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植物志( 80 卷 126 分册)
中国植物志( 80 卷 126 分册)


中国植物志( 80 卷 126 分册)

作  者: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 编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定  价:45000.00

I S B N :9787030271662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生物科学    

标  签:自然科学  植物学  生物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被世界植物学界誉为巨著的《中国植物志》共80卷,计126分册,编研和出版经历了45年,于2004年10月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0科3407属31141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植物形态特征,国内外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及经济用途,系统分类的讨论。
   
中国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世界各国植?学家关注。早在18世纪,许多外国人不断地来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把所采集的标本全部保存在他们各自国家的标本馆中,并根据对这些标本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属、新种。中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自20世纪初陆续开始采集植物标本,最早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的是北京大学 钟观光 教授,他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共采集植物标本10多万号;随后秦仁昌、陈焕镛、钱崇澍、刘慎谔等在全国各地也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随着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进展和植物标本的大量采集,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渴望编写《中国植物志》,胡先骕的论文《中国种子植物科属志》?是当时研究中国植物的最基本的参考资料,他在1934年中国植物学会第二届会议上最早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中国老一辈植物学家虽然辛勤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为编写《中国植物志》积累了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但在落后的旧中国,他们编写《中国植物志》的理想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植物分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先后在北京、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成立了数个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植物研究所,组织了大型的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植物?类学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了编写《中国植物志》的任务。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中,正式将《中国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统分类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项目中。1958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启动,由钱崇澍、胡先骕等26位植物学家联名在《科学报》上倡议编写《中国植物志》,嗣后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钱崇澍、陈焕镛为第一任主编。1959年9月由秦仁昌等编写的首卷《中国植物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庆十周年大会上,《中国植物志》模型做成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78年,《中国植物志》在国家科委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中被作为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成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之一,人力、财力得到充分的保证,编研和出版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终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这一巨著的出版。从1959年首卷出版,到2004年全部完成,历时45年。
   
中国的植物种类众多,仅维管束植物就有3万多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所瞩目。经过中国植物学家四代人的努力,终于初步摸清了中国高等植物的家底,为全世界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为国家可持续地开发生物资源作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参加编写的植物分类学家312人,绘图人员164人,整个工作是在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和资助下,60多个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在《中国植物志》编研和出版期间,各项相关研究成果就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2007年, 《中国植物志》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植物志》是中国科学的丰硕成果,是中国出版事业的丰碑,是中国植物学界最重要的“工具书”,它将成为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出版史的明证。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卷(册) 类群 
1 总论 
2 蕨类(一)瓶尔小草科—条蕨科 
3(1) 蕨类(二)蕨科 中国蕨科 凤尾 蕨科等 
3(2) 蕨类(三)车前蕨类 书带蕨类 蹄盖蕨类 
4(1) 蕨类(四)肿足蕨科 金星蕨科 
4(2) 蕨类(五)铁角蕨科 睫毛蕨科 球子蕨科等 
5(1) 蕨类(六)鳞毛蕨科(1) 
5(2) 蕨类(?)鳞毛蕨类 
6(1) 蕨类(八)叉蕨科 肾蕨科 实蕨科等 
6(2) 蕨类(九)双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龙骨科等 
6(3) 蕨类植物 
7 裸子植物门 
8 香蒲科 冰沼草科 露兜树科等 
9(1) 禾本科(一)竹亚科 
9(2) 禾本科(二) 
9(3) 禾本科(三)早熟禾亚科 
10(1) 禾本科(四)画眉草亚科 黍亚科 
10(2) 禾本科(五) 
11 莎草科(一)藨草族—珍珠茅族 
12 莎草科(二)苔草亚科 
13(1) 棕榈科 
13(2) 天南星科 浮萍科 
13(3)?须叶藤科 谷精草科 田葱科等 
14 百合科(一) 
15 百合科(二) 
16(1) 石蒜科 蒟篛薯科 鸢尾科 
16(2) 芭蕉科 姜科 美人蕉科等 
17 兰科(一) 
18 兰科(二) 
19 兰科(三) 
20(1) 木麻黄科 三白草科 胡椒科等 
20(2) 杨柳科 
21 杨梅科 胡桃科 桦木科 
22 壳斗科 榆科 马尾树科 
23(1) 桑科 
23(2) 荨麻科 
24 川苔草科 桑寄生科 山龙眼科等 
25(1) 蓼科 
25(2) 藜科 笕科 
26 紫茉莉科 马?笕科 商陆科等 
27 毛茛科(一)睡莲科 金鱼藻科 领春木科等 
28 毛茛科(二)(毛茛亚科) 
29 木通科 小檗科 
30(1) 防己科 木兰科 
30(2) 腊梅科 番荔枝科 肉豆蔻科 
31 樟科 莲叶桐科 
32 罂粟科 山柑科 
33 十字花科 
34(1) 木犀草科 辣木科 伯乐树科等 
34(2) 虎耳草科(一) 
35(1) 虎耳草科(二)(梅花草亚科 绣花球亚科 多香木亚科等) 
35(2) 海桐花科 金缕梅科 杜仲科等 
36 蔷薇科(一)绣线菊亚科—苹果亚科 
37 蔷薇科(二)蔷薇亚科 
38 蔷薇科(三) 李亚科 牛栓藤科 
39 豆科(一) 
40 豆科(二)蝶形花亚科(1) 
41 豆科(三)蝶形花亚科(2) 
42(1) 豆科(四) 
42(2) 豆科(五) 
43(1) 攀打目攀打科 牻牛儿苗目酢浆草科 牻牛儿苗科等 
43(2) 芸香科 
43(3) 苦木科 橄榄科 楝科等 
44(1) 大戟科(一)叶下珠亚科 
44(2) 大戟科(二)铁笕菜亚科 巴豆亚科 
44(3) 大戟科(三) 
45(1) 虎皮楠科 水马齿科 黄杨科等 
45(2) 冬青科 
45(3) 卫矛科 
46 翅子藤科 刺茉莉科 省沽油科等 
47(1) 无患子科 清风藤科 
47(2) 凤仙花科 
48(1) 鼠李科 
48(2) 葡萄科 
49(1) 杜英科 椴树科 
49(2) 锦葵科 木锦科 梧桐科 
49(3) 山茶科(一)山茶亚科 
50(1) 山茶科(二)厚皮香亚科 
50(2) 藤黄科 柽柳科 龙脑香料等 
51 堇菜科 
52(1) 大风子科 旌节花科 西番莲科 
52(2) 胡颓子科 玉蕊科 千屈菜科等 
53(1) 使君子科 桃金娘科 野牡丹科 
53(2) 菱科 柳叶菜科 小二仙草科等 
54 五加科 
55(1) 伞形科(一) 
55(2) 伞形科(二) 
55(3) 伞形科 
56 山茱萸科 岩梅科 桤叶树科等 
57(1) 杜鹃花科 
57(2) 杜鹃花科(二) 
57(3) 杜鹃花科(三) 
58 紫金牛科 
59(1) 报春花科(一)珍珠菜族—报春花族 
59(2) 报春花科(二)报春花族—水茴草族 
60(1) 白花丹科 山榄科 柿科 
60(2) 山矾科 安息香科 
61 木犀科 马钱科 
62 龙胆科 
63 夹竹桃科 萝藦科 
64(1) 旋花科 花荵科 田基麻科 
64(2) 紫草科 
65(1) 马鞭草科 
65(2) 唇行科(一) 
66 唇行科(二) 
67(1) 茄科 
67(2) 玄参科(一) 
68 玄参科(二) 
69 紫葳科 胡麻科 角胡麻科等 
70 爵床科 
71(1) 茜草科 
71(2) 茜草科(二)茜草亚科 
72 忍冬科 
73(1) 五福花科 败酱科 川续断科等 
73(2) 桔梗科 草海桐科 花柱草科 
74 菊科(一)班鸠菊族—紫苑族 
75 菊科(二)旋覆花族—堆心菊族 
76(1) 菊科(三)春黄菊族(一) 
76(2) 菊科(四)春黄菊族(二) 
77(1) 菊科(五)千里光族 金盏花族 
77(2) 菊科(六)千里光族 千里光亚族 
78(1) 菊科(七)蓝刺头族 菜蓟族 
78(2) 菊科(八)菜蓟族 
79 菊科(九)帚菊木族 
80(1) 菊科(十)舌状花亚科 菊苣族 
80(2) 菊科(十一)菊苣族 蒲公英属 /p>

TOP书摘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全80卷,126册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26.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