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

作  者:杨奎松 著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3080914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中国史  票务  历史研究与评论  历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共收录了作者杨奎松12篇读史文字,分为三编,从“读史”、“讨论”、“评论”三个角度对中国现代史进行了分层式的解读。“读史”是作者对中国革命史中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事件和过程的看法,“讨论”是作者回应其他学者对其的质疑,“评论”是作者对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著作”的个性评价。

 

TOP作者简介

杨奎松,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专家。主要著作《“中间地带”的革命》(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获奖图书)、《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等。

TOP目录

读 史
历史的湮没与改写
——有关1946年安平事件真相与中共对美交涉再考察中共也曾试过“和平土改”
——有关战后中共和平土改政策的尝试与可能问题政治独立的前提
——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共财政援助问题的历史考察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一次尝试
——有关中国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经过革命、统战和外交
——有关新中国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由来问题
讨 论
关于重庆“共产党”及其他
——答曹仲彬、郑雅茹两先生
附:有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些情况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
——读邓野文对中条山战役国共交涉关键的研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
——答刘统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质疑
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毛泽东为何放弃新民主主义
——俄国模式影响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观
评 论
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
——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辉煌”莫建沙堆上
——对《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
平等与人权的悖论
——由《冷眼向洋》一书想到的

TOP书摘

辉煌“莫建沙堆上
——对《苦难辉煌》一书的正误与批评

从没有想过会读金一南的书,因为我们的专业原本差别很大。他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任职,从发表的文章看,主要做的是时政评论性质的工作;我则做的是实证的历史研究。两项工作性质和方法差距很大,原本有点风马牛不相干。经友人推荐,知道金出版有《苦难辉煌》一书(金一南:《苦难辉煌》,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年。),书店里简单翻过,因为发现是纪实文学体,文字、史实随性发挥,观点及资料引证又全无出处注释说明,因此也没有动过去读的念头。

所以会想到必须要读一下金书,是因为今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许多报纸杂志和电视台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纪念文字或片子,一些编辑记者把他们写好的稿本发来请我帮忙在史实上”把把关“,意外发现其中许多错误如出一辙,十分雷同。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这些出错的文字,大多是从金书中抄来的。为此我不得不上网把金书相关章节找出来看了一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

我最初看到金书是在书店小说散文一类文学书里面,想来作者出版这本书时应该也没有想要当历史书来出。既然是文学书,自然也就像”××演义“一样,不应当被人们当成历史书来读。奇怪的是,今年网上各种转载铺天盖地,几乎所有网站在转载和介绍时都把它当成了一部真实的历史著作来对待。从网上看,作者本人如今看来也忘了自己这本书的文学性,到处去讲”党史研究“,俨然变成一个中共党史的研究专家了。这也难怪许多人,包括记者编辑们,大都把这本书当成了一部真实的历史书来读、来引用了。更有甚者,一些来得快的写手,已经不加分辨地把金书讲的故事当成历史真实,抄到自己的书里面去做论据了。

以前读过的写中共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权延赤、叶永烈式的,借助大量访谈记录,结合个别档案史料,加以文学性描写;一类是黎汝清式的,主要着眼于文学描述,也大量利用访谈回忆史料,同时特别会就一些历史说法作出个人的解读。两种方式,都是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但多少都还有自己的史料发掘,特别是会透过鲜为人知的当事人回忆史料呈现出一些历史细节。金书的写法却与上述作品大不相同。作者没有自己的访谈史料,基本上是按照史书的方式介绍叙述史料与史实,再加上文学性很强的议论评点性文字。凡有过史学研究经历者都了解,一部有新意的煌煌之作,是要经过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积累过程的。查作者既非专业作家,也无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的经历。作者的文章过去基本上都是谈论时政和现实国际关系问题的,几乎没有发表过史实研究性的论文唯一查到作者1994年写的一篇讨论平型关战斗歼敌人数问题的小文章是按照学术规范研究历史的,除了介绍八路军伤亡情况提到了两则史料外,对日军被歼人数也没有作任何史料的发掘和史实性的研究。所讨论的主要只是各种文章及出版物中关于这次歼灭日军单位的不同说法,强调歼敌1000余人,不宜说成三四千人。(见金一南:《关于平型关战斗歼敌人数及其他》,《党的文献》1994年第6期。)又如何能够在毫无研究积累的情况下,从无到有,一举成就一本几十万字的党史著作呢?

读过金书的部分篇章即可发现,作者对历史,无论是中共史、国民党史,还是近代史,并无具体史实的研究基础,书中历史叙述与分析说明,不过是借助于他人的各种著作,包括近现代史或中共党史学界同行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金书其实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意图,把各种层级质量差异很大的著述,按其需求剪切拼接,加工”串烧“,再结合上自己随性发挥的文学性语言,而打造出来的一种速成品。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大量借助或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非不可,只要你能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切实理解他人的研究,准确使用他人研究的史料、史实和观点,把转引的资料或引述的观点、说法的原始出处注释清楚,得出不同于前人的观点或历史分析。即便是创作历史纪实作品,倘能准确了解宏观背景,基本史实不虚构,一般叙述不离谱,也算OK。

让人十分诧异的是,作者身为学术研究人员,照理不会不懂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然而金书从头到尾,大量借助、利用了他人发掘、引用的研究资料,包括直接借鉴利用了学界同仁的研究发现和观点、结论,却既不注转引出处,也不做资料说明,更不去鉴别考证,全书连个最偷懒的”参考文献“都不列,更不用说作者连想都没想过还应该要写上一两句感谢前人研究的礼貌话了。给人印象,书中利用的大量新近发掘的史料和观点,都是作者自己研究发现和创造出来。但是,以这样的态度和这样的研究基础来借用他人成果,不仅”借“得不明不白,”用“也注定会用得极不准确。

今日中国,社会浮躁,人人都想抄近路、走捷径,做学问的人也一样急功近利,这确是事实。但是,在学术界有一些最基本的规范,大家至少都还是在谨慎地遵守着的。金书作者自认”学者“金一南在一篇采访文字中明确给自己定位为”研究国家安全和战略问题的学者“。(见《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20日,B8版。)就必须要谨守学者的行为规矩和道德良知。为了让金书作者,也包括那些读过金书的读者知道该书一些史实问题所在,以下特就已读过的金书第一章中比较典型的问题稍加正误与批评。

不可理解的错”抄“

自从政府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开始拿量化指标来管理学术研究以来,”天下文章一大抄“就成为国人见怪不怪的现象了。八九十年代高校中曾经兴起过所谓”剪刀加糨糊“的专业创作队伍,我们今天还经常能发现许多人做科研是靠”抄“的。但是,这种人”抄“也大都还是”抄“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东西,跨行跨专业”抄“,以致错”抄“百出的情况似乎还鲜有见到。而金书却恰恰开了这一先例。以下仅举几例:

例一,金书第6页引述北京政府驻俄公使刘镜人两则电报,原文可见于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的《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卷《收驻俄刘公使电》,民国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十一月七日发);《收驻俄刘公使电》,民国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八日发) (《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一)》,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年,第180页。),大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中即录有这两则电报。

相信作者应该是从网上或其他渠道读到的那篇被收为课文的文章并抄来这两则电报的,拿来用也就算了,作者明明不熟悉这段历史,却偏要画蛇添足地去调侃刘镜人的翻译能力。

书中写道:“刘镜人的俄译汉有些问题,布尔什维克本应译为''''多数派'''',却被他翻译为''''广义派'''',让人看了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和20世纪初以来诸如“社会主义”、“共产党”之类的众多名词一样,“广义派”三个字其实也是从日文汉字用法中借用过来的。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日本人在中国办的《顺天时报》上就有“广义派”的用法了,在刘镜人发出金书所引的这两封电报之前,北京政府以及国内京津报刊也都在使用这一名词了。故刘镜人不是“俄译汉”创造出这一名词,而是借用国内的这一译法以求容易明了罢了。这自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作者以为的那种“让人看了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关于这一概念当年的使用情况,台湾学者王聿均在1978年出版的学界最早研究这段时间中苏关系史的著作——《中苏外交的序幕》一书时,就专门作过解释。他写道:“当时北京政府称布尔塞维克为广义派、多数党、过激派或激党。”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10.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