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俺爹俺娘
俺爹俺娘


俺爹俺娘

作  者:焦波  著

出 版 社:昆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800408601

所属分类: 艺术  >  美术  >  摄影    

标  签:现当代  中国  当代  现代  散文随笔  中国文学  综合  中国当代  中国近现代  作品集  文学  人像摄影  摄影作品与评论  摄影  艺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知道焦波和他爹娘的人已经不少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想和认识,作为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我们不要求所有儿女都像焦波这样认识爹娘、记述爹娘和怀念爹娘,但我们希望更多一些的儿女在百忙中,在白驹过隙般的人生旅途中,能用心的眼睛哪怕多注视父母一分钟,这对父母而言就是爱了。古语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其实示爱父母竟是如此简单。如果,有谁能像焦波这样发现父母在生活中令人忍俊不禁又令人百感交集的种种细节,那简直就是一种幸福了。   焦波用30年时问观察父母,关怀父母,书写父母,但与爹娘给予他的爱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道理适用于绝大多数父母子女关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焦波这个人心存感念,他以一个孝子心用镜头和文字留住了父母,为天下儿女做出榜样,使得中华民族崇尚孝弟的传统美德得以承传和光大,让父母儿女之爱永存世间。焦波之于父母,正如孔子所说:“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如果《俺爹俺娘》中的情愫延展至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人人之间,和谐吐会和世间博爱的愿景将为期不远矣。

TOP作者简介

山东淄博人。当过木匠、中学教师、校长。1985年至1993年任《淄博日报》摄影部主任。1994年至2000年任《人民日报 海外版》摄影记者。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近百次获得国际、国家、省级摄影比赛奖、新闻奖。编辑出版过《中国百姓故事》、《外国人在中国》等大型画册。
  1998年8月,组照《俺爹俺娘》获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大奖。
  1998年12月1日,摄影展《俺爹俺娘》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媒体评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唯一让人落泪的影展”。全国各地争相邀请巡展,观众达百万人次。被教育专家称为“一百年都不过时的思想教育教材”。
  北京大学向全国大学生发出题为 “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倡议书。一些省市的中小学教材中选用《俺爹俺娘》一书中的图片、文字作品。

TOP目录

作者感言

自序
多想再给你们照相啊,俺爹俺娘(自序)
俺爹
爹的家谱
拉大锯
改大门盖新房
行人头
四根香蕉
爹的“之乎者也”
爹论家国大事精言妙语
较真
打官司
俺娘
送行
娘的小脚
哪个女人不死三五个孩子
灶王
擦鱼锅
大包子
娘的“冰箱”
绞脸与剪发
抱窝
俺爹和俺娘
娘和爹,爹和娘
大院子与大箢子
上泰山
寿坟寿衣打狗棍
爹娘剪彩
娘不走,还要我给她照相呢
过年
白金婚
大生日
俺家
爹娘打我
爹娘的傻瓜儿子
割断绊脚线
隔代情
娘的寿诞
粮食
驴驮子上的故事
外甥女桂花
五婶娘
姊弟情
俺爹俺娘俺家乡
天津湾的水
“破提篮”里出学子
“西方大路”与“东方大路”
窑货岭
花盆灯
八月十五闹元宵
铡草 捣药 踩箱罗
俺爹俺娘像太阳
爹娘和太阳的故事
俺爹走了
娘,儿做好了准备为您送行
俺娘也走了
用镜头留住爹娘
没了啥,也别没了牵挂(自跋)

TOP书摘

书摘
  爹在世的时候,我称他为活家谱。
  上至十祖八世,下至三辈五代,我们家族里的事情,爹理得清清楚楚。
  太爷爷的上几辈兄弟几个,每个人叫什么名字,活了多大岁数,妻室姓氏,生有几男几女,各叫什么名字,包括谁无嗣,谁续弦,爹都说得明明白白。
  我们村焦姓是大户。我的家族原有一本家谱,爹说他曾看过好几遍。这本家谱在“文革”中被焚毁,从此纸上的东西变为老人口中的言传。爹从小喜欢别人讲这个,喜欢记这个。看了,听了,记下了,又喜欢讲给别人听。就这样“学而时习之”,爹把家谱记得非常完整。
  我不太理会这个,所以从小听爹不知讲了多少遍的东西一点都没记住。
  “唉,”爹叹一口气,“光给你们讲不行啊,你们记不住,咋能传给下一辈呢?”爹对“家族史”的后继是否有人的问题开始担忧了。
  “趁我还不糊涂,是不是得给后辈留下一本家谱了。”有一次,爹征求我意见。
  “你愿意干这事你就干吧。”我有些不以为然。
  爹说这话的时间是1992年初。当我一个月后再回去探望爹娘时,爹看见我,第一件事就是从柜子里拿出(准确地应该说是“捧出”)一本用黄色的纸粗装的一本“书”,封面是歪歪扭扭的四个字“焦氏家谱”。当这本家谱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爹的两眼直盯盯地看着我,似乎在看我的反应,看得出,他的眼神里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顺手翻了几页,顺口说了一句:“挺好!”便又放到了爹的手里。对于我的反应,爹显然有些失望,但没完全失去兴致。他告诉我为修这本家谱,他请了写毛笔字最好的堂孙焦裕国代笔,人家忙活了十几天都没在咱家吃一顿饭;又说,远在60里外住的本家听说修家谱,特地选了三辈人代表来看望他。人家还带来了一条烟,一瓶酒,那可是一块五毛钱一盒的好烟,两块八一瓶的好酒。人家图什么,就图家谱修成以后,复印一下,送给人家一本就成。
  爹说完了这些话后又看看我。
  爹的这番话打动了我,我整天在外为报纸采访,拍照,写稿,目的是为了发表出来得到社会认可。爹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见诸于纸上的“作品”,他也是希望得到认可,传播后世啊。
  我把家谱带到城里,复印了十几份,给爹带回去。爹很高兴,他列了一个名单,让外甥女桂花代表他一家一家地送。爹把原底本留在了家里,让娘用一块家织的蓝印花布包了起来,压在老柜子里面的最底层。
  一晃10年过去了。
  2002年12月,爹去世了。桂花从柜子底翻出这本家谱,交给我说:“二舅,把俺姥爷留下的这个‘宝贝’给你吧,这是他生前多次交代的。”
  我拿着(准确地说应该是“捧着”)凝结了爹的一生心血的“著作”,心潮难平。
  我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爹修的家谱。这本家谱,编写得极为认真:有序言,有注释,书写得也极为工整。用我们编辑的眼光来看,“书”做得很到位。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谱序竟是爹写的(准确地说,是爹口述本意,堂孙焦裕国执笔整理的)。文后工工整整地落着爹的名字:文崇。谱序写得结构严谨,古文语言运用得当,读起来十分流畅。也算是爹的作品吧,全文抄录如下:
  族之有谱,所以详世序明支派也。吾族自明朝由冀州枣强迁居以来,计今约五百有余岁矣。其间经历史转折,沧桑之变,不无迁徙流亡,过嗣分居。前因无谱可考,以致世序不明,亲疏难辨,族众鉴此而兴叹,于一九四九年爰议修谱。遍诣章丘、莱芜、临朐、沂源,联合吾同姓亲族,究本追源,历经年余,谱整告善,按地区支系编册合集,付梓六部,各地分存保管,何其幸哉!所憾吾村存谱因动乱而失焉,至今杳无音迹,亦与无谱有何异耶!然前固无谱而兴叹,今为失谱而所感,是此再修家谱以补失欠。本欲照原谱重整,但无本参考,而且吾人能力有限,是以此谱仅自十四世。
  永常祖始,详载本支系,同将十至十六世吾村祖先及传世文字,著于篇首,供传继参考,世序相续不紊,以利吾族兴旺发展。是为志。
  公历一九九二年壬申,修谱人:文崇(二十一世)
  爹不但修了家谱,还用文字记录下了他的爷爷的儿子们(我爷爷和他的兄弟)的生活故事。故事还蛮生动。这里,我整理一段给读者欣赏,故事的意思没变,只是由爹的口气变成了我的口气来讲:
  我的太爷爷(爹的爷爷)叫焦纯名,与太奶奶赵氏没生女儿,只生了5个儿子。叫算命先生给孩子们起名字,先生琢磨了半晌,对太爷爷说:“若让你纯名在后世有名,必占‘五行’,那就让五个孩子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带‘金木水火土’5个偏旁部首吧。”
  于是,爷爷的五个兄弟便以长次为序分别取名为焦心铨、焦心标、焦心温、焦心炎、焦心培。
  太爷爷兄弟五个,他是老三,惟有他学了木工,所以成了我家第一代木匠。木匠,在农村是“百匠之首”,是吃得开的人。他的大儿子焦心铨(我爷爷)出生时家境还好些,还读了两年书,以后4个儿子相继出世,家里增添了4张吃饭的嘴,家境便一年不如一年,爷爷的4个弟弟一天学校门都没进。所以爷爷常说,比起他4个弟弟来,他占了肚子里多两打字的便宜。
  其实,比起他的4个弟弟来,爷爷还占了一个便宜,那就是完完整整地从太爷爷那里继承下来木匠手艺。其他几个弟弟都不上心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只学会拉个大锯。木匠业内有句行话:“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锯只需一早晨。”大锯一早晨就能学会,可见达到“三年学徒五年匠”的功夫,他们还相差得很远。太爷爷过世得早,4个弟弟都不大,就仗着是老大,就仗着读了两年书,就仗着比其他兄弟多买了几亩地,不但吃了上顿还能有下顿,而且手中还不断有几个铜子儿,爷爷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兄长”、“家长”两副重担。
  爷爷找过两个媳妇,第一个张氏结婚一年后,因为生孩子难产,大人孩子都没命了。爷爷和第二个媳妇翟氏(即我奶奶)结婚后,借了几吊钱,办了一个木匠铺子,来做打棺材的生意,因为这种活不需要太精的手艺,几个弟弟都能跟着干,爷爷省却了许多不放心。在工钱分配上,爷爷按出力大小发放,五弟年幼,调皮又贪玩,心思不在木匠活上,爷爷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他:“心培呀,你要自立呀,大哥也会老的,你这样下去,我不放心呀。”
  然而,五弟还是不争气,得到的工钱最少。但当他真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爷爷便沉不住气了,他当着其他兄弟的面“宣布”:“五弟有难,这个月我多给他俩钱,你们也别眼红。”几个弟弟想不通,爷爷又说:“咱们是一母同胞,你们是我的弟弟,他是你们的弟弟。只要我锅里有的,弟兄们碗里也会有,不为了弟兄们,我开这个木匠铺子干啥?”
  几句话说得弟弟们都不吱声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大哥办起这个木匠铺子实际上就是给全家支起了一口锅,一口天天都冒热气的锅。
  就在爷爷的木匠铺子办得最红火的时候,太奶奶死了。爷爷操持着把丧事办得排排场场,放鞭放炮,七天大殡,席棚从位于村中心的家一直扎到北门外。在送葬的路上,爷爷打头,4个弟弟依次排后,三步一作揖,五步一磕头。爷爷一边哭一边喊:“娘呀,我要让您放心,您的大儿子能把几个弟弟带好,能把这个家养好啊。”
  然而,好景不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天下闹饥荒,死的人倒不少,但家家置不起棺木,草席一卷埋了就拉倒了。爷爷的木匠铺子再也办不下去了。没有了糊口的钱,几个弟弟也都不听爷爷的管教了,都要出去逃荒。爷爷嘴上不说,心里却非常难受。他跑到太奶奶的坟上跪了半天,喃喃地说:“娘,儿子无能,看顾不好几个弟弟,我对不起您和爹呀,对不住呀!”
  几天后,爷爷的4个弟弟三个下了关东,一个去了江苏。每个弟弟走,爷爷都给他们凑足盘缠。爷爷对4个弟弟说:“哥哥对不住你们,把咱家的饭锅砸了。我们五兄弟要在一起才能有造化,如今分开了,造化也就没了。我当大哥的最后再立一个规矩:无论到了天南海北,咱们的儿子们的名字都要带一个山字,希望孩子们都能像山一样独立地站在地上。”4个弟弟离家的时候,爷爷都用大青驴把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解放后,爷爷的4个弟弟都回到了家乡,还真的带回了名字带山的8个后辈兄弟,连同我爹共9个。他们是爷爷的儿子焦文崇(我爹),爷爷二弟的儿子焦文峰,三弟的儿子焦文岚、焦文岩,四弟的儿子焦文峻、焦文岱(后改名焦文枫)、焦文岳,五弟的儿子焦文嵩、焦文岐。尽管有了这么多的“山”,但爷爷的4个弟弟晚境都不太好,活的年纪也都不太大最长的四弟也只有69岁。我爷爷活的年纪最长,76岁那年安卧在自己的堂屋里。临终前,他说:“俺兄弟中,我又是长兄,活得又最长,也算是‘金命’了,值了。”
  读了我爹的作品,亲爱的读者,您大概了解我爹的家世了吧!真的,从爹的“作品”里我才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我的根,我的家史,了解了我的前辈人。并且,从爹修的家谱里,从爷爷和爹两代人身上,看到了我们家族里优良的传统品德,意识到肩上承载的辈分和品德承上启下的责任。
  只有在这时,我才意识到爹修家谱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P22-26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2

版  次:2007年1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