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空军飞行员
空军飞行员


空军飞行员

作  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著;马振骋 译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定  价:26.00

I S B N :9787208107434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按地域分  >  外国小说    

标  签:法国  外国小说  小说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空军飞行员》初版于1942年,写作者在法国本土飞往北部城市阿拉斯的一次低空飞行侦察任务,记载了他眼中的田园、山野、敌机、燃烧的村庄、狙击的炮火、流离失所的难民等战争中的景象,通过对以人至上的文明的探究,领悟到战争、失败和死亡的深意。文风夹叙夹议,亦庄亦谐,笔锋老练尖刻,字里行间有一种深沉的力量。

TOP作者简介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生于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加入拉泰科雷公司,开始邮航事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起飞执行第八次飞行侦察任务时失踪,一去不返,成为一则神秘传奇。
除了飞行,用写作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是他的另一终生所爱。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该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其他作品还有《南方邮航》(1928)、《夜航》(1931)、《人的大地》(1939,英译名《风沙星辰》)、《空军飞行员》(1942)、《要塞》(1948)等。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法语文学翻译家,先后翻译了《人的大地》、《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人都是要死的》(波伏瓦),《贺拉斯》(高乃依),《被扼杀的是莫扎特》(塞斯勃隆),《瑞典火柴》(萨巴蒂埃),《蒙田随笔》(部分),《大酒店》(克洛德?西蒙),《如歌的行板》、《毁灭,她说》(杜拉斯),《罗兰之歌》、《违背道德的人》、《窄门》、《田园交响曲》(纪德),《慢》(昆德拉),《要塞》(圣埃克苏佩里),《斯科塔的太阳》(洛朗?戈代),《雷蒙?塞邦赞》、《论罗马、死亡、爱》(蒙田),《《蒙田随笔全集》(全3卷)等多部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散文集有《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等。
其《蒙田随笔全集》(全3卷)2009年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TOP目录

圣埃克苏佩里小传
译序
黑色空中芭蕾
第一章
我肯定做梦了。我在一所中学。十五岁。耐心解答我的几何题。
第二章
在这成堆的问题中,在这场山崩地裂中,我们自己也四分五裂。这个声音。这个鼻子。这个癖好。零星碎片是不会令人动心的。
第三章
一个敢死队任务……请问:为了搜集谁也不需要、即使有人活着带回来也没人接的情报去牺牲一个机组,是不是头脑清楚……
第四章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坐在飞机里。只待检验喉头送话器……
第五章
焦虑来自失去真正的身份。在我等候一条消息,决定我幸福或是绝望时,我像被推入了虚空。
第六章
 我的身体记起了我曾遭受过的重跌、头颅骨折、糖浆似的粘性昏迷和在医院度过夜晚的滋味。
第七章
需要……需要……可是我要及时得到报答。我要有爱的权利。我要认清我为谁在死……
第八章
零下五十度我还是汗流不止,这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喔!我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在慢慢地昏迷。
第九章
逐渐逐渐地,我也体会到死在眼前时有时会产生这种奇特的感觉:意料不到的闲暇……那些想象中的气急败坏,都被现实生活否定了!
第十章
并不能因为押注是生与死,就可把一场猜正反面的赌博说成是历险。战争不是一种历险。战争是一种病。像伤寒症。
第十一章
但是,现在已没有火令我想起温情。没有冰冷的房间令我想起历险。我梦中醒来。有的只是一片绝对的空。有的只是极度的老。
第十二章
这一切都是荒谬的。什么都不对劲。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些互不啮合的齿轮装配成的。该追查的不是机器,是钟表匠。但是钟表匠不在了。
第十三章
在一场已算不得是比赛的比赛中,能编些什么理由才可使人主动贡献一切?
第十四章
人需要东奔西走,齐声高唱,或者进行战争,才感到自己是人,这也可算使自己跟他人和世界相结合而强加于自身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多么贫乏!一个文明若是强有力的,它使人充实,即使这人在那里一动不动。
第十五章
事物有了自己的意义、有了自己的位置时,还有事物成为更大事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事物就会展示一个面目,而和平就可观察这个面目。
第十六章
如果他们径自一直往前走,这是这场大动乱使人与人分裂的结果,不是他们对死的恐惧。他们什么也不恐惧:他们是空的。
第十七章
生活总是打破公式的框框。失败尽管有种种丑相,还是显出是走向新生的惟一途径。我知道,为了使树木破土而出,就要让种子在土里烂掉。
第十八章
我不是为了抵抗入侵而死,因为没有一个避难所,可供我与我爱的人躲身。我不是为了一种荣誉的存亡而死,因为我拒绝裁判。
第十九章
我觉得我还是同一个人。我此刻感到的,以前也曾经体验过。我的欢乐或是我的悲哀,当然已经换了对象,但是感情还是依旧。
第二十章
机枪大炮一阵快速的连响,放出成百颗发磷光的大弹小弹,连续不断,像成串的念珠。千百串有弹性的念珠朝着我们方向延伸,拉得要绷断了,到了我们的高度爆炸开花。
第二十一章
 这团灰黑影子,这群纵放在外的黑猎犬,来意不善。原野是蓝的。无边无际的蓝。海底一般的蓝……
第二十二章
我在阿拉斯上空再一次为我的诚意寻求证据。我把我的肉体投入这场历险。我的整个肉体。我存心把它输掉的。我献出我能献出的一切,遵守这些游戏规则。
第二十三章
我们迟到了。迟到的同志有的不会回来了。他们迟到了吗?太晚了。也无可奈何了!黑夜使他们跌翻在永恒中。
第二十四章
敌人明天要占领田野。武装人员的纷扰是看不到的!地球很大。占领,在这里,可能只表现为无垠乡野中一个孤独的哨兵,田埂上一颗灰点子。
第二十五章
文明说来也像麦子。麦子养活人,人又留下麦种拯救麦子。麦种的保存像祖业,一代接着一代,受到尊敬。
第二十六章
它是一棵树种在土壤上生长的自由。它是朝着人的形象上升的环境气候。它像一种顺风,帆船靠了顺风才可在大海上自由行使。
第二十七章
我相信普遍精神的崇拜可激励和凝聚个别的财富,并建立惟一真正的秩序,也即生命的秩序。一棵树是合乎秩序的,尽管它的枝杈不同于它的根须。
第二十八章
明天,我们也是什么都不会说的。明天,在证人看来,我们是失败者。失败者应该缄默。像种子。

TOP书摘

黑色空中芭蕾

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宣布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由此开始了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此前吞并一部分波兰领土,感到兵力准备还不够充分,气候条件也不理想,并不急于进攻法国。法国军队也就躲在自以为是天堑的马其诺守线后面,采取守势。双方不进不退,不战不和,僵持到第二年5月,史称“可笑的战争”。
    名称虽然如此,但是对于圣埃克苏佩里的任务决不是可笑的。他由邮航班机飞行员,转为空军飞行员。作为后备役上尉军官,三十九岁,他早已超龄,不适宜驾驶军用飞机,但是他再三要求,被编入了侦察部门。德国空军虎视眈眈,法国空中侦察飞行也愈来愈危险,在短短三周内他们总共23个机组就损失了17个。
    5月17日,德国进行闪电战,机械化师长驱直入法国北部。6月17日,贝当政府向德国请求停战。22日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军队接触武器,法国五分之三领土移交给德国管理。圣埃克苏佩里复员。他说:“在希特勒统治的地方没有我的位子。”他觉得自己最好的报效祖国的方法,就是写文章获得最大量的读者,争取美国的参战。
    他取道葡萄牙在1940年的最后一天,坐船到了美国纽约。却不料看到美国人的精神状态,一如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法国,绥靖主义思想浓重,舆论也相当混乱。纽约法国社团内也分为三派:维希派、戴高乐派和中间派,关系错综复杂,内斗激烈,是法国国内政治派系斗争的延伸。圣埃克苏佩里号召法国人团结一致对抗纳粹,反而受到各方的攻击与污蔑。
    那时,他的《人的大地》(在美国书名为《风沙星辰》)与美国本土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正在美国畅销,他也成为名人。当巴黎陷落,法国投降,全世界为之震惊,认为是欧洲伦理与文明的崩溃,报上赫然大字标题:法兰西已不再存在。
    美国知识界等待法国作家挺身而出,表明自己的态度,解释法国的沦亡。但是法国作家大多数保持沉默。
    圣埃克苏佩里在纽约写文章,开讲座大声疾呼,毫无效果,过着痛苦与无奈的流亡生活。他于是身居简出,写成《空军飞行员》,1942年1月在纽约出版(美国书名为《飞往阿拉斯》),叙述他1940年5月23日在北方阿拉斯上空的一次侦察飞行,从焦虑开始,最后接受牺牲而使人物升华,让世人明白敢于接受牺牲的失败孕育着日后取得胜利的种子。
    其实这与其他多次飞行侦察一样是个送死的任务,但是圣埃克苏佩里完全以一个中学生似的天真,用诙谐的比喻来描写,更增强了悲愤与无奈的心情,这在美国非常打动人心。
    《空军飞行员》的出版引起极大反响,因为美国读者已经等待很久,法国投降还是个热门的话题。一年多内在美国影响很大,连政界权威人士也纷纷发表评论,美国报刊一致赞扬是这场战争以来的第一部大作品,是毫无意义的杰作,“在失败与流亡的阴暗岁月中一部值得骄傲的法国书”。他们看到一个深层次的法国,不同于节节败退的参谋部留给世人的印象。法国人用刺刀对抗纳粹德国的坦克,“一位战士的信条,一位行动中飞行员的历史,这本书与丘吉尔的演说,是民主国家对希特勒《我的奋斗》做出最好的回答”。
    法国人对这部书的态度颇有讽刺意味。在纽约少数“超级爱国者”认为这部书是为贝当开脱。
    圣埃克苏佩里把法语稿子寄给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社将其送到德国当局宣传科审查,海勒(Heller)中尉删去一句“希特勒发动了这场疯狂的战争”后签字同意出版。维希政府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在法国被占领区,文人则对其提出最严厉的批评。
    法国的作者却向德国当局告密,因为书中一位犹太裔上校,又名以色列,有一只犹太人的鹰钩鼻,大受圣埃克苏佩里的赞扬,是明显的反对德国纳粹当局的灭犹太政策,为国际犹太财阀政治集团招魂。
在线试读 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人。失去了人,我们的文明宣扬的博爱也失去了温暖的内容,既然大家在某个事物面前是兄弟,而不是纯粹的兄弟。分享不能保证博爱。只有在牺牲中才凝聚博爱。博爱凝聚在比自己更广大的共同献身中。但是,把这种真正存在的根源混同为一种毫无报偿的退让,我们把我们的博爱贬低为一种相互容忍。
我们已经停止奉献。我若把一切只给自己,也得不到别人的赠答———因为我不能给自己增一物———就什么也成不了。若有人要求我为某些利益去死,我会拒绝。利益莫大于人之生。什么样的爱的冲动令我不惜去死呢?人为一幢房子死。不会为一些什物和几堵墙。人为一座教堂死。不会为几块石头。人为一个民族死。不会为一群人。他若是一个大家庭的柱石,会为人的爱去死。人只会为了自己赖以为生的事物去死。
我们的词汇好像一如既往不见变化,但是我们的死已失去真正的实体,引导我们———倘若我们想达到什么结果———走向毫无出路的矛盾。我们没法不对这些争端闭目不看。
因为不懂建筑术,就没法不让这些石头散放在地上。谨小慎微地议论集体,又不敢明确我们议论的东西,因而我们的议论实际上也是空谈。集体不凝聚在某个事物上,集体这个词
是没有意义的。数量成不了本质。
若说我们的社会还有可取之处,是人在社会中还保留了些威望,这是因为真正的文明———被我们无知背叛的文明———留在我们身上的光辉没有完全泯灭,不顾我们自己还
在拯救我们。
我们自己不再懂的东西,我们的对手怎么会懂呢?他们看到我们只是一堆散放的石头。既然我们由于忘了人不再知道什么叫集体,他们就给集体找一个意义。
一部分人一下子轻松愉快地得出逻辑的极端结论。并把这些结论作为绝对的套子。石头与石头必须是同等的。每块石头都由自己支配。无政府主义没忘记人的崇拜,但是把人的崇拜一丝不苟用于个人。这种一丝不苟产生的矛盾,比我们自己的矛盾更要不得。
另一部分人把这些散放在地上的石头集合一起。他们宣扬群众的权利。这种公式难如人意。因为,个人虐待群众固然不可容忍,群众虐待个人同样不可容忍。
还有一部分人把这些没有力量的石头攫为己有,拼凑它们成一个国家。这样的国家也不会使人上进。它同样代表了乌合的一群。把集体的权力操于一人之手。是一块石头的统治,这块石头高踞于众块石头之上,还妄称自己与其他石头打成一片。这个国家明确宣扬一种集体的道德,我们至今加以拒绝。为了人而拒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由于忘了人,我们自己也在慢慢向这样的道德走去。
新宗教的信徒反对许多矿工冒生命危险去救一名埋在地下的矿工。因为那时这堆石头要受到触动。如果一名重伤员拖住了部队的行进,他们会结果他。大家庭的利益他们是用算术计算的———指挥他们行动的也将是算术。上升到一个更高境界,他们会受损失。从而憎恨一切与己不同的东西,既然在更高境界中他们支配不了什么与自己不分彼此。一切外来的习俗、民族、思想,对他们必然是一种冒犯。他们没有能力吸收。要把人的品质转化为自己的品质,适当的方法不是要他受损害,而是表明志向、确定愿景目标、创造发挥潜力的空间。转化人,不过是解放人而已。教堂可以吸收石头,石头在教堂中取得一种意义。但是一堆石头吸收不了什么,少了吸引能力,这堆石头只会重重压在他物身上。事实也是如此———但错的是谁呢?
集合的石头分量很沉,胜过散放的石头,我对此并不奇怪。
可是,最强的是我。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86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54.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