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新批评
新批评


新批评

作  者:(美)兰色姆 著

译  者:王腊宝,张哲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503941320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理论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新批评》是约翰·克劳·兰色姆的代表作。作为“新批评”派的领军人物,兰色姆在本书中首先肯定了T.S.艾略特、I.A.理查兹和I.温特斯等人的批评见解和以文本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继而对传统和当时流行的批评流派进行了批判。在兰色姆看来,文学批评不能回避“评价”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评价是批评家的责任。“新批评”坚持这样的信条,即“文学批评是对于批评对象的描述和评价”, “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等。

TOP作者简介

约翰·克罗·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20世纪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大学文学教授。其代表作还有《世界的躯体》等。

TOP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I.A.理查兹:心理学批评家
第二章 T.S.艾略物:历史学批评家
第三章 伊沃尔·温特斯:逻辑学批评家
第四章 呼唤:本体批评家
索引

TOP书摘

第一章 I.A.理查兹:心理学批评家

讨论新批评应从理查兹说起。新批评几乎自他开始,与所有别的批评家相比,他试图把新批评建筑在更广泛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也不妨说,新批评在他手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正轨。批评家很少能用终极的哲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理查兹便要这样做。自从理查兹步人批评界,其中或许已涌现出不少名家大腕,但理查兹这位批评的批评家在读他们的作品时会感到沮丧,因为他们的话语中总缺少些明确的断言。多数批评文字是在“批评理论”指导下写成的,可惜“批评理论”缺乏美学高度,然而,理查兹的批评自成一套完整的诗歌美学,而且,这一美学体系经过调整(他明确表示愿意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不断修正它),有可能走出文学领域,从而用于音乐和绘画之类的其他艺术——他的批评让人在谨慎之余感到振奋,体现了一个批评家的巨大勇气。
他的发轫之作是他在剑桥时与c.K.奥格登合作的《意义的意义》,该书于1923年出版,但部分章节先前已在刊物上发表。理查兹在这部书中提出的理论的确比较宽泛,而不光是美学理论,书中讨论了我们在诸如科学一类的散文语篇中如何表达“意义”和表达什么意义的问题,但它同时明确提及了诗歌语篇。可以说,即便在那时,后者就已经成为理查兹最大的兴趣所在,因为他在后来独立发表的著作里经常声称自己是在进一步阐述他早先提出的这一观点。
撇开内容不谈,《意义的意义》在措辞的层面上提出的理论是大胆而新颖的,以今日的眼光判断,当初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该书吸引了那么多热情好学的青年,实在可嘉。①两位作者富于创见,他们大胆、机警,也不畏惧哲学权威,而这一点总的说来必定也是件好事。
《意义的意义》通篇充斥着新的语言哲学,作者将其称做“符号学”(sym—bolism),但自该书出版以来,标准的说法好像成了“语义学”(semantics)。该书似乎还代表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废黜形而上学”的努力,具体说来,那就是通过语言过程中的种种局限和混乱来分析人的思想。
由我来评论这样一本只是附带地为诗歌立名的著作,不太合适。我认为这本书具有很重的唯名论倾向,我的意思是,这本书非常关注这样一种可能,即一个词好像是在指称客观世界,或者说好像有它客观的“指称对象”,但实际上是在指称一种心境,并没有客观指称对象,这一倾向几乎统摄了理查兹在这本书以后对于诗歌的所有思考。在这种倾向之外,该书的另一种倾向是实证主义——此二者的联结虽然近乎悖论,如今却屡见不鲜。后一种倾向使思想家一面抱着唯名主义的怀疑,一面却认为科学具有完美的指称功能,然后通过比较,断言所有其他的语篇都存在缺陷。共同驰骋于知识疆场的唯名论与实证主义实在是一对奇怪的伙伴,但必须承认二者也许能够做得珠联璧合。作为实证主义者的哲学家或许不得不在指称对象的有效性问题上作出让步,而科学对这种有效性通常并不置疑;另一方面,身为唯名论者,他又不能不在是否存在纯粹科学指称对象的问题上表示疑虑。这两种倾向的并行至少为追求更加广博的知识的努力提供了戏剧性的背景。我对我们的民族秉性和知识前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9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4.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