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掠夺者(精)
掠夺者(精)


掠夺者(精)

作  者:(美)福克纳 著

译  者::王颖,杨菁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丛 书:福克纳文集

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定  价:33.00

I S B N :9787532750283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生活小说  >  社会小说    

标  签:文 学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外国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掠夺者》是福克纳的一部颇受好评的“成长小说”。银行家的孙子卢修斯随同司机霍根贝克和黑佣耐德偷着把祖父的汽车开到外地,住进了一家妓院。霍根贝克找到了风尘女子科丽,而耐德为了帮助另一个黑佣,偷着用汽车换了一匹马,又用这匹马参加比赛,赢回了汽车。四天之后,他们回到家里。霍根贝克跟科丽结了婚,而故事的主人公,年仅11岁的卢修斯在这四天的冒险经历中,既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同情、相互关心,又看到了贪婪、狡诈、卑鄙和堕落。在德行与非德行的冲突中得到了磨练,成熟起来。

TOP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1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TOP目录

  

TOP书摘

    祖父讲述道:

    布恩·霍根贝克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人。要是他的像张贴在墙上,好似一张贝蒂荣图或警署布告,那就会成为他的墓志铭;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任何一名警察只要瞄一眼日期就能将他从人群中逮出。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十点左右。我和父亲(你曾祖父)在办公室里,父亲坐在桌边合计着帆布袋里倒出的钱,并把总数与我从街心广场周围收集来的运费清单进行核对;我呢,坐在靠墙的椅子上等着中午快点到来好领取我星期六(也就是一周)一毛钱的工资,然后我们会一起回家吃午饭,我总算有空闲赶上打棒球(那是五月)。而他们从早饭后在没有我参加的情况下一直在打——这么做依据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我的,是你曾祖父的):作为一个男人,即使才十一岁,他为自己在世界经济中(至少在密西西比州杰弗生镇经济中)占一席之地付出代价并承担责任也已经应该有一年的历史了。所以每星期六早晨,我和父亲一吃完早饭就出门了,而街上所有其他的孩子正戴上手套举着球棒拿着球准备打棒球呢——我的三个弟弟更不用说了,他们比我年幼矮小,因而也比我幸运,他们想当然地以为父亲的一套逻辑是:既然任何称职的成年男子都能在经济生活中平衡收支,能应付四个孩子的生计,那么,孩子中的任何一个,当然是个子最大的那一个,能在必要的经济活动中担起责任就足够了。既然这样,我就得干活。工作日里,我们家的黑人车夫从火车站接来一箱箱、一盒盒的货物,再分送到杂货店、五金店、农具店的后门,到了星期六上午我就挨门逐户上这些店收款,然后把装着钱的帆布袋带回代养马房让父亲清点核对,然后在上午剩下的时间里,坐在办公室里装模作样地接接电话——这便是我一周一毛钱的工作,我的生活开支被认为限定在这个范围内。
    布恩跳进门来时,我和父亲正在做的就是这些事情。没错,跳着进来。从走廊进办公室的门槛真不能算高,即使对十一岁的孩子来说也不高(不过,马夫领班约翰·鲍威尔已经让年纪最轻的马夫桑·托马斯不知从哪儿找来了或者是借来了也可能是拿来了——反正是搞来了——一个木块,给我垫了一步),布恩完全可以像往常那样以他六英尺四的步幅跨进来。可这回不一样:他是跳进屋来的。平时他的脸从没有显得特别温和和安详过,而此时此刻,由于激动、急切或别的原因,这张脸好像即刻就会从双肩之间蹦出来,他一边朝屋子这头的办公桌跃过来,一边已经在向父亲嚷嚷开了:“小心,莫里先生,让开,”他越过父亲,朝下面那只放着马房手枪的抽屉伸出手去;我弄不清是布恩扑向抽屉时推了椅子(这是一把装着小脚轮的转椅),还是父亲为了后退一些以踢掉布恩伸过来的手而往后推了椅子,一叠叠整齐的钱币飞出桌子那一边,滚得满地皆是,父亲也开始嚷嚷起来,脚下还使劲地踩着不知是那只抽屉还是布恩的手抑或同时踩着两者:
    “该死的。住手!”
    “我要毙了鲁达斯!”布恩大叫着。“没准他现在已经穿过广场了!小心,莫里先生!”
    “不行!”父亲说。“滚开!”
    “你不让我拿枪?”布恩问道。
    “对,该死的!”父亲答道。
    “好吧,”布恩说着已跳回门口,跃出门去。父亲却只是坐着。我相信你常常注意到过了三十或四十岁的人有多么无知。我不是指健忘。唉,爸爸(或爷爷)或是妈妈(或奶奶),他们不过是上了年纪,他们已经不记事了。这样说似乎有理,也不费力,实在是毫不费力。但有些事,一些生活中的确凿事实,无论你年龄多大都不会忘却。譬如有一道壕沟或陷窟;孩提时你踩着垫脚木从那上面走过;到了三十五或四十岁时,你蹒跚着缓缓回到那里,垫脚木已无影无踪;你甚至会不记得有过那块垫脚木;但至少你不会踩到原来那垫脚木架在上面的陷窟。父亲当时正是这种情形。布恩贸贸然跳进办公室差点把父亲的椅子和别的所有东西都撞倒,还想拉开放手枪的抽屉,直到父亲踢着踩着还是怎么的好歹挡开他的手,他才转身跃出办公室。显然无疑,父亲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出于行为原则,他甚至停止了咒骂,就好像不存在任何紧急情况,他把椅子蹬回桌边,看到那些零星散落的钱币得重新清点,便又开始大骂起布恩来,他甚至也不为了手枪的事,只是因为布恩是布恩·霍根贝克而咒骂,一直骂到我告诉他布恩的去向。
    “他去向约翰·鲍威尔借手枪了,”我说。
    “什么?”父亲说。随后他也——我们两人都——跳出了办公室,沿着走廊奔向马房后的那块场地,约翰·鲍威尔和拉斯特正在帮铁匠加布给三头骡和一匹套了挽具的马上蹄铁,此刻父亲已顾不得咒骂,只是一个劲地叫着,三步一嚷:“约翰!布恩!约翰!布恩!”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2页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42.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