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观点:你也是意见领袖——《南都周刊》精品文丛系列
观点:你也是意见领袖——《南都周刊》精品文丛系列


观点:你也是意见领袖——《南都周刊》精品文丛系列

作  者:南都周刊 编

出 版 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0932830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由《南都周刊》出品,是《南都周刊》精品文丛系列之二。
  本书讲述了:
    关注转型期中国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关注平等与公正,以全球化视野和推崇市场经济的姿态,推动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建设。从常识和逻辑出发,关注法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细节演绎常识的林达,可以从电脑量刑谈司法改革的季卫东,还可以看到剖析经济适用房对中国房价影响的茅于轼。观点平衡世界,我们做理性而不激进的洞察者,深刻而不浅薄的分析家。

TOP目录

一 政法笔记
  电脑量刑,鲁莽的司法尝试 季卫东
  立法博弈及其“副法”膨胀 王琳
  劳工立法比工会更有力量 林达
  香港法官何以“知错不改” 黄广明
  官员道德是私人领域吗? 干春松
  卢武铉为什么自杀 尹保云
  在美国为什么不能圈自家的地 薛涌
二 社会观察
  被“包养”之后 五岳散人
  为祖先道歉的文明史意义 鄢烈山
  任志强说的没有错 唐钧
  戈尔比克林顿更伟大 林达
  对网络管制的三重质疑 郭巍青
  “涨”声中贫富分化加剧 肖雪慧
  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 笑蜀
  为裸体海滩辩护 方刚
  官员婚外情经济学分析 任丽倩
  一袭罩袍蕴含的冲突 邵建
  网瘾病理化与同志遭遇 赵明德
  文凭社会的征候 张鸣
  方舟子与中国关系学 薛涌
  巴比劝善与中国国情 唐钧
  印度超越中国,不再是危言 薛涌
三 经济学人
  金融危机幕后老板还会活着 赵鼎新
  民族企业是个什么东西? 李铁
  美国没有史玉柱,中国没有乔布斯 MR.CAT
  夜经济推手 赵明德
  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吗 茅于轼
  比“谁绑架谁”更重要的 匡贤明
  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新的机会 苏小和
  再说经济适用房会推高房价 茅于轼
  企业为何有败德行为 李子暘
四 文化杂谈
  一入豪门成病梅 十年砍柴
  过了二十年,无人来相会 李皖
  万恶的“恶搞”论 连岳
  禁播外国动画有什么用? 梁文道
  谁请白烨做保姆了? 十年砍柴
  话可以乱说,坟不要乱挖 谭伯牛
  与其迁都,不如分散首都功能 葛剑雄
  在网络上说些“人话” 五岳散人
  鲁迅为什么选择上海 陈丹青
  山寨文化的山寨理解 郭于华
  “李白故里”如何才值钱 葛剑雄
  谁谋害了迈克尔·杰克逊 毕然
  无品的小品 景凯旋
  艺术区的维权和城市中小阶级的困境 朱其
  奥斯卡主旋律“活得有尊严” 长平
  倒寒,还是倒春寒? 杨早
  《非诚勿扰》提供的伪真实生活 杨早
  尊重“低俗”的权利 景凯旋
  当台湾文茜遇见内地韩寒 安替
  文化符号“香港”的没落 林奕华
  走出“魔咒”的张曼玉 林奕华
  跟车延高谈谈诗 景凯旋
五 教育丛谈
  欣闻北大放悲声 连岳
  大学的弊根 王晓明
  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陈志武
  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 贺卫方
  让美国的小学生回答“钱学森之问” 薛涌
  把北大办成“最穷”的大学 薛涌
  越考越笨的心理学依据 薛涌
  用脚对高考的投票 张鸣
  鲁迅早就从课本里撤走了 杨早

TOP书摘

    中国公共空间的生长点
    笑蜀
    越是大家的事,大家越不管
    谈到中国社会的私与公,不妨先讲段我自己的故事。
    我在广州一直是租房。原来我住在一个很老旧的居民小区,很脏很乱,也很喧嚣,基本上就是个贫民窟。每次进入小区心情都很糟糕,回到房间就不想再出来,当然就谈不上什么运动啦,健身啦。天长日久,身体状况就有了一些问题。我的朋友们很为我担心,经过他们的游说,我最近搬到了新住处,这是一个花园式的小区,林荫夹道,鸟语花香。虽然现在的房间比原来的小多了,但公共空间的质量,却比原来那个居民小区高得多,所以我的日常生活的品质不仅没有因为住房面积减小而有所下降,反而因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高,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尽量不待在自己的小房子里,而是到公共空间,尤其是到江边散心,很享受,很满足,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然后身体状况、精神状况,跟从前都有明显的不同。
    我原来那种居住状况,在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传统社区,是很常见的。传统社区的居民,都把心思用于自己的小家,在自己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把小家尽可能装饰得豪华、现代、舒适,尽可能美轮美奂。但是对于家门以外的区域,也就是对于整个公共空间,就漠不关心了,管它怎么脏,怎么乱,怎么吵。自己家搞好了就够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就造成中国社会普遍性的“公地悲剧”。就是越是大家的事,大家越不管。
    这当然不是现在才有的状况,而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的状况。中国文化中一个致命的弊端就在这里,就是缺乏公共参与,公共关怀,公共精神。大家都远离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就被少数人操纵,被少数人垄断。公共空间本来是人人有份的空间,但因为大家都放弃了,让少数人垄断了,结果公共空间就私有化了,成了少数人的私人地盘,少数人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你只要进入公共空间,都等于是进入了他们的私人地盘,都得把他们叫大爷,都得给他们留下买路钱,形成雁过拔毛的状态。
    只有私人空间,没有公共参与,没有公共精神,因此没有公共空间,中国几千年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譬如公共卫生,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公共财政,公共行政,公共服务,公共治理,整个公共概念,中国历史上基本是找不到的,基本上都是舶来品。我们现在常常说公民社会,但它是建立在公共参与的前提上的,没有公共参与,没有建立在公共参与基础上的公共空间,哪来什么公民社会?
    但是,这种持续了几千年的状况,正在逐步改观。新兴住宅小区就是这种改观的一个生动例证。
    新兴小区是现代社会的缩微版
    现在,但凡是城市的新城区,都是新兴住宅小区占主流。这种新兴住宅小区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要的特点,就在于产权清晰,即它以私有产权为基础。每套房产属于哪个业主,法律上的关系明明白白。但每个业主拥有的不只是他专有、专用的那套房子,他的房产证上,一般都会特别注明公摊面积,即他专有、专用的那套房子而外,他的私人空间而外,还有一个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属于所有业主,至少在理论上,在法律关系上,大家都可以参与,有了收益都可以分享。
    请注意这个公共空间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特别有意思的,它根本区别于我们过去所谓的“公有制”或者说“全民所有制”。过去的所谓的“公有制”或者说“全民所有制”,名义上你是人民中的一分子,那份庞大的财产好像跟你有关系,但实际上你毫无参与的权力,分享的权力。但新兴住宅小区的公共空间或者说公共物业不是这样,它量化到了每个业主的头上,写进了每个业主的产权证里,跟每个业主都发生了实际关系。
    这种新兴住宅小区,实际上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微版,严格的私人产权是它的基本制度。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种新兴住宅小区常常爆发冲突,不外是业主跟物业公司之间的冲突,业主跟开发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看起来似乎是消极的,但我认为换个角度看,它本质上其实是积极的。这种冲突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物业公司或者说开发商侵犯了业主权利,又尤其是侵犯业主的公共空间。物业公司或者说开发商只要侵犯了业主权利,只要侵犯了业主的公共空间,马上就能被发现,就藏不住手脚。为什么?首先是因为法律对产权的界定清清楚楚,没给他们留下多少做手脚的可能。其次是因为公共空间的产权已经量化到每个业主头上,属于人人所有,所以一旦公共空间被侵犯,马上就跟每个业主的切身利益联系了起来,这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业主的权利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地动员业主起来维权。这样的话,侵权者的侵权成本,侵权风险都非常非常高。
    像现代住宅小区的这种冲突,过去是根本不能想象的。过去一切都是分配给你的,恩赐给你的,有个房给你住,甚至有张床给你用就不错了,你还闹什么闹。公有产业名义上属于大家,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没有关系,所以每个人都不关心。而公共物业这块利益太大,是天底下最大的一份产业,这么大一块实际上是“无主”的产业,无人关心、无人捍卫的产业,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大,谁有权谁都想抢了它。通过垄断权力垄断公共物业,成了致富第一捷径。于是,做什么生意都比不上玩政治,办什么公司都比不上“办政府”,就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在一个产权清晰的国家是不可能有的。产权清晰,产权有保障,想抢也抢不过去,因为公共物业属于每个人所有,量化到了每个人头上,你要抢,就要面对可能是每个人的反对。谁敢冒每个人都反对你的风险呢?、所以,产权清晰的国家,不仅私人产权有保障,公共物业也肯定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
    私人产权跟公共空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就可以归纳出私人产权跟公共空间的关系了。第一,公共空间的发育,建立在私人产权清晰的基础之上。第二,但是,没有健康发展的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也就没有保障。公是为私服务的,公是私的屏障,换句话说,公其实就是私立足的环境。公一旦被侵占,私就没有立足的环境了。公共空间到处都是土匪安营扎寨,去哪都要雁过拔毛,私怎么可能有保障呢?第三,不仅私权为母,公权为果,而且私权为本,公权为用。私权是目的,公权是手段,公权是为私权服务的,不为私权服务,不保障私权,公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主要就是私权意义上的人权,即个人权利。
    两种类型的城市社区,它们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我原来住的那个老旧的小区,它代表了正在过去的中国传统社会,公私不清的那个传统社会,既没有真正的私人产权,也没有真正的公共物业。它基本上就没有公共治理,又脏、又乱、又吵,让人不能安生,不人性化,不适宜人类居住。我现在住的那个新兴小区,则代表了正在发育的现代公民社会。它以严格的私人产权做基础,也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相对完善的公共治理,因此它是有规则的,有秩序的,是人性化的,适宜人类居住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大的突破在哪里?我以为就体现在这里。以物权法的生效为标志,中国的私人产权虽然不能说已经完全确立,但不管这方面的问题有多少,保障私人产权的进程已经正式启动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发育出了一个私有企业主阶层,也发育出了一个中产阶层,比如由私有房产造就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业主阶层。有了私,就有了公。在私人产权制度快速推进的基础上,公共空间也在快速发展,公民社会开始发育。也就是说,公私不分、既没有私也没有公的状况正在终结,私的发育,公私的分野,公私的相辅相成,这样一个正常的历史进程则正在开始。
    本文刊登于2007年
    P60-65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3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2.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