗叶、吴,融汇创新
(二)拓宽温病诊断方法——辨咽喉
(三)丰富温病治疗方法——三法并举
(四)推崇伏气学说
二、温病辨治,注重地区特色
三、力倡经典,善治急症
(一)主张经典回归临床
(二)擅用温病辨治疫病
(三)运用温病“三宝”经验丰富

临证一得
一、病毒性脑膜炎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分期辨证施治
二、登革热治验
(一)热毒壅盛、毒瘀交结为其病机
(二)临床证候变化复杂
(三)治疗以清解疫毒为本
(四)病案举隅
三、流行性出血热治验
(一)毒热夹湿为其病机
(二)治以清热解毒祛湿为本
(三)后期治宜清余热、补气阴
(四)对危重症状应及时处理
(五)病案举隅
四、肠伤寒治验
(一)清热祛湿,贯穿始末
(二)疏理气机,治疗关键
(三)分型辨治,灵活变通
(四)变证需防,余邪宜清
(五)病案举隅
五、肺炎治验
(一)治以宣肺为本
(二)寒热虚实宜分
(三)四时季节用药各异
(四)应变必须及时
(五)病案举隅
六、病毒性肝炎治验
(一)清热化湿以泻肝
(二)行气活血以疏肝
(三)滋阴养液以柔肝
(四)益气健脾以养肝
(五)病案举隅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验
(一)心肝肾虚为本,心脉瘀阻为标
(二)遣方用药,攻补兼施
(三)兼证繁复,灵活辨治
(四)病案举隅
八、肝硬化治验
(一)虚实夹杂,攻补兼施
(二)培土解郁,肝脾同治
(三)祛湿养阴,软坚散结
(四)药食同疗,调摄生活
(五)病案举隅
九、原发性肝癌治验
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治验
(一)本为脾虚,运化无权
(二)标为湿困,邪滞肠道
(三)治以理脾化湿,清补并用
(四)病案举隅
十一、慢性肾炎治验
(一)审病机,关键在脾肾
(二)辨证候,须分寒热虚实
(三)论治法,重在扶正祛邪
(四)病案举隅
十二、慢性前列腺炎治验
(一)湿热蕴结,气滞血瘀为其病机
(二)详察证候虚实
(三)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四)病案举隅
十三、糖尿病治验
(一)养胃阴以滋化源
(二)补脾气以生化源
十四、功能性低热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分型辨治
十五、暑湿治验
(一)察病因,明病机,为辨证关键
(二)辨证型,析证候,为论治重心
(三)清暑温,保津气,为治疗法则
(四)病案举隅
十六、时邪类疟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分型辨治
十七、胃脘痛治验
(一)肝胃不和,虚实夹杂为其基本病机
(二)辨证论治
(三)病案举隅
十八、痹证治验
(一)风淫湿滞,痹证所因
(二)气血盛衰,寒热所偏
(三)祛风除湿,逐邪为主
(四)病案举隅
十九、头痛治验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用药特色
(三)病案举隅
二十、失眠治验
(一)心脾两虚
(二)痰浊阻滞
(三)肝气郁结
(四)阴虚火旺
二十一、谈谈清暑益气法的运用
二十二、对小儿温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一)小心温病,多先犯肺
(二)易夹湿滞,证候多变
(三)审察咽喉,细按胸腹
(四)遣方用药,轻巧灵活
(五)病案举隅
二十三、耳鼻喉热性病的常用内治法
二十四、运用止嗽散的经验
二十五、中风的用药经验
(一)活血祛瘀,通腑泄热
(二)清热涤痰,开窍醒脑
(三)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四)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五)病案举隅

医案采菁
一、麻疹(1例)
二、风温(3例)
三、感冒(1例)
四、咳嗽(2例)
五、哮喘(3例)
六、暑湿病(8例)
七、湿温病(3例)
八、大头瘟(1例)
九、眩晕(5例)
十、胸痹(3例)
十一、痹证(6例)
十二、腰痛(1例)
十三、郁证(1例)
十四、失眠(5例)
十五、便血(2例)
十六、面瘫(2例)
十七、消渴(2例)
验方撷英
一、茵芩薏苡仁汤
二、涤暑透湿汤
三、少阳分消汤
四、前列宝
五、平消渴方
六、痹痛方
七、头痛三宝
八、刘氏湿热清
九、健脑丸

诊余医话
一、叶天士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一)叶氏著作小览
(二)叶氏在医学上的贡献
二、对吴瑭学术思想的初步研讨
三、叶天士小儿温病学说初探
(一)阐发小儿温病病理特点
(二)确立小儿温病四时辨治体系
四、试论温病神昏谵语的辨治
(一)病因病理
(二)辨证施治
五、试论温病斑疹
六、温病诊疗的几个问题
(一)临证诊察要全面
(二)病因病理须辨明
(三)立法用药宜精当
(四)病案举隅
七、略谈温病与治法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治法

薪火相传
一、传人选介
二、朝花夕拾
(一)学习刘老敬业精神,为中医药文化增添光彩(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彭胜权)
(二)杏林奇葩,教师楷模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林培政、钟嘉熙教授、史志云教授)

年谱大事
一、医家年谱
二、大事专记

TOP书摘

一、天高地阔,自甘医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南粤之地,一提起“半城山色半城湖”,人们就自然会想到素有“岭南名郡”之称的惠州市。这里既吸纳了山之仁,又攫取了水之智,百代流传的“从者云集,人竞向学”的学风更是培养了很多颇有成就的才子名臣。
  在惠州东向,由寻乌和安远两水与广东龙川县的贝岭水汇合而成,经惠州流至东莞市石龙镇入珠江出南海的就是中国地理上赫赫有名的东江。东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孤悬华南敌后抗战8年的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他们当时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从香港营救出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等各界精英。1945年,朱德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也就在这个地方,有一位郎中,很早就在当地百姓间开始了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他就是后来被惠州市政府和人民誉为“东江之子”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仕昌。
  (一)少承家学,矢志从医
  1914年9月,刘仕昌出生于美丽富饶的东江之滨惠州的一个中医世家里。父辈们饱览医书,自学成材,行医济世,在当地颇有名气。作为家里的男丁,他一出生就被寄予了光大家业的厚望。从识字开始,父辈们就有意在医学方面给予熏陶,常常让他背诵《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中医人门书籍。尤其是父亲,在每天诊病之暇,亲自为他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这为刘仕昌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
  幼时的刘仕昌目之所及皆医典药名,耳之所闻皆诉病问苦之声,父亲处方时的一丝不苟,辨病时察言观色的细致,患者病愈时由衷的喜悦和谢意,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让刘仕昌深切懂得“医同良相”道理的是父亲虽以医出名,却因善缘广大而为人们所信赖,在云浮县行医时甚至被推为副县长,从此不仅驱除病魔,亦调停民间各种争端,治理社会秩序,为广大百姓所敬重。
  幼承家训,加上耳濡目染,刘仕昌深深感受到中医治病救人之神效,这更让其对中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大志。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法门,随着面前读过的书越来越多,对中医学习成痴的刘仕昌理论积累飞进。这时,他已不满足纯书本理论了,开始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外出应诊。其时父亲一面传授医术,一面要求他攻读历代医典。从《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有陈修园的72种医书,夜夜挑灯夜读,边读边诵边记,反复思辨,并结合患者例证,加深理解。就这样,白天跟诊实践,晚上读书印证,几年后刘仕昌的临证经验已经日渐丰富,具备了独立出诊的能力。
  俗话说:“家传一张纸,师传万卷书。”如前所述,刘仕昌的家人都很希望他能继承家业,成为一名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而他本人也不负众望,在学医的道路上走得扎扎实实。1934年,凭借多年的积累,刘仕昌顺利成为惠阳县第一届考试录取的中医生。随后又于1935年参加广州市卫生局第六届考试,被录取为中医生,开始独立行医于乡里。
  说起广州的那次考试,还有一段关于刘仕昌年龄的掌故。故事的起因是,2004年有人偶然发现刘仕昌教授身份证上赫然写着出生于1904年,依此推算,当时还健在的刘仕昌教授算是全国硕果仅存的百岁名老中医了。于是,有人带着疑问去问他。刘仕昌教授笑了笑,也不多言,翻箱倒柜地找出一张小纸片拿给他看。这纸片就是1935年刘仕昌考取的可“效力全省”的开业执照!
  原来,当时刘仕昌虽已通过了所有的考试,达到了申请行医执照的条件,可是刚中学毕业只有21岁的他被申请行医执照条件中“必须年满30岁”这一条给难住了。再空等10年,对于希望能更早一点救助贫病百姓的他,绝对不是心中所愿。于是,从医心切的刘仕昌灵机一动,偷偷把年龄改大了10岁,顺利取得了行医执照。
  (二)省城深造。造福乡梓
  拿到行医执照不久的刘仕昌,虽然声名在当地渐起,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是经常碰到棘手的病例,面对着病人充满希冀的眼神和自己有心无力的境况,他再度感到知识之不足。这时,恰逢西学东渐,现代医学教育的兴起,更让他决心学习深造。1935年,刘仕昌进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读书,并于1938年7月顺利毕业。
  毕业时正值日寇南侵,战火纷飞,瘟疫流行,惠州当时也常遭到日本人的轰炸,死伤很多。年轻的刘仕昌心急如焚,从没忘父辈们“大丈夫立于天地问,必造福百姓”的谆谆教导,决心利用所学知识,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即返回惠州。
  当时在惠州的药材行业字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寿堂、广寿堂和世宝堂,它们或是历史比较久远,或是品种规模较大,深得当地百姓信赖。按道理,出身中医世家又接受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刘仕昌如果到这几家药店坐堂的话,是相得益彰的。然而,刘仕昌却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到经营时间不长的打石街百元堂坐诊。原来,他看重的是这家药店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能惠及更多的平民百姓。其时的惠州,疫症流行,天花、脑炎、麻疹疯狂肆虐,人们穷困潦倒,悲惨万分,常因身无分文而无力治病。刘仕昌看病从不问贫富,更不怕被传染的风险,只要哪里有病患需要,他就会在哪里出现。而且尽管自己的生活也异常艰难,他却常常不收或为病人垫支医药费用,救助了很多妇孺病患。很快,刘仕昌的医德术就远播四邻乡里,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百元堂也渐渐成为比肩上述几家老字号的药铺之一。
  在刘仕昌心里,中医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只有发扬光大、自强不息才对得起祖先。因此,在业诊的同时,刘仕昌还应校友夏稚威之邀,兼任惠阳开明中医学校主讲教师。在这里,刘仕昌与余道元、汪少云、夏伯宽等同道一起为学生编讲义、传心得、指导临证,深得学生敬爱。可惜的是,随着战乱的进一步升级,学校在开办3年之后,被迫停办,但这也为惠州中医后来的发展保有了难能可贵的星星之火。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20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