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话语攻心术: 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话语攻心术: 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话语攻心术: 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作  者:成杰

出 版 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11320483

所属分类: 生活  >  成功/励志  >  口才/演讲/辩论    

标  签:成功/励志  口才/演讲/辩论  说服力/说话技巧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目录

自我主宰篇

饭能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 002
对话与聊天不是一回事 // 002
你会“说话”吗 // 003
“对不起”不能乱说 // 005
“你错了”不能轻易出口 // 007
别给诉苦的女人出主意 // 009
他人的隐私不宜开玩笑 // 011
不戳别人的痛处 // 012
永远不要贬低对方的服饰 // 014
乱说话后果严重 // 015
无聊对话,你还在说吗 // 017

话不在多,有力量者“王”// 019
情况越紧急越不能乱说话 // 019
名字,穿透人心的魔咒 // 021
意料之外的赞美 // 023
借别人的话来抬轿子 // 024
说话要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 025
让他说出不愿说的话 // 027
“请你帮我……” // 028
将“附和”坚持到底 // 030
重复对方的话语 // 032
“是啊”,像魔法一样神奇的万能用语 // 033

有目的性对话,莫被牵着鼻子走 // 035
投其所好,摆明立场 // 035
巧用问句,占据主动 // 037
你急?我不急 // 039
该说“不”的时候别犹豫 // 041
不要被对方的“咄咄逼人”唬住 // 043
让对方的子弹转个弯 // 045
你跑题了吗 // 047
找对话题,驱走陌生感 // 048

 人际篇

打开局面,良性互动很重要 // 052
抓住第一个五分钟 // 052
你会提问吗 // 054
比喻,让对话更为融洽 // 056
关心对方所关心的 // 058
对方讲话时莫插嘴 // 060
打开对方的话匣子 // 062
和第七个人成为朋友 // 064
人人都爱面子  //  066
没话就要找话说 // 068

攻心为上,了解他的小心思 // 070
有些隐私可以透露 // 070
友善是相知的开始 // 071
“附和”策略,攻破心防 // 073  
你听过“缺点推销术”吗 // 075
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里 // 077
谁看到了“五爪金龙” // 079
喜欢一定要说出来 // 081
表示关心不落人后 // 083
耳朵和嘴巴的PK // 085

巧对人际危机,破冰要趁早 // 088
想化敌为友,多说“我们” // 088
引起对方的共鸣 // 089
有些成见可以被动摇 // 092
没说破就不算成见 // 093
幽默,化解不满的金钥匙 // 095
瞬间沉默,化解僵局的诀窍 // 096
怎样跟冷漠的人相处 // 097
不说对方不想说的话 // 099
谦卑,为你的人际加分 // 100

 职场篇 

逢场巧应对,攻破老板的心理防线 // 104
抓住跟老板对话的机会 // 104
职场中,做个敢于出声的下属 // 106
我能求你一件事吗 // 108
少说主张,多谈办法 // 110
不要回避自己的劣势 // 112
跟领导汇报工作,要说到点子上 // 114
不争小利、指出难度 // 116
得罪了上司,赶紧“亡羊补牢” // 118
给领导提意见,一定要委婉 // 121

聪明不过头,消除同事的心理顾虑 // 123
跟同事在一起要会说话 // 123
嘴巴笑了,耳朵才会张开 // 125
与同事发生争执后的处理方法 // 126
在职场中,要学会善意的谎言 // 128
得意莫忘形 // 130
不作无意义的争论 // 132
同事间争功,如何应对 // 134
流言飞语,不怕不怕 // 136
开黑色玩笑,还是算了 // 138

识破下属的心,做会说话的领导 // 140
缺乏对话技巧,做不了大领导 // 140
言辞有度者,方能成大事 // 141
有些“小节”应该“拘”// 143
指桑骂槐,迂回制胜 // 144
批评下属必须“看人下菜碟”// 146
最坏的情况会怎样 // 148
确定下属是否真的“明白了”// 149
没人喜欢小肚鸡肠的上司 // 150
遭遇怪脾气下属,要因势利导 // 152
让下属“心悦诚服”// 153

攻克客户的心理堡垒,订单手到擒来 // 156
激发客户的恐惧心理 // 156
这件事跟你有关 // 157
主动帮顾客作比较 // 159
拿出足够的耐心来 // 161
是朋友才好谈生意 // 163
四张门票可以换到什么 // 165  

 家庭篇

我知女人心,爱她就要迎合她 // 168
面对心仪的她,千万别说“丑”// 168
如何取悦有主见的女性 // 169
给她出一个选择题 // 171
不遗余力地赞美她 // 172
爱她在心就开口 // 173
跟名人学习示爱技巧 // 175 
毫无根据的猜疑要不得 // 178

善解男人意,让他甘心受缚 // 181
如何跟陌生男人搭讪 // 181
把话说进男人的心窝里 // 183
追爱必需的小“诡计” // 184
男人也有脆弱的时候 // 186
让他有“大男人”的感觉 // 188 
男人喜欢被“顺着毛摸”// 190
该撒娇时绝不犹豫 // 192
摸透爱人的心理,什么都好说 // 193 
想让婚姻保鲜,有话就说出来 // 195

教育不落伍,做孩子的知心人 // 198
孩子不喜欢太苛刻的父母 // 198
不当的夸奖会害了孩子 // 199
跟孩子平等对话 // 201
不要对孩子粗暴、专制 // 203 
孩子“出格”了,该纠正吗 // 205
别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说“离婚”// 207
每个孩子都愿意听故事 // 209

自我主宰篇

 

 

 

TOP书摘


饭能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对话与聊天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都以为,对话就是聊天,聊天就是对话,觉得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话不等于聊天
就我们每个人来说,几乎没有一天不跟他人说话。由于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行为,所以,在大多数人心里,就产生了“没有必要刻意去学对话技巧”,或者“哪有不会说话的人”之类的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议论,并且习以为常,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一下这个最基本的常识。
以游泳为例,“我会游泳”和“用优美的姿势能游出多少米”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游泳真正的价值就在于速度与美感。和游泳的道理一样,在对话的过程中,“只懂得聊天”和“技巧性的对话”的含义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单纯聊天式的对话与专业技巧式的对话是不一样的。
说话口若悬河就能成为顾问吗?会聊天就能成为优秀的营销人员吗?答案是不能,而且绝对不可能。聊天充其量只能算最基础的对话,只有那些技巧性的对话,才能辅助说话人实现对话的目的,才能称为“对话艺术”。
要重视每一次对话
克莱曼,美国贝尔研究所工作的研究员,曾对3132名商务人士(来自技术类、业务类、管理类)进行过一项调查。首先,他统计了调查对象在上班时用来对话的时间,得到的答案是几乎20%的时间都用来和别人对话。然而,实际上的百分比远不止这些,人们应该有35%的时间是在面对面的交谈之中度过。
而且,如果将发送电子邮件和打电话等这样的对话交流也包含进去的话,那么,所占时间比例能达到56%。这就意味着,人们大部分工作的开展、进行都离不开对话,一个人对话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工作成绩。
当然,这一理论在生活中同样适用。因此,对话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每一次对话都不能等闲视之。只有那些掌握了对话技巧的人,只有那些拥有话语权的人,才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提高幸福的指数。

 


你会“说话”吗


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开口回答:“我当然会说话!”真的会说话吗?并非如此吧?

虽然会说话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说得好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讨厌跟一些人交谈,觉得他们的话题永远围绕在不太恰当的地方。其实,这就是不会讲话造成的。一个人想要征服谈话的对象,或者得到身边人的肯定,那他应尽可能地避讳谈论两类事情:自己和金钱。
如果谈话主题永远围绕着“自己”的话,那会给人太过主观自我的感觉,周围人听在耳朵里,也会认为讲话者在出风头,炫耀自己。用心观察一下周围,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将话题固定在“我”身上,他们心里、嘴上关注的只有自己。试问,谁会乐于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吗?
大部分人都有倾诉欲,喜欢告诉别人自己如何如何,尤其是女性朋友。曾经听到两个女孩子的对话:
“我上周刚刚去新光天地购物。”
“我最讨厌这种口味的饼干了。”
“我很喜欢卡姿兰新出的那款彩妆。”
“我一点也不喜欢新买的那件外套。”
她们两个人说得热闹,表面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要是将这些话一条一条记录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十分荒谬。尽管是一对一答,可上下句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
这两个女孩并不是在谈话,而是在各自讲各自的东西,至于对面那个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听众。很明显,对面的那个听众也仅仅是把她当做自己的听众。
因为彼此都需要听众,都需要倾诉对象,所以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就产生了。一旦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友谊也会随之消失。
不是这样吗?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总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谁也不希望将世界的主角让给他人来做。然而,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进而喜欢,至少,我们该明白不能总是跟别人抢戏。假如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定位为谈话的主角,那无异于戏霸。
由此可见,要想做一个会说话的人,不能光想着向别人倾诉,还要顾及对方的倾诉欲,让对方也有戏唱。
再就是谈钱。虽然俗话说“谈钱伤感情”,但有些人还是有关心物价的喜好。
“你这条裤子多少钱?”
“这顿饭得花几百?”
“你们上次去海南玩一共花了多少钱?”
“好啦好啦,不要再问了,烦不烦啊。”如果一直被人追着问与“钱”有关的问题,恐怕谁都会厌烦到底吧?又不是菜市场,不要总是摆出一副讨价还价的样子。而且,口口声声离不开钱的人往往会让人害怕,害怕他事事以钱为尊,甚至为钱抛弃可贵的情谊。
说了这么多,你再回头认真想想自己是如何说话的,你还敢斩钉截铁地说“我会说话”吗?

 


“对不起”不能乱说


很多人都把“对不起”当成口头禅,常常事情还没弄清楚,只要有人指责自己或被当做嫌疑人,就先道歉,还以为这是礼貌,殊不知,这无异于承认自己犯错。

在一次竞选中,某个地区的选民分为两派,为了帮自己的拥护者争取到更多的选票,双方的助选员都不惜采用一些卑劣的手段。
甲方的竞选演说又开始了,乙方的助选员突然在会场看到一名前几天承诺要投他们一票的选民,那人正站在那里认真地听演说。于是,他气势汹汹地过去质问:“你是否忘了自己的诺言?”
看了他一眼,那人说:“你看我像那种人吗?假如你认为我像,那就当我们不认识好了,我不会再替你们出力了。”
听到这句不软不硬的话,质问者立马失去了攻击的目标,也没理由兴师问罪了。最后,他只得笑着说:“我只不过问问罢了,千万不要当真啊!”

这个被质问者的回答可说是天衣无缝,第一,他没有承认,更没有道歉;第二,他反问对方是否不重视他的选票。其实,“对不起”三个字很关键,如果被质问者习惯地说出来,那他肯定会被对方抓住不放,而且一辈子无法翻身。
遇到这类事情,一般人可能会说:“是又怎样?”事实上,这种回答是问话者最无法忍受的,说不定会引起一场肉搏。当然,也可以直接反驳,如:“没有啊!真的,请相信我,我不是那种没有诚信的人。你一定别误会,不要听别人瞎说。”这种睁眼说瞎话的辩解,同样无济于事。
有的人觉得,假如自己开始时没有坚定反驳对方的质疑,就会处于下风,可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其实不然,当你表面上承认或赞同对方的说法,并用反讽和质问的语气讲出来时,虽然看起来好像附和,但由于对方不清楚你的真实意图,反而能起到质疑和否认对方指控的效果。
在法国,人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对不起”,但最不敢乱说的也是这三个字。
比如一个人在路上行走,不小心踩到路人的脚,或者在餐厅碰倒侍者的托盘,人们都会说“对不起”。这句话就像日本的鞠躬礼和“请多关照”,非常普通。
但是,假如遇到比较严肃的问题,人们就会变得相当谨慎,绝不轻易说“对不起”,并且立场很坚定。
像一位先生上街买酒,在回家的路上不巧被一位迎面而来的路人撞了一下,酒瓶掉在地上摔碎了。如果是在其他国家,这根本只是一件小事,各负一半责任就可以了;但在法国,那位先生会立刻说:“你走路怎么如此不小心,把我的酒撞翻了。”将责任全部推给对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路人习惯性地说了“对不起”,那他就应该负责赔偿,因为一句“对不起”就表明他担起了责任。因此,法国人一般不会轻易向人道歉。
不仅在欧洲,就算在东方,很多人也把道歉看得非常重要。有一位负责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官说:“那些肇事的司机大多数都很倔犟,就算把小孩撞伤了,不管对方父母说话多难听,他们也不说一句道歉的话,只是低声下气地劝对方和解。”
据知情人透露,有些交通事故的错误不完全在司机,因为常有一些小孩突然横穿马路,这些根本是无法预期的,就算再优秀再谨慎的司机,也有可能遇到这种倒霉事。在事故发生后,由于主管人员还没有实地调查,事故原因也不确定,所以“对不起”不能随便出口。
事故责任明确之前,司机通常只说:“事情发生得真是太突然了,尽管我已经尽量刹车,但是结果……”或者,“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谁是谁非还有待调查,然而单就这件意外来说,我也感到遗憾。”

 


“你错了”不能轻易出口


在犯了错误后,人们并不是意识不到自己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愿意承认罢了。所以,当你直接对某人说“你错了”的时候,十有八九会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具有逻辑性思考能力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存在武断、固执、忌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人们一般不会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者做错事,不可能没有原因,所以就算明知自己错了,对方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自己错得情有可原。

在《下决心的过程》中,罗宾森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时,我们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假如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我们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自己的想法。很明显,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我的”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却是为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管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具备的力量都一样。我们不仅讨厌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不喜欢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一贯相信的事,而一旦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有一位女士,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她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等账单送来后,她大吃一惊,发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做客,聊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你让人家占了大便宜。”
这位女士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她辩解道:“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谁也不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她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承认自己错了都是情绪作用,跟事情本身几乎没有关系。当犯错之后,我们也许会对自己承认。假如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态度友好,我们也可能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为荣。但是,要是对方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那我们是绝不会同意的。
既然我们自己有这种想法,那么就可以理解别人也跟我们一样,因此,最好不要将所谓“正确”硬塞给对方。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投诉时,总是冷酷无情,绝不肯承认是自己这一方的错误,并老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结果,他经常陷于争吵和官司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越来越差。
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客户抱怨的态度,有顾客投诉时,他会先说:“我们的确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哪里做得不合理,请你一定告诉我。”没想到,顾客很快就解除了武装,由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后来,这位代理商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我们说“你错了”的时候,对方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有错时,就不会有这样的麻烦了。这样做,不仅能避免所有的争执,还能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宏大度,承认他也有一些错。
在一次宴会中,古埃及阿克图国王曾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不要对别人的错误太敏感,不要执著于自己所谓的正确,更不要随便刺激任何人,这样你的对话就会轻松很多。假如你想使别人同意你,那就别说“你错了”。

 


别给诉苦的女人出主意


如果有一个女人对你哭泣,对你诉苦,你会怎么办?当然是为她递上纸巾,给她提个建议了。纸巾可以给,但你一定要管牢自己的嘴巴,因为主意是不能乱出的。

同样是诉苦,女人和男人有很大的不同。当一个女人找人倾诉时,她的目的是寻求理解;而当一个男人找人倾诉时,他的目的是寻求解决。按理说,知道了区别,就应该能从容应对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特别是控制不住自己嘴巴的人,每当面对喋喋不休的诉苦女人时,她们总是不明就里地胡乱出主意:“跟他分手算了”“必须让他道歉”“居然犯这样的错误,坚决不能容忍”……
如果对方跟你是多年的闺中好友,不管你支什么样的招,好主意还是坏主意,她都不会太在意,更不会往心里去。可如果仅仅是公司里平日没有多少交情的同事,那问题可就复杂了。找不到其他诉苦对象时,她觉得你是可以交心的良朋密友;等情绪过去后,滋味就跟之前不一样了。
在办公室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那个小王啊,真是居心不良,上次居然劝我跟老公离婚!”
“就是就是,上次我跟男朋友吵架,信任她才告诉她的,结果她却劝我趁早分手。”
“她对我不一样。我跟她讲我老公跟前任女友又腻上了,她劝我能忍就忍吧,还说如果真离了婚,以我的条件再也找不到比现在老公更好的男人了!”
“真是乱出主意!”
“这个人太自以为是了!”
这几个女人个个都觉得自己碰上了不良同事,倒霉透顶!实际上,真正倒霉的是那个“小王”,费力不讨好。怪只怪,尽管都是女人,但她却没有搞清楚女人的真正需求,大脑里都在想些什么。
其实,女人向身边人倾诉,并不是抱着得到建议的目的去的,而是希望获得对方的支持。这跟写一篇议论文差不多,总要四处搜罗佐证材料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
女人会向你诉苦,并不是觉得你更有智力,也不需要你指点迷津,事实上,大多数女人都认为这世上几乎没人能赶超过她自己的智力。女人会向你诉苦,不过是想让你成为她的同盟,是的,她需要的仅仅是同盟,而不是老师。
下次再有女人向你诉苦时,一定不要搞混人家诉苦的含义。这个时候,只管锁眉点头表示支持就好,适时递过一条毛巾或餐巾纸,至于多余的话,还是不要讲了。只要你讲了,无论对错,最后都是错。

 


他人的隐私不宜开玩笑


玩笑是对话过程中的调味品,适当地开个玩笑,除了能调节气氛、减轻疲劳之外,还有助于缩短与朋友、同事之间的距离。但是,并不是什么事都能拿来开玩笑的,比如他人的隐私。

会开恰当的玩笑是说话高手的专长,一句得体的玩笑话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积怨,还可以委婉地批评对方的无礼、拒绝某人的要求。但是,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好尺度和分寸,特别不要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否则会过犹不及。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私,而且也不愿意被人拿来消遣。如果有人喜欢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那他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刚结婚2个月,强尼就生了一个小孩,亲朋好友都赶来祝贺。强尼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戴维也来了,并且带来了一份礼物——纸和铅笔。谢过了戴维,强尼不解地问:“亲爱的戴维先生,给这么小的孩子赠送纸和笔,是不是太早了?”
“不,”戴维说,“您的小孩太性急。本该9个月后才出生,可他偏偏2个月就急着出世了。再过5个月,他肯定会去上学,所以我才给先准备好纸和笔。”
戴维的话刚说完,大家哄然而笑,强尼夫妇和他们的家人都陷入了尴尬,聚会最后不欢而散。

调侃他人的隐私是不礼貌的,上例中戴维明显道出了强尼妻子未婚先孕的隐私,而且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样肯定会让这对夫妻感到无地自容。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调侃的时候,说话者无意间说出了他人的隐私,结果却造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局面。这时,听话者会认为说话者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从此对说话者恨之入骨。如果听话者做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而你却在无意中知道了,对方必然认为你会对他不利。要是你与对方比较熟悉,千万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只能是越抹越黑。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毫不知情,摆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就会因为感到难堪而愤怒。因此,说话高手在与人交往对话中,假如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都会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以免令对方当众出丑。如果有讲出来的必要,会说话的人也会用委婉的话暗示对方,告诉他自己已经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迫于压力不得不改正。
“点到即止”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可以在顾全双方颜面的同时,实现说话者的目的。当面揭短最要不得,让对方出了丑,他怎么可能善罢甘休,要么恼羞成怒,要么干脆耍赖,都是很难收拾的局面。至于那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小错,还是以装聋作哑为好,因为根本没有追究的必要。

 


不戳别人的痛处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我们的目的何在,都没有必要当众揭人疮疤。不戳别人的痛处,不仅是说话待人的基本礼仪,更是左右逢源的关键所在。

有修养的人,就算在盛怒之下,也不会轻易扩散愤怒的波纹;而涵养不够的人,被激怒之后,通常都会面露凶相、口出恶言,甚至随手拿起一样东西往地上摔。在暴跳如雷的时候,某些人还会口不择言,用侮辱性的语言揭开别人最敏感的疮疤。其实,这种行为是相当不理智的。
当自己的疮疤被别人解开后,修养好的人尽管不至于当场发作,与说话者破口对骂,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无法平复。假如这个人不幸是说话者的上司或客户的话,那他肯定会变成被“封杀”的对象。
在公司里,“封杀”就代表着调职、冷冻、开除。假如你是公司负责人,“封杀”就意味着对方拒绝继续跟你合作,或者“冻结彼此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一个关于“逆鳞”的传说。相传,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一处的鳞片是逆向生长的,万一谁不小心碰触到这些逆鳞,必定会被暴怒的龙吞食。至于龙身上的其他部位,不管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太大关系,只有这几片逆鳞,无论如何也不可以触碰,就算轻轻摸一下也犯了大忌。因此,就算面对富有智慧和气度的蛟龙,也不能掉以轻心。
龙身上的逆鳞是有形的,而人身上的逆鳞是无形的。每个人的身上也都存在几片这样的“逆鳞”,即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只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痛处”,我们才能保持对话的和谐。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每个人都不愿意别人指出自己的失误。而有些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借助宣扬别人的错误来彰显自己的聪明,而这恰恰犯了别人的大忌。所以说,有意无意地当面说出别人的错误,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谁都免不了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隐私,在之前的工作或生活历程中,他可能犯下过什么错误,甚至做过不太光彩的事情。假如你知道内情,在你的下属、同事或朋友犯错误或和你有不同意见时,被出言顶撞的你将会怎么办呢?是揭对方的疮疤,还是就事论事?
还有一些人,尽管他们不会把别人的隐私抖出来,但经常把它当作筹码来压制他人。比如,在盛怒的时候威胁说:“你少跟我斗,你过去的黑资料还在我手里呢!”那个可怜的人也的确有污点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他只好忍气吞声,尽管他心里对此非常气愤。当这种心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互相戳对方痛处的情况。彼此都把对方的疮疤解开了,最后往往两败俱伤,不过给别人提供了笑柄而已。

 


永远不要贬低对方的服饰


在对话的过程中,永远不要贬低对方的服饰。一句“这件衣服跟你不太搭”所起到的作用,跟对相貌平平的女人说出“丑”字是一样的。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跟一位陌生女性初次见面时,要是夸赞她身上的服装饰物,那她会很快对你绽露出真诚甜美的笑容,之后的对话、沟通也会融洽很多。一位女性专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但凡女人愿意穿戴出来的衣服饰品,无一不是经过她精挑细选过的。”
不仅仅是女性,大多数男性也对这方面很关注,如果你认同了他的品位,他会觉得你认同了他这个人。一般来说,贬低某个人的衣服鞋帽整套行头,无疑将其之前所有的工作全盘否定了。没有人喜欢被否定,特别是女人。假如你无法肯定一个人的穿着品位,那至少不要随便否定。你否定了对方,人家就会在心里讨厌你,不愿意跟你讲话。这样,你想办的事自然也不会办成。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了,让陌生人的心理防线迅速软化的最佳药剂就是,肯定的赞美,特别是表面的小细节。
初次跟一位年轻的女士见面,不妨对她说:“你这件新上衣看上去不错,款式跟你的身材很相配!”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在瞬间打开她原本紧闭的心门,从这一刻开始,你将被她当做自己人、引为知己。
从另一方面来说,把衣服、首饰做引子,每个女人都能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男性也是,一涉及品位、内涵的话题,他们总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只要你能打开一个人的话匣子,那么你的对话目的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既然有本事让对方开口跟你说话,那你一定也有本事让对方喜欢上你,对你说的事情感兴趣。
如果下次,你又感到疑惑:对面那个女人冷若冰霜,或者对面那位男士倨傲难当,我要如何开始对话呢?很简单,跟对方聊聊衣服、聊聊穿衣品位位吧。或许,你的赞美并没有使她脸上的表情立刻出现大规模的变化,但请相信,你的话已经敲到了她的心上。
不管是跟谁对话,千万不要贬低对方的服饰,因为服饰代表着人家的品位,你都不认同人家的品位了,他是不可能愿意跟你聊下去的。

 


乱说话后果严重


乱说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大不了就是让人家觉得自己说话欠考虑,为人有些粗枝大叶,或者给对方留下不太好的印象,觉得自己不够稳重之类的。真的这么有简单吗?绝对没有,因为乱说话有时还可能会害死人。

1972年2月16日,日本爱知县曾发生过一起凶杀案,一位文质彬彬的教师居然将自己的岳母和妻子杀害。这一不幸事件的起因便是那位岳母大人的难听话。
这一天,那位岳母对女婿说:“你这个地地道道的蠢货,不但养不活妻儿,竟然还四处借贷,我女儿嫁给你这种人,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哪天请个中介把房子卖掉,然后你就滚回老家去打光棍吧!”
长年以来,这位教师一直受岳母的训斥,妻子平时也没少给他白眼。几天前,他从旁人那里听说自己的妻子在外面和人鬼混,所以心情非常烦躁。此时,他心里的火气被岳母的一番牢骚点燃了,一怒之下便萌生出杀机。
如果对方的不满情感被挑起,时间一到就会如同山洪一般暴发,要是你还进行反击的话,这种不满情绪就会像烈焰一样腾空而上。一般情况下,理智者通常会采取一些方式来压抑自己的怒气,如保持沉默、转移注意力、借酒浇愁、找知己倾诉等。假如对方是个缺乏自制力的人,那他很容易走向极端,做出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
一旦这种言语造成的伤害太深,或者被伤害者不能保持头脑清醒,那就不仅仅是喝酒咒骂的事情了,可能会酿成悲剧。换句话说,当对方不满的情感酝酿到极限,又无法及时得到缓解时,他必然会以攻击的方式来发泄,这股凝聚的怨气所产生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这也是那位老师为什么会杀人的主要原因。
说话高手能自如地掌握对话的尺度,有些演说家和谈判专家以及优秀的外交家也能熟练拿捏语言的分寸,就算已经不小心激怒对手,还能将话锋一转,以嫁祸他人或用幽默等方式消除对方的愤怒,平息对方一触即发的怒火,不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不妨想一想,也许哪一天你会站在和对方相同的立场,也要接受别人措辞激烈的指责,那时你将作何感受呢?
一般来说,语言越暧昧不清就越使人糊涂,假如对方是气量狭窄之人,或者恰好做过什么亏心事,刚好被你无意说中,他必然会耿耿于怀,一直琢磨你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如果是要故意让听话者生气或高兴,以便更有效地操纵对方的感情和思维,那这种说话方式就容易发挥作用;只是言辞不宜过于激烈,不然会适得其反。

 


无聊对话,你还在说吗


对话跟学术论文有着明显的区别,不管如何堆砌“好事”和“正确的事”都没意义,相比之下更关键的是“令人感到开心的事”。只有听话者开心了,你的话才不算无聊。

那么,令人开心的对话主要指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不让对方感到无聊的话题”。有点迷糊了,我们怎么知道对方是否会感到无聊呢?
看穿对方感到无聊的暗示
我们通常很难判断自己的谈话对对方来说是不是无聊。因此,能否看穿对方发出的感到无聊的暗示很重要。
暗示一:如果感到谈话无聊,对方就会渐渐地不再给予附和。尽管有时不至如此,但是附和的间隔也会明显拉长。
暗示二:如果对方觉得无聊的话,那他往往就不会再看说话者的眼睛,眼神游移不定,一副有事的样子。
暗示三:当对话无聊时,双方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讲出“很无聊呀”、“对这个话题没兴趣”之类的暗示语。
假如能感觉到这些暗示的话,最好尽快改变话题或者询问对方的兴趣所在,以谋求谈话方向的转变。无聊的人会被人讨厌,这是众所周知的。
无聊对话排行榜
马克?利里是维克森林大学的临床心理学专家,他曾对297名人士进行了有关听取无聊对话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聊对话排行榜的前5位分别是:
第1位: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话,即谈论的全是关于自己的话题;
第2位:乏味的对话,即谈论表面的、相同的话题或者开相同的玩笑等;
第3位:缺乏情感的对话,即说话者没有激情和表情;
第4位:冗长的对话,即没有要点的长篇大论;
第5位:被动的对话,即说话者不主动提出话题。
也可以说,这5点是说话无聊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我们进行和这些内容相反的对话,听话者应该就不会感到无聊了。

 

 

 

 

 

 

 

 

 

 

 

 

 


话不在多,有力量者“王”

 


情况越紧急越不能乱说话


在关系成败的紧急时刻,有些人往往会忽略真正的重点,以致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整体印象大打折扣,结果前功尽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太急于求成了,连对方的心思在哪里都分不清了。

在一个卖场里。
客户说:“不能打折,我不买了。”
A店的销售员赶紧说:“能便宜,您买吧。给您打个折,我算一下……”
没想到的是,客户询问了很长时间之后,说还要再看看别家的。
同一个客户,同样的问题,B店的销售员说:“价格方面我真的无能为力,不过,我还是希望您能购买,因为衡量一个产品的,不是价格,而是这个产品能给您带来多大的价值,我们的服务会给您带来多少省心的效果。”
最后,客户咬了咬牙选择了B店的商品。
客户本来对A店的商品比较满意,可最后却没有成交,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A店的销售员太急于成交,结果连客户最关心的质量问题也给忽略了。客户是在意价钱,但他更在意商品的性价比。我们之所以说紧急时刻不能说错话,就是因为紧急时刻容易暴露出我们的价值观,这会直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整体感观。

高杰去一家大型的广告公司应聘,经过数轮角逐之后,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这次跟他面谈的是公司的创意总监。
不管是对专业还是对个人经历,创意总监都很满意,到后来,创意总监的态度显然就已经把他当做自己人了。可是,问题出在他们聊天的最后一个话题上,创意总监谈起了一则广告,问他感觉如何?
当时高杰想的是,到了最后的时刻,一定要铆足劲,拿出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于是,他就把这个广告“全方位”地批判了一番,批判的时候,看到对面的创意总监眉头深锁,他还以为自己的话针针见血,创意总监已经进入了深度思考的状态。
后来,离开公司之后,他特意向圈里朋友问了这则广告的创作背景,没想到得到一个惊人的答案,原来这则广告就是这位创意总监的得意之作。
果然,他一直没有接到邀请他去这家公司上班的电话。

高杰一心想得到创意总监的认可,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已经通过了公司的考核和测评,公司对此已经非常满意了,创意总监的提问和面试更多的是考察他的人品。这是一次谈话失败的案例,它给我们的思考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应注意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尽管高杰的专业水准很高,但是他说出来的话全是对同行的批评和负面的评论,就算这则广告作品不是创意总监做的,他也会给对方留下攻击性太强的印象,就像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能力很强,但是别人都不愿意跟他共事。
要想在紧急时刻不说错话,那看问题的角度就要正确,要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具体从哪个角度去看我很难提供参考,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以高杰这次面试为例,他完全可以多角度地评价那个广告,先谈谈这个创意的优点,可以聊聊大家不注意的、亮点的部分在哪里,然后再谈广告的缺陷,而且一定要注意谈缺陷的方式,不是指责和批评这则广告有多么不好,而是应该说,如果怎样进行操作,效果会更好一些。
多角度地看待任何事物,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委婉的态度提出改进的方法,就可以借助语言中唤醒自己和对方的正面的能量。如果在平常能如此要求自己,那在紧急的情况下就能说出有分量的话了。

 


名字,穿透人心的魔咒 


在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话语不是称赞对方如何貌美如花、如何天生丽质,而是当众叫出他的名字,让他知道你记得他。对一个人来说,名字就是他的第一张名片。

在台湾,有“饭店业教父”之称的亚都丽致饭店总裁严长寿曾说:“客户不是要排场,而是需要被关怀、重视,一个能够打动客户内心的关怀,要胜过上亿的装潢。”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严总裁将饭店的柜台拿掉,改成几张桌椅,等客人来到饭店后,服务人员会先迎上前去握手,然后请客人坐下来办理手续。情况不再像从前一样了,柜台又高又长的,仿佛告诉客人:“假如你需要服务就得过来找我,因为我被固定在这堵矮墙后面,没办法过去接你。”
为了能使客人更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严长寿还设计了一套接待客户的流程。当工作人员去机场接客人,并送他们上车之后,就会立刻打电话回饭店通报:“现在二号车要回饭店,坐左边的是陈先生,坐右边的是李小姐。”这时,饭店的服务生就会将名字背下来。等车子抵达饭店门口时,服务生就会亲切地说:“欢迎光临,陈先生,李小姐!”
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客人在门口就被叫出名字,和进了饭店填完表格后,才被人“发现”尊姓大名,两者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难怪,很多公关专家都在强调,从事服务业的人,只要能把客户的名字记住,客户就会一直跟着你。因为,名字是穿透人心的魔咒,只要念起这个咒语,对方就会将你当成自己人。
看过《穿PRADA的女魔头》吗?那是一部根据时尚杂志界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要参加一场宴会,恐怖、严厉又特会刁难人的女主管事前就刻意叮咛两位助理,一定要随时帮她盯住所有人,并准备好一本特制的记事本,里面记录着所有与会人士的照片与姓名,以便她能够一看到人就马上叫出对方的名字。
这样一来,每当有人走向女主管时,两位助理就会立刻上前,在她耳边报上对方的姓名以及家庭背景和近况,从而让女主管除了能叫出对方的姓名外,还能瞬间找到和对方聊天的话题,关心对方的小孩上学了、小狗住院了等问题。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恐怖的女主管早就恶名远播了,但仍旧能够牢牢地占据不败之地。这就是原因所在。
就算不知道名字,你还是可以牢牢抓住客户的心。

一家银行服务客户的态度,就让人十分感动。当我们走进一般银行时,往往先四处找寻抽号码机,拿到号码牌之后,就乖乖坐在椅子上,等待语音叫到自己手上的号码。
然而,这家银行却安排专人为客户服务。客户一进到银行里,服务人员就立刻上前打招呼:“先生,早安,请问您今天要办理什么业务?”亲切的问候,让人觉得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接下来,他们还会帮客户抽好号码牌,泡好茶端到客户的面前,使到银行办事从一件麻烦事升级为一种五星级饭店的享受。

跟人对话沟通的时候,有一个很简单的制胜秘诀,那就是让人觉得你是打内心里地关心他们、记得他们,并且真诚地想跟对方交谈。如果还不是很熟,那就尝试多叫几次他的名字吧,效果也许会超出预期很多。

 


意料之外的赞美


你会夸人吗?好听话也许人人都会说,但能否说到心坎上就不得而知了。在夸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技巧,如果能夸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将是最高超的恭维之词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美女的伴侣并不是美男,而是一位能说会道的男士。其实,女人对外在条件好的异性并不是很感冒,她们对会夸赞自己的异性才更感兴趣。不只是美女,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因为会说话的人往往是最会夸人的,而且夸得不露痕迹。
经常听别人说:“一个男人,如果能把女人夸得心花怒放,那离获得她的爱情便不远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代表:女人不一定不信命,但肯定信夸。那么,如何去夸人,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呢?
如果想让对方觉得你的夸赞有意外的惊喜,那你一定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多年来,人们口耳相传这样一句话:“对一个刚穿了新衣的女人,不能夸她衣服漂亮,要夸她人漂亮。”心理学家后来发现,这仅仅只是相对的真理。
当美女穿了新裙子的时候,要夸她会穿衣服,衣服很美。
美女本来就对自己的容貌有自信,有很多人夸过了,不需你再锦上添花。这时,你只需要用赞美声稍事点缀下她的品位即可,这比夸人有用得多。
最完美的赞美,往往是那些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的赞美。只有出其不意的赞美之词,才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如果你赞美一个人身上原本就广为人知的大众优点,那对她来说显得无足轻重,因为很多人都那么说过。但是,如果你能发现一个女人身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出众之处,并当众讲出来,那对她来说无异于一份大大的惊喜。
这很简单的,比如面对一位大眼美女时,你应该夸她柔润的红唇。或许她的嘴唇真的没有眼睛漂亮,但你的夸赞会令她耳目一新,从而对你形成良好印象。
如果你善于发现美,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连他本人也未找到的亮点,那你百分之百会拥有一个愉快的对话,并获得对方的好感。
是的,想让一个人喜欢跟你对话,就要让他时时处在惊喜的包围中,不时将意料之外的赞美送给他。只有让他感觉下一秒永远不可预知,而且满是惊喜,他才会真的对你印象深刻。

 


借别人的话来抬轿子


生活中,常听人说:“给他抬轿子,居然还抬翻了。”为什么抬轿子还会抬翻呢?很简单,说话不到位,对方感觉到了虚伪的成分。

在对话沟通的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我们经常会说一些抬轿子的话。可是,很多人把握不好抬轿子的尺度,结果把轿子给抬翻了,搞得双方都不愉快。抬轿子就那么难吗?
并非如此。其实,抬轿子也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借别人的话来抬轿子。这样一来,对方的高帽子戴得很舒服,你的对话目的也轻易实现了。下面,我们就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吴国涛正打算要说服他的上司。可是,那是一位非常顽固的上司,尽管他已经说尽好话,但由于马屁拍得都不是很高明,所以一直未果。后来,他准备听从前辈的建议,借别人或名人的话来捧上司,让他先放下防卫心。
又到了午休的时候,吴国涛正和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聊天,这时上司刚巧经过。真是一个好机会啊!小吴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对经理说:“经理,前些日子我们代理商的经理称赞您呢,说贵公司的王经理眼光真不错,似乎相当信赖您。”
经理露出了微笑,态度也明显软化了一些,愉快地跟大家闲聊了几句。眼见时机到了,小吴赶紧切入正题:“其实,关于机场投标这个案子,我们大家都觉得应该要做下去,您应该也会赞成吧!”
这时,同事们的眼光全部集中在王经理身上,营造出一种“我们跟他有着同样的想法”的气氛。在大家的感召下,心情不错的经理不假思索地答应这项提议。

你看,抬轿子并不是很难,只要用好别人的话就可以了。你学会了吗?

 


说话要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提到“证据”,大多数人都感觉是法律上的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其实,大到国家之间的合作,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有力量,讲话就要有证据。

李敖的电视节目很有名,不少人都喜欢看,有人甚至说:“听李敖‘骂人’也是一种享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骂人”的过程中,李敖会传递给人们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是证据,把它们放到议论文中就是论据。
主持人鲁豫曾经拜访过李敖在阳明山的书屋,那里是李敖读书和创作的地方。风光背后的李敖,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书房中,用生命和时光来积累与记忆。那里堆满了书籍、资料、图片,令人无法不敬佩的是,全部资料都由他亲手整理,各类资料被分门别类地做好记录,他亲手用胶水认认真真地粘贴资料,就像小学生做功课一样。正因为有这些资料,李敖在面对和别人争辩包括演讲的时候,才总是言之有物。
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喜欢使用模糊性的语言,拿不出具体确凿的数据,由于这些话没有多大说服力,听话的人也往往都随意听听,根本不会当做一回事。
当很多人都做同一件事,并对这件事持有相同的态度时,你能否做得比其他人更好?抗拒多数人的坏习惯,你就有了突出自己的机会。在大家都使用模糊语言的情况下,假如你能拿出数据,你掌握和提供的数据越多,你说的话也就越有可信度。
大家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想要攻克对方的心理,我们有的时候也要挑战自己的习惯。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懒于接触数据的,习惯于依赖个人主观感受和猜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的得来要比想象复杂和艰苦得多,如果对生活的欲望不够高,很难有毅力去克服的。
假如你希望自己做他人眼中的“路人甲”“路人乙”,那你可以放弃客观的事实;假如你希望成为对话的主角,或者希望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再或者你希望实现预期的对话目的,那么,你绝不能仅凭经验来判断,因为经验通常会欺骗自己,只有讲话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才能掷地有声。
那些精明的说话高手,都能够客观、准确地掌握一件事情中所涉及的核心数据,并且在关键的时候说出来。当我们学会用数据来检视和指引我们的语言的时候,我们所讲的话便会更有分量,我们的沟通效率也会更高。

 


让他说出不愿说的话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愿意说出来的话,其实,这主要出于一种“自我”的心理,对方担心说出来对自己不利。要想让他们敞开心扉,就需要用点说话技巧了。

几乎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些小秘密,他们觉得如果将心里的话说出口,就会使自己陷入尴尬,或者有损自我形象,又或者会让自己面临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假如我们能够打消对方的心理疑虑,那对方就能说出他本不愿意说的话了。
要想打消对方的心理疑虑,探知那些对方本不愿说的话,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心理策略。
一、不直接提问,而让对方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说出心里的话。
举个例子,你准备问一位年纪较大的人对时下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假如你直接问对方:“你对如今的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呢?”对方很可能回答得轻描淡写,用“还不错,很有朝气……”之类的话来应付你。这样,你只能听到一些表面上的恭维话,而并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然而,要是你换一种问法,问他:“你觉得,像你们这个年纪的人大多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时下的年轻人呢?”这样,对方往往会从第三者的角度,以“这个年纪的人”的身份谈一些较中肯的评价,而不用担心说出心里话会被年轻人所不齿。因为尽管他发表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他却是以同龄人的身份,这样就便于将批评性言论与自己撇清干系,也就消除了疑虑。
这种对话技巧多见于辅导人员、会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等,由于深知这种方法能够使对方觉得说出的话跟“自我”无关,所以他们总能使谈话者毫无顾忌地、放心大胆地高谈阔论。
二、使对方的内心发生动摇。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只要能动摇对方的内心,对方就会说出你想知道而他不想说的那些话。
谈及动摇他人内心的技巧,我们不得不承认警察的确是个中翘楚。经过总结,警察采用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两种。
1.在言行上,审讯者会凸显自己的权威性,给嫌疑犯造成心理压力,让嫌疑犯自己将自己的心压垮,进而说出实情。例如,审讯者通常会以非常严厉的口吻说:“坐下!”“看这里!”“姓名、性别?”等。
2.告诉嫌疑犯,自己很同情他的遭遇。这样一来,嫌疑犯就会觉得自己和审讯者产生了心理共鸣,从而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防撤掉。
根据讲话方式的不同,在使对方说出本不愿意说的话时,我们可以采取迂回取胜和直接进攻两种方式。
所谓迂回取胜,主要指通过巧妙地提问,让对方的“自我”不需要为“第三者”的言论负责,以便让对方可以放心地发表意见。要知道,只要事情跟“自我”产生了联系,人们就会表现得异常敏感、谨慎;而当这种联系不存在之后,人们就会适当抛开一部分疑虑和顾忌。
说到直接进攻,那就更好理解了,我们完全可以向警察学上一两招。要么施加压力,让对方在不堪重负之下说出不想说的话;要么表达同情,使对方放松警惕,自然而然地把心里话说出来。

 


“请你帮我……”


经常听到有人问:“要怎么做,才能让不喜欢我的人变得喜欢我?”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对说话高手来说,这个问题又不算什么,只要说“请你帮我……”即可。

觉得很费解吗?先不谈这句话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咱们先来看看大多数人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男孩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他,于是,为了讨好她,他说了很多甜言蜜语。
新来的工作搭档貌美如花,但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于是,小王热情地对她说:“你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事情尽管说话。”
老公的妈妈不喜欢小刘,于是,小刘将家里的大事小事都包揽到自己身上,并且对婆婆唯唯诺诺。
这一切做完后会怎样?很多旁观者都急于知道答案:“如何?如何?她开始喜欢你了吗?”没有必要等他们的答案了,就算有答案,多半也是:“没有。他们还是不喜欢我。”原来,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
男孩喜欢的女孩子可以照旧不喜欢他,因为对女孩来说,一个无关痛痒的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所谓。
新来的工作搭档也可以照旧不喜欢小王,因为在那位美女同事的眼里,小王的热情讨好仅仅是口蜜腹剑而已。
看到小刘承担了所有的家务重任,老公的妈妈也许会认可她的能干,但心眼里不一定会喜欢她,也许她觉得媳妇的唯唯诺诺是装出来的。
由此可见,要想得到一个人的喜欢,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要想让一个不太熟的人喜欢你,绝不能仅靠你自己单方面的付出,因为扭转全局的关键点在于,你是否懂得诱导对方为你付出!
男孩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他,他可以想法子找点小事情麻烦麻烦她。
新来的工作搭档不喜欢小王,小王可以瞅准机会楚楚可怜地对她说:“美女,有点事情,能不能请你帮一个忙?”
老公的妈妈不喜欢小刘,小刘可以甜甜地对她说:“我好姐妹生病时吃到了婆婆煮的鱼汤,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吃到这样的婆婆汤啊!”
当对方禁不起你充满了祈求和渴望的眼神,勉为其难地答应你的求助时,你可以转过头去偷笑了,因为,你已经成功地突破了对方的心理关口。试想,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付出了心力之后,他又怎么会再仅仅将对方当做敌视的人呢?
只要有所付出,人们就会渴望回报,而且,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让自己付出过心思的那个人是令自己作呕的讨厌鬼。当对方为你付出之后,他会试着说服自己去喜欢你。
如果你以前总爱说“嗨,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那从现在起,你不妨试着说“嗨,你能帮我……”也许,你会发现有些不一样了,以前不屑于你的人开始喜欢你了。就算怀疑也没有关系,希望不会连尝试的勇气也没有!

 


将“附和”坚持到底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对话时多听别人说,自己才能了解对方更多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倾听的艺术。如果同时还想讨对方欢心的话,那还要懂得适时附和对方才行。

奥罗隆?西格曼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说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将48名女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这项调查中,女大学生要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面试,而面试官中的男性,则分别表现出附和和不作附和两种反应,以观察对话的变化情况。最后,由女大学生分别作出评价,并选出“自己喜欢的有亲和力的面试官”。
调查结果表明,当在第一阶段进行了附和,在第二阶段不附和时,评价就会有下降的趋势;当在对话开始时附和,但对话后期不再附和时,就会让人感觉到随便、冷漠。
不管对话有多么无聊,不管自己多么不情愿,对话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有没有将附和坚持到底。如果不这样做,就连最基本的评价也会打个折扣。
合时合宜的附和不仅表示了你对说话者观点的赞赏,而且还暗含着对他的鼓励之意。
当你对某人的谈话表示赞同时,你可以说:“你说得太棒了!”“非常正确!”“这确实让人气愤!”
虽然只是简洁的附和,但却能让说话者为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也表达了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听者能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说话者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归纳一下,那不仅能够使说话者的思想得以凸显和升华,而且还能提高听者在对方心中的位置。在听的同时,听者还可以时不时向说话者提一些问题,以表达自己对其所谈话题的关注。这样一来,说话者会更愿意说出欲说无由的得意之言,也更愿意与听者进一步交流。

一位老教授跟自己的几个学生闲聊时,说起自己当年读研时候的杂事,他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丰富,校园内有体育馆,校园外有游乐园。当年,我在你们这个阶段,生活的世界里只有课堂、图书馆和宿舍。”
学生们都笑了,教授继续说道:“不过,那个时候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也好,搞科研嘛,基础知识不扎实根本无法谈及创新。还记得我做了一个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课题,除了要查自然地理方面的书,还要查一些地质演变与生物演化方面的书。那时候,科学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哪里有什么计算机、文献电子稿啊,完全依靠图书馆里纸质的资料,跟你们现在做项目比要难多喽!”说着,教授停顿了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两口。
这时,其中一个学生恭敬地问道:“老师,您当年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的地质变迁问题,可参考资料却涉及区域内的生物演化,当时是不是很少有人将这两个角度结合考虑?”
听完,教授会心地笑了,看了看这位“好问”的学生,他得意地说:“很多时候,别人没想到的地方你想到了,才会有意外的收获,才能够创新。不信,我们来举个现在的例子,就说说你正在进行的课题吧!”接下来,教授在得意于自己的创意之余,顺便给了那名巧妙提问的学生一些很有创意的课题指导。至于其他只知道倾听的学生,只能继续做听众。

附和是一项最基本的倾听技巧,就算仅能做到附和别人的程度,对方就会产生“这个人是在认真听我讲话”的感觉。当然,如果对方提出的是一些尖锐的话题,那还是不插嘴为好,否则很容易导致言语冲突。

 


重复对方的话语


在成为优秀倾听者的对话技巧中,有一种被称为“重复对方的话语”的技巧。虽然只是简单重复对方的话语,但这种方式却能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

如果对方小声自语:“工作没有意思啊!”这时,你最好原封不动地重复他的话:“没有意思啊。”尽管这样写出来感觉很简单,可是说出来就不同了,其语言效果比其他任何话都要好。在心理学领域中,这种行之有效的技巧被称为“反射”。
反射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地重复对方所说的话;
第二阶段,注意对方使用的感情用语,重复感情用语,这才是真正做到了重复对方的话。所谓“感情用语”,是指最能体现说话人感情的那部分语言。
要是同事跟你开诚布公地说:“上星期,我和女朋友分手了。”这时,如果只重复感情用语的话,你只需要重复“分手了?”这三个字即可。要是朋友高兴地对你说:“我升职当科长了。”那你只需要重复“升职”这两个字就行了。如果不小心弄错了,说出“你吗?”等类似的话,对话的气氛就会突然变得很奇怪,很难继续保持对话的融洽。重复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句末的语气,另外就是要注意场合。
罗帕多?埃里克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他做过一项关于重复对方说话效果的实验。
随机选取90多名女大学生,让她们与事先雇用并商量好的女性工作人员进行对话。对话过程中,50%的女大学生在发言时的“感情用语”部分被着重重复,而另外50%的女大学生则仅仅是“用语被重复”。
结果表明,跟后半部分的女大学生相比,前半部分女大学生的发言次数要多出27%,对于工作人员的好感度也要高出11%。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实际对话中,注重重复对方的感情用语的效用更显著一些。

 


“是啊”,像魔法一样神奇的万能用语


在跟他人对话的时候,无论什么状况,也无论对方在说些什么,都有一个万能的魔法用语,它就是“是啊”。如果不知道说什么,那就说“是啊”。

为什么说“是啊”是魔法用语呢?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听话者接受到了对方的发言内容,并对其发言持肯定态度。这句话中含有两种微妙的语感,一是“你所说的非常合理”,二是“我和你有相同的认识”。
在心理学领域,像这样的肯定表达被称为“社会性的合理化”。西多尼?希尔雷克是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他曾做过一个相关的实验。
第一步,随机选取实验对象,并将其分为男女混合的三组。
第二步,在规定时间内以固定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
第三步,对话结束后,调查同组成员相互之间的印象。
结果显示,在对话时,给予对方肯定的倾听者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而那些使用“可是”“尽管如此,但是”“真的吗”等语言的人,则因对对方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而得到较低的评价。
由此可见,不管当时的情况具体怎样,在最初时应先予以肯定的回答。
当然,对于对方说的那些话,我们是不可能从心底全部接受的。某些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对方是奇谈怪论或是单方面的抱怨。但是,就算对方是在说谎,我们也应该首先给予“是啊”“我明白”“我理解”这种肯定的答复。
就像一流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永远不会否定客户所说的话。因为予以肯定很重要,它意味着互相之间已经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在这之后,再一步步进行正确的引导也会容易得多。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对方给予肯定的语言,能起到一种“心理上的报酬”的作用,能让对方有一种接受礼物的感觉。
在对话之初,请一定给予对方这种美妙的感觉吧!真的没有必要把问题考虑得过于复杂,仅仅用一句“是啊”来回复对方已经足够了。

 

 

 

 

 

 

 


有目的性对话,莫被牵着鼻子走

 


投其所好,摆明立场


我们都知道,跟抱着戒备心的人不容易交流,因为对方心里有这样的想法:“那个人和我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时,我们应该投其所好,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对方知道你和他是同一立场的。

一千五百年前,唐朝围棋名手王积薪曾创立“围棋十诀”,其中有一诀叫做“势孤取和”,意思就是在自己力量不够,不足以和对方抗衡的情况下,最好先跟对方和解或先顺对方的意,在避免和对方正面起冲突的前提下,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对话或谈判时也是这样,假如对方的势力比你强,或者对方十分坚持自己的立场,情势上不允许你强出头,你最好不要正面反驳对方。这时,你该明白一点,对方就像是一面墙、一把剑,如果正面冲过去,免不了会受皮肉之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即对方拒绝和你进行沟通或者彼此形成敌对的态势。
这时,你不妨运用“投其所好”的策略,先不急着否定或反对对方的主张,先和他站在同一立场,然后再根据他的看法,加上你自己的建议,如此一来,对方便会心甘情愿地把剑收回去,把墙挪开。
举例来说,当对方对你说:“尽管我们公司很想买升级电脑,但最重要的是费用上的考量。”你就可以如此回复:“我了解贵公司有费用方面的考量,所以我才会提这样的建议,让贵公司使用升级电脑,不仅处理速度快,还可以搭配更多应用软件,使人事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从长期看,贵公司反而可以省下更多经费呢。”
结果,对方也发现原来可以省更多费用,很可能马上答应签约。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推销员采取了让对方出乎意料、意想不到的策略,他竟然会同意客户的看法,而且居然跟客户站在同一边。因此,客户往往很难拒绝跟他合作。这是一种很常用的说话技巧。
同样的技巧,我们也可以运用在公司内部;每个公司少不了几个比较顽固或激进的员工,这时,身为上司的你完全可以跟下属这样说:
“你的建议我非常赞成,我也很愿意支持你去做,但是,只要出现任何差错,我这个支持者就会失去立场,甚至要担起责任,到那时,可能没人敢再支持你了。”
这样一来,激进的下属考虑到可能会连累你,应该会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或者,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下属,在实施这个你全力支持的任务时,会非常小心,以免失去你这个重要的支持者。
在理性回应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用心理学技巧来应对,那样对对话效果会有很多助益。
假如你发现对方的情绪有点不稳时,或者答非所问、鸡同鸭讲的话,你可以暂时偏离主题,姑且聊聊另一个不同的话题,先缓和一下紧张的情势,以免对方的情绪野火越烧越旺,等火势稍减,再找机会返回正题。
从语意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时你最好多用一些中性的、比较不刺激的转介词,这对降低对方的敌意和情绪化反应非常有利。像话虽如此、果真如此、确实如此等语词,都具有这样的作用。
“我们是同一战线的”,只要对方有了这一认知,他便不会再拒绝你。
内行的推销员去拜访客户时,一进门就会先寻找和这家主妇共同的话题——就算是极小的东西,也能作为谈话的开端。比如看见花瓶中的玫瑰花,便脱口而出说:“这玫瑰花好漂亮,我最喜欢花……”仅仅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让客户感到双方是站在同一边的。

 


巧用问句,占据主动


仔细想想我们说过的话,大部分都是陈述句。在跟别人对话的时候,如果能适当地使用疑问句,那效果会更好。

逛商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家名牌女装店,一位男士走了进来。)
店员:“欢迎光临。”
顾客:“这套女装多少钱?”
店员:“800元。”
顾客:“哦。”
店员:“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
顾客:“价格还能优惠一些吗?”
店员:“本店衣物一律不打折。”
顾客:“好的,我再去别的地方逛逛。”
你是否发现问题所在了呢?店员使用的所有句型都是陈述句,她根本没有主动了解客户的需求。在整个过程中,销售员都处在被动的位置,顾客提一个问题,她就机械地回答一个问题。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提问的重要性,谁是被屡屡提问的一方,谁就会处在被动的位置。这时,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变被动为主动。
同样是上面的这个案例,情境可以这样演绎。
店员:“欢迎光临。”
顾客:“这套女装多少钱?”
店员:“您买衣服是准备送人吗?”
顾客:“是的。”
店员:“哦,这套不错,很适合送人,但价位偏高。”
顾客:“多少钱呢?”
店员:“800元一套。送人来说,价格很适中。”
顾客:“能优惠一些吗?”
店员:“对不起,先生!因为本店女装都是高品质的女装,所以价格上无法优惠,只要大家一看这个牌子,就知道这是一款不打折、有品质的女装。”
职场同样如此,在执行一项工作之初,我们也要多问几个问题,等详细了解后再展开行动,这样就不会在具体操作时有障碍了。
领导最怕的员工是那种机械做事情的人,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干,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变通,不懂提问。他们对工作本身的意义一知半解,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思考,一旦出了问题的时候,就振振有词地说:“这都是你让我做的呀?”
其实,领导的指令通常只是方向性的,具体怎么操作、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则需要你自己去琢磨。仅仅知其然不行,你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懂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看似按照命令行事,但得到的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
在生活中,不仅要多用疑问句,我们还要经常使用反问句。反问句用得好了,会给生活增添些许有趣的故事。

片场正在拍摄电影,其中有一个喝茅台酒的情节。茅台酒的价格还是很昂贵的,所以不在预算之内。只能以其他品牌代替。于是,演员不高兴了,跑去找导演理论。
演员:“导演,既然是喝酒,能否用真的茅台酒呀?”
导演:“茅台太贵,买不起。”
演员:“您老说演戏得逼真,不喝真茅台如何能逼真呢?”
导演:“是呀,是得逼真。可是,戏中还有一个喝了三碗水的场景,你是不是真的得喝上三大碗水呢?”
演员自然是张口结舌。

在这段对话中,一个反问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再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见小李走进办公室,小王赶紧问:“听说你昨天在公司打私人电话被老板逮了个正着,你现在感觉怎样?”此时,就算小李一口否认曾有“被发现”的事发生,也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自己是否在公司打私人电话”的场景中,十分被动地被小王牵着鼻子走。
如果反问来回答,就可以迅速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比如,小李可以回答:“你确定没搞错吧?我听说是你被发现了。”

 


你急?我不急


事实证明,缓解紧张的气氛主要在一个“慢”字,在此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语言优势,借助对方的某个观点,使其陷入两难的境地,你也就牢牢抓住了话语主动权。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有谁打电话拨110或119,肯定是发生一些大事,如凶杀案、火灾等。那些接电话的警员和消防队员往往都镇静地用平和的口吻和打电话的人交谈,这是由于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比普通人的抗压力要强一些。
当人们慌慌张张地拨电话时,大部分人会因为紧张或害怕而变得结结巴巴,说话也没有了条理。但是,如果对方用从容不迫的口气询问,通报者也会跟着慢慢平静下来。尽管不少打电话报案或通知火警地点的人,都不太满意接线员的口吻,但这仅仅是一种语言策略。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冷静自然会影响到通报者的情绪,使对方能够表达清楚。假如不这样,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消防队员说:“什么!失火啦!在哪里?真糟糕,还在燃烧吗?好的好的,我立刻报告!电话号码!喔!不不,把地点告诉我!”
要是以这样的口气通话,通报者也许会急得连地点都说不清楚,这样势必会耽误很多时间,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日常沟通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因此,在对方激烈地提出抗议时,最要紧的是先想办法让对方紧张的情绪缓和下来。
由于对方已经失去了理智,就算你所说的观点再正确,对方也听不进去。这时,非常有必要设置一个“瓮”,请对方慢慢钻进去。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相声演员上台表演时,大多都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他们先慢条斯理地走上台,然后向四周张望一下,最后才慢条斯理地开口。虽然他们“浪费”了很长的时间,但由于大家急于想看他们表演,所以自然就不怪他们了。
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听众会专注地聆听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所以说,遇到情绪激动的人时,最好先不要急于反对他们的意见,最好先为他们点支香烟,或倒杯茶,以便表现得更从容一些。这样,就算对方是满怀怒气而来,也会暂时熄灭心头之火。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一方面,你的态度使他不好意思发作;另一方面,你的步调又与他不相配合,让他感觉十分泄气。于是,他的情绪也慢慢冷静了下来。
这就像有人上门跟你打架,假如你立刻跳出来,双方无疑会大打出手。
相反地,如果你给对方搬张凳子,或递上一支烟,对方也就无法再坚持敌对状态。而且,你不过善尽主人之道,言语上又没有低声求饶,自然算不得丢了颜面。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有必要采取这种话语技巧。
假如能先让对方情绪平静下来,你的说服差不多也就成功了一半。

 


该说“不”的时候别犹豫


暂且不谈“故意拒绝”的妙处,只要一说起“拒绝”这两个字,不少人都会感叹“拒绝别人很困难!”为什么一定要让人牵着鼻子走呢?为什么说“不”这么难呢?

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拒绝也是一项必要的对话内容。因为不懂得拒绝的人,会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
已故的国宝级大师启功先生,也是不得已才拒绝别人。启功先生是我国知名的书法家,所以向他求学、求教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先生住处终日脚步声和敲门声不断,启功先生曾自嘲:“我真成了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大熊猫了。”
有一次,启功先生患了重感冒,连床也起不来了。担心有人敲门,他就在门外贴了一张白纸,上面写了两句话:“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尽管病卧在床,但先生仍不失幽默。
后来,此事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知道了。华先生专门画了一幅漫画,并题云:“启功先生,书法大家。人称国宝,都来找他。请出索画,累得躺下。大门外面,免战高挂。上写四字,熊猫病了。”
后来,启功先生的挚友黄苗子也听说了这件事。为了保护自己的老朋友,黄先生便用“黄公忘”的笔名写了一首《保护稀有活人歌》,呼吁大家应该关爱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后来,这首歌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其末段的内容如下:“大熊猫,白鳍豚,稀有动物严护珍。但愿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动之物不活之人从何保护起,作此长歌献君子。”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不论你处在生活的哪个位置,拒绝都是必要的生活内容。
翻阅古今典籍,会看到很多呼吁大家坚持原则的内容,提倡该说“不”的时候一定要说“不”。然而,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此难以启齿呢?
这里面有一些深层的心理因素,多数人觉得拒绝别人时,自己心里会产生压力,担心跟对方从此心怀芥蒂。结果,那些轻易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常常委曲求全,以致因为莫名小事而怒发冲冠,成了“从来不发火,发火就杀人”的人。
为什么不敢向别人提出要求,同时又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呢?我们的心底深处在怕什么?这来源于儿时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间都有过这样的对话。
孩子:“我想让你陪我去动物园。”
妈妈:“不可以。”
孩子:“哦。我的同学都去过那里。”
妈妈:“看我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儿。”
每个大人都有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而在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为了避免自己产生这种感觉,拒绝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附加一些理由,让拒绝看上去很合理。
这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呢?提了一个要求之后,不仅没有被满足,还被大人批评为不能理解别人,得到一个负面的评价。
长大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地不敢再向别人提要求,并认为提要求遭遇拒绝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一个不会向别人提要求的人,他的内心大多是敏感的,看待事情的态度也是悲观的。
一个不会向别人提要求的人,在别人提出某个要求时,也容易点头答应。由于长期处于这种脆弱的状态,所以,就算别人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往往也难以启齿去拒绝。
既然了解了这种心理,也明白这属于成长的印痕,那我们就要学会突破。不突破,我们很难真正长大;突破了,我们就过了一道难关,并有可能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该拒绝别人的时候,请勇敢地说“不”。

 


不要被对方的“咄咄逼人”唬住


当一个人正兴致勃勃高谈阔论时,如果被人突然打断,那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高兴起来。如果被你打断谈话的是你的上司,你就得小心饭碗;如果是一位长辈,你就得小心挨骂。可是,难道任由对方咄咄逼人吗?太被动了吧?

有时候,我们身边会有一些整天唠唠叨叨的人,不停地说些废话,让我们无法专心地做事。其实,想中断这种无聊的话并不难,我们可以借由上厕所、打电话等小事暂时回避,几分钟后再回来,那时对方自然就没有兴致了。
假如面对的是健谈的男士,我们可以用沉默来对付。如果不巧是位太太或小姐,我们就得多费一些心思了。除了上述那种方法外,我们也可以故意和她抬杠,找她语言中的错误,甚至故意痛骂与对方毫不相关的人、事,这些都可以减弱对方说话的兴致,最后让其自讨没趣地离开。
谁都是一样,偶尔一两次还无所谓,如果连续被不识相的人将谈话腰折,一准会被气炸。留意一下自己的周围,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很多。在别人谈兴正浓时泼一盆冷水,插上一句“按你这么说……”然后,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谈话。别人讲故事或聊新闻,他都要抢着将自己想象的结局讲出来,给人极不识相的感觉。这就像我们正在为电影里男主角的处境担心时,突然有人说:“有什么好担心的,那人最后不但没死,还当上了将军。”你还有看下去的兴致吗?
虽然这种说话方法不讨人喜欢,但只要我们懂得活用,就会造成另一种效果,使对方不知不觉走进你的圈套,进而结束他之前的咄咄逼人。一位太太说她有一个对付推销员的好办法:当对方拿出样品,正打算详细解说时,她不失时机地说:“对不起,我的汤煮好了!”然后转身就奔厨房。
大多数推销员都会离去,碰上比较有耐心的推销员,她就会不停地重复使用这些方法,让对方始终无法连续地讲完一件事,这样的方法,使她成功地摆脱了很多推销员对自己生活的干扰。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碰上想说说不得的无奈情景,而有些情况我们又无法用正常方法去解决。比如,你根本不想冒犯任何人,但偏偏有人对你提出过分的要求;你想跟上司聊聊工作,但上司一直在讲他的奋斗史;……这时,是否掌握一个好的对话技巧显得很重要。
心理学家发现,别人说的话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情绪,当开心时,我们就会流露出愉悦的表情;当气愤时,自然产生怒容。更神奇的是,如果我们先说让对方高兴的话,随后马上说几句使他生气的话,对方即便很生气,但也不会在一瞬间将笑容换上怒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事先已经使对方感到愉快,就算随后出言不逊,对方的表情也不会很快有所变化。
尤其是文化艺术界,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指导别人的作品时,会先称赞优点,然后指明缺点。这时,就算言辞过激,对方也大多一笑置之。

有一名乐师打算到某夜总会工作,结果却遇到一个善于讨价还价的老板。经过几番交涉,乐师觉得薪水太低,因此打算回绝。
然而,由于他这次是经由一位好朋友推荐而来,怕断然拒绝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心生一计。他先讲了一些笑话,随后一本正经地对老板说:
“假如我的加入能使你的生意更兴隆,就算要我献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一听到这句话,老板马上笑逐颜开。乐师赶紧抓住机会,扭曲老板的意思说:“我是说真的!你却嘲笑我的诚意?我知道你瞧不起我的专业技能,不尊重我,否则你怎么可能给我这么低的薪资?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合作吗?”
他假装十分气愤,话一说完转身就离开了。尽管那位老板后悔一开始不该给他那么低的薪资,但为时已晚。
事实上,乐师是故意利用跟老板之间的不愉快,使协定告吹。

 


让对方的子弹转个弯


假如你不小心被人指出错误,而你的身份和地位又不容许你出现这种错误,此时,你最好立刻将对方的注意力引开,或者巧妙地将问题推回给发问者。主题模糊了,自然没人找你的碴了。

当对话双方的敌对情绪已经到最高点,就要一触即发时,如果突然出现一个共同的敌人,双方常常会化干戈为玉帛,一致对外。
真正的说话高手,都懂得适时假设一个共同的敌人,以降低双方的对立感和敌意,因为一旦涉及双方的利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方必然会暂时维持合作关系。

有一名英文老师语言偏激,经常对犯错的学生冷嘲热讽,使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非常难堪。所以,在他执教的学校里,他被评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不巧的是,某天他讲授英文时,在语法上不小心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并当场被一名以前被他嘲讽过而耿耿于怀的学生发觉。这名学生立刻逮住报复的机会,丝毫不客气地指出错误,此时全部的学生都安静不语,想瞧瞧平时嚣张跋扈的老师会怎样应付。
面对这个窘境,这名教师一阵面红耳赤,但他毕竟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略懂得一些语言技巧上的进退策略。过了一会儿,冷静下来的老师说:“噢,看你平时上课心不在焉,没想到居然这么细心,连如此不起眼的毛病都被你发现了,其他同学是怎么回事?怎么都疏忽了这个错误呢?”
这位学生原本是以报复的心态向老师展开攻击,谁知竟得到一贯偏激的老师当众赞扬,一种自豪的满足感一下子溢满胸怀,立刻觉得这位老师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不像以前那么人见人嫌了。

这上面的例子中,这位老师发挥了自己的语言长处,给那个企图让他难堪的学生戴了一顶高帽子,堵塞了对方急欲让自己当众出丑的嘴巴。最后,老师又补充说:“像这种不起眼的小毛病,一定要仔细认真才不会发生,假如不加以改正,时间长了就会犯下更大的错误,所以大家要记住今天这个教训。”
这位老师绝对算得上说话高手,他不仅接住了别人射来的利箭,而且还反掷回去,并做到丝毫不带杀气。从他的这番谈话来看,只会让人认为他在赞扬某个发现小错误的学生,而并没有承认自己失误,在告诫学生谨慎勿犯的同时,他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失误淡化了。这种令对方改变初衷的说话技巧,就像让飞向自己的子弹转了一个弯,在模糊主题方面非常有效。
通常,大多数人受到指责后,都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假如是德高望重或高高在上之人,甚至会利用暴躁的气势压住对方。假如这位老师没有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那他便不能从容应付,或者恼羞成怒地大加斥责,或者竭尽所能地欲盖弥彰,结果会怎样呢?这种火上浇油的动作,只会使学生的不满情绪更加强烈,造成自己下不了台的局面。
当长者或上司被语言攻击后,他们往往会无视真正的问题,而将这件事升级为私人的尊严问题,甚至扩大到道德规范,这样一来,双方很容易形成对峙的局面,不利于今后双方的再次沟通。而聪明的说话高手或善知人性心理者,在面对此种局面时,一定会故意让对方在语言逻辑上转个弯,以便削减怒气、遏止事态的扩大。

 


你跑题了吗


在对话的过程中,有的人担心对方感到无聊,一直不停地转换着话题,结果,聊得是很投机,但忘了自己最初的对话目的了。

转换话题就不会无聊吗
在广告学领域内,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画面切换的理论。其内容为:在电视商业广告中,如果频繁地更换画面,相比之下就不会让观众产生厌倦感,具体的情况应约两秒切换一次画面。
的确,在对话中存在着因担心对方无聊而频繁转换话题的情况,但是,这样的对话策略果真有效吗?
乔姆兹?马库拉克兰是林斯勒工艺专科学校研究所的研究员,为了证实这一理论是否真实,他做了一组实验。
实验者先收集了641个电视商业广告,然后研究广告画面的变换次数,跟这种品牌的挑选度以及商业广告的回想度之间的关联性。
调查结果表明,这种画面切换的理论跟事实完全相反,广告画面变换的次数越少,品牌的挑选度和商业广告的回想度反而越高。
所以说,在广告学中已成定论的这种说法,不过是没有根据的纸上谈兵。
对话不能跑题
作为说话者本身,可能是基于不让听话人感到无聊的目的而转换话题,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会令听话人更加厌倦,因为他完全搞不清楚说话者的意图。
与这种方式相比,将有根据的材料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更好。
假如你身为一名推销员,试图在这一行业里有所作为,那你讲话一定要有理有据。比如,你正对客户介绍某样商品,但对方却说:“这东西太贵了,其他几种跟它效果差不多的商品,却便宜很多。”
此时,你可点头说道:“你说得很对。”
先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然后运用语言的逻辑,让对方全面了解你的产品,并产生认同感。你可以这么对他说:“你的担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要了解,我们的产品省油省电,又是高性能。而且,在同类产品中,只有我们的售后服务是最先进、最有保障的。”
由于你先赞同他的观点,所以客户不会在心理上排斥你。听了你的介绍后,他自然会认真地跟其他商品作一番比较。就算不买你的商品,也会对你的商品和你的服务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单口相声演员,表演时就像机关枪扫射似的不断变换话题,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天才,他们是凭语言赚钱的顶级专家。如果平常人要模仿他们的话,也只能是东施效颦。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能有条不紊地说出有理有据的事实,就足以令人信服了。

 


找对话题,驱走陌生感


跟陌生人第一次对话,最好选择对方关心的事件为话题,这样能驱走浓重的陌生感。对方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自然会说个不停,兴奋之余也会看好你这个人。

跟陌生人对话,先提一些问题,等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往往能谈得更为自如,这如同向河水中投块石子,先探明水的深浅然后再前进,就可以有把握地过河。比如在聚会上,身旁坐着一位陌生的人,便可先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还是同学?”不管对方怎么回答,都可顺利交谈下去;假如问得都不对,对方的答案是“同事”,那也能谈下去。
假如对方有兴趣爱好,循趣发问也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当探知对方喜爱象棋后,便可以此为话题,聊下棋的情趣及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假如你对下棋也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更为投机。就算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静心倾听,适时提问,也能增强好感。
有位笔友在报上发表文章,讲了他的一次经历。

一天,我和朋友去拜访一位教授,那个教授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剩下的只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朋友看到他家养的热带鱼,其中几条色彩斑斓,游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我知道这鱼叫“地图”,自己也养了几条,还很得意地为这位朋友介绍过。见他目不转睛地看,心里纳闷,他又不是没见过,怎么这样?教授见朋友神情专注,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我刚想开口:“见过,我家也养着几条呢!”朋友却抢先说:“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我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过吗?”教授一听,来了兴致,神采飞扬,大谈了一通养鱼经,朋友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名称、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们本来打算坐坐就走,不料教授一再挽留,直到晚饭后才放我们走。临走时硬塞给朋友几尾小鱼,一直把我们从七楼送到楼下。

所以说,跟陌生人交流或者求助于办事时,一定要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争取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以便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说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谈得来。有成语叫“一见如故”。如果想跟陌生人谈得投机,那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驱走双方之间的陌生感,变成“故人”。
例如,去拜访一位陌生人,看见对方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你就可以问:“你对这个也有兴趣?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好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表现出浓厚兴趣,借助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对话自然会顺利进行下去。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相关图书推荐

加载页面用时:12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