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追寻律师的传统
追寻律师的传统


追寻律师的传统

作  者:傅国涌 编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5020603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标  签:法律  法律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民国肇始,律师登上历史舞台,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为自身的职业伦理,维护人权,推动社会进步。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源溯始,以上海本土律师及律师组织为观察对象,讲述民初律师行业的发端;中编着重展示民国律师的风采,既有刘崇佑、阮性存、张耀曾等人办理社会重大案件的经过,也有曹汝霖、包天笑、吴凯声等律师执业者的亲笔记录和口述;下编则通过第一手资料呈现典型司法案例,如陈独秀案、“七君子”案,直击历史现场。

TOP作者简介

傅国涌,知名独立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法制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
傅国涌治学以扎实的史料功底著称,代表作有《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金庸传》、《追寻失去的传统》、《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

TOP目录

序 张思之
前言 追寻律师的本土传统  傅国涌
上编
上海本土律师的出现   陈同
民初的全国性律师组织 ——以“全国律师公会联合会”为中心   李卫东
上海律师:法治原则与民族救亡之间  徐小群
附:呈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文
呈请司法行政、外交部文
外交部复函
修正上海律师公会办事细则
中编
业律师领第一号证书 曹汝霖
刘崇佑:抗辩政府的大律师  夏晓虹
杭县律师公会会长阮性存 傅国涌
护花律师  包天笑
法庭上的吴凯声  吴凯声口述 吴立岚等整理
张耀曾的最后十年  傅国涌
下编
政府等于国家吗?—— 章士钊为“陈独秀案”辩护  傅国涌
附:陈独秀等危害民国案起诉书
陈独秀案开审记  记者
国民党与国家  章士钊
陈独秀案判决书
陈独秀上诉状原文
最高法院改判陈独秀彭述之有期徒刑八年
为“七君子”案辩护 李文杰
江苏高等法院检察官起诉书
沈钧儒等答辩书
沈钧儒等第二次答辩状
声请调查证据状
沈案昨日未审结
沈钧儒等案听审记
“爱国无罪”案二次听审记
后记  傅国涌

TOP书摘

后 记
  傅国涌
  遥望晚清,律师在租界法庭的出现曾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部分呼吸过欧风美雨的法界先进在修订法律时也曾认真考虑引入,可以说律师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已呼之欲出,台湾学者孙慧敏在《清末中国对律师制度的认识与引介》对此有详尽的研究。民国新立,律师制度破土而出,职业律师和律师协会同步生长,成为社会瞩目的有生力量。透过徐小群、陈同、李卫东等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早期律师群体的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已很难想象,20世纪前半叶中国,如果没有这个特殊的群体,历史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当刘崇佑为“五四”学生辩护时,当吴凯声一次次为陈赓、廖承志、杜重远他们辩护时,当章士钊等律师站在法庭上为陈独秀案辩护时,当大批律师在苏州的法庭上为沈钧儒等“七君子案”辩护时……我们看到中国已隐约现出了法治的曙光,即使你不同意当事人的政治主张或行为方式,但是作为公民,他们毫无疑问要得到公正的对待,包括有律师为他们辩护。正是在一次次法庭辩护中,在律师和当事人的辩护词和上诉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清那个动荡时代更真实的面目。如果不是时代断裂的话,通往法治社会的路事实上已经开启。
  从1912年到2012年,律师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正好一百年,百年来,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可谓波诡云谲,在最初的三十八年间,无论遭遇怎样的环境,年轻的律师制度不仅生了根、发了芽,而且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渐渐变得枝繁叶茂,长出了一个自己的传统。无论是刘崇佑、章士钊、张耀曾这些有从政经历的律师,还是阮性存、吴凯声、吴经熊等职业法律人,他们所代表的几代律师,赋予了这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职业群体以独特的生命,他们在法庭内外的努力,为律师制度的本土化迈出了重要的每一步。不幸这条道路突然中断,一百年被切成了几个截然不同的段落,曾经建立起来的本土律师传统在上世纪50年代戛然中止,二十多年后虽然恢复了律师制度,却是步履蹒跚,磕磕碰碰,至今又有三十多个年头过来了,以张思之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律师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终于接续了曾经中断的传统,开始新的出发。
  律师群体经过长达数十年的中断之后,重新回到法庭,回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朝阳大学法律系出身的张思之先生自述上世纪50年代的律师生涯,基本上是在行政事务中度过,总共只办过一个半案子,就被1957年的惊涛骇浪卷走了。自1970年代末律师制度重建,他几乎参与了整个过程,至今仍以85岁高龄站在第一线。他数十年来的作为,为中国律师界树立了一个新的范例,要说传统,这不仅是对20世纪前半叶律师传统的接续,而且为这个传统提供了新元素,注入了新生命。大哉,思之!近十年来,在追寻中国律师的本土传统时,我一次次地想起他,这位1927年出生的当代律师,并没用赶上刘崇佑、章士钊、张耀曾、吴凯声他们曾经的好时光,但他挺立在20世纪的苍茫暮色中,上接民国前辈的传统,下启21世纪的新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这些成语很久没用过了,但用在他的身上竟是如此恰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我不能想象中国律师界在20世纪末自我接续、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过程将如何完成,正是他悄悄地复活了民国律师的传统,并悄悄地立下了新一代律师可以遵循的精神规章。在我看来,他身上具备的专业性、公共性和人文性正是一个健全的律师应该具备的,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是律师,从律师的专业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离开专业角色去做或高远或刺激或空疏的追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守护专业标准,以专业主义面对自己接手的每一个案件,哪怕从一开始就知道必败无疑,仍然坚持一丝不苟地去做,不张扬,不炒作,也不沮丧,不自弃。卢跃刚兄是新闻记者,喜欢讲专业主义,像爱护眼珠子一样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坚守专业主义,本来是职业伦理的底线,然而在一个弯曲悖谬的时代,底线竟成了道义的高标,有时候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如此,不盲从,不越位,不轻言放弃,不大言不惭,按专业标准行事仍是需要坚守的专业逻辑,民国的许多律师先辈们做到了,思之先生在更为困难的处境下也含泪做到了。其次是公共性,如果失去了公共性,对于律师、记者这些特殊职业来说,我不知还有多少专业性可言,换句话说缺乏公共关怀、只为稻粱谋的律师,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职业是不相称的,就如爱因斯坦说的,知识分子天然要对社会的罪恶说不。律师也天然地要具有社会关怀意识,直面这个时代的罪和罚,而不是装聋作哑,更不能装疯卖傻。从张思之律师身上我们看到的公共性,深沉而节制,博大而不凌空虚蹈。同时,从他的辩词和他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他深切的人文关怀,那是建立在他的文化修养之上的,不是有意装出来的,我编《过去的中学》时曾约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回忆中学生活的文章,他深情地回忆起抗战烽火中在西南求学,国文老师教宋词,特别是李清照的词给他带来的震撼。2005年夏天,我们全家在北京与他见面,他在一个酒店大厅等候我们,桌子上摊开的是一册《元曲选》。宋词、元曲,从少年到白头,贯穿一个律师波涛起伏的一生,他辩词的字斟句酌,不仅追求法理逻辑,同样讲究辞章,我相信那是古典文学给予他的滋养,人文情怀和审美趣味不可或缺地成为成就一代律师的重要因素。当代律师界的崛起,作为一个职业阶层逐步变得自觉,与他的引领和示范是不可分的,至少有很大的关系。
  感谢八十五岁高龄的张思之律师为本书赐序,同时感谢徐小群、陈同、李卫东三位学者同意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收入本书,他们都对民国律师制度做了出色的研究,还要感谢北大夏晓虹教授、吴凯声律师儿子吴立岚先生、章士钊律师外孙女洪晃女士等的授权,如果没有她(他)们的支持,这本书就不会以这样的面目出现。
  2011年11月2日杭州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相关图书推荐

加载页面用时:76.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