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册)
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册)


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册)

作  者:崔建远 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 书:中国法学文库

出版时间:2011年02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30224081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律实务  >  民法    

标  签:物权  民法  法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用北京大学法学院尹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的评语,作为编辑絮语,来推荐本书。2013年《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获第三届政府图书奖本书出版后,北京大学法学院尹田教授(中国物权法研究领军专家)给我的邮件写道:“文彬,恭喜你又编辑出版一部得意之作。崔建远教授著《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以一百二十万字的宏大篇幅,就我国物权法研究总结了既有成果,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正是这样一部描述‘新起点’的著作,在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其贡献为:一、体现并完成体系书、通说与民法学家的使命;二、全书体现全面、详细的研究功底;三、全书较好实现内容深刻的目标;四、弥补了民法学研究中的判例缺位之忧;五、全书呈现清晰、质朴的风格,抛弃多余的外来词,高雅、中肯的批判,广泛的渊源注释和法学结构的特殊感觉。崔著体系书以其恢宏的体裁和结构、全面深刻的内容、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精深素养,提供了难得的典范,也提供了崭新的省思起点。本书的出版揭示出作者在整个撰著过程所体现的鲜明特点:功力训练过程漫长而完整,各种著述体裁无不涉及。” 王利明教授为书稿写下这样的书评:从写作体例上看,该书属于对物权法的体系解释论,但是相较于我国的同类作品,该书的内容则更为丰富而深入,体现了崔建远教授对物权法纯熟的把握。该书一方面大量借鉴了法律成熟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立足于我国国情对“拿来之物”加以筛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观点,尤其是对我国物权法理论与实践中的各个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梳理,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我国民法学家以及实务工作者的许多疑难问题。笔者以为,该书至少在揭示了物权的三层意涵等十个方面展现了崔建远教授独到的见解。并期望崔建远教授能够在不远的将来,为法学界推出更多的力作,推动我国民法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依据我国物权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和共有。

上册特色:贯彻了解释论,辅之以立法论;修课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精干,难易适中;渴望深造、开阔视野、反思既有规定及理论的法律人,有“辨析”、“论争”、“反思”等部分供给素材,启迪思维。

由此决定,本书清晰地呈现出物权体系、物权骨架,同时也有血有肉,且尽可能地层现笔者自己的观点。这个特点在上册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反思了物权法的思维方式,物权客体的特定性理论、民事权利分类的理论、传统相邻用水排水制度及其理论。本书揭示了物权的三层意涵,发现了典型物权和准物权之间的演进关系,提出了观察和界定物,权客体应然的思维模式及方法,明确了德国民法关于”所有权人—占有人关系”的规定及其学说未被中国物权法全盘沿袭的事实,辨析了恢复原状、返还财产的内涵并统理了类型,分析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回归物权请求权的领域与被编入侵权责任方式的利弊,研讨了中国物权法设置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及其特殊性,创设了确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共有部分的标准并据此予以具体考察,发展了母权一子权理论并将之具体应用于矿业权、取水权和渔业权的设茸之中。

本书适于法学研究生学习之用,也为法学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资料。

TOP作者简介

崔建远,河北省滦南县人。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第二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清华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等荣誉。先后参与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的研讨工作,参与了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多件司法解释草案以及疑难案件的研讨工作。

TOP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
一、物权法?界定
二、物权法的性质
第二节 物权法的体系
一、《物权法》为物权法的“大本营”
二、《物权法》的体系
三、债法与物权法的关联
四、余论:物权法学的体系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二、物权法上的意思自治
三、物权法的社会政治原则
四、物权法的结构原则
五、物权法的效率原则
六、物权法的和谐原则
第四节 物权法的发展
一、物权法发展的概观
二、所有权的社会化
三、物权的价值化
四、物权类型逐渐增加
五、物权法的国际化
六、物权和债权的相对化
第五节 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物权立法
二、1949年至1956年的中国物权立法
三、1956年至1986年的中国物权立法
四、1986年至2007年的中国物权立法
五、《物权法》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物权通论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
一、物权的界定
二、物权的性质
第二节 物权的类?
一、物权法定主义
二、物权的种类
三、物权的分类
第三节 物权的客体
一、一物一权主义
二、物权客体的分类
三、附论:“三阶层客体理论”及其评论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
一、物权效力的概述
二、物权的排他效力
三、物权的优先效力
四、物权的追及效力
五、物权请求权

第三章 物权变动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概述
一、物权变动的概念
二、物权变动的原因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模式
一、物权变动模式的概述
二、债权意思主义
三、物权形式主义
四、债权形式主义
五、多元混合模式
六、《物权法》等现行法没有采取物权形式主义的模式
七、立法论:中国民法典制定时不宜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
一、公示原则
二、公信原则
第四节 不动产物权的变动
一、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概述
二、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三、非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第五节 动产物权的变动
一、动产物权变动的概述
二、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动产物权变动
三、非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动产物权变动

第四章 物权保护
第一节 物权保护的概述
第二节 权利推定
一、为动产占有人的利益而为的权利推定
二、与不动产登记簿相联系的权利推定
第三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
一、物权确认请求权的定性与定位
二、权利人和确认人
三、物权确认请求权的内容
四、物权确认请求权与诉讼?效
第四节 物权请求权
一、物权请求权的概念
二、物权请求权存在的必要性
三、物的返还请求权
四、排除妨害请求权
五、消除危险请求权

第五章 占有
第一节 占有的概述
一、占有的概念
二、占有意思
三、占有的本质
四、占有的主体
五、占有与持有
六、占有的功能
第二节 占有的分类
一、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二、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三、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四、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五、自己占有与辅助占有
六、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
七、其他分类
第三节 占有状态的推定
一、占有状态推定的概述
二、自主占有的推定
三、善意占有的推定
四、和平占有、公然占有的推定
五、继续占有的推定
六、无过失占有的推定
第四节 占有的变更
一、占有状态变更的概述
二、他主占有变为自主占有
三、自主占有变为他主占有
四、善意占有变为恶意占有
五、直接占有变为间接占有
六、公然占有变为隐秘占有
七、隐秘占有变为公然占有
八、继续占有变为不继续占有
第五节 占有的取得
一、直接占有的取得
二、间接占有的取得
三、占有继受取得的效力
第六节 占有的效力
一、占有权利的推定
二、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
三、占有回复关系
四、占有的保护
第七节 占有的消灭
一、直接占有的消灭
二、间接占有的消灭

第六章 所有权总论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地位与作用
一、所有权的界定
二、所有权的性质
三、所有权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所有权的内容
一、所有权的积极权能
二、所有权的消极权能
第三节 所有权的限制
一、私法上的限制
二、公法上的限制
第四节 所有权的种类
一、国家所有权
二、集体所有权
三、私人所有权
四、法人所有权

第七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述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界定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性质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第二节专有权
一、专有权的概念
二、专有权的客体
三、专有部分的范围
四、专有部分的使用、修缮、管理、维护
第三节共有权
一、共有权的概念
二、共有部分的构成与法律性质
三、共有部分的分类
四、共有部分的具体考察
五、共有权的内容
第四节 共同管理权
一、共同管理权的概念
二、共同管理权的内容
三、共同管理权的落实途径(ⅰ)——组织保障: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
四、共同管理权的落实途径(ⅱ)——委托制度的保障: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

第八章 相邻关系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述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中的相邻关系的特色
第二节 对不动产所有权限制的根据
第三节 相邻关系的类型
一、用水、排水的相邻关系
二、相邻通行关系
三、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管线所形成的相邻关系
四、通风、采光和日照的相邻关系
五、不可量物侵入的相邻关系
六、相邻不动产损害之避免

第九章 共有
第一节 共有的概述
一、共有的概念
二、共有的类型
第二节 按份共有
一、按份共有及份额的概述
二、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三、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
第三节 共同共有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
二、共同共有的类型
三、共同共有的内部关系
四、共同共有的外部关系
五、?同共有的消灭
六、共同共有物的分割
第四节 准共有

参考文献

TOP书摘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86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