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孙犁文集(补订版)(套装共10册)[精装]
孙犁文集(补订版)(套装共10册)[精装]


孙犁文集(补订版)(套装共10册)[精装]

作  者:孙犁

出 版 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定  价:880.00

I S B N :9787530662694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集    

标  签:文集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孙犁文集》(补订版)囊括了作者一生在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文艺理论、杂著等方面的全部创作精华。内容增收了《曲终集》和当年未能收入文集的旧著,并将近年搜集到的百余封书信收入其中,共计九卷十册。第一卷短篇小说,第二卷中篇小说,第三卷长篇小说,第四卷散文,第五卷诗歌,第六卷戏曲,第七卷文艺理论,第八卷杂著,第九卷书信;编目上打通前版两编,统一按类分卷,以卷编年。每篇文章的排列,以作者在文尾所署时间或发表先后为序,时间不明者,则推定大体的写作时期,酌为编入。《孙犁文集》(补订版)无论是在体例编排方式上,还是在内容修订上,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可谓孙犁作品的最权威集大成,不仅如此,版权页上还加盖了孙犁生前最珍爱的印鉴,使得此一版本颇具史料和收藏价值,完全区别于其他版本。

TOP推荐理由

“我所有的,我的一生,都在这个不大的盒子里。”——孙犁
已经远去的大师,不会远去的记忆。
纪念文学大师孙犁(1913-2002)诞辰一百周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全新推出精装本《孙犁文集》(补订版)。此次推出的《孙犁文集》共9卷10册,以孙犁生前唯一亲自审定、认可的版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孙犁文集》(珍藏本)为基础,重新分类编排,并纳入最新征集的孙犁未见散佚书信。
既是作家又是编辑出身的孙犁,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交给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参与书稿的编辑过程,直到最后一部作品《曲终集》为止,每一本书无不经过他严格的审定,从而奠定了“百花”版孙犁作品的权威性,也因此成就了出版社与文学大师之间的一段佳话。

TOP作者简介

孙犁简介
孙犁是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取得了巨的艺术成就。他的创作横跨其一生,很少有作家能像孙犁这样在每个创作时期都能取得丰硕的创作成果,赢得同行和读者们的高度认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文品和人品的可贵。主要著作有《荷花淀》、《风云初记》、《铁木前传》、《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曲终集》等。

TOP目录


孙犁文集(补订版)1 小说

第一卷  短篇小说

孝吗?/ 3
弃儿/ 5

一天的工作/ 8
邢兰/ 14
战士/ 20
芦苇/ 23
女人们(三篇)/ 25
懒马的故事/ 34
走出以后/ 36
琴和箫/ 44
丈夫/ 52
老胡的事/ 59
黄敏儿/ 66
第一个洞/ 72
山里的春天/ 77
杀楼/ 82
荷花淀/ 91
——白洋淀纪事之一
村落战/ 99
麦收/ 106
芦花荡/ 114
——白洋淀纪事之二
碑/ 121
钟/ 130
“藏”/ 150
嘱咐/ 164
新安游记/ 174
纪念/ 178
光荣/ 189
种谷的人/ 206
浇园/ 214
蒿儿梁/ 220
采蒲台/ 231
石猴儿/ 241
——平分杂记
吴召儿/ 246
山地回忆/ 256
秋千/ 264
小胜儿/ 272
正月/ 282
看护/ 291
——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女保管/ 299
——平分杂记
婚姻/ 306

鸡缸/ 314
女相士/ 317
高跷能手/ 322
言戒/ 326
三马/ 330
亡人逸事/ 334
幻觉/ 339
地震/ 345
还乡/ 350
小混儿/ 357
修房/ 361
玉华婶/ 366
葛覃/ 369
春天的风/ 375
一九七六年/ 380
小D/ 384
王婉/ 388
鱼苇之事/ 392
一个朋友/ 395
杨墨/ 399
杨墨续篇/ 403
冯前/ 406
无花果/ 410
颐和园/ 414
宴会/ 418
蚕桑之事/ 422
小同窗/ 425
罗汉松/ 429
续弦/ 433
石榴/ 436
我留下了声音/ 440
心脏病/ 444
故园的消失/ 448
忆梅读《易》/ 451
无题/ 455

第二卷  中篇小说

村歌/ 459
上篇  互助组/ 461
下篇  复查以后/ 492
铁木前传/ 525

孙犁文集(补订版)2 小说

第三卷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

孙犁文集(补订版)3 散文

第四卷  散文

北平的地台戏/ 3
识字班/ 6
冬天,战斗的外围/ 12
——这是我们报告于世界的……
投宿/ 19
王福绿/ 21
——人物速记
她从天津来/ 24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27
平原景色/ 27
抗日村长/ 30
洞/ 32
村外/ 34
守翻口/ 35
人民的生活情绪/ 38
回来的路上/ 41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44
三烈士事略并后记/ 48
塔记/ 51
——蠡县抗战烈士塔碑记
纪念党的生日/ 55
王凤岗坑杀抗属/ 57
相片/ 59
天灯/ 61

张秋阁/ 63
张金花纺织组/ 67
曹蜜田和李素忍/ 69
“帅府”巡礼/ 72
小陈村访刘法文/ 75
渔民的生活/ 77
织席记/ 79
采蒲台的苇/ 82
安新看卖席记/ 84
一别十年同口镇/ 88
访问抗属/ 91
光复唐官屯之战/ 94
随感/ 97
王香菊/ 100
香菊的母亲/ 103
诉苦翻心/ 107

新生的天津/ 112
人民的狂欢/ 114
学习/ 116
节约/ 118
小刘庄/ 120
团结/ 122
宿舍/ 124
挂甲寺渡口/ 126
慰问/ 128
保育/ 130
厂景/ 132
保卫/ 134
站在祖国的光荣岗位上/ 136
——向天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致敬

巴库/ 138
幼稚园/ 141
斯大林格勒/ 145
莫斯科/ 148
列宁格勒/ 154
格鲁吉亚/ 159

杨国元/ 164
访旧/ 169
婚俗/ 173
家庭/ 177
齐满花/ 181
妇女的路/ 185
刘桂兰/ 188
青春的热力/ 191
一天日记/ 194
津沽路上有感/ 198
积肥和择菜/ 203

黄鹂/ 206
——病期琐事
石子/ 210
——病期琐事
某村旧事/ 214
烈士陵园/ 220
保定旧事/ 224
在阜平/ 231
——《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
服装的故事/ 236
童年漫忆/ 240
听说书/ 240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242
装书小记/ 246
——关于《子夜》的回忆
平原的觉醒/ 250
文字生涯/ 255
吃粥有感/ 261
删去的文字/ 264
书的梦/ 269
画的梦/ 275
戏的梦/ 279
乡里旧闻/ 288
度春荒/ 288
村长/ 290
凤池叔/ 292
干巴/ 294
木匠的女儿/ 296
老刁/ 300
菜虎/ 302
光棍/ 305
外祖母家/ 308
瞎周/ 309
楞起叔/ 312
根雨叔/ 314
吊挂及其他/ 316
疤增叔/ 319
秋喜叔/ 321
大嘴哥/ 323
大根/ 325
刁叔/ 328
老焕叔/ 330
同口旧事/ 334
——《琴和箫》代序
“古城会”/ 343
第一次当记者/ 347
新年杂忆/ 352
新年悬旧照/ 355
报纸的故事/ 357
母亲的记忆/ 361
青春余梦/ 363
芸斋梦余/ 366
火炉/ 370
牲口的故事/ 372
住房的故事/ 375
猫鼠的故事/ 378
夜晚的故事/ 381
一九五六年的旅行/ 385
吃饭的故事/ 391
包袱皮儿/ 394
书信/ 396
戏的续梦/ 400
昆虫的故事/ 404
移家天津/ 406
父亲的记忆/ 409
唐官屯/ 412
病期经历/ 415
鞋的故事/ 429
钢笔的故事/ 433
老屋/ 436
小贩/ 438
晚秋植物记/ 441
老家/ 445
木棍儿/ 447
告别/ 450
——新年试笔
鸡叫/ 455
黄叶/ 458
菜花/ 461
转移/ 464
吃菜根/ 467
拉洋片/ 469
看电视/ 471
记春节/ 474
新居琐记/ 476
楼居随笔/ 482
觅哲生/ 487
朋友的彩笔/ 489
老同学/ 492
暑期杂记/ 495
残瓷人/ 501
新春怀旧(两则)/ 503
庸庐闲话/ 508
我的绿色书/ 515
秋凉偶记(三则)/ 517

回忆沙可夫同志/ 522
清明随笔/ 528
——忆邵子南同志
远的怀念/ 534
伙伴的回忆/ 538
忆侯金镜/ 538
忆郭小川/ 541
回忆何其芳同志/ 545
悼画家马达/ 549
谈赵树理/ 555
夜思/ 561
悼念李季同志/ 566
大星陨落/ 571
——悼念茅盾同志
悼念田间/ 574
关于丁玲/ 577
悼曾秀苍/ 581
悼曼晴/ 583
记邹明/ 586
悼万国儒/ 594
记老邵/ 597
记陈肇/ 603
悼康濯/ 606
寄光耀/ 609
记秀容/ 612

 

 

孙犁文集(补订版)4 诗歌 戏曲

第五卷  诗歌

冀中抗战学院校歌/ 3

我决定了/ 4
儿童团长/ 7
梨花湾的故事/ 15
白洋淀之曲/ 27
春耕曲/ 44
大小麦粒/ 48
山海关红绫歌/ 58
小站国旗歌/ 66
寄抗日时期一战友/ 73
海鸥/ 75
燕雀篇/ 79
猴戏/ 83
——童年纪事
蝗虫篇/ 90
——童年纪事
吊彭加木/ 96
柳絮篇/ 101
一朵小花/ 107
窗口/ 110
印象/ 118
灵魂的拯救/ 123
希望/ 130
——七十自寿
眼睛/ 135
老树/ 137
作家之死/ 140
童年/ 143
海边/ 147
天使/ 151

访陈乔/ 155
题陈毅同志诗册/ 156
题照/ 157
海葵赋/ 159
无题/ 161
甲虫/ 162


第六卷  戏曲

顿足(独幕剧)/ 167
比武从军(梆子戏或二簧)/ 171
莲花淀/ 189

“七七”画十景/ 207
民兵参战平汉线/ 211
翻身十二唱并后记/ 224

孙犁文集(补订版)5 文艺理论

第七卷  文艺理论(一)

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3
前记/ 5
第一章  什么叫通讯/ 7
一  通讯在现代为什么特别活跃呢?/ 7
二  通讯的不同形式/ 10
三  通讯与简明新闻/ 16
第二章  一个优秀通讯员是怎样修养的/ 22
一  政治的修养/ 22
二  行动的修养/ 25
三  文艺的修养/ 28
第三章  怎样写通讯/ 34
一  主题?题材问题/ 34
二  战斗时代通讯写作的几个特点/ 35
三  访问记?印象记?特写/ 43
四  标题?分段?布局/ 47
第四章  怎样采访/ 52
一  材料问题/ 52
二  方式问题/ 53
三  关于访问/ 56
四  地方采访/ 59
五  随军采访/ 61
六  关于保守秘密/ 62
后记/ 65
校读后记/ 68
一本小书的发现/ 70

文艺学习/ 73
——给《冀中一日》的作者们
新版题记/ 75
前记/ 78
第一章  绪言/ 82
第二章  描写/ 97
一  形象/ 97
二  基本练习/ 100
三  人物(一)/ 104
四  人物(二)/ 107
五  心理/ 112
六  自然/ 115
第三章  语言/ 121
一  文学的语言/ 121
二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24
三  好语言的例子和坏语言的例子/ 127
四  口语和文学的语言/ 133
五  克服我们这些弱点/ 135
六  洗练口语,参考成语/ 138
七  语言的锻炼就是思想的锻炼/ 143
第四章  概括和组织/ 146
一  一篇纪事,一篇小故事/ 146
二  两篇写亲身经历的文章的比较/ 155
三  用活的人和活的故事表达思想/ 165
四  准备创造“典型”的能力/ 169
五  结构(一)/ 174
六  结构(二)/ 177
第五章  主题和题材/ 181
一  分不开的两回事/ 181
二  现实和我们的主题/ 186
三  时代、社会、人/ 188
四  新现实/ 192
五  生活的多样性和生活的本质/ 198
第六章  进修/ 204
一  观察和记录/ 204
二  爱好书籍/ 209
油印本后记/ 215
校正后记/ 217

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 221
现实主义文学论/ 233
战斗文艺的形式论/ 246
写作问题手记/ 257
关于墙头小说/ 260
谈儿童文艺的创作/ 262
一九四○年边区文艺活动琐记/ 264
接受遗产问题(提要)/ 267
连队通讯写作课本/ 271
谈诗的语言/ 291
报告文学的感情和意志/ 293
观察和思维/ 307
——摘自《从王隽闻的长篇〈平原上〉
      引起的二三问题》
新人物?感情?气氛/ 309
加强文艺的武装力量/ 313
诗言志/ 315
战争和田园/ 317
朗诵/ 319
关于“冀中一日”写作运动/ 321
怎样体验生活?/ 325
和下乡同志们的通信/ 339
谈谈写作问题/ 345
写作指南/ 348
看过《王秀鸾》/ 356
说书/ 362
介绍《时事传》/ 371
介绍《夫妻识字》/ 374
介绍《卫生组长》/ 375
谈工厂文艺/ 376
怎样认识生活/ 379
怎样阅读小说/ 384
新文学和新中国妇女/ 388
怎样认识解放区文学的内容和主题/ 391
略谈下厂/ 394
关于生活报告/ 397
——介绍《在列车行进中》
“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学遗产/ 399
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 402
捍卫祖国的任务/ 404
解放区作品里的现实主义/ 406
祝一九五一年的创作/ 410
关于文艺作品的“生活”问题/ 414
——代《河北文艺》答读者

领会和收获/ 416
论切实/ 423
——“三反”、“五反”运动以来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发表的几篇小说读后
论培养/ 433
论情节/ 439
论风格/ 444
论农村题材/ 449
左批评右创作论/ 455
勤学苦练/ 458

关于短篇小说/ 460
关于中篇小说/ 465
——读《阿Q正传》
关于文学速写/ 471
关于长篇小说/ 476
关于散文/ 485
创新的准备/ 490
关于诗/ 494
新年,为《天津团讯》作/ 497
关于“乡土文学”/ 499

论战时的英雄文学/ 502
——在冀中《前线报》文艺小组座谈会上的发言
学习问题/ 505
作品的生活性和真实性/ 510
——在《天津日报》副刊写作小组的发言
怎样把我们的作品提高一步/ 517
——在《天津日报》副刊写作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
我对写作的一点儿体会/ 526
——讲给新参加报社工作的青年同志们
写作漫谈/ 533
——在暑期讲座上对同学们讲的话
答《文艺学习》编辑部问/ 539
业余创作三题/ 542
——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儿童文学/ 549
进修二题/ 554
文学和生活的路/ 558
——同《文艺报》记者谈话
答吴泰昌问/ 576

孙犁文集(补订版)6 文艺理论

第七卷  文艺理论(二)

人民性和战斗性/ 3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
鲁迅的小说/ 7
——纪念先生逝世十六周年
全面的进修/ 15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七周年

壮健性/ 20
——纪念高尔基
苏联文学怎样教育了我们/ 24
迎法捷耶夫/ 27
马雅可夫斯基/ 29
托尔斯泰/ 32
果戈理/ 35
——纪念他逝世一百周年
契诃夫/ 39
——纪念他逝世五十周年
在苏联文学艺术的园林里/ 45
新的里程/ 49
——纪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
学习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文件
谈《海鸥》/ 56

《亲家》/ 64
《腹地》/ 66
红杨树和曼晴的诗/ 73
《郝家俭卖布》/ 76
从小说《小军和小彦》看农村婚姻/ 79
《作画》/ 82
关于《大墙下的红玉兰》的通信/ 86

读作品记(一)/ 88
读作品记(二)/ 93
读作品记(三)/ 98
读作品记(四)/ 103
读作品记(五)/ 106
读作品记(六)/ 111
读冉淮舟近作散文/ 114
读一篇散文/ 116
读柳荫诗作记/ 119
读萧红作品记/ 124
再谈贾平凹的散文/ 130
商展思的诗/ 134
谈铁凝的《哦,香雪》/ 136
读小说札记/ 138
我喜爱的一篇散文/ 143
谈《腊月?正月》/ 145
——致苏予同志

韩映山《紫苇集》小引/ 149
方纪散文集序/ 151
阿凤散文集序/ 155
克明《荷灯记》序/ 158
万国儒《欢乐的离别》小引/ 161
《刘绍棠小说选》序/ 164
《从维熙小说选》序/ 167
吴泰昌《艺文轶话》序/ 171
柳溪短篇小说选集序/ 174
曼晴诗选序/ 177
金梅《文海求珠集》序/ 179
张志民小说选序/ 183
王昌定《绿叶集》序/ 186
《田流散文特写集》序/ 189
玛金诗选序/ 192
贾平凹散文集序/ 195
《孙犁散文选》序/ 198

《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成就/ 200
在一次《红楼梦》座谈会上的发言/ 212
关于《聊斋志异》/ 216
谈柳宗元/ 222
《红楼梦》杂说/ 226
关于纪昀的通信/ 229
欧阳修的散文/ 234
万里和万卷/ 239
与友人论传记/ 241
与友人论学习古文/ 247
和青年谈游记写作/ 252
再论流派/ 254
——给冯健男的信
文学期刊的封面/ 256
谈美/ 259
两个问题/ 266
《李杜论略》读后/ 268
——给罗宗强的信
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270
散文的感发与含蓄/ 278
——给谢大光同志的信
散文的虚与实/ 280
谈笔记小说/ 284
谈读书记/ 288
再谈通俗文学/ 294
——致贾平凹同志
给某刊编辑的信/ 298
和谌容的通信/ 301
《金瓶梅》杂说/ 305
关于传记文学的通信/ 313
创作随想录/ 318
谈作家素质/ 320
谈杂文/ 328
关于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332

关于小说《荷花淀》的通信/ 335
关于《荷花淀》被删节复读者信/ 344
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347
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 350
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 354
被删小记/ 358

小说杂谈/ 360
小说与伦理/ 360
叫人记得住的小说/ 361
小说成功不易/ 362
小说是美育的一种/ 363
小说的体和用/ 364
小说的欧风东渐/ 365
真实的小说和唬人的小说/ 366
小说的取材/ 367
小说的抒情手法/ 368
小说忌卖弄/ 370
小说的结尾/ 371
小说的作用/ 373
小说与时代/ 374
谈比/ 377
谈名实/ 379
佳作产于盛年/ 380
小说的精髓/ 382
小说与青年/ 384
小说与历史/ 386
小说与电影/ 388
小说与题材/ 390
小说与三角/ 392
小说与色情/ 393
小说与劝惩/ 396
小说与武侠/ 399
小说与批评/ 401

文林谈屑(一)/ 404
电报约稿/ 404
小说名目/ 405
自然生态/ 406
文字疏忽/ 407
刊物面目/ 409
文章题目/ 409
评论家的妙语/ 410
“复杂的性格”论/ 411
名山事业/ 413
宾馆文学/ 414
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415
文林谈屑(二)/ 419
风烛庵文学杂记/ 426
风烛庵文学杂记续抄/ 429
风烛庵文学杂记三抄/ 434
庚午文学杂记(一)/ 439
作家与新潮/ 439
作家与文化/ 440
作家与道德/ 441
作家与经济/ 443
希望/ 444
庚午文学杂记(二)/ 445
大奖/ 445
评论/ 446
新星/ 447
流派/ 448
文事琐谈/ 450
文过/ 450
文虑/ 452
老年文字/ 454
文宗/ 457

孙犁文集(补订版)7 杂著

第八卷  杂著(一)

我的自传/ 3
生辰自述/ 6
《善闇室纪年》序/ 8
《善闇室纪年》摘抄(一)/ 10
我的童年/ 10
在安国县/ 12
在北平/ 15
去延安/ 18
《善闇室纪年》摘抄(二)/ 22

耕堂书衣文录/ 37
书衣文录(一)/ 97
书衣文录(二)/ 106
书衣文录(三)/ 115
书衣文录(四)/ 124
书衣文录(五)/ 131
书衣文录(六)/ 135

芸斋琐谈(一)/ 140
谈妒/ 140
谈才/ 143
谈名/ 144
谈谀/ 146
谈谅/ 148
谈慎/ 150
芸斋琐谈(二)/ 153
谈忘/ 153
谈迂/ 155
谈书/ 157
谈稿费/ 159
谈师/ 161
谈友/ 164
芸斋琐谈(三)/ 167
谈文学与理想/ 167
谈改稿/ 170
谈读书/ 172
谈修辞/ 174
谈评论/ 175
谈爱书/ 177
爱书续谈/ 182
我和古书/ 184
我中学时课外阅读的情况/ 187
谈“打”/ 189
改稿举例/ 191
实事求是与短文/ 193
谈“印象记”/ 194
文学与乡土/ 197
谈简要/ 198
芸斋琐谈(四)/ 200
谈赠书/ 200
谈通俗文学/ 202
谈鼓吹/ 206
官浮于文/ 208
诗外功夫/ 210
听朗诵/ 212
谈死/ 214
谈“补遗”/ 216
谈照相/ 218
照相续谈/ 220
芸斋琐谈(五)/ 223
谈自裁/ 223
谈头条/ 225
芸斋琐谈(六)/ 227
谈镜花水月/ 227
我的位置和价值/ 229
谈理解/ 231
谈闲情/ 233

慷慨悲歌/ 235
耕堂读书记(一)/ 238
《庄子》/ 238
《韩非子》/ 240
曹丕《典论?论文》/ 242
陆机《文赋》/ 243
《颜氏家训》/ 245
耕堂读书记(二)/ 248
《三国志?关羽传》/ 248
《三国志?诸葛亮传》/ 253
耕堂读书记(三)/ 256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256
《能静居士日记》/ 257
《翁文恭公日记》/ 258
《缘督庐日记钞》/ 259
耕堂读书记(四)/ 263
清代文献(一)/ 263
耕堂读书记(五)/ 268
清代文献(二)/ 268
耕堂读书记(六)/ 274
买《王国维遗书》记/ 274
买《魏书》、《北齐书》记/ 283
买《饮冰室文集》记/ 289
买《崔东壁遗书》记/ 294
耕堂读书记(七)/ 300
读《伊川先生年谱》记/ 300
读《朱熹传》记/ 303
读《宋文鉴》记/ 305
读《沈下贤集》/ 308
读《哭庙纪略》/ 312
读《丁酉北闱大狱纪略》/ 314
耕堂读书记(八)/ 317
买章太炎遗书记/ 317
读《吕氏春秋》/ 321
读《燕丹子》/ 323
买《世说新语》记/ 326
买《流沙坠简》记/ 330
买《宦海指南》记/ 332
读《棠阴比事》/ 334
读《李卫公会昌一品集》/ 336
读《求阙斋弟子记》/ 339
买《汉魏六朝名家集》记/ 348
耕堂读书记(九)/ 361
读《旧唐书》记/ 361
读《宋书?范晔传》/ 385
读《史记》记/ 391
读唐人传奇记/ 411
读《东坡先生年谱》/ 417

孙犁文集(补订版)8 杂著

第八卷  杂著(二)

耕堂读书随笔(一)/ 3
《朱买臣传》/ 3
《司马相如传》/ 5
《义门读书记》/ 6
《胡适的日记》/ 8
《高长虹传略》/ 10
《文人笔下的文人》/ 12
《船山全书》/ 13
《刘半农研究》/ 15
耕堂读书随笔(二)/ 18
读《后汉书》小引/ 18
读《后汉书卷五十八?桓谭传》/ 20
读《后汉书卷五十八?冯衍传》/ 23
读《后汉书卷七十?班固传》/ 25
读《后汉书卷五十四?马援传》/ 28
读《后汉书卷六十六?贾逵传》/ 30
读《后汉书卷七十三?朱穆传》/ 33
买《太平广记》记/ 35
买《朱子语类》记/ 37
读画论记/ 39
读《清代文字狱档》记/ 52
甲戌理书记/ 56
理书续记/ 69
理书三记/ 78
理书四记/ 88
耕堂题跋/ 99

幻华室藏书记序/ 122
我的二十四史/ 123
我的书目书/ 126
我的农桑畜牧花卉书/ 128
我的金石美术图画书/ 137
我的经部书/ 143
我的史部书/ 147
我的子部书/ 151
我的集部书/ 156
我的丛书零种/ 162
我的“珍贵二等”/ 166
暑期读书漫录/ 168
我的读书生活/ 174
野味读书/ 177

《鲁迅、鲁迅的故事》后记/ 180
《写作入门》后记/ 183
《农村速写》后记/ 185
《白洋淀纪事》再版附记/ 187
《津门小集》后记/ 188
旧篇新缀序/ 190
《平原杂志》第三期编后的后记/ 191
《文学短论》新版后记/ 193
《白洋淀之曲》后记/ 195
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 197
《白洋淀纪事》重版后记/ 199
《文学短论》增订本后记/ 200
幸存的信件序/ 201
《耕堂杂录》后记/ 203
书淮舟所拟文集目录后/ 204
《读〈被删小记〉之余》读后附记/ 206
序的教训/ 207
旧抄新识小引/ 210
《青春遗响》序/ 211
近作散文的后记/ 215
《秀露集》后记/ 218
《澹定集》后记/ 221
《尺泽集》后记/ 223
《远道集》后记/ 225
《陋巷集》后记/ 227
《无为集》后记/ 229
《曲终集》后记/ 232

芸斋断简/ 233
我读过的中篇小说/ 233
我写过的电影脚本/ 234
删掉的忠告/ 235
裁下的半截信/ 236
关于我的琐谈/ 238
——给铁凝的信
关于写游记的一封信/ 241
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 242
关于编辑工作的通信/ 248
与《南开文艺》编辑的谈话/ 256
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 260
——给蒙古族作家佳峻的信
我和《文艺周刊》/ 265
和青年作家李贯通的通信/ 268
再致李贯通/ 274
风烛庵杂记/ 276
和郭志刚的一次谈话/ 280

“病句”的纠缠/ 304
当代文事小记/ 307
文场亲历记摘抄/ 310
又一次文过/ 310
罪名种种/ 311
“老说告退,又死盯着文坛”/ 312
我和青年作家/ 312
我与文艺团体/ 315
我观文学奖/ 318
反嘲笑/ 321
作家的文化/ 324

关于“读者往来”/ 327
编辑笔记/ 330
编辑笔记(续一)/ 337
——关于编辑和投稿
编辑笔记(续二)/ 344
——通讯六要
谈校对工作/ 347
《文艺增刊》致读者、作者/ 351
《文艺增刊》辟栏说明/ 352
《文艺评论》改进要点/ 353
祝衡水《农民文学》创刊/ 356
《文艺增刊》更名、缩短刊期启事/ 357
我的致意/ 358

《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 360
晋察冀边区村剧团的组织、工作和特点/ 362
检查自己/ 367
二月通信并后记/ 368
——寄给一个没有到会的参议员
《平原杂志》征稿简约/ 373
《平原杂志》征稿启事/ 374
《平原杂志》为组织读者小组启事/ 375
《平原杂志》第一期编辑后记/ 376
《平原杂志》第二期编辑后记/ 377
《平原杂志》第三期编辑后记/ 382
谈乡村文艺工作/ 385
——在蠡县小学教员训练班的讲话
反对美国军事援蒋/ 388
怎样认识美国/ 390
祝冀中文协成立/ 392
向英雄的民兵们致敬/ 394
谈“就地停战”/ 396
欢迎苏联代表团/ 398
两天日记/ 401
对《一篇关于农村婚姻问题的报告》的检讨/ 403
寒假里的阅读/ 406
近刊简述/ 410
要更进一步揭露胡风/ 412
成活的树苗/ 414
《津门书简》题记/ 416
题孔德学校国文讲义/ 417
百花文艺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贺词/ 418

少年鲁迅读本/ 419
第一课  家/ 419
第二课  姥姥家/ 420
第三课  小伙伴/ 421
第四课  私塾/ 422
第五课  图画书/ 423
第六课  童话/ 424
第七课  环境/ 426
第八课  科学知识的重要/ 427
第九课  老师/ 428
第十课  为了拯救祖国/ 430
第十一课  完全解放了我们/ 431
第十二课  格言/ 432
第十三课  他写下少年们的历史/ 433
第十四课  战术/ 433
再版小记/ 434

孙犁文集(补订版)9 书信

第九卷  书信(一)

致田间/ 3
致康濯信(十封)/ 13
致康濯/ 32
致萧振国/ 79
致康濯、秦兆阳/ 80
致康濯、厂民/ 82
致王林/ 83
致田间、康濯/ 91
致孙瑛/ 92
致葛文/ 94
致冉淮舟/ 97
致万力、冉淮舟/ 182
致陈建民/ 183
致万力/ 184
致《中国文学》杂志社/ 185
致冉淮舟、文联办公室/ 186
致韩映山/ 187
致任彦芳/ 279
致徐光耀/ 280
致曾伏虎创作组/ 313
致潘之汀/ 314
致陈乔/ 318
致魏金波/ 328
致曹彦军/ 329
致刘怀章、冉淮舟/ 331
致张义书/ 332
致郭志刚/ 333
致阎纲/ 338
致杨学文/ 342
致张荣春/ 343
致季涤尘/ 344
致阿凤/ 356
致李蒙英/ 358
致南开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360
致曾秀苍/ 361
致李克明/ 363
致张学正/ 366
致吕剑/ 367
致铁凝/ 375
致赵日升/ 383
致苑纪久/ 384
致《人民文学》杂志社/ 385
致傅瑛/ 386
致阎豫昌/ 391
致李屏锦、康迈千/ 392
致李屏锦/ 393
致刘心武/ 402
致姜德明/ 404
致丁玲/ 462
孙犁文集(补订版)10 书信

第九卷  书信(二)

致王勉思/ 3
致俞天白/ 6
致陈乔、张子舫/ 9
致鲍昌/ 10
致韩映山、苑纪久/ 12
致贾平凹/ 13
致张金池/ 20
致刘宗武、张学正/ 26
致张根生/ 27
致宫玺/ 28
致彭荆风/ 31
致韩大星/ 33
致周骥良/ 36
致张雪杉/ 37
致河北花山出版社马秀华/ 38
致山东鱼台李贯通/ 39
致山西临汾侯桂柱/ 40
致《新港》编辑部/ 41
致谢大光/ 42
致宋曙光、孙淑英/ 43
致江西都昌县文化馆王萍慧/ 44
致吴泰昌/ 45
致天津业余作者黄淑兰/ 46
致李安哥/ 47
致房树民/ 50
致郑法清/ 52
致韩金星/ 54
致杨栋/ 56
致李準/ 70
致王蒙/ 71
致冯立三/ 72
致万振环/ 73
致天津袁玉兰/ 108
致郝伯承/ 109
致梅梓祥/ 110
致海南黄宏地/ 111
致温超藩/ 113
致康迈千/ 114
致杨振喜/ 115
致杨献瑶/ 116
致余穗祥/ 117
致唐山市委办公室/ 118
致某函授中心/ 119
致王炜、李笙/ 120
致何流/ 121
致张志民/ 123
致程林/ 125
致延安文艺学会/ 126
致郑云云/ 127
致关国栋/ 128
致冯界/ 129
致周尊攘/ 130
致刘梦岚/ 131
致段华/ 145
致李淑娟/ 157
致罗维扬/ 158
致张学新/ 161
致范政浩/ 162
致陈静/ 163
致侯军/ 164
致单三娅/ 168
致卫建民/ 170
致杨坚/ 183
致李永生/ 184
致钱丹辉/ 185
致一位中学生/ 186
致邓基平(自牧)/ 187
致孙柏昌/ 195
致李华敏/ 196
致杨天放/ 197
致戈焰/ 198
致常跃强/ 199
致刘文霄/ 205
致李之琏/ 206
致黄伟经/ 207
致魏巍/ 208
致邢海潮/ 209
致邹明/ 255
致王恩宇/ 257
致曾镇南/ 258
致鲁承宗/ 261
致王兆新/ 268
致耿见忠/ 269
致陈晓峰/ 273
致顼国成/ 274
致刘宗武/ 275
致郭保林/ 277
致高云华/ 278
致张维发/ 279
致严建平/ 281
致吴云/ 282
致胡天纯、季涤尘/ 283
致邢江潮/ 284
致姚恩河/ 285
致刘绍棠/ 286
致赵润民/ 287
致王爱玲/ 288
致傅正谷/ 289
致艾东/ 290
致周翼南/ 291
致梁斌/ 293
致肖复兴/ 294
致罗雪村/ 299
致董大中/ 301
致邱允盛/ 303
致刘运峰/ 304
致孙桂升/ 305
致柳溪/ 306


附录
孙犁著作年表/ 309
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 341
孙犁著作年表续编/ 353
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续编/ 392
孙犁著作年表续编补/ 405
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续编补/ 437

 

 

TOP书摘

 

1981年9月,本社首度编定《孙犁文集》,收入著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杂著以及部分书信,按部类分卷,共列七卷,分为五册,1982年3月印行。1991年9月第二次编辑,根据作者本人的意见,保留首版七卷原貌,列为前编,又整合新著,补入当时发现的旧作,循原例另成续编三集,前后两编合为八册,于1992年8月印行,是为“珍藏本”。
此次《孙犁文集》(补订版)的编辑工作,是在“珍藏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增收了《曲终集》和当年未能收入文集的旧著,并将近年搜集到的许多书信全部收入,共计九卷,分为十册,第一卷短篇小说,第二卷中篇小说,第三卷长篇小说,第四卷散文,第五卷诗歌,第六卷戏曲,第七卷文艺理论,第八卷杂著,第九卷书信;编目上打通前版两编,统一按类分卷,以卷编年。每篇文章的排列,以作者在文尾所署时间或发表先后为序,其时间不明者,则推定大体的写作时期,酌为编入。每类中的次序,根据情况,间有变通。如文艺理论卷中的《读作品记》六篇,非一时之作,今则顺序排列,中间不置他文;杂著卷中的《书衣文录》,作者最初选择分批刊发,用心良苦,现保留原貌,以存初衷。书信部分以致收信人第一封信的日期先后为序。若干书信,报刊发表或有删节,此次编入均照手稿复原。
为了供读者和研究者参考,集末附录了冉淮舟所编《孙犁著作年表》《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和张金池所编《孙犁著作年表续编》《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续编》《孙犁著作年表续编补》《孙犁作品单行、结集、版本沿革年表续编补》。
孙犁著作的编辑出版,从单行本到文集,是我社建社初始延续至今的一项事业,前后历经五十余年。忆昔《孙犁文集》初编、续编时,作者与编者互动共商,欣然定稿;览书之日,感怀至深,特题记永志,留一段佳话。今《孙犁文集》(补订版)编讫,作者一生文字,队列完整,各归部类,当慰所愿。其间点点滴滴,凝结着作者与我社三代编辑的心血,也得益于热爱孙犁著作的专家学者、各界读者的悉心钩沉,辑录校订。我们在表达谢意之际,亦期待有所教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
自  序
孙  犁

当我把这几卷文集呈献在亲爱、尊敬的读者面前时,我已经进入七十岁。
当我为别人的书写序时,我的感情是专一的,话也很快涌到笔端上来。这次为自己的书写序,却感到有些迷惘、惆怅。彷徨回顾,不知所云。这可能是近几年来,关于我的创作,我的经历,谈得太多了,这些文字,就都编在书里,此外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意思了。另外,计算一下,我从事文字工作,已经四十多年,及至白发苍颜,举动迟缓,思想呆滞之期,回头一看,成绩竟是如此单薄贫弱,并且已无补救之力,内心的苦涩滋味,富于同情心的读者,可想而知。
限于习惯和体例,我还是写几句吧。
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种种特点。因此,每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家群,也都有他们特殊的时代标志。读历代大作家的文集,我常常首先注意及此,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差异很大,很难仿佛其大概。
我们这一代作家,经历的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读者,对这一代作家,并不是那么了解的,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生平,就很难了解他们的作品。老一代人的历史,也常常难以引起青年一代的兴味。我简略叙述一下,只能算是给自己的作品,下个注脚。
二、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
三、再加上我在文学事业上的师承,可以说,我所走的文学道路,是现实主义的。有些评论家,在过去说我是小资产阶级的,现在又说我是浪漫主义的。他们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有些评论,因为颠倒了是非,常常说不到点上。比如他们曾经称许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经过时间的无情冲击和考验,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过程:虚张声势,腾空而起,遨游太空,眩人眼目,三年五载,忽焉陨落——这样一种好景不长的近似人造卫星的过程;而他们所用力抨击,使之沉没的作品,过了几年,又像春草夏荷一样,破土而出或升浮水面,生机不衰。
四、我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应该一直沿着“五四”时期鲁迅和他的同志们开辟和指明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应该大量介绍外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给文学青年做精神食粮。我们要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要批判那些末流的诲淫诲盗败坏人伦道德的黄色文学。
五、我们的文艺批评,要实事求是,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不要做人情。要提高文艺评论的艺术价值。要介绍多种的艺术论,提高文艺评论家的艺术修养。要消除文艺评论中的结伙壮胆的行帮现象,群起而哄凑热闹的帮闲作风,以及看官衔不看文章的势利观点。
六、文艺虽是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或取快一时,以游戏的态度出之。
七、我是信奉政治决定文艺这一科学说法的。即以此文集为证:因为我有机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我才能写出一些反映这两个时期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十年动乱,我本人和这些作品同被禁锢,几乎人琴两亡。绝望之余,得遇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文集才能收拾丛残,编排出版。文艺本身,哪能有这种回天之力。韩非多才善辩,李斯一言,就“过法诛之”。司马迁自陷不幸,然后叹息地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有些作家,自托空大之言,以为文艺可以决定政治。如果不是企图以文艺为饵禄之具,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例证。我是不相信的。
八、我出生在河北省农村,我最熟悉、最喜爱的是故乡的农民,和后来接触的山区农民。我写农民的作品最多,包括农民出身的战士、手工业者、知识分子。我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但命里注定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恐怕要一直到我灭亡。在嘈杂骚乱无秩序的环境里,我时时刻刻处在一种厌烦和不安的心情中,很想离开这个地方,但又无家可归。在这个城市,我害病十年,遇到动乱十年,创作很少。城市郊区的农民,我感到和我们那里的农民,也不一样。关于郊区的农民,我写了一些散文。
九、我的语言,像吸吮乳汁一样,最早得自母亲。母亲的语言,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母亲的故去,我的语言的乳汁,几乎断绝。其次是我童年结发的妻子,她的语言,是我的第二个语言源泉。在母亲和妻子生前,我没有谈过这件事,她们不识字,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生前不及言,而死后言之,只能增加我的伤痛。
十、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例如实地作战。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出来,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
十一、我对作品,在写作期间,反复推敲修改,在发表之后,就很少改动。只有少数例外。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了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我不轻视早期的作品。我常常以为,早年的作品,青春的力量火炽,晚年是写不出来的。
十二、古代哲人,著书立说,志在立言;唐宋以来,作家结集,意在传世。有人轻易为之,有人用心良苦。然传世与否,实在难说。司马迁忍发汗沾衣之辱,成一家百代之言,其所传之人,可谓众多。然其自身,赖班固以传。《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亲笔,并非别人的想当然之词。文章与作者,自有客观的尺寸与分量,别人的吹捧或贬抑,不能增减其分毫。
十三、我幼年尪怯,中年值民族危难,别无他技,从事文学之业,以献微薄。近似雕虫,不足称道。今幸遇清明之世,国家不弃樗材,念及老朽,得使文章结集出版,心情十分感激。
十四、很长一个时期,编辑作风粗率,任意删改别人文章。此次编印文集,所收各篇,尽可能根据较早版本,以求接近作品的原始状态。少数删改之作,皆复其原貌。但做起来是困难的,十年动乱,书籍遭焚毁之厄,散失残缺,搜求甚难。幸赖冉淮舟同志奔波各地,复制原始资料多篇,使文集稍为完善充实。淮舟并制有著作年表,附列于后,以便检览。
十五、文集共分七卷。计其篇数:短篇小说三十八,中篇小说二,长篇小说一,散文七十九,诗歌十二,理论一部又一○四,杂著二部又五十七。都一百六十万言。
文集的出版,倡议者为天津市出版局孙五川等同志,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林呐同志主持其事。出版社负责编辑为李克明、曾秀苍、张雪杉、顾传菁等同志。在讨论篇目、校勘文字时,又特别邀请邹明、冉淮舟、阿凤、沈金梅、郑法清等同志参加。正值溽暑,同志们热心讨论,集思广益,在此一并致谢。
1981年8月5日写讫

文集续编序
孙  犁

文集续编共三册。收入《远道集》《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等六集文章。此外尚有近年陆续发见之抗日时期及土改期间旧作,以及文集前编所未能收录者,各若干篇。约共一百万字。
经此次编辑,近作得各归部类,旧作能略存足迹。总体观之,少作不论,晚年文字,已如远山之爱,既非眼前琼林,更乏步下芳草。非时下之所好尚也。
负责审阅者,多数同志,文集前编即相助,可谓贯彻始终,帮忙到底。
文集前编于一九八二年出版以来,数年前即已售罄,是知海内,尚有读者。今衰老日甚,年月迫促。百花热情出版此书,我也乐观其成,并认为是老年赏心乐事之一端。
然十年之中,文集前编同人,已先后逝去林呐、曾秀苍、邹明三位同志。他们不只是文集出版的倡议者,而且也都是我的知己友人。音容已渺,情谊犹存。抚卷怆然,有感今昔。念人事之无常,叹文章之何有?悼侪辈于生前,垂空文于身后。是亦可哀伤,而无可奈何者也。要之,积习难改,别无所能,一息尚存,仍当有作,不敢有负于读者。
1991年8月21日晨记

题文集珍藏本
孙  犁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我刚吃完早饭,走出独单,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社长,还有一位女编辑,抱着一个纸盒子,从楼下走上来,他们把《孙犁文集》这一部书,放在我的书桌上,神情非常严肃,连那位平日好说好笑的女编辑,也一言不发,坐在沙发上。
这是一部印刷精美绝伦的书,装饰富丽堂皇的书。我非常兴奋,称赞出版社,为我办了一件大事,一件实事。女编辑郑重地说:“你今天用了‘很好’、‘太满意了’这些你从来很少用的词儿。”
我告诉她:我走上战场,腰带上系着一个墨水瓶。我的作品,曾用白灰写在岩石上,用土纸抄写,贴在墙壁上,油印、石印和土法铅印,已经感到光荣和不易。我第一次见到印得这样华贵的书。
有好几天,我站在书柜前,观看这一部书。
我的文学的路,是风雨、饥寒,泥泞、坎坷的路。是漫长的路,是曙光在前、希望的路。
这是一部争战的书,号召的书,呼唤的书。也是一部血泪的书,忧伤的书。
争战中也含有血泪,呼唤中也含有忧伤,这并不奇怪,使人难过的是:后半部的血泪中,已经失去了进取,忧伤中已经听不见呼唤。
渐渐,我的兴奋过去了。忽然有一种满足感也是一种幻灭感。我甚至想到,那位女编辑抱书上楼的肃穆情景:她怀中抱的那不是一部书,而是我的骨灰盒。
我所有的,我的一生,都在这个不大的盒子里。
1993年11月1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0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