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信号处理引论(附CD-ROM光盘一张)——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信号处理引论(附CD-ROM光盘一张)——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信号处理引论(附CD-ROM光盘一张)——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作  者:(美)麦克莱伦 等著,周利清 等译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丛 书: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出版时间:2005年04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121006371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标  签:教材  信号处理  通信理论  通信  电子与通信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透彻地讲解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其结构是:从简单的连续时间正弦信号到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然后再返回到连续时间信号。本书前八章详细讨论了连续时间正弦信号和它们的复指数表达式;引入频谱和傅里叶级数的概念;研究抽样正弦信号的方法,阐述离散信号和离散系统的特性;由FIR滤波器引出最基本的线性系统概念;导出并阐述了频率响应这一关键概念;然后引出z变换和IIR系统。之后又回到了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引出卷积以及连续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进行关于傅里叶变换的讨论。最后讨论了信号处理在线性滤波、调制和频谱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本书非常重视实验,包含许多新的实验课题,如滤波、傅里叶级数以及模拟和数字通信,特别是多媒体方面的课题;还采用了很多新的论证方法,具有可视性;本书纳入了数以百计的课后作业习题和解答;并且包含MATLAB编程和许多新的计算机演示实例。随书附带的光盘记录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书中的练习、实验、例题以及课堂上使用的演示程序和动画制作、实验室测试工具和课后作业的解答,这些资料提供了超越公式概念的直观的新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信号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本书是作者根据他们近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果写成的,可以作为许多高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同样适合在科学和技术等领域从事信号处理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

TOP作者简介

James H.McClellan于1973年在美国赖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73年到1974年间作为MIT林肯实验的研究人员,之后成为MIT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McClellan教授是IEEE会士,于1987荣获ASSP技术成就奖,1996年获得信号处理社会奖。他从1987年起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任教,对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是“Number Theory i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Computer-Based Exercises for Signal Processing”和“DSP First:A Multimedia Approach”等书的合著者。McClellan教授现在的研究兴趣是数字信号处理的两个领域:传感器阵列处理的算法,以及数字信号处理设计的计算机软件。

TOP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信号的数学表示
1.2 系统的数学表示
1.3 关于系统的思考
1.4 下一步
第2章 正弦信号
2.1 音叉实验
2.2 正弦和余弦函数回顾
2.3 正弦信号
2.3.1 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2.3.2 相移和时移
2.4 正弦信号的抽样和重构
2.5 复指数和复振幅矢量
2.5.1 复数的回顾
2.5.2 复指数信号
2.5.3 旋转复振幅描述
2.5.4 逆欧拉公式
2.6 复振幅矢量相加
2.6.1 复数的加法
2.6.2 复振幅加法规则
2.6.3 复振幅加法规则举例
2.6.4 复振幅的MATLAB演示
2.6.5 复振幅加法规则小结
2.7 音叉的物理学
2.7.1 物理学定律的公式
2.7.2 微分方程的一般解
2.7.3 听音调
2.8 时间信号
2.9 小结和要点
2.10 习题
第3章 频谱表示
3.1 正弦信号之和的频谱
3.1.1 符号变化
3.1.2 频谱的图形描绘
3.2 拍音
3.2.1 正弦信号相乘
3.2.2 拍音波形
3.2.3 幅度调制
3.3 周期波形
3.3.1 合成元音
3.3.2 非周期信号的例子
3.4 傅里叶级数
3.4.1 傅里叶级数:分析
3.4.2 傅里叶级数推导
3.5 傅里叶级数的频谱
3.6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3.6.1 方波
3.6.2 方波的频谱
3.6.3 方波的综合
3.6.4 三角波
3.6.5 三角波的综合
3.6.6 傅里叶综合的收敛性
3.7 时间-频率谱
3.7.1 分级频率
3.7.2 谱图分析
3.8 频率调制:线性调频信号
3.8.1 线性调频或线性扫频
3.8.2 对瞬时频率的进一步考察
3.9 小结和要点
3.10 习题
第4章 抽样和混叠
4.1 抽样
4.1.1 抽样正弦信号
4.1.2 混淆的概念
4.1.3 离散时间信号的频谱
4.1.4 抽样定理
4.1.5 理想的重构
4.2 抽样和重构的频谱观察
4.2.1 由抽样得到的离散时间信号的频谱
4.2.2 过抽样
4.2.3 欠抽样所引起的混叠
4.2.4 欠抽样所引起的折叠
4.2.5 最大重构频率
4.3 频闪灯演示
4.3.1 频谱解释
4.4 离散到连续的转换
4.4.1 用脉冲进行内插
4.4.2 零阶保持内插
4.4.3 线性内插
4.4.4 立方样条内插
4.4.5 过抽样辅助内插
4.4.6 理想的限带内插
4.5 抽样定理
4.6 小结和要点
4.7 习题
第5章 FIR滤波器
5.1 离散时间系统
5.2 运行平均滤波器
5.3 一般的FIR滤波器
5.3.1 FIR滤波的一个图解
5.3.2 单位冲激响应
5.3.3 卷积与FIR滤波器
5.4 FIR滤波器的实现
5.4.1 结构单元
5.4.2 框图
5.5 线性时不变系统
5.5.1 时不变性
5.5.2 线性
5.5.3 FIR情况
5.6 卷积与LTI系统
5.6.1 卷积和的导出
5.6.2 LTI系统的一些性质
5.7 级联的LTI系统
5.8 FIR滤波的例子
5.9 小结和要点
5.10 习题
第6章 FIR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6.1 FIR系统的正弦响应
6.2 叠加与频率响应
6.3 稳态和暂态响应
6.4 频率响应的性质
6.4.1 冲激响应与差分方程的关系
6.4.2 Н()的周期性
6.4.3 共轭对称性
6.5 频率响应的图像表示
6.5.1 延迟系统
6.5.2 一阶差分系统
6.5.3 一个简单的低通滤波器
6.6 级联的LTI系统
6.7 运行平均滤波
6.7.1 描绘频率响应
6.7.2 幅度和相位的级联
6.7.3 实验:平滑一幅图像
6.8 对抽样的连续时间信号滤波
6.8.1 例子:低通平均器
6.8.2 对延迟的解释
6.9 小结和要点
6.10 习题
第7章 z变换
7.1 z变换的定义
7.2 z变换和线性系统
7.2.1 FIR滤波器的z变换
7.3 z变换的性质
7.3.1 z变换的叠加性质
7.3.2 z变换的时延性质
7.3.3 一般的z变换公式
7.4 作为一种运算符的z变换
7.4.1 单位延迟算符
7.4.2 算子符号
7.4.3 框图中的算子符号
7.5 卷积与z变换
7.5.1 级联系统
7.5.2 z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7.5.3 反卷积
7.6 z域与 域之间的关系
7.6.1 z平面与单位圆
7.6.2 H(z)的零点和极点
7.6.3 H(z)的零点的意义
7.6.4 无效滤波器
7.6.5 z与 之间的图形关系
7.7 有效滤波器
7.7.1 L点运行-和滤波器
7.7.2 复数带通滤波器
7.7.3 实系数带通滤波器
7.8 实际的带通滤波器设计
7.9 线性相位滤波器的性质
7.9.1 线性相位条件
7.9.2 FIR线性相位系统的零点的位置
7.10 小结和要点
7.11 习题
第8章 IIR滤波器
8.1 一般的IIR差分方程
8.2 时域响应
8.2.1 IIR滤波器的线性和时不变性
8.2.2 一阶IIR系统的冲激响应
8.2.3 对有限长度输入的响应
8.2.4 一阶递归系统的阶跃响应
8.3 IIR滤波器的系统函数
8.3.1 一般的一阶情况
8.3.2 系统函数和框图结构
8.3.3 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8.3.4 方法的小结
8.4 极点和零点
8.4.1 在原点或者无穷远点的极点或零点
8.4.2 极点位置和稳定性
8.5 IIR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8.5.1 用MATLAB来得到频率响应
8.5.2 系统函数的三维图像
8.6 三个域
8.7 z反变换和一些应用
8.7.1 再谈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8.7.2 z反变换的一般过程
8.8 稳态响应和稳定性
8.9 二阶滤波器
8.9.1 二阶滤波器的z变换
8.9.2 二阶IIR系统的结构
8.9.3 极点和零点
8.9.4 二阶IIR系统的冲激响应
8.9.5 复数极点
8.10 二阶IIR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8.10.1 通过MATLAB来得到频率响应
8.10.2 3 dB带宽
8.10.3 系统函数的三维图像
8.11 一个IIR低通滤波器的例子
8.12 小结和要点
8.13 习题
第9章 连续时间信号和LTI系统
9.1 连续时间信号
9.1.1 两边都有无限长度的信号
9.1.2 单边信号
9.1.3 有限长度信号
9.2 单位冲激
9.2.1 冲激的抽样性质
9.2.2 数学严密性
9.2.3 工程实际性
9.2.4 单位阶跃信号的导数
9.3 连续时间系统
9.3.1 一些基本的连续时间系统
9.3.2 连续时间输出
9.3.3 类比离散时间系统
9.4 线性时不变系统
9.4.1 时不变性
9.4.2 线性
9.4.3 卷积积分
9.4.4 卷积的性质
9.5 基本的LTI系统的冲激响应
9.5.1 积分器
9.5.2 微分器
9.5.3 理想的延迟
9.6 冲激的卷积
9.7 计算卷积积分
9.7.1 延迟的单位阶跃输入
9.7.2 离散卷积的计算
9.7.3 方形脉冲输入
9.7.4 很窄的方形脉冲输入
9.7.5 关于卷积例子的讨论
9.8 LTI系统的性质
9.8.1 级联和并联组合
9.8.2 卷积的微分和积分
9.8.3 稳定性和因果性
9.9 用卷积来消除多路径失真
9.10 小结
9.11 习题
第10章 频率响应
10.1 LTI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
10.1.1 描绘频率响应的图像
10.1.2 幅度和相位变化
10.2 实正弦信号的响应
10.2.1 余弦输入
10.2.2 H(jw)的对称性
10.2.3 对正弦信号的一般和的响应
10.2.4 周期的输入信号
10.3 理想的滤波器
10.3.1 理想的延迟系统
10.3.2 理想的低通滤波器
10.3.3 理想的高通滤波器
10.3.4 理想的带通滤波器
10.4 理想滤波器的应用
10.5 时域或者频域
10.6 小结和前景
10.7 习题
第11章 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
11.1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11.2 傅里叶变换和频谱
11.2.1 傅里叶级数的极限
11.3 傅里叶变换的存在和收敛性
11.4 傅里叶变换对的例子
11.4.1 右边实指数信号
11.4.2 矩形脉冲信号
11.4.3 限带信号
11.4.4 时间冲激或者频率冲激
11.4.5 正弦信号
11.4.6 周期信号
11.5 傅里叶变换对的性质
11.5.1 标度特性
11.5.2 傅里叶变换对的对称性
11.6 卷积特性
11.6.1 频率响应
11.6.2 卷积的傅里叶变换
11.6.3 运用卷积特性的例子
11.7 基本的LTI系统
11.7.1 时延
11.7.2 微分
11.7.3 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
11.8 相乘特性
11.8.1 一般的信号相乘性质
11.8.2 频移特性
11.9 傅里叶变换性质和傅里叶变换对列表
11.10 傅里叶变换用于多路径分析
11.11 小结
11.12 习题
第12章 滤波、调制和抽样
12.1 线性时不变系统
12.1.1 级联和并联结构
12.1.2 理想的延迟
12.1.3 频选滤波器
12.1.4 在频域中滤波的例子
12.1.5 对LTI滤波器的作用进行补偿
12.2 正弦波振幅调制
12.2.1 双边带振幅调制
12.2.2 具有发射载波的DSBAM系统
12.2.3 频分复用
12.3 抽样和重构
12.3.1 抽样定理与混叠
12.3.2 限带信号的重构
12.3.3 限带内插
12.3.4 理想的C/D转换器和D/C转换器
12.3.5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12.3.6 DTFT的反变换
12.3.7 连续时间信号的离散时间滤波
12.4 小结
12.5 习题
第13章 频谱计算
13.1 有限的傅里叶和
13.2 不同的傅里叶变换
13.2.1 DTFT与CTFT之间的关系
13.2.2 DFT与DTFT之间的关系
13.2.3 DFT与CTFT之间的关系
13.3 时域加窗
13.4 对正弦信号之和的分析
13.4.1 加窗正弦信号的DTFT
13.5 离散傅里叶变换
13.5.1 DFT的反变换
13.5.2 DFT表示的小结
13.5.3 快速傅里叶变换
13.5.4 负频率与DFT
13.5.5 DFT举例
13.6 有限长度信号的频谱分析
13.7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13.8 谱图
13.8.1 谱图显示
13.8.2 MATLAB中的谱图
13.8.3 已抽样的周期信号的谱图
13.8.4 谱图的分辨率
13.8.5 音阶的谱图
13.8.6 语音信号的谱图
13.8.7 滤波后的语音信号
13.9 快速傅里叶变换
13.9.1 FFT的推导
13.10 小结和要点
13.11 习题
附录A 复数
附录B MATLAB编程
附录C 实验课题
附录D CD-ROM演示
索引

TOP书摘

书摘
前 言
信号处理是学习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最好的起点,本书就是作者从上述前提出发所进行的近十年的工作成果。在1993年夏季,James H. McClellan和Ronald W. Schafer开发了一门四分之一学期的课程,该课程后来成为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的首选课程。而当时这些学生正在单独学习与ECE学校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所学内容重叠的课程。作者认为把数字信号处理(DSP)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的首位课程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为学生介绍如何把数学作为思考工程问题的语言;它将给后续课程打下有用的基础;它将作为实现系统的一种方法与数字计算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同时它能够提供一种有益于应用的可能性,从而推动工程师去完成为解决问题而把数学与计算联系起来的艰巨工作。
我们并不是有上述想法的第一人,普林斯顿大学的Ken Steiglitz教授的两本书对我们有较大的影响①。1993年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了“DSP First”方法的尝试,该方法可行的主要理由有:(1) 易于访问日益强大的个人计算机;(2) MATLAB的可用性,一个强大而且易于使用的数值计算的软件环境。的确,Steiglitz于1972年出版的书在当时是领先的,因为那时DSP很少有实际应用,即使对当时所用的批处理计算机所需的有效编程进行简单模拟也没有。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早期,DSP的应用就像CD唱片、高速调制解调器和蜂窝电话那样广泛普及,其原因就在于可实时进行大规模运算的低成本DSP芯片的应用,使得集成电路技术成为了既能够提供便捷的基于PC的学习DSP的实验环境又能够创造推动研究DSP的应用氛围的驱动力。
从一开始我们就相信能够亲手用实际信号做实验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种实验是由在PC机上运行的基于MATLAB软件的“实验室”提供的。在该实验室的课题中,学生们通过听到并看见对声音和图像信号执行的滤波操作的效果而得到直接的强烈印象。学生们用正弦波来综合音乐,他们也看到,那些正弦波正是他们在按常规接入Internet时所用的调制解调器的基础。我们还发现,MATLAB使快速开发演示程序成为可能,而演示程序可使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和清晰。在1995年,我们在课程中曾经写了一个包含上述课题的注释,同时我们积累了大量基于计算机的支持素材。当时离开Rose-Hulman理工学院去休假的Mark Yoder有了一个想法:把所有的资料以一种为其他老师和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共享,这个想法后来变成记录了我们的课程网站全部内容的CD-ROM,其中包括课堂上使用的演示程序和动画制作、实验室测试工具和课后作业的题解。对于教师来说,这份资料已经改变了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提供了超越公式概念的直观的新方法。过去这些年,我们的网站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网站的发展将继续下去,这份资料的使用者将看到一种新的思想在形成,它是以增加演示和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在1998年,所有的资料打包成为一本教材(及光盘),并且将其命名为“DSP First: A Multimedia Approach”。
“DSP First: A Multimedia Approach”这本书刚一完成,佐治亚理工学院就把课程从四分之一学年改为二分之一学年,同时我们把课程扩展为信号处理引论,成为计算机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的首选课程。然而,我们自己发现一本书只能包含一学期所需教材的三分之二,在一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要求有信号与系统的核心课程①。这就使我们又花费了4年时间开发出包括新的4章内容的教材,其中包括:连续时间信号处理和傅里叶变换;许多新的实验室课题,如滤波、傅里叶级数以及模拟和数字通信;许多新的论证和可视方法;数以百计的课后作业习题和解答;以及原来许多计算机演示的更新。
本书是我们致力于扩充基本原理的版本,具有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信号处理这门课提高到能够作为ECE首位课程的水平,即典型的大学二年级的水平。本书涉及的课题并不令人意外,但由于我们必须把信号处理的概念同某些已引入的想法结合起来,所以课题的进展会给某些教师异乎寻常的冲击,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在电气工程课程表中,信号与系统以及DSP在线性电路和线性系统的传统背景下已经作为低、高年级共有的课程。我们始终相信有充分的理由去改变这种顺序,因为信号处理课程的提前学习将给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生一个极好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和数字运算是理解应用工程的关键。进一步说,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其他的主课(如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工程领域的课程。由于非专业人士开始在科学和技术等多方面经常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书的组成是从简单的连续时间正弦信号到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然后再返回到连续时间信号,最终将离散和连续时间信号混合在一起,在实际工程系统中经常是这样的。由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本书一开始非常简单(参见第2章),它详细讨论了连续时间正弦信号和它们的复指数表示式,这是线性电路课程中传统的题目;进而,我们着手引进谱的概念(参见第3章),通过简要地引进傅里叶级数来研究正弦信号的和;在第4章中,我们用研究抽样正弦信号的方法,转移到离散时间信号上,这就避免了傅里叶变换所增加的复杂性,而引出了抽样这一重要概念。直到本书的这个章节,我们只是依赖于最简单的正弦和余弦函数。然后,用简单的FIR滤波器引出最基本的线性系统概念(参见第5章),由FIR滤波器导出并阐述了一个关键的概念—频率响应(参见第6章),然后引出z变换(参见第7章)和IIR系统(参见第8章)。本书前八章与“DSP First: A Multimedia Approach”的内容非常相似。接着,我们引出了卷积,回到了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参见第9章),以及连续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参见第10章)。然后很自然地进行了作为连续时间信号的普遍表达的傅里叶变换的讨论(参见第11章)。本书最后两章通过对前面章节所涉及的概念的应用进行讨论而对全书做了总结。至此,如果一个学生认真阅读了本书,完成了课后作业,并且做了与本书前面章节有关的各类实验室课题,将会获得理解线性滤波、调幅、抽样原理和离散时间滤波以及频谱分析等方面内容及其应用的能力。
在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二年级,15周的课程包括了本书第2章到第12章的绝大部分内容。课程安排是:每周两节1小时的授课,一次1.5小时的复习加深课和一次1.5小时的实验课。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的重点放到了实验上,因为我们深信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去学习信号处理的数学方法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工程分析和设计中运用功能强大的软件。在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低年级讲授信号处理基础,10周课程覆盖了本书的第4章到第13章,课程安排为每周4节1小时的授课,学生们在整个课程中都使用MATLAB软件,但没有单独的实验时间。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不是一本通常的关于信号和系统的书,不同点是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正弦和复向量的表达式,而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课程中,在学习信号与系统之前,这些概念都包括在“线性电路”课程中。确实,本书课题的选择和本书的宗旨就是着重于与传统的分离,重要的是讲授信号处理基础也开辟了讲授线性电路的新途径,因为有许多内容将考虑到电路课程中已经改变的重点。在佐治亚理工学院,我们根据学生已经明白了向量和正弦稳态响应这一事实,可以更快地从电阻电路讲到交流电路。此外,学生在学习线性电路之前也了解频率响应以及零点-极点等重要概念,这就可以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作为线性系统的电路上。例如,将拉普拉斯变换作为一种工具用于电路课程中,以解决与线性电路有关的特定系统的问题,这方面的内容已经编成了一本由Russell Mersereau教授和Joel Jackson教授共同写作的附带CD-ROM的新书①。
与通常的信号与系统教材的第二个区别在于,本书强调依赖于“频域”概念的课题,这就意味着诸如拉普拉斯变换、状态空间和反馈控制等课题不包括在书中。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这些课题包含在初级“tier two”的关于控制系统的课程所要求的线性电路课中。虽然我们的教材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只能像佐治亚理工学院那样来使用。例如,在Rose-Hulman理工学院,在低年级的课程中就跳过了关于正弦信号和复指数等内容,这是因为学生们在电路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这些内容,这就允许我们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讲完教材的后面部分。的确,如果适当地选择课题,对于从频域观点出发以通信和信号处理应用为重点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我们的教材既可以用四分之一学期讲完,也可以花一学期的时间讲完。对于大多数的电气工程课程表,面向控制的课题将不得不包含在其他课程里。对于其他的课程表,例如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本书把重点放在那些与多媒体计算密切相关的课题上,而面向控制的课题一般来说在课程表中并不作为要求。对于其他那些数据获得和频域分析在工程分析和设计中起重要作用的工程领域,情况也可能如此②。
本书附带的CD-ROM包含我们当前讲授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整个学期的首选课程所用的全部资料,这些基于计算机的新的媒体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我们将继续用不同的表达模式来进行实验,比如在所附带的CD-ROM上伴有所解答问题的大量文档的讲解和动画。对于原来的“DSP First: A Multimedia Approach”的CD-ROM,我们发现在其中找到所需的材料比较困难,于是就在现在的CD-ROM上提供了一个搜索引擎,这便可以根据关键字搜索很容易地找到相关材料。例如,如果你想知道“firfilt.m”为什么在“SP-First Toolbox”中,只需要搜索“firfilt.m”,就可以看见所有使用它的实验室课题和课后作业。
本书及所附CD-ROM包含了三位作者以及许多学生和同事无法计算的工作量,我们有幸动员了一些非常有才能的学生参加这一工作。在这些参加者中,作为获奖助教的五位学生经多个学期为CD-ROM提供了基本的材料。Jeff Schodorf做了最初的命名并且重新构造了第4章的演示,还同Mark Yoder一起为所有“DSP First: A Multimedia Approach”的CD-ROM演示做了许多早期的编排工作。David Anderson同Jeff一起来实习然后承担了该课程的第一次助教工作,David还给出了新的实验并且重新设计了“DSP First”的实验格式,使得CD-ROM更容易使用。Jordan Rosenthal开发了编写GUI的一种相容的方法,该方法现在已经用于我们的所有示例之中。Greg Krudysz写了“CON2DIS演示”,他在开发GUI中起到主要作用。
此外,许多本科生实现了MATLAB程序、图形用户界面(GUI),以及作为CD-ROM重要部分的演示。特别是Craig Ulmer开发了作为多年来本科生研究课题的PeZ,并给出了一些实验中用到的其他GUI。Koon Kong在MATLAB版本更新后对PeZ做了大量修改。Joseph Stanley制作了我们的第一个动画,即音叉动画。Amer Abufadel为第6章开发了图像滤波演示。Emily Eaton写了音乐GUI并为实验中的歌曲提供了许多音乐记录和钢琴演奏。Rajbabu Velmurugan改进了音乐GUI并对所有GUI实验进行了最后的修改。Janak Patel为GUI写了许多help文件。Greg Slabaugh写了傅里叶级数演示作为JAVA applet,而Mustayeen Nayeem将它变换成为MATLAB傅里叶级数演示。Budyanto Junus写了第一个LTI演示。Mehdi Javaramand开发了几部分的“Phasor Races GUI”。Sam Li参加了许多实验的开发,他和Arthur Hinson以及Ghassan Al-Regib还为实验的预习和复习开发了许多习题。Kathy Harrington为搜索课后作业题创建了关键字表并为实验编辑了一个常见问题的扩展集。Bob Paterno录制了大量关于MATLAB的指导短片。
在过去几年间中,许多教授加入了佐治亚理工学院二年级的ECE-2025课程,授课或者进行复习指导,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写了问题解答,这些解答包含在CD-ROM中。感谢以下允许我们录入他们的解答的教师:Randy Abler, Yucel Altunbasak, John Bordelon, Giorgio Casinovi, Russ Callen, Kate Cummings, Richard Dansereau, Steve De Weerth, Michael Fan, Bruno Frazier, Faramarz Fekri, Elias Glytsis, Monty Hayes, Bonnie Heck, Mary Ann Ingram, Paul Hasler, Chuanyi Ji, Aaron Lanterman, Russell Mersereau, Geofferey Li, Steve McLaughlin, Mohamed Moad, Bill Sayle, Mark Smith, Whit Smith, David Taylor, Erik Verriest, Doug Williams, Tony Yezzi和Tong Zhou。
我们要感谢Wayne Padgett和Bruce Black,他们在Rose-Hulman理工学院讲授ECE-280并且给出了许多好的想法。
我们还要感谢出版商,Pearson Prentice Hall的Tom Robbins,他在很早之前就购入了“DSP First: A Multimedia Approach”的项目并在这个计划及其进程的每一步都支持和鼓励我们,他还安排了一些很有创见并且细心的评论者,包括Filson Glantz, S. Hossein Mousavinezhad, Geoffre Orsak, Mitch Wilkes, Robert Strum, James Kaiser, Victor DeBrunner, Timothy Schultz和Anna Baraniecki等人来评阅本书和CD-ROM。
最后,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夫人(Carolyn McClellan, Dorothy Schafer, Sarah Yoder)的理解和支持,当这个似乎没有终点的项目不断地消耗着精力和时间的时候,她们耐心地支持我们。的确,除了现有的课本和CD-ROM以外还有太多的思想需要去挖掘,这个项目还将继续下去,并且能够逐渐与其他人将要提供的修正方法相结合。
James H. McClellan
Ronald W. Schafer
Mark A. Yoder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95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