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
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


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

作  者:俞晓群 著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30807447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标  签:信息传播  文教体育  科 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提起“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爱书人自然会想起幕后的一个人——俞晓群。作为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作者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一个个书与人的故事,以及对于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叙述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辈,有些则是亲炙教诲的长者,如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沈昌文等。 此外作者对三十年来书业的演变也有置身现场的深入观察与反省。既欣慰出版在80年代扮演思想启蒙的角色,也对现在追求畅销书的追风提出质疑。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集《这一代的书香》,分为“书香消得寂寞:人书忆往”和“一面追风,一面追问:出版与思考”两编,选文52篇,包括有“那一缕书香,怎消得独孤寂寞”、“那一场追逐,把我的梦境染成蓝色”、“一箪食,不改其乐;一瓢饮,心灵鸡汤”等。

TOP作者简介

俞晓群:先后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万象》杂志主编、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丛书出版人,撰译著作包括《自然数中的明珠》、《数学经验》、《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等。

TOP目录

推荐序  我的“黄金时期”

上编  书香消得寂寞:人书忆往
  那一缕书香,怎消得独孤寂寞
  《万象》:一个人的编辑部
  “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
  那一场追逐,把我的梦境染成蓝色
  一本书,就这样名扬天下
  国学丛书,一个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结点
  三本书,三个难忘的名字
  别吵了,“索引时代”已经降临!
  旧三厄,新三厄
  两支笔
  品三国,也品美国“制宪记录”
  一位智者,让我们陷入失语的窘境
  美妙的乌托邦,丑陋的乌托邦
  山谷间,飘来几只缤纷的彩蝶
  书啊,你这水火不容的宠儿
  文化多样性:左手赞成,右手反对
  风雪夜,我的一点岁末随想
  巴金的“眼泪”
  鲁迅的图书广告
  中算史研究中的“南钱北李”
  关于一个“奇人”的奇思妙想
  让游子的孤魂,牵着亲人的衣襟归来
  在路上,终难忘,依旧是书香
  坚守理想的乐园
  陈原:我们的精神领袖
  赵启正:用文化解读“外国人”
  执君之手,在清风白水间漫步
  沈公啊,沈公
  梦魇中奋起的那一代学者
  未来,我们像他那样生存
  82届,我嗅到了死亡的讯息
  书之爱,父之爱

下编  一面追风,一面追问:出版与思考
  论“做活”
  一箪食,不改其乐;一瓢饮,心灵鸡汤
  有些时候,心灵是很值钱的
  大国学,一门公正与仁爱的学问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举世无双的国学典籍
  国学,使我们诗意地栖息
  “孔子日”——中华文明全球化的标牌
  启蒙时代,我搜到一张充满个性的书单
  春山下,我听到杜鹃鸟悠然的呼唤
  挽一湾春水,望一带青山
  阅读的体验
  畅销书:一面追风,一面追问
  唐·吉珂德精神万岁!
  版权啊,像风一样流转,像花一样飘散
  “去职业化”影罩下的文化出版
  选择题:何种资质的人适合从事编辑工作?
  出版,果然是“文化”的旨意
  文化与出版,是谁发出了sos?
  卅年间,落几滴星星雨点在心田

后记

TOP书摘

    一天清晨,伍杰先生来电话,让我帮他找一本很久以前出版的书。伍杰先生是我们的老领导,更是一位专家型的官员。他撰写了许多很好的关于书的文章和著作,对于书的认识和评论非常专业,比如他在《中国图书评论》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就很有品质。他也和其他老领导一样,很关心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学习、成长。比如几年前,他就曾经来电话问我关于“畿米绘本”的出版情况,谈得很细,其中对时尚文化的许多思考,很有见地,让我深为震动!这一次,伍杰先生提到的是我10年前组织出版的常风的《逝水集》,以及收编此书的“书趣文丛”,使我又一次为之震动!实言之,听到伍先生提起常风的名字时,我自己都有些淡忘了,赶忙搜寻记忆,才清晰了书与人的影像。
    提起“书趣文丛”,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底总会冒出一丝丝忧伤的情绪,那心境,如冷雨中摇曳的残荷,如月色下幽深的桃花潭水。不是说这套书编得不好。有沈昌文、吴彬、扬之水、陆灏这些高手操刀,有施蛰存、金克木、金耀基、吴小如、舒芜、谷林、施康强、董乐山、金性尧、陈乐民、资中筠、董桥、黄裳、费孝通、王充闾、葛兆光、李零、陈平原这些顶天立地的人物加盟,怎么会编不好呢?也不是说这套书没有影响。曾几何时,“书趣”二字几乎成了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代名词,而这套书的书标——“脉望”,后来竟然成了辽教社的社标!应该说,“书趣文丛”表达了一些爱书人的人生旨趣,讲的是方法、格调和品位。我们陆续出版了6辑55册,琳琅满目,但还是意犹未尽!
    你听,止庵先生不久前还说:…书趣文丛’的价值或许有待时间的考验,然而其中至少谷林翁的一册《书边杂写》,我敢断言是经典之作,可以泽及后世。”一个编书的人,得到这样的评语,应该倍感欣慰!
    但是,时光还是冲淡了那一段热情和那个爱书人的盛宴。一个“死而不僵”的书魂,只能默默地润人中华大地,化作一缕幽香,在爱书人的心中游荡!
    我伤感,是因为一张死亡名单不断地勾起我鲜活的记忆:施蛰存、吴方、王佐良、董乐山、胡绳、唐振常、金克木、邓云乡、周劭……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写下去,人的生命,真的禁不起岁月的琢磨!他们留下的文字,其实是文化的庆幸;而逝去的灵魂,只能带来无法补救的缺憾与怀念!
    我伤感,是因为我想起编辑“书趣文丛”之初,沈昌文先生朝气蓬勃的样子。他经常背着一个大书包,穿一条牛仔裤,上衣总是不大整齐,里外分不出层次,一见面先向我们分发稿件、资料。我还记得,沈公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我们要给他送一束鲜花,他说:“鲜花就不必了,鲜饭倒可以考虑。”结果手术当天,他就带着眼罩跑出来与我们开会。现在,沈公依然带着他灰色的幽默快乐着,但年龄已使他时而显出一些快乐的疲惫。前些天中午我们相聚,谈话间他坐在桌前小憩,面色红润,调息着他的“小周天”!我幽幽地想:此时沈公入静了么?他的“小周天”之上是否有一条玉龙盘旋?我更相信,命运与性格,决定了沈公的人生态度——他心中的蛟龙可以悠闲自在地游动,洒几滴细雨,送几缕信风;但他决不会挺剑而起,决不会“搅得周天寒彻”!沈公如此的生命与生存的态度,我在内心中暗暗认同!
    我伤感,是因为我们几位当年追随沈公编织“书之梦”的人,都没能逃过岁月蹂躏的窠臼。吴彬依然在《读书》,还算稳定,在去年“三联风波”的噪声中,隐约可以见到她的锐气;但我总觉得,作为我们当年团队的“大姐大”,今天的吴彬少了某种锋利!这么多年,我只见过吴彬的两段文字。一是她纪念吴方先生去世的一段消息,只有几十个字,却极富个性和文采。她写道:“吴方的文字含蓄绵密而秀美出尘,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有着不尽的余蕴。”记得当时我就赞道:“这就是吴彬的风格!”还有一篇是她前不久纪念冯亦代先生的文章《别亦难》,文字工工整整,叙述婉转精当,其风格已与当年的吴彬大不相同。大概是冯老独特的身份才让她这样落笔!
    当然,伤感的事情还包括几位核心人物的离散。先是扬之水,她早早地离开《读书》去做研究员,关于《诗经》研究的著作一部接着一部。我从网上资料得知,她已经当了研究生导师。还有上海的陆灏,他倒是没有“遁去”,却终日为《万象》的柴米油盐苦斗!辽宁方面,有两位主要的责任编辑:一位是王之江,他已经离开辽宁,去了南开;还有一位是王越男,他刚刚48岁,前些天不幸病逝!
    最后就是我了。三年前,因为工作变动,我不再担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升迁也好,改革也好,我此后的处境,真的比从前风光了许多。可我也真是没出息,即使在花拥锦簇的环境里,还是忘不掉那段如诗如梦的“书趣情结”。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思绪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转变为一种貌似老年人的症候,经常陷入人生回望的状态之中不能自拔,内心繁衍着对于旧日书香的眷恋,不时盘算起今昔行为的价值判断!
    没出息!甘愿在爱书的心境中堕落——握一柄鱼竿,在文化的寒江上垂钓!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5页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503.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