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作  者:台湾三军大学 编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定  价:59.80

I S B N :978750863731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人文社科  >  军事    

标  签:军事史  历史  政治/军事  中国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起自唐末战乱、后梁朱温开国,终于后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史称“五代十国”一段时期之主要战争。包括后唐开国、平蜀,契丹灭唐兴晋、灭晋,后汉开国,郭威代汉,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等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TOP推荐理由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TOP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TOP目录

第十三卷 五 代
第一章 五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五代十国一般形势
第二节 五代十国之兴亡及四裔概况
第三节 五代政治经济社会概况
第四节 五代兵制及战略战术
第二章 后梁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当时战乱有关及后梁开国之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朱全忠扩张方略及战场地理形势
第四节 攻略徐兖之战
第五节 攻略河北之战
第六节 攻略河东之战
第七节 攻略凤翔之战
第八节 攻略淄青之战
第九节 战后之政局
第十节 申 论
第三章 后唐开国之战(一)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后唐开国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开国方略
第四节 晋梁潞州之战
第五节 晋梁柏乡之战
第六节 晋灭燕之战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第四章 后唐开国之战(二)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概况及战略指导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
第五节 申 论
第五章 后唐平蜀之战
第一节 战争导因与战前行动
第二节 战场地理概况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
第五节 申 论
第六章 契丹灭唐兴晋--晋安寨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后晋开国之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争起因与双方作战准备
第四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略指导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第七章 契丹灭晋与汉开国
第一节 战前一般情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战略指导
第三节 契丹灭晋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契丹北还
第五节 申 论
第八章 后汉开国及讨关西三叛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刘知远入汴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刘知远入汴之战
第四节 讨魏及关西三叛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第九章 郭威代汉及周汉高平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汉末政情
第二节 周兴重要人物
第三节 郭威代汉
第四节 周初之政情与国势
第五节 北汉之政情与国势
第六节 战场地理及双方作战方略
第七节 作战经过
第八节 战后状况
第九节 申 论
第十章 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之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双方作战方略
第三节 征后蜀之战
第四节 征南唐之战
第五节 恢复燕云之战及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TOP书摘

第一章 五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五代十国一般形势
  史称,唐亡后迭据中原之梁、唐、晋、汉、周为五代;而长江、浙江、珠江、闽江流域,又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九国,加以太原之北汉,又称十国,总之,皆唐代藩镇割据之延续也。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亦最黑暗之时代。
  唐藩镇割据之延续:唐藩镇割据,起于代宗(豫)广德元年(763年)。嗣后愈演愈烈,历德宗、顺宗,而至宪宗曾一度统一。自穆宗以后,复呈割据之局,历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至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而唐亡。又历五代五十四年,迄于宋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中国始复归于统一。综计此种割据局势,前后相延二百余年之久。
  造成割据历史之主因,大言之有五:一、五胡长期乱华,外裔举族内徙,华北早成戎狄混合杂居区域。经两晋南北朝长久涵化,一般心灵上夷夏敌视观念已甚轻弱。二、杨隋李唐皆出怀朔血裔,本身即是混血儿,安有夷夏界限?故杨隋李唐多用番将,本甚自然,而李唐为尤甚,故影响甚大。三、唐太宗既称天可汗,造成世界大帝国,乃参用番将番官,提倡番教,文化上虽放异彩,而外族力量则日渐增大。迨及五代建国称帝者,竟居其三。四、唐初,国防线上边将边吏有“不久任,不遥领”之规制,玄宗改为久任遥领,于是大将久任兼统数道者,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安禄山之叛由此、藩镇之祸由此、唐代大帝国之瓦解由此,演成二百余年分崩离析之历史,亦莫不由此。五、唐帝之信任宦官。唐自玄宗始,即宠任宦官,干预朝政,因此朝政败坏,导致安史之乱。代宗遵其覆辙,致令藩镇离心,各谋自保,形成割据局面。宪宗虽曾短暂统一,而仍宠宦官,卒遭宦官之弑,统一之局,亦因而瓦解。自此以后,唐帝生死废立之权,尽操诸宦官之手矣。以上五因,前二因是民族历史演进之自然趋势。第三因乃国家局势开拓至超民族超国家之阶段所必有的发展,未可厚非。特后来继承者对此多种民族之发展未能善尽融化之道耳。第二因,由于玄宗晚年过分自信,徒知巩固国防及御敌之方,而忽于内外防制及军权过大之弊,此皆谋国者,筹思不密,缺少远见之过也。其第五因,因宠任宦寺过于东汉,尤为唐代崩溃与二百余年割据黑暗之总因,此则专制帝王专断自私之结果也。其事已详本史第十二卷。
  燕云割让之影响:五代时期,又有一事造成中国遭受外患历数百年之久者,即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是也。其事另详本卷第六章。此十六州如下:
  幽州(今河北省北平市)
  蓟州(今河北省蓟县)
  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县)
  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
  涿州(今河北省涿县)
  檀州(今河北省密云县)
  顺州(今河北省顺义县)
  新州(今察哈尔涿鹿县)
  妫州(今察哈尔怀来县)
  儒州(今察哈尔延庆县)
  武州(今察哈尔宣化县)
  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县)
  应州(今山西省应县)
  寰州(今山西省朔县)
  朔州(今山西省右玉县)
  蔚州(今山西省灵丘县)
  此外,尚有燕山山脉东端中国国防线上之营平二州(今热河朝阳县、河北省卢龙县),二者均在石晋之前已失于契丹,营州为刘仁恭遗于契丹,平州为后唐周德威失于契丹。又寰州于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并于应州,故十六州中,亦有平州列入者,亦有以寰州列入者。当时又将幽、蓟、瀛、莫、涿、檀、平、顺,称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称为山后八州者。而应、朔、寰、云、蔚,在古史中亦有称代北者。前者在今燕山山脉之南,后者在今军都山、五台山、句注山、云中山三山脉之北,故自殷、周以来,即为中国北方之天然国防线,屏蔽中国安全之保障,故历代捍御东胡、北狄之南侵,莫不以此一地带之得失,为胜负之决定因素。周世宗已收复瀛莫二州,遂欲乘胜全克此国防上诸地,不幸一病而卒,其事遂寝(另详本卷第十章)。及至宋太宗北伐,又遭挫败,其后遂历金、元,至于明太祖始告收复,前后几历四百余年之久。宋代三百年间,所以屡为北方民族所侵,而至于亡者,此一天然国防线之沦没,实为其重要之原因也。
  五代十国之形势:五代十国局势之造成,除上述乃唐藩镇割据之延续为历史原因外,尚有其当时内外环境,地理经济条件等所使然。当时北方契丹之辽国强大不断南侵,间接支配中原之政局,此为外在之因素。至于内在之环境与条件,如历史环境中之篡乱相寻,地理经济条件中之汴州、魏州、晋阳三地,左右五代之兴替,其他如江淮以南十国,亦皆因地理经济条件所形成,兹分言之。
  一、契丹支配中国政局:契丹自唐武后以来,屡大举南侵,以未能取得幽、云二州,终被拒于山后。入五代后,亦由于刘仁恭父子与后唐之相继据有幽州,契丹亦不能南下,干预中国政局。及后唐李从珂清泰三年(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乞援于契丹,契丹主辽太宗耶律德光遂助敬瑭灭后唐,而以后晋为其附庸国。自此以后,契丹不仅支配中原政局,且进而灭晋,建其大辽帝国于中原(天福十二年,947年)。虽当年中原华族,因不堪忍受其残暴,而愤怒反抗驱逐之,契丹主不得已北还,但终因燕云未复,迄于宋代犹有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故契丹直接间接或支配或影响于中国政局,前后凡百余年之久。且在五代时,不仅石敬瑭借契丹之力以帝中国而已,而赵延寿、杜重威等,亦尝谋仗之以主中原,甚至南唐亦欲借其力,进取中国。其后北汉亦依契丹以生存。当时契丹影响中国政局之巨大如此。
  二、篡乱相寻之延续:晚唐之世,各藩镇之军士废立主帅,层出不穷,至于五代则以藩镇篡代帝位,亦相延不绝。在后唐有李嗣源(明宗)、李从珂(潞王)、石敬瑭(后晋高祖)之入篡,在后晋有刘知远(后汉高祖)之入篡,在后汉有郭威(后周太祖)之入篡。故五代者,乃篡夺相寻之历史也。晚唐时期,藩镇借军士之力以行割据;军士则于将骄卒怠之后,或恃功或邀赏不果而废立其主帅。至五代则兵强马壮者,即为天子,由是藩镇入篡者相继如缕。此盖惟力是视者之因果欤!
  三、地理经济条件之影响:五代虽梁末及后唐曾都洛阳,其他朝代大抵皆定都于汴(即大梁,今河南开封)。且后唐都洛,同光三年遭饥馑时,仍有徙都汴州之议。盖长安洛阳自安史乱后,继之以黄巢李茂贞等之破坏。不仅此二故都已残破无余,几成废墟,而人民亦流离死亡殆尽,已失去定都之条件与价值。而汴州则自隋开凿通济渠之后,已成为东方水陆交通之枢纽,且隋唐以来,东南财赋为全国之冠,故桑维翰曰:“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丰饶。”由是之故,汴州于五代之世遂取长安洛阳之首都地位而代之,盖其交通与经济条件使然也。
  然汴州乃四战之地,国家有乱,兵燹瞬及于都城,五代朝廷更迭之速,此亦其主因。及燕云入于契丹后,则抗御契丹之外侮,更无藩篱之屏蔽,所恃者惟河防而已。是故五代及宋,每遇契丹铁骑长驱南下,即莫不举国震骇,盖由此也。
  其次,魏州、晋阳二地,亦居于五代时政局之支配地位。魏州自唐建为魏博节镇(治今河北大名县),由田承嗣统辖其附近六州(魏、博、澶、相、卫、贝)之地以来,兵强民众,财赋丰足,又当南北之冲,故两河之形胜,实以此地为最。及入于五代,其地位之重要,仍未稍改。故史云:“魏博六州户口,天下之半。”“邺都繁富,为天下之冠。”桑维翰亦云:“邺都襟带山河,表里形势,原田沃野,户赋殷繁。乃河朔之名藩,实国家之巨屏。”梁太祖朱全忠因罗绍威之归附,遂统一河北。后唐庄宗李存勗,因得魏州建为兴唐府,并以此为基地,进军河南遂灭梁;其后庄宗亦因魏州兵乱而亡。郭威因得魏州,遂代后汉。
  至于晋阳之地(今太原),自殷周以降,即为中国北方之国防重镇,历代不变。入于五代,石敬瑭曾云:“太原险固之地,积粟甚多。”遂因此而篡唐。郭威亦曰“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遂辅刘知远入主大梁。是故五代之世,篡位夺祚之人,无不来自晋阳与魏博。北汉亦以晋阳而建国。
  南方九国,亦莫不用地理与经济条件,而形成其割据。自唐以来,江淮财赋为全国之冠,蜀次之。二者又各有其特殊地理环境,前者由江淮二水所形成,自孙权以来,在南方建国者,即以江淮为中心,以水军为保障,与中原争衡。蜀为四塞之国,更自然形成一地理经济环境。故在五代时,独此二国与中原成为绝对对立之国。其他吴越据浙江(今富春江),楚据湘江,南平(荆南)据江汉,亦皆自成一经济环境,然地理上无独立险要,故虽曰独立而名义上仍常受中原朝廷之任命,且入贡焉。至于闽与南汉,因有武夷及五岭山脉之限,且隔于吴越荆楚诸国,中原势不能及,故其独立性亦常较吴越荆楚等国为多,各自称帝。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