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知识不是力量(大夏书系)
知识不是力量(大夏书系)


知识不是力量(大夏书系)

作  者:方柏林(南桥) 著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561790014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票务  教育与考试  高等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知识不是力量》由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如何分辨两者,还需回归教育本身。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但本书并不试图“煮沸大海”,而是借助作者的双重身份--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职工,遇一事讲清楚一事,将教育这个庞大的话题拆解为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以朴素好看的文字破解当下教育的沉默与困惑。

TOP作者简介

方柏林(南桥),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略懂文学翻译,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金融时报中文网、财新网、东西网等担任撰稿人或专栏作者,豆瓣九点、网易博客热门博主。著有《呀,美利坚》一书,译有《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地之国》(奥巴马总统亲自推荐)、《布鲁克林有棵树》(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河湾》(诺贝尔文学奖V.S.奈保尔作品)等畅销作品。他是著名博主,曾获得2010年“全球华人阅读博客大赛”一等奖,读者称他的文字为“毒品”,读之不能自拔;他是文学译者,自称老实人做翻译,读者赞他的译文“字斟句酌又洒脱飘逸”;他是课程设计师,也是一个父亲。

TOP目录

上篇 让教育校正教育
知识不是力量
名校公开课
学而无术
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教学改革从作业抓起
南瓜与教改
学生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
因材施教
己所不服,勿说与人
可以跟屠夫学什么?
精耕细作与粗放经营
如何毁灭天才
育儿专家的孙子
一只毛虫和两代人
幼儿园在风中飘扬
玩就是玩
奖赏是个糖衣炮弹
童年没有起跑线

中篇 卧底美国教育
动物学校
美国小孩的阅读
美国小孩的读写入门
美国小孩做数学
美国小孩的选择
美国小孩在学校被欺负怎么办
美国小孩的独立教育
美国公立学校的特长教育
美国小孩的品格教育
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
美国大学的进和出
美国的师生互评
美国教授面面观
美国的中文学校
在美国发论文
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大趋势
奥巴马式教改

下篇 把学习放入学生的口袋
教育脱困是个技术活
野鸡大学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不是软件的问题,而是做家长的问题
将学习放入学生的口袋
手机可以被禁止吗?
万变不离其宗:反思教育技术学科
无所不在的技术与学习

TOP书摘

当我们谈论知识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呢?

知识的英文为knowledge。它的第一个音节是“know”,“知道”。但是knowledge这个词的末尾是“edge”,是“边缘、领先”。我们可以“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可是它并不能让我们处在“领先地位”(leadingedge)。中文也是一样,“知识”中,只有“知”与“识”结合时,它才能产生“edge”,成为力量。狭义的knowledge本身是没有力量的。

当我们说知识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说的是“知道”,比如,鸦片战争哪一年爆发;有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常识”,比如,一年有四季;有的时候我们说的是“见识”,比如,认识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金融危机(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一个知道很多事实而不知如何处理的人,现在我们已经不叫他“知识分子”,而称之为“知道分子”。知道而无见识,徒增谈资,于世无益,又有什么意思呢?

钱钟书的《管锥编》,是好书,但余英时说它是“一地散钱”。李浔阳就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钱钟书到底提出什么创见了没有?没有印象。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做这样的学问更安全一些。你可以旁征博引,天花乱坠,可是那又怎样?如今,天下文章一大搜,掉书袋没价值。久了,人们会发觉,很多文章写出来,隔三四里都能闻出Google和维基的气息来。过去学人引用文献冷僻,人以为奇,可是如今我发现,古腾堡项目把所有古代稀奇古怪的文献都在往网上搬,以至于过去的海量文献离我们只有一个鼠标那么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整理诸如《四部文明》这样齐、大、全、备的纸质文献库价值就值得推敲,因为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运用信息的能力。

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Bloom)发现,美国学校的测试题95%以上是在考学生的记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问分类法,即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BloomsTaxonomyofLearning)。该分类法说学问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几个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尤其是在中小学,可谓众所周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以布老的分类法为依据,用两代人的时间,使美国教育成功走出以“记忆”为主导的测试困境。即便在小学阶段,如我们家女儿这个年龄段,这些分类技能的培养也是齐头并进的。比如“应用”类别,一年级的孩子就有“访谈”作业,让他们问家里人喜欢香草冰淇淋还是巧克力冰淇淋,然后制成图表。我看这就是讲究多项认知技能的组合。

现在我们常讲“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Cognition),也就是大脑一部分(如记忆部分)被解放出来,被电脑、手机等外部智能辅助设施取代。那么大脑干什么呢?得侧重于分析、应用、综合、评估这些“高层次思维”。当然,思维的类别不能简单用“低层次”、“高层次”来区分,因为有些“低层次”技能也具有高价值,例如,“知道”吃毒药的危害或许会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一些“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可能是低价值的,比如对明星八卦的分析。但总的说来,“低层次”知识和技能容易复制和传播,而“高层次”思维和技能,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普遍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相比,培养起来比较困难一些,且宜早不宜迟。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加载页面用时:78.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