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英国史(Ⅰ+Ⅱ平装套装)
英国史(Ⅰ+Ⅱ平装套装)


英国史(Ⅰ+Ⅱ平装套装)

作  者:[英]大卫·休谟  著

译  者:刘仲敬

出 版 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定  价:90.00

I S B N :9787546389134

所属分类:   

标  签:历史  欧洲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大卫·休谟的杰作《英国史》创作历时十五年,全书超过一百万字,再版超过一百次,讲述了从罗马—不列颠时代到光荣革命的英国历史,甫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并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本册为罗马—不列颠时代到金雀花王朝的历史。

TOP作者简介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英国史》等。

TOP目录

英国史(卷1)
休谟自传
法学博士亚当?斯密致绅士威廉?斯特拉恩书
第一章 
第一节 不列颠人
第二节 罗马人
第三节 不列颠人
第四节 撒克逊人
第五节 七国
第六节 肯特王国
第七节 诺森伯兰王国
第八节 东盎格利亚王国
第九节 墨西亚王国
第十节 埃塞克斯王国
第十一节 苏塞克斯王国
第十二节 威塞克斯王国
第二章 
第一节 埃格伯特
第二节 埃塞伍尔夫
第三节 埃塞尔伯德与埃塞尔伯特
第四节 埃塞里德
第五节 阿尔弗雷德
第六节 爱德华先主
第七节 阿泽尔斯坦
第八节 埃德蒙
第九节 埃德里德
第十节 埃德怀
第十一节 埃德伽
第十二节 殉道者爱德华
第三章 
第一节 埃瑟尔里德
第二节 埃德蒙?埃恩塞德
第三节 克努特
第四节 哈罗德?哈尔福特
第五节 哈德克努特
第六节 忏悔者爱德华
第七节 哈罗德
附录一盎格鲁—撒克逊政制和习俗
第四章 征服者威廉
第五章 威廉?鲁弗斯
第六章 亨利一世
第七章 斯蒂芬
第八章 亨利二世
第九章 亨利二世
第十章 理查德一世
第十一章 约翰王
附录二摇建与盎格鲁—诺曼政体及其习俗
第二卷 自尤利乌斯?凯撒征服到1688年革命的英格兰史
第十二章 亨利三世
第十三章 爱德华一世
第十四章 爱德华二世
第十五章 爱德华三世
第十六章 爱德华三世
第十七章 理查德二世
第十八章 亨利四世
第十九章 亨利五世
第二十章 亨利六世
第二十一章 亨利六世
第二十二章 爱德华四世
第二十三章 爱德华五世与理查德三世

TOP书摘

英国史(卷1)

第一章

不列颠人——罗马人——撒克逊人——七国时代——肯特王国——诺森伯兰王国——东盎格利亚王国——墨西亚王国——埃塞克斯王国——苏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王国
第一节不列颠人
一切文明国家无不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自己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险历程。远古时代遗留的史乘总是充满了模糊、矛盾,无法确证,令人掩卷长叹、不胜遗憾。有闲暇的才智之士自然应该越过文字的丰碑已经得以树立和保存的时代,深入简策微茫、史料残缺的远古。野蛮民族的功业一向依赖记忆和口传的历史,即使有文字记录残存,也不足以引起比较文明的各民族的兴趣。文明国家遭受的冲击往往构成国史最有启发性,也最有趣的部分。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命运的反复无常,突如其来的暴力、意料之外的革命、事出偶然的蛮族入侵大体都以血腥和残暴为结局。这样千篇一律的故事不免让读者感到厌恶。就文论文,野蛮民族的史乘埋葬在沉默和遗忘中,毋宁视为幸事。这些蛮邦之所以能引起研究者的兴味,原因不外乎考察其邃古微茫的起源,辨识其先民的语言、典章、习俗,与其邻邦对照。流俗的寓言说部一般用于顶替信史的地位,理应彻底摒弃。这是治史的通则。如果必须允许例外,也只能对希腊神话网开一面——这些神话如此闻名、如此可人,吸引人类任何一部分的关注,都不足为怪。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忽略不列颠古老的传统或传说,只考察罗马入侵时,此邦居民的状况。至于帝国征服史主要事件,与其说属于英国史,不如说属于罗马史,我们只给予粗略的回顾。我们将会匆匆掠过模糊、乏味的撒克逊纪年,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以后的时代。这些时代已经产生完整、清晰的信史,足以为读者提供乐趣和借鉴。
所有古代作家都同意:不列颠早期居民是高卢人和凯尔特人,从邻近的大陆迁居不列颠岛。他们的语言、风俗、政府和迷信都大致相同,细节上的差异仅限于他们与邻邦交流的时间早晚、联系多少,这是必然会产生的。高卢的居民——特别是那些邻近意大利的种落——与南方的邻居发展贸易关系,濡染了若干高雅艺术。这些艺术顺势向北渗透,将一线微光投向不列颠岛国。希腊和罗马的水手与商人——当时很少有别的来客——将这些悍勇部落难以置信的报告带回家园。他们夸大其词的目的,一如既往,是为了激发本国人民的羡慕之情。不过,早在恺撒登陆以前,不列颠东南部就已经迈出通向文明社会的最初和最重要步骤。布立吞人雅善耕穑,已经跃入复杂文明之列。
Caesar, lib.4.
这时,不列颠岛其余居民仍然保守游牧古风,以兽皮为衣,以岩穴为居,藏身于林莽之中。他们或者希冀掳掠,或者逃避强敌,或者不断为他们的牛群、牲畜寻找水草,因此居无定所、轻去其乡。他们不知有精致的生活,因而他们的需求和财富都简陋不足道。
布立吞人分为众多小邦和部族,民风尚武。他们仅有的财产就是他们的武器和牛群。布立吞人既然已经品尝了自由的美味,就再也不会容忍专横武断的王子或酋长。他们的政体和凯尔特各邦一样,虽然有君主,却是自由的。Diod. Sic. lib.4. Mela, lib.3. cap.6. Strabo, lib.4.普通人享有的自由似乎还多于他们的祖先高卢人。Dion Cassius, lib.75. Caesar, lib.6.每个小邦都派系林立,再受到对邻居的仇恨和嫉妒的刺激,因而永远处于战争状态。Tacit. Agr.在这里,和平的各种技艺不为人知,战争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主业,有雄心的人无不以此为追求目的。
宗教是布立吞各邦的要务。他们的神职人员——德鲁伊僧侣——一直掌握极大的权力。他们不仅主持祭祀典礼、指导宗教事务,而且掌握青少年的教育权。德鲁伊僧侣不服兵役、不纳赋税,有权判决民事诉讼和刑事案件,仲裁一切公私争议。违背德鲁伊教的金科玉律势必遭受严厉的惩罚。破戒者一旦被逐出教门,也就被摒弃在公共祭祀和公共宴享之外,受到举族同辈公民的排斥。与他接触的同伴也会蒙受渎神、不洁的污名,为众人共弃。他不再受法律保护,生活在悲惨和耻辱中。Caesar, lib.6. Strabo, lib.4.只有死亡才能给他带来解脱。在这种粗暴而乖戾的人民中,政府的纽带素来松弛,自然需要以迷信的恐怖代劳。
德鲁伊教迷信的恐怖远甚于同类宗教。德鲁伊僧侣不仅借助教权,用严厉的惩罚把世界束缚在恐怖之中,还守护着灵魂永恒转世的锁钥。他们的威权随着信徒的怯懦而自然增长。他们作法的地点在密林深处或其他秘密的休憩处。Plin. lib.12. cap.1.为了增加教门的神秘性,所有教义仅仅通过口传,严禁任何书面记录,以免密仪惨遭俗人亵渎神圣的检验。他们实行人牲,经常把战利品奉献给神明。私自藏匿祭神的供品是罪大恶极的行径。献祭的财宝藏于林莽,无人守卫,仅仅依靠宗教的恐怖保护。Caesar, lib.6.他们(德鲁伊教僧侣)能够以神圣的精神力量征服人性的贪婪,比起唆使人们做任何最反常、最狂暴的举动,大概更加耐人寻味。除了高卢人和布立吞人以外,人类从来没有将偶像崇拜提升到如此高度。罗马征服者发现,只要被征服的布立吞各邦原有的威权尚在,就不可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新主人及其法律,终于不得不运用刑事法规废止德鲁伊教。这些一向实行宗教宽容的征服者从来没有在其他场合采取过这样的暴力手段。 Sueton. in Vita Claudii.
第一章
英国史Ⅰ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
第二节罗马人
恺撒以其常胜军征服高卢全境时,第一次将他的目光投向不列颠。布立吞人在这个岛上始终保持他们简陋野蛮的独立。驱使恺撒前进的力量并不是财富或名望,而是将罗马军人带进一个当时仍然未知的新世界的雄心。他抓住高卢战争短暂的间歇期,入侵不列颠。布立吞土著一旦意识到恺撒的用意,明白双方实力悬殊,就想以表面上的归顺取悦他,暗地里却拖延、破坏他的方略。恺撒击溃了几处抵抗后,在迪厄滩头有惊无险地登陆。他连战皆捷,勒令败北的布立吞人交出人质、宣誓效忠。不久,恺撒鉴于国事缠身、严冬将临,班师高卢。布立吞人刚从他的铁腕下松了口气,就把城下之盟置诸脑后。高傲的征服者决心来年夏天卷土重来,惩治他们的背约。这一次恺撒带来了更多的军队。尽管布立吞人在他们最杰出的王子卡斯维拉努斯统率下联手抗敌,仍然屡战屡败。恺撒长驱直入,渡过泰晤士河,击破卡斯维拉努斯,将他的王国付之一炬,封罗马人的盟友曼都布雷提乌斯为特瑞诺班特斯国王,镇抚当地。然后他命令土著重新宣誓效忠,再度旋师高卢,留置罗马官守,外示归治、内实羁縻。

罗马内战接踵而来,为共和国的没落、君主制的兴起作了准备,而布立吞人却因此避免了已经为他们准备就绪的奴役。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满足于剥夺祖国的自由,对于扬威绝域、绥靖荒服没有多少兴趣。他明白,永无止境的军事扩张毁了罗马共和国,也会让继起的罗马帝国不胜重负。因此,他留给继承人的忠告是谨守旧疆、不务远略。他的继承人提比略猜忌诸将,为了预防他们可能以开边黩武博取功名,就用奥古斯都“不以四夷害罗马”的祖训为挡箭牌,给自己的无所作为提供理由。疯狂的暴君卡里古拉威胁入侵不列颠,只是暴露了皇帝本人和帝国的悖乱。Tacit. Agr.
于是,布立吞人得以保守其沿袭百年的自由,没有再受到骚扰。直到克劳迪亚斯皇帝登基,罗马才认真将不列颠归治纳入议程。罗马兴师不列颠的理由一点也不比近代欧洲人奴役非洲和美洲更为正当。罗马统帅普劳迪乌斯素有能名,受命出师,连战皆捷,绥靖土人颇有进展。克劳迪亚斯皇帝随即御驾亲临,接受不列颠东南部若干蛮族小邦的投降,为不列颠归治做了相当扎实的准备工作。这些易于臣服的小邦是坎蒂、阿特雷巴蒂斯、雷格尼、特瑞诺班特斯,因为开化程度较高,更乐于以自由为代价购买和平。其余各邦仍然以卡斯维拉努斯为领袖,坚持抵抗,不肯臣服。罗马军团师老无功,一直到奥斯特雷乌斯?斯卡普拉接任统帅,征服者的势力才得以遍及全岛。奥斯特雷乌斯?斯卡普拉直取塞文河畔的好战蛮邦斯卢尔斯,大破卡斯维拉努斯,将他俘虏后解送罗马城。在罗马城,卡斯维拉努斯以其气宇恢宏,竟邀优遇,远远超乎罗马征服者对待降虏酋领的惯例之上。Tacit. Ann. lib.12.
布立吞人虽然屡遭厄运,仍然没有屈膝。心高气傲的罗马把这个岛屿视为博取军事荣誉的练兵场。在尼禄皇帝一朝,苏厄托尼乌斯?鲍利卢斯受命节制军务,希望以绥服蛮夷的功绩名垂竹帛。他发现德鲁伊教宗座位于莫纳岛,就是现在的盎格里西岛,决定攻击此地。因为这里既然是土著的祭祀中心,布立吞人势必动员其全部兵力赴援。为了阻止罗马军团在圣地登陆,土著把军事骚扰和宗教恐怖都用上了。妇孺、僧侣与武士倾巢出动,集结在岸边,手持火把狂奔,披头散发、号叫谩骂,给罗马士兵带来的恐怖超过了真实的危险。鲍利卢斯勉励将士鄙夷迷信及其恐怖,一鼓作气,将布立吞人逐出战场。罗马人用德鲁伊僧侣献祭战俘的火堆将德鲁伊僧侣烧死,将德鲁伊教的圣林和祭坛夷为平地。鲍利卢斯觉得布立吞人的宗教已经覆灭,彻底归顺指日可待,但他料错了。在他临时离开不列颠的间歇,布立吞人抓住机会,推举曾经受到罗马军团将领侮辱的埃塞尼女王波阿迪西亚为领袖,一起拿起武器,成功地拔除了几个罗马定居点。苏厄托尼乌斯?鲍利卢斯急忙赶赴伦敦——这时已经是一个繁荣的罗马殖民地,加强城防。但他一到伦敦,就发现从战略全局考虑,不得不将该城抛弃给敌人毫无怜悯的狂怒。伦敦化为灰烬,没有逃走的居民全部遭到残酷的屠戮。各地总计,血染锋镝的罗马人和异邦人,达七万之众。布立吞人发动大屠杀,看来是已经下定决心,断绝与敌人议和或合作的一切希望。但是,这次暴行很快就在决定性的大会战中遭到苏厄托尼乌斯?鲍利卢斯的回敬。据说,八万布立吞人在战役中阵亡。波阿迪西亚女王不愿落入狂怒的征服者之手,仰药自尽。Tacit. Ann. lib.14.不久,尼禄皇帝召苏厄托尼乌斯?鲍利卢斯回朝。在罗马,由于被抛弃的殖民者愤怒地指控他,他没有受到公正的判断。不列颠总督几易其人,最后塞雷利斯受韦斯巴芗皇命制军,给自己赢得了勇武的名誉,给罗马军团赢得了恐怖的名誉。尤利乌斯?弗伦蒂乌斯继承了塞雷利斯的位置,在权威与声望上都不亚于前任。不过从总体上看,是蝉联韦斯巴芗、蒂图斯、图密善三朝的阿格里可拉最终巩固了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并以此名垂青史。
这位伟大的统帅制定了绥服不列颠的方略。他首先充实军资,然后挥戈北指,每战必胜,一直深入到不毛之地——喀里多尼亚的林莽穷山。不列颠南部各邦不得不臣服。在他的大军面前,那些桀骜不驯、将称臣纳贡看得比战死沙场更难以忍受的武士纷纷作鸟兽散。甚至当土著在盖尔加库斯统率下联合起来反击时,阿格里可拉仍然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沿着福斯湾到克莱德河,部署了一条要塞链,将比较贫瘠和野蛮的不列颠北部隔离在防线外,使罗马不列颠行省免受蛮族的侵扰。
阿格里可拉虽然战功炳勋,并没有忽略文治。他把法律和文明引入不列颠,引导土著羡
慕文明人的居息便利,习惯罗马的语言和风俗,给他们传授文艺和学术,无微不至,务必让他一手打造的锁链显得舒适便利、可人心意。Tacit. Agr.土著曾经不顾众寡悬殊,抗击罗马,如今却渐渐习惯了自己的主人,越来越心甘情愿地为帝国效命,分享皇帝的雄风。
征服不列颠是罗马最后一次持久的扩张。不列颠一旦归治,就不再是帝国的边患。只有喀里多尼亚穷山恶水,被帝国军团视为不毛之地,得以保持独立。这里的蛮夷仍然时时寇略文明的行省顺民。哈德良皇帝巡视边塞,修筑了西起索尔维湾、东临泰恩河的长城。安敦尼?庇护一朝,卢利乌斯?乌尔比库斯在阿格里可拉防线上重筑新要塞。塞维鲁斯皇帝亲征喀里多尼亚,兵锋至于极北,用新的堡垒加强哈德良长城。终罗马之世,不列颠太平无事,很少出现在历史记录中。仅有的例外无非是若干地方性骚乱或叛变,几个罗马总督起兵篡位夺权。不列颠土著既没有武装,又没有斗志,已经成为帝国的顺民,甚至不再有向往古代的自由和独立的念头。
罗马帝国的庞大结构统治着地球的极大部分,既散播和平与文明,又散播奴役与压迫,终于免不了面对最终解体的时刻。帝国的中心意大利几百年来不闻兵戈之声,尚武精神早已丧失殆尽。对这些柔弱的没落民族而言,屈身于外来蛮夷还是本土的暴君,实在没有多少区别。皇帝不得不从边境各省招募军团。这些省份的武风武德虽然也已经衰落,但还没有完全消灭。雇佣兵组成的军团习惯于轻侮国法和文官政府,自行组织军政府,祸国不在殃民之下。流风所及,每况愈下,临边蛮族渐渐渗入帝国军团,最后成为主要的招募对象。蛮族军人已经具备天生的勇武,掌握了军事纪律和技艺以后,如虎添翼,实在不是懦主孱王所能控制。他们把弑君易君视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北方蛮族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强大,垂涎于南国的富实,终于在阿尔卡狄乌斯、霍诺留两朝尽破藩篱,饱掠而去。随后,蛮族将帝国西部边省据为己有。在入侵蛮族的背后,更多的蛮族接踵而来,占据了入侵蛮族的旧地。蛮族前后相继,帝国早已不堪负荷。罗马诸帝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召回戍卫边塞的军团,回保京师根本重地。时移世易、孤注求存,亘古雄图霸业的分量还抵不上自我保护的现实需要。罗马先祖炎炎烈烈的功德、天下一帝无远弗届的威灵,已经轻若鸿毛。
第一章
英国史Ⅰ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
不列颠地处极边,远离五胡云扰的混乱中心。帝国也视为瓯脱之地,不必重视,撤退了岛上的全部罗马军团,以便充实高卢和意大利的防务。不列颠行省凭借沧海之险,不必担心大陆上更为强悍的蛮族。然而藩篱荡然的安敦尼长城却无力抵御匹克特、苏格兰蛮夷的锋镝。他们破关阑入,凌略文弱的邻人。他们的贪欲不能满足于掳掠的收获,进而威胁吞并全省,或是继之以更可怕的掠夺和破坏。匹克特人原先可能是布立吞土著的同宗,被阿格里可拉驱逐到北境,与夷狄杂居。苏格兰同样起源于凯尔特部落,原先占据爱尔兰,后来迁往不列颠西北海岸。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就是不断寇略罗马行省,抢劫比自己富裕的邻居。罗马军团的撤退给他们提供了长驱直入的机会,素无武备的行省顺民早已习惯于向朝廷称臣纳贡,换取罗马官吏的治理和军团的保护,现在只知道再度向罗马请愿。帝国派来一个军团,大破蛮夷,一直把他们逐出旧日的边墙,然后凯旋渡海,回师南国。Gildas. Bede, lib.1. cap.12. Paull. Diacon.
苏格兰人、匹克特人的种族问题众说纷纭,休谟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译注军团的再次撤退立刻引起蛮族的再次入侵,不列颠人又一次向罗马请愿。罗马军团第二次跨海赴援,再战克捷,行省顺
民得以苏息。然而京师已经一夕数惊,不能容许罗马军团劳师于外,只得告诫不列颠人不必指望王师屡出,一定要步武先人,自己披坚持锐、保卫桑梓。Bede, lib.1.cap.12.罗马军团最后的告别礼物就是协助不列颠人修葺塞维鲁斯边墙,填以石城,因为当时行省的工艺水准未足言此。Bede, lib.l.cap.12.公元四四八年,罗马军团永远辞别了不列颠岛。帝国君临西鄙凡四百年,天命尽于是。
第一章
英国史Ⅰ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
第三节不列颠人
可怜的不列颠人考虑到目前的自由对他们是致命的,根本无从实施罗马人推荐的谨慎建议。他们早已既不知道怎样应付战争的危险,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自治政府,不可能拟定或执行任何抵御蛮族的措施。两位过去从未渴望紫袍加身的罗马—不列颠人格雷西安和康斯坦丁率领不列颠行省丁壮的精华,浮海南奔,自立为帝,无奈全师尽殁。不列颠一切武备随之扫地以尽。匹克特、苏格兰蛮夷发现不列颠终不免见弃于罗马,以为天实德予,合力叩关。不列颠人意志消沉,以为边墙难恃,抛弃要塞逃走。于是行省屏藩尽撤,门户洞开,沃野和道路完全落入蛮族手中。蛮族沿途杀掠,对乞为臣妾的顺民没有丝毫怜悯。Gildas. Bede, lib.1. Ann Beverl. p.45.不列颠人走投无路,只有第三次向罗马乞援。可惜罗马早已作出决定,永远抛弃这个行省。这时,贵人埃提乌斯勇武恢弘,独支危局,仿佛让叔季之世堕落的罗马人看到了先祖的遗德和纪纲回光返照。不列颠人的使节向埃提乌斯陈情。他们的请愿书《不列颠人的哀鸣》可谓名副其实:“蛮夷逐我兮沧海涛,波臣逐我兮夷狄饕,饮血锋刃兮眠鱼腹,何以异兮,哀遗黎!”Gildas. Bede, lib.1. cap.13.W.Malm. lib.1. cap.1. Ann. Beverl. p.45.然而,阿提拉的匈奴人大军压境。埃提乌斯无暇二顾,把请愿者无尽的哀恳置之度外。Chron. Sax. p.11. Edit.1692.至此,不列颠人彻底绝望,相率抛弃他们的市镇和村落,逃入穷山密林,免膏虎口。蛮族野无所略,面临可怕的饥荒。不列颠人虽然毫无战斗力,但逃跑的本领颇为可观,也让他们穷于应付。因此,蛮族满载子女玉帛,暂时撤离不列颠。Ann. Beverl. p.45.
不列颠人刚刚得到喘息的机会,就恢复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第二年的大丰收足以让行省居民忘记近在咫尺的灾祸,一心一意只顾蓄积。这些人没有罗马的帮助,连修筑石城的技术也没有。要说他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未免令人难以置信。可是,当时的僧侣史家言之凿
凿,Gildas. Bede, lib.1. cap.14.称不列颠人此时的奢靡是日后灾难的原因,完全不提其民德怯懦、肉食者目光短浅。
不列颠人享受片刻的太平,完全没有应付侵略的深谋远虑。蛮族已经明了他们的软弱,很快卷土重来。我们不知道罗马撤离后不列颠的政府形态,似乎各地强人互不相下,都在做昙花一现的皇帝梦。割据群雄本来就互不团结,再加上神学纠葛,更加四分五裂。Gildas. Usher Ant. Brit. p.248, 347.不列颠僧侣佩拉吉乌斯的门派之争使情况更为混乱。僧侣有压迫异己的力量,却没有共御外敌的公心。Gildas. Bede, lib.1. cap.17. Constant. in vita Germ.内治不修、强寇在望。不列颠人只有信从杜姆诺尼乌姆王子——此君虽然劣迹斑斑,仍然是本岛势力最大的强人Gildas. Gul. Malm. p.8.——的意见,遣使前往日耳曼,向撒克逊人求援。
英国史(卷2)
建立政府——普遍和平——护国公去世——几次骚乱——亨伯特?德?伯格下野——温切斯特主教当国——国王偏袒外邦人——怨望——教会怨望——康沃尔伯爵当选罗马人国王——贵族不满——莱斯特伯爵西蒙?德?蒙特福德——牛津的供应——贵族的篡夺——爱德华王子——贵族的内战——法兰西国王干预——内战再起——刘易斯之役——下议院——伊夫舍姆之役与莱斯特伯爵之死——建立政府——国王去世——国王的性格——本朝花絮集锦
大部分科学进步或增长的发明途径在于:理清推理的头绪,应用普遍原理。由此,只要掌握少数几个命题,就可以导出大量的推论和结论。历史包罗了繁复无尽的事迹,运用删繁就简的艺术,在所难免。为了保存更重要的史实,不得不忽略只与一时一地相关的事迹和只与这些事迹相关的人物。我们现在就要进入的朝代最能体现上述真理。没有哪个凡夫俗子有耐心撰写或阅读亨利三世一朝鸡零狗碎的事迹。这位君主集软弱、卑劣、反复无常于一身,他临御王国的六十三年充满了这些琐事,照本宣科未免冗长乏味。清教徒作家不厌其烦,铺张渲染本朝事迹,主要目的在于:揭露罗马教廷的贪婪、野心和阴谋诡计;证明天主教会的显要人物假装他们的唯一目的在于拯救灵魂,事实上却贪得无厌,追求这个重大目的时不受法律和荣誉的约束。M. Paris, p.623.这些事迹的细节极其乏味,虽然不能直接证明上述结论,却很容易允许上述命题成立。的确,接下来就免不了对英国教会和欧洲其他各邦的教会作一番比较。教权总是以神圣的名义文饰其所作所为,利用别人不敢使用宗教理由的弱点攻击他们,比俗权更容易撒谎。除这些一般性因素之外,教皇及其廷臣对他们统治的大多数教会而言,都是外邦人。他们不可能反对掠夺行省,增加目前的收益。他们地处远方,大凡有利于征敛的政术,无不采纳,不为羞耻或懊悔所动。罗马教阶制度中,英格兰是最遥远、最迷信、最天真淳朴的省份之一。亨利三世一朝,英格兰的耐心和罗马教会事业的影响力尚未耗尽。我们经常有机会粗略了解这些事迹,但并不试图完全理解所接触的一切事务。本朝接近尾声时,更加重要的事件开始发生,本书没有严格依据编年叙事的顺序。
约翰王去世时,彭布洛克伯爵任英格兰大司马,统率全军。在内战和动乱时代,他就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没有任何人比伯爵更有能力、更忠诚。他担任这个职位,堪称幼主之幸、邦家之幸。即使在约翰境遇最恶劣时,他的忠诚也没有动摇。现在,他决定尽忠于幼主,不因敌人为数众多、强大可畏而灰心绝望。当时的偏见认为,君主只有在教堂接受教会长老
加冕涂油后才有合法的统治权,亨利明智地接受了这种偏见。伯爵护送幼主前往格洛斯特,在教皇使节瓜亚罗和少数贵族面前,由温切斯特和巴斯主教主持加冕礼。M. Paris, p.200. Hist. Croys. cont. p.474. W. Heming. p.562. Trivet, p.168.为了支持摇摇欲坠的王权,教皇的认可必不可少。亨利不得不重申父王约翰效忠教皇的誓言,接受教廷采邑英格兰为封地。M. Paris, p.200.贵族们为了扩大彭布洛克的权威、赋予他更加正规、合法的资格,不久就在布里斯托尔召集大议事会,选举伯爵为护国公。
彭布洛克试图让所有人都与幼主的政府和解,颁布了一部保障诸自由权利的新宪章。新宪章大部分内容都沿袭约翰王在《大宪章》中被迫作出的让步,但也包含若干修正,公认意义重大。Rymer, vol.i. p.215.新宪章没有再度确认《大宪章》授予神职人员的充分选举权,也没有再度确认他们离开王国不需要国王同意的自由权利。由此可见,彭布洛克伯爵和贵族们嫉妒神职人员的权力,都希望修正宪章,挽回王室对修道士选举的用玺权,也认为必须审核上诉罗马的案件,不可过于频繁。但最令我们惊讶的是:新宪章没有包含约翰已经接受的让步——征收补助金或免役税必须经过大议事会同意。这一条款甚至被公开宣布为过于严厉苛刻,留待日后详加审议。但我们必须考虑到:虽然从现在的观念看,这一条款在约翰王宪章中至关紧要,但古代男爵们却视之甚轻。他们更警惕王室特定的暴力侵凌,而非普遍的征敛。除非征敛理由充分、确有必要、获得普遍的赞同,否则很难强加于手握武器的人。后者一旦普遍体会到压迫,就会立刻回击。我们可以相应地发现,亨利一朝经常因暴力侵凌《大宪章》而激起怨望。但尽管王室财政窘迫、人民拒绝供应的事件经常发生,国王从来不曾试图以个人意志强征补助金和免役税,国王更易于违法侵害单独的个人,却难以行使关系整体利益的公认特权。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全2册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04.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