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

作  者:杨雨 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定  价:29.00

I S B N :978730232902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文学  文学评论与研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人们还屡屡忘情地追忆?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还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
  撩开历史的尘埃,让一位一千年前以才貌双全闻名当世的奇女子——李清照,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以她的本色真纯、以她的执著顽强,以她的铮铮风骨,也以她“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和生逢乱世的风雨坎坷,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时间,感动着历史……

TOP作者简介

杨雨(1974—),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直升该校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2001年获博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等多门外语,2004年获法国政府资助赴法国进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育英计划、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已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网络诗歌论》、《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唐宋名士潇湘情》、《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等著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科研、教学奖励。2007年在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世说新语》栏目主讲十五集“李清照”,2009年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坛》栏目主讲十二集“千古名士潇湘行”,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2013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端午时节话屈原”等。

TOP目录

第一讲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美女李清照
这位古今第一奇女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第二讲 自是花中第一流——“赌神”李清照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当然,“赌棍”这两个字实在不大雅观,也不大符合李清照的高雅身份,我们不妨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第三讲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风流李清照
“风流”的正解,恰应是有才华而不拘于世俗礼节,体现出脱俗的个性和气质,正如魏晋风流名士自诩的那样:“礼岂为我辈设也?!”对于真正的诗人词人而言,也许“风流”还包含了一点恃才傲物的清高孤绝。李清照,就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的女词人。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第四讲 浓睡不消残酒——“酒仙”李清照
在文学作品中,醉酒的女子,偏偏一个个都是风姿绰约,醉态可掬,不用说京剧《贵妃醉酒》里那个风情万种的杨贵妃,就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故事,也够风雅的了。李清照比这些美女更有情调,她甚至宣称:对于优雅的女子来说,即便是端着酒杯不喝,也是别有一番楚楚动人的风情的——女子“捧觞别有娉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第五讲 绣面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
说不定,出身书香世家的王氏,还在怀胎十月的时候,就已经对肚子里的李清照进行着“床前明月光”的胎教了,这样的胎教以及女儿出生以后在她耳边轻轻哼唱的摇篮曲,也许成为了李清照一生冥冥中在指引着她的天籁之音。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临江仙》

第六讲 学诗谩有惊人句——慧眼识珠
李清照自己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宋词的“学术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李清照将本朝最有名气的大词人几乎全部批评了个遍:柳永?“词语尘下”,太俗!张先,宋祁?“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苏轼?“皆句读不葺之诗耳”,那也能叫词?至于王安石,那更不行了,“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言下之意,北宋只有一个货真价实的词人,那就是我李清照!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第七讲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
这浓浓的相思之情,是任何娱乐都排遣不了的,赵明诚这个人,也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才下眉头”,李清照是想强颜欢笑,把因为思念而天天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可是思念却又悄悄地转移到了心头。原来,这相思是无孔不入、无处可逃的折磨……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第八讲 莫道不销魂——妇唱夫随
重阳赏菊,本是传统习俗,风流浪漫的李清照自然不会放过这赏花喝“花酒”的好时节,然而,菊花的幽幽暗香萦绕在李清照的怀袖之中,却只能更让她感叹形单影只的自己,“便纵有千种风情”,又能与谁分享呢?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九讲 柔肠一寸愁千缕——党争之祸
我们倒是很希望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生活就这么风平浪静地过下去了,我们总是很善良地以为他们一结婚,说是夫唱妇随也好,妇唱夫随也好,总之是幸福美满。可是事与愿违。实际上,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没多久,就经历了他们夫妻生活中第一次最大的考验和磨难。这次考验和磨难,足以摧毁任何牢固的婚姻和家庭。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到底有没有经受考验的坚定和勇敢呢?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第十讲 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因祸得福
这段隐居的日子,持续了十年,而这十年,虽然生活上处于低谷,精神上却是那么高贵、充实,是李清照婚姻生活中最幸福、最满足的十年。赵明诚为李清照31岁画像题词也就在这十年当中。做丈夫的在这个时候,才不但有闲情开始欣赏才女妻子那些清丽词句带给自己的温暖,更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得到一位事业上的“同志”,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

第十一讲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新欢旧怨
无论李清照是怎样才华横溢、个性坚强的女性,爱情的失落,也一定会是她心中最深的隐痛。虽然,这种伤痛只能埋在心里,或者写进词里,隐隐的,却又是锥心的痛。在有些细心的人看来,这些隐隐的、却又是锥心的痛,在李清照自己的词里到处都有迹象可寻。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第十二讲 赢得满衣清泪——平地风雷
如果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了,我们仍然可以说,虽然婚姻中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缺陷,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插曲,比如说婆家与娘家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比如说丈夫偶尔的花花心思,但这都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李清照的“完美生活”。可惜的是,这样的“完美生活”,终于在靖康元年永远地烟消云散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

第十三讲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靖康之难
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亡,李清照不再是那个一味沉浸在闺房哀乐中的小女人,她见识了风起云涌的战争,感受着国家灭亡带来的人民苦难,咀嚼着逃难生活的辛酸悲苦。她的心里,装着的不再只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国家的命运起伏。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第十四讲 吹箫人去玉楼空——丈夫去世
在含辛茹苦、孤苦伶仃的逃难生涯中,李清照最大的精神依靠,就是丈夫留下的这些收藏品,以及生前撰写的考古学巨著《金石录》。在逃难生活的短暂安顿中,她常常回忆起赵明诚撰写《金石录》的情景:每天晚上下班后,他总要“校勘二卷,跋题一卷”,共二千卷,有赵明诚亲手题跋的五百二十卷。如今,丈夫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他坟前的树木已经长到可以两手合抱了……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第十五讲 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嫁风波
李清照的一生结束了,可我们心中的李清照还一直活着。那个曾经用了一生的时间“寻寻觅觅”的女子,无论她寻寻觅觅的是人间的真爱,是理想的桃源,是事业的辉煌,还是个性的自由,无论她是叛逆的坚强的,还是柔弱的无助的,我只想给心目中永远的李清照,送上两个字,这两个字,不是“才华”,不是“美貌”,不是“豪放”,不是“婉约”,而是——执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TOP书摘

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
  第一讲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美女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1081年(一说生于1084年),大约卒于1155年左右。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明水镇人。父李格非,母王氏。易安雅善诗文,才名卓著。《宋史·李格非传》: “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曾协助其夫赵明诚编定《金石录》一书,并为之作后序。据《宋史·艺文志》记载,著有诗文集《易安居士集》7卷,不传。词集名《漱玉词》,一称《漱玉集》,各本著录卷数不一,但大多亡佚。光绪七年(1881),王鹏运以毛晋《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为基础,从宋人选本、说部中广为搜集,辑为《漱玉词》一卷,为近代李清照词辑本之祖。
  现通行之词辑本主要为: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王延梯《漱玉集注》、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等。
  李清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换在前几年问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争议——鼎鼎大名的古今第一才女、宋代第一女词人。读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中学课本选了那么多名人才子的作品,可是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入选的女作家,就只有李清照一位。中国历史上多少有名有姓的大文豪大才子,要在中学课本里露一下脸,这不是比“超女海选”还难上加难嘛!
  这不?“李清照”也要“海选”了。据说有家影视公司准备拍一部表现这位旷世才女传奇一生的电视连续剧《乱世佳人梦》,以超豪华阵容加盟两岸三地的众多明星,据说,还有韩国明星。但现在万事俱备,就是主角定不下来。看来,前一段时间《红楼梦》选秀刚刚轰轰烈烈地结束,“李清照”选秀恐怕又得天翻地覆一阵子了。
  说起来,这“李清照”一个人的选秀似乎比《红楼梦》十二钗的选秀还难。为什么难呢?《红楼梦》里有两个角色最难选,一个是秦可卿。秦可卿字“兼美”,所谓“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秦可卿集中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两大美女的优点,您说这样的美女难不难选?
  另外一个更难选的角色是林黛玉。中国十几亿人呢,选啥都难,就是选美女不难,可林黛玉她不仅是大美女,她还是《红楼梦》里最有才的才女。而且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草”下凡,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连曹雪芹都不敢正面描写她的长相,一个人间找不到的美女加才女,这个演员难不难选?
  难!太难了!!!
  但是秦可卿和林黛玉再难选,都比不过选“李清照”的难。因为秦可卿、林黛玉都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红楼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每个重要人物都刻画得很详细,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甚至穿了什么新衣服,披了什么样子的斗篷……照着它去演总能演个八九不离十。李清照就不同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男人们写成的历史,女人们要在历史书上留个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除非她的丈夫出人头地,当了大官或者出了大名,博了个封妻荫子,夫贵妻荣,才能在正史上附带着提那么一笔。但附带着提的这么一笔也不是自己的名字,不是马杨氏,就是朱刘氏。李清照的命也好不到哪儿去,她虽然嫁了个情投意合的丈夫,可惜丈夫又没当过什么大不了的官,还不够资格在正史的光荣榜上占上一篇“列传”。《宋史》只在她父亲的传记中附带提了一句,说是有这么个女儿,嫁了某某人,很有才华云云。要从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敷衍出她的一生来,你说难不难?
  更难的还不在这里,正因为正史里没李清照什么事儿,野史里可就是你来一句,我写一段,把李清照传得神乎其神,越传越邪乎。要说中国历史上的美女、才女也不少了,可没见过为了一个女人这么吵来吵去的,争论了一千年,到现在好像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会儿把她说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才女,一会儿又嗤之以鼻把她说成是一个只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小女人;这个人把她描述成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那个人又骂她是搔首弄姿晚节不保的荡妇;有人说她是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还有人,干脆把她描绘成一个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女革命家……
  “李清照”选秀难哪!选一个花容月貌的美女不难,选一个出口成章的才女不难,选一个啼啼哭哭的小女人不难,选一个风骚妖艳的荡妇不难,选一个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不难,选一个昂首挺胸的女革命家也不难,可是,要把这所有的“不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来,可不就是难为编剧、难为导演、难为演员嘛!
  不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越是难,才越有挑战性,越是正史里不写,越是有人要替她立传,替她正名,不仅电影电视剧蜂拥而上,李清照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物: 2005年,《李清照新传》问世;邓红梅. 李清照新传.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更绝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搜罗了中国历史上200多位重要思想家的评传,从孔子一直评到孙中山,200多号人啊,其中只有一个女人——李清照!才女一转眼又变成了思想家!最让女人们扬眉吐气的是,这回叫某某氏的可不是女人——在《李清照评传》里附带了她的丈夫赵明诚评传,总算是让这位千古“第一丈夫”“李赵氏”也妻贵夫荣了一把。陈祖美. 李清照评传.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倒要看看,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把我们中国人为难成这样了,还偏偏要迎难而上,不把李清照说个一清二楚誓不罢休?这位古今第一奇女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
  首先,李清照是位才女,这一点,一千年来几乎从没人否认过。可她毕竟首先是个女人,一个女人再有才,也不至于吸引这么多眼球盯着她一个人看,她还必须得漂亮才行。宋代跟我们现在可不一样,现在是美女看腻味了,审美疲劳,所以女人们拼命扮丑,越丑越容易出名。可宋代还是个审美的年代,而且审美的口味还非常挑剔。女人嘛,最好是美貌加智慧,才貌双全,秀外慧中,才符合当时人们对才女的审美期望。奇怪的是,一千年来,那么多关于李清照的野史逸闻,那么多关于李清照指手画脚的评论,都是争她有没有才,有没有德,并没有一个字评价她的容貌。哪怕从她31岁时的那幅画像,因为年代久远,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关于李清照的长相,有两点是可以推测的:
  第一,从李清照的自我评价来看,她对自己的美貌相当自信。不信,去看看李清照的词就知道,例如这首《减字木兰花》: 此词王仲闻列为存疑之作,但徐培均笺注认为此词乃李清照新婚后所作,“尽情表现青春气息与新婚之乐”。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词人新婚不久的情景。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总不是为了自个儿照镜子孤芳自赏吧?还得给人看哪!给谁看?当然是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看了。怕丈夫说自己不如花儿好看,还故意地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丈夫眼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丈夫说说看: 到底是娇妻漂亮,还是花儿漂亮?
  虽然词里没有说赵明诚怎么回答她,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看着这样娇滴滴的美女妻子,那赵明诚还不酥了半边骨头去?
  第二,从当时的审美潮流来看,李清照的长相是既符合宋代人审美眼光,又符合我们21世纪当代人的审美眼光——李清照是瘦美人。
  宋朝跟唐朝不一样,唐朝是以胖为美的。杨贵妃就是胖美人们的骄傲,杨贵妃胖到什么程度?据说夏天她都不敢睡竹席,生怕她的细皮嫩肉嵌到竹席缝里面去。关于她的胖,还有个小故事: 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在看书,正看得投入,没注意杨贵妃已经悄悄地来到他身后,拍拍他的肩膀问: “嗨,三郎,看什么书看得这么入迷呢?”李隆基一听是杨贵妃的声音,故意装作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起来。这一急一藏,反而把杨贵妃的好奇心勾出来了,非要问他看的是什么书。于是,李隆基皮笑肉不笑地说: “偏不给你看,怕你看了要生气。”杨贵妃一把抢过书一看,原来是《汉成帝内传》,李隆基正好看到这一段: 汉成帝最宠爱的女人——赵飞燕能够在人的手掌心里轻舞飞扬,那身段轻盈得仿佛一阵微风都可以把她吹走。李隆基坏坏地笑着看杨玉环: “你不怕,随它什么风都吹不动你!”杨贵妃假装生气,说: “我虽然胖,可我的霓裳羽衣舞跳起来一点都不比赵飞燕差吧?”
  到了李清照的时代,杨贵妃似的以胖为美早成了过去时,宋代是以瘦为美的。不仅是人瘦,宋代人连写诗作画都很崇尚“瘦硬”美,因此宋代文人笔下的美女也就一个赛一个的瘦: 比如说欧阳修的“清瘦肌肤冰雪妒”,柳永的“自家空恁添清瘦”,苏轼的“冰肌自是生来瘦”,黄庭坚的“抱琵琶、为谁清瘦”,秦观的“消瘦、消瘦”,周邦彦的“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
  男人们这么喜欢骨感美人,时代风气就都按照男人们的喜好来打扮女人了。李清照虽然是特立独行的才女,可在这一点上并不怎么叛逆。看李清照31岁时候的画像就知道了——削肩细腰,一口风都吹得起的样子,典型的古典瘦美人。李清照还有个相当有名的外号,叫“李三瘦”。因为她在词里,写过三句带“瘦”字的经典名句,一句是“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一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一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词,有的是说花瘦,有的是说人瘦,还有的是说花已经很瘦了,可是人比花更瘦!李清照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的审美潮流,在一千年后又得到了遥遥呼应,20世纪以来,“瘦”又成了人人追捧的时尚。
  虽然李清照的美貌最终被她的才名所掩盖,留传下来关于她的评论,都是关注她的才华甚于美貌,但是就像现在的世俗眼光一样,无论任何朝代,对一个女人的评价,总是从容貌开始的。女性的美始终是这个世界的最美。这样的话也许会让女权主义者愤怒,可是,一千年前,没有女权主义。
  那样的年代,只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一个女人,如果长得很漂亮,就可以成为美女,成为女人中的佳品;如果有才又有色,那便是极品;如果有才又有色还没有让才色掩盖了德,那简直就是神品了。遗憾的是,纵观中国文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佳品尽有,极品寥寥,至于神品,那更要好好斟酌了。因为“道德”这个东西,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改一个朝换一个代,道德标准很可能就会天翻地覆,甚至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思想派别,关于道德的论争也可以众说纷纭、互不买账。晋代倒是出过一位才色德三者俱全的神品女人——谢道韫。谢道韫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将鹅毛大雪比喻成漫天飞扬的柳絮,受到她的叔父、鼎鼎大名的宰相谢安的称赞。于是后来凡是夸女人有才就说她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就是从谢道韫那儿来的。《晋书·列女传》: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 ‘《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 ‘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 ‘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唐朝有一句很有名的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谢家可就是谢道韫她娘家,而王家呢,就是谢道韫的婆家。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而她嫁的是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谢两大家族的富贵风流,被谢道韫一个人占全了。
  谢道韫生活的晋代和李清照生活的宋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晋代的才子佳人展示才华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清谈”。所谓清谈,通俗地来讲,是就某一个文化问题进行长时间的辩论,其形式很像今天的辩论赛,不但分正方、反方,还有裁判来判决输赢。而宋代的才子佳人主要是通过诗词文赋来展示才华。于是,两位才女也就分别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成为各自时代的“学术超女”、“文化超女”。
  关于谢道韫的辩论才华,史书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家主办一场重要的辩论赛,当时辩论的一方是谢道韫的小叔子,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王献之在辩论赛中渐渐落了下风,抵挡不住“对方辩友”的唇枪舌剑。要知道,王家在东晋是何等地位,要是输了,那还不脸面丢尽?正在尴尬的时候,谢道韫派了个贴身丫鬟,款款地走到论坛前,递给王献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愿为小郎解围”。意思是,我可以帮小叔子继续辩论。王献之一看,求之不得啊,马上在辩论赛场挂了一幅帘子。大家只隐约看到帘子后面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听到她一连几个小时侃侃而谈,让本来气焰嚣张的“对方辩友”硬是找不到还击的机会,最终由裁判宣布,此次辩论由王家获胜。《晋书·列女传》: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 ‘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更巧的是,东晋末年,谢道韫同样遭受了国破家亡的命运,丈夫在混乱中被杀死,而一介弱女子谢道韫硬是保护着三岁的小外孙,义正词严,把海盗头孙恩给镇住了,一番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孙恩不仅大发慈悲,刀下留人,还派手下将她祖孙二人护送回家。
  李清照的命运跟谢道韫还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样是出身名门世家,一样是举世闻名的美女加才女,一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不幸命运。但谢道韫比李清照幸运的是: 谢道韫在道德方面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瑕疵,丈夫死后,守节终身,最后还在《晋书》的《列女传》里占了一个位置,算是为自己盖棺论定,立了个贞节牌坊。
  李清照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她是名副其实的“咏絮之才”,又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在后代的名声更是远远超过了占尽王谢风流的谢道韫。但李清照的处世态度,她的人生经历,她的“晚节不保”,又给道学家们留下太多的话柄。也是,谁让这个本来应该高高在上的名门闺秀,却偏偏“绯闻”不断呢?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美女谱中,李清照算一个才貌双全的极品,那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问题是,李清照算不算得上是才色德三者俱全的神品呢?这可能就需要我们仔细品评一番了。
  附词一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点评】
  这首词曾因为“词意浅显”而被怀疑不是清照所作,但是将所有大胆表露春心春情的词作都划入“疑似”作品一类,恐怕不是真知清照者。清照之为人为文,既然曾被宋代王灼评价为“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那么她曾写过这样一些“无顾忌”的作品,也应是确然之事。只不过,就因为这样的作品而被诬为“荒淫”,则又恐为易安所笑了。王国维曾认为本色之词人应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缪钺以李清照为“纯粹之词人”,而笔者,则愿意送李清照两个字——“天真”。李清照天真性情的养成,既得益于她早年优游且浸染着书香家风的闺阁生活,婚后丈夫赵明诚的理解和共鸣又为其天真性情的发展添上了珍贵的一笔。渊博的学识与追求独立精神的个性,使得清照不同于礼教束缚下的女性的忸怩作态,而是肆意挥洒着个性中率情的一面。李清照的天真,就在于她没有被封建礼教所“污染”的纯粹,就像早春时节含苞欲放的鲜花,尽情享受着爱情的甜蜜,挥霍着被宠爱、被呵护的幸福。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评】
  前人多评此词“绿肥红瘦”句造语新巧工致别出心裁,但其实这句词更妙在其拟人物之心态栩栩如生,让人如历其境。“绿”是绿叶,“红”是红花,一番风雨摧折之后,清晨醒来宿酒未消的词人首先关心的却是院中的那株海棠花。身边的侍女卷帘察看,告诉她: “不要紧,海棠花还是那个样子。”从词意似可猜测,词人并未亲眼看见她所关心的海棠,但她却很自信地推断: “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应”字就点出词人着重的不是实景,而是其心境。那样柔弱的花儿,怎能敌得过强劲的风雨呢?一个“瘦”字,又道出了词人与花儿的心心相通。在词人眼里,花瘦即人瘦,人瘦亦怜花瘦,在词人的心中,花即是己,己就是花。这种意境颇合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但在李清照这里,她连“观”这个过程都已经超越了,因为她根本无须去“观”,“我”的心就是花的心,“我”和“物”是同一个生命体,同呼吸共命运。此词化用晚唐韩偓的艳情诗《懒起》的句意: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原诗“卷帘”看“海棠”,则海棠是海棠,“我”是“我”,意境虽美,情意却显贫乏。“绿肥红瘦”一语之工就在于词人不是要把“我”强加于物,她以女性那天然敏感纤细的洞察力与感受力使“我”与“海棠”之间的那道阻碍物“帘”在心灵的交汇之中已经不存在了。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76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3.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