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如何写影评(插图第6版)
如何写影评(插图第6版)


如何写影评(插图第6版)

作  者:(美)蒂莫西·科里根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50693136

所属分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电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能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应。我们有表达的欲望,具备一种分析性的评价能力将会增加我们从观赏电影中获得的乐趣。“有一种乐趣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对电影敏锐的思考与评价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

这是一本在美国最为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起步的诀窍。书中除了介绍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电影理论观点和电影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详实的写作技巧:从如何记笔记、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开头、如何下结论、如何遣词造句等具体的写作细节,到如何开始深度的电影研究,等等。同时,每一步骤均提供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是非常实用的电影评论写作入门书。

TOP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蒂莫西•J•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研究主任。他的研究重点是现代美国电影和国际电影,同时在电影教育领域贡献卓越,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
科里根教授著作颇丰:《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电影写作》、《没有围墙的电影:越南的电影和文化》、《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以及最近的与帕特丽夏•怀特(Patricia White)合著的《电影经验》(The Film Experience, 2004)。

◆译者简介◆———————————————————————
陆绍阳,任教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电影艺术》(CSSCI来源期刊)编委。
宋美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专业硕士。

◆审校者简介◆——————————————————————
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电影理论和外国电影。曾担任《没完没了》、《不见不散》、《一声叹息》等电影、电视剧本的顾问,及策划了《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等电视剧。

TOP目录

序一 影评该怎样李迅
序二 让影评写作有章可循陆绍阳
前言13

第一章 关于电影的写作
1.1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1
1.2 你的读者和你写影评的目的6
电影报告 8
电影评论 10
理论文章 12
评论文章 13
1.3 意见与评价15
练习18

第二章 想• 看• 写
2.1 主题与意义24
2.2 无声的对话:与电影交谈25
2.3 记笔记28
2.4 视觉记忆与反思32
练习36

第三章 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

3.1 主题38
3.2 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40
叙事 40
角色 45
视点 46
比较评论 47
3.3 场面调度和现实主义48
现实主义 48
场面调度的元素 50
3.4 构图与影像57
镜头 57
画面剪辑 63
3.5 声音71
3.6 范文75
练习78

第四章 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
4.1 电影史80
4.2 民族电影83
4.3 类型85
4.4 作者论86
4.5 形式主义的种类89
4.6 意识形态91
4.7 范文95
练习103

第五章 写作风格与结构
5.1 合适的词108
具体的语言 108
内涵和外延 108
语调 109
重复与陈词滥调 109
5.2 有力的句子111
简洁 111
变化的句型结构 112
5.3 有条理的段落113
5.4 首段116
5.5 结尾段落118
5.6 写出一篇优秀文章的要点120
练习122

第六章 电影研究
6.1 如何开始研究126
6.2 研究材料128
第一手资料 128
第二手资料:书籍、索引、期刊和网络 131
6.3 利用网络进行电影研究138
一般网址 139
专业性和学术性网站 140
6.4 为第二手材料记笔记141
6.5 着手写论文142
6.6 范文144
练习149

第七章 文稿的形式
7.1 文稿版本151
7.2 最后的修改153
7.3 引用 154
7.4 说明参考资料156
常识 158
7.5 资料来源159
文章出处的脚注 159
参考书目 161
提供附加评论的注释 164
7.6 一般习惯用语165
姓名 165
片名 166
外来语及引号 166
性别用语 167
拼写 167
7.7 结语167

重要词汇 169
延伸阅读 177
附录 老师批阅论文时经常要使用的符号 180
译后记 183
出版后记 “写影评”是件有很趣的事 184

◆插图目录◆——————————————————————
第一章 关于电影的写作
1-1   刺杀肯尼迪 JFK 2
1-2   纳什维尔 Nashville 8
1-3a&b   穷山恶水 Badland 9、10

第二章 想•看•写
2-1   歌女五美图 Utamaro and His Five Women 20
2-2   红磨坊 Moulin Rouge 21
2-3   黑客帝国 The Matrix 22
2-4   神奇四侠 Fantastic Four 23
2-5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24
2-6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29
2-7a至e 战舰波将金号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32、33、34
2-8   精神病患者 Psycho 35
2-9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36

第三章 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
3-1   谍影重重2 The Bourne Supremacy 38
3-2   随波逐流的人 The Conformist 39
3-3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42
3-4   屋内聪明人 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43
3-5a、b&c 广岛之恋 Hiroshima Mon Amour 44
3-6   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45
3-7    后窗 Rear Window 46
3-8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51
3-9    给我庇护 Gimme Shelter 52
3-10   相逢圣路易 Meet Me in St. Louis 52
3-11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54
3-12   我们的好客之道 Our Hospitality 56
3-13   哭泣 Il Grido 57
3-14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 58
3-15   驱魔人 The Exorcist 61
3-16a&b 温馨家族 Parenthood 65
3-17a、b&c异形2 Aliens 67
3-18a&b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69
3-19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70
3-20   对话 The Conversation 72
3-21a&b 三十九级台阶 The Thirty-Nine Steps 73

第四章 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
4-1   欲海情魔 Mildred Pierce 81
4-2   日出 Sunrise 82
4-3   诅咒 Xala 84
4-4   黄金三镖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85
4-5   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 87
4-6   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89
4-7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91
4-8    天涯沦落女 Vagabond 93
4-9    八爪女 Octopussy 94
4-10a、b&c M就是凶手 M 95、98

第五章 写作风格与结构
5-1   美丽人生 Life is Beautiful 107
5-2   意志的胜利 Triumph of the Will 119

第六章 电影研究
6-1   三岛由纪夫传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24
6-2a、b&c 华府风云 Advise and Consent 129
6-3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130
6-4a&b 邦妮和克莱德 Bonnie and Clyde 145、148

TOP书摘

◆序言一◆————————————————————————

影评该怎样
李迅
这本书其实应该叫“如何写专业影评”。
说起来,专业影评才是目前中国电影评论中稀缺的。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说中国缺少电影评论相当的失准。
中国有很多电影评论,在各种报刊上;也有很多电影批评,在各种书籍里。不能说它们不是电影评论或不是电影批评,因为它们的确针对的是具体的影片或更宽泛的电影。你不能因为崇尚专业影评就轻易地抹杀这些影评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写作价值。它们有的夹叙夹议,文采飞扬,不时抽象出人生的哲理,折射艺术的信念,读来端的令人阵阵欣喜和感佩。还有乘影评之车而来者,遇湖山秀美,便下车赏玩流连忘返,竟不知车之所踪。此辈真能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也是有趣得紧。另有一路,定势思维如荆无命的快刀,虽然杀招单调,却也每每以雄辩的理论分析击中敌人死穴,着实令人感叹影评快感的多样性。
应该尊敬这些影评的智力操作和情感投入,尊敬其中体现的观影快感、思维快感和写作快感。也就是说,对它们应该有个宽容的态度,至少国内各种媒体以及相当大面积的读者对这些影评还有着迫切的消费需求。它们虽然随处可见,却远远不够,无论总量,还是种类。它们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影评写作的广泛而且必要的组成部分。
拉拉杂杂,无非是想说不要把专业影评贵族化,更不要唯一化。
划完圈了,就来说说专业影评。
专业影评主要解决的是电影分析和艺术评价问题。
电影分析不只是单纯的视听分析,它还包括对类型及其历史的参照,对电影语言发展的参照。正是依据这种参照,分析者才有可能对一部影片作出恰当的美学评价。
而视听分析的方法,影片类型和电影语言发展的知识,是需要学习的。
据说,全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电影课程,其中几百所更是有了或电影或影视或传媒的院系。随着这几年的扩招热潮,电影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另一方面,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使全社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很容易地接触大量的电影作品。然而,我们的专业影评依然稀缺,好的影评文章更如凤毛麟角。
从很多学生作业和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视听感受没什么问题:描述的部分总是遣词准确,文笔流畅。但是,一进入分析,很多作者便显弱质。主要表现为:(1)找不到合适的分析角度;(2)论据捉襟见肘难以服人;(3)观点失当,或者根本就没有观点。这三点不强,如何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好的影评文章就更谈不上了。
想增强体质,提高能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如何写影评》。
对有兴趣于影评写作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写影评》是一本难得的初阶指南。
对已有影评写作经历甚至电影研究经历的道中人来说,《如何写影评》则是一本路数纯正、启示良多的深造秘籍。
本书对入门读者只设定了一个条件,即:爱看电影。
想写影评么?“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向导”。没有天赋?没关系,记忆力乃至电影观察力都是可以训练的。记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缺乏经验?不要紧,“研究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怎样开头?“在影片中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咋办?而我又不好意思询问别人。那就“养成自问的习惯”。怎样才能发现问题呢?“在讨论任何形式的电影叙事时,首先要对古典叙事形式保持敏感”。也就是说,要把“美国电影作为终极范式”,在比较与对照中去发现特定影片与之不同的创作旨趣及手法。“一旦学会辨认古典叙事,你就会更加了解叙事的多样性”。
这种平易近人、讲求实效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作者在广征博引电影史经典片例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尽量举例当代名片,有意增强对青年读者的吸引力;大量结合学生作业的影评个案讲评,大大强化了本书的教材特点;而对影评文字写作(包括语法结构和修辞技巧)的讲授,更加拓展了本书的实用性。
对那些有影评写作经验的读者来说,本书平实质朴、循循善诱的文风,远非惊世骇俗的观点,都是没什么稀奇的小儿科。然而,本书的写作所体现出的一种专业素质却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


◆序言二◆————————————————————————

让影评写作有章可循
陆绍阳
写影评,看上去容易,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有感触,就可以写,谁都可以写。倘若你想让别人看到你的文章,在网络时代,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自说自话的声音很快会被文字的海洋湮没。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和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看片量和电影史知识,那你就无法确定,你看到的影片好到什么程度?它在同类影片中处于什么位?电影史知识可以帮助你做出大致准确的判断,否则你可能会轻易夸大它的重要性,或者低估它。其次,掌握电影的视听语言知识,就能了解这门艺术的独特性。虽然有一种关于电影的传统观念,认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不否认电影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但前提是不否定电影这门艺术有它特有的属性。要谈电影,首先要了解电影的特性,它和别的艺术有什么区别,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来讲述故事,表达艺术家对世界、人性的看法,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你就有可能把影评写成文学评论;第三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有一个作家说,文字总是美的,尤其是写出来。任何时候,一篇美文总是让人期待。头脑中有思想,眼里有电影,笔下有才情,就能写出好的影评。
影评写作是有章可循的,但可惜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书籍,有的只是某本电影书中的一个章节,大多从主题、思想性、角度等方面泛泛而谈。对影评的写作技巧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的概说几乎没有学理性。因此,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那些说教是粗线条的,对实际的写作没有多大帮助。但《如何写影评》满足了我对此类书籍的想象,它具体描述了影评写作的路径,可以给需要这方面帮助的读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持。
作者首先提出了影评写作的三个步骤,即想、看、写,并归纳出各自的重点。在写影评以前,写作者具体要思考的问题:包括影片的片名和情节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电影以此种方式开场?为什么以这样的画面结束?这部影片和同类题材的电影有什么异同?摄影机运动是否有某种显著的形式?远景镜头,叠化或是跳接有什么讲究?影片中哪一组镜头是华彩段落?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写作的角度和思路,这就迈出了影评写作的第一步。接着作者论述了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要遇到的基本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常识做垫,写作就会没有针对性,甚至会让人觉得于电影无关。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景别、角度、视觉记忆与反思、叙事、角色、视点、比较研究、场面调度与现实主义、构图与影像、画面的空间透视、剪辑、声音等,有了这些知识积累,即便是以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基本消除了电影技巧知识上的障碍,可以顺畅地在电影王国里遨游了。接下来是关于影评写作风格的,这部分涉及语言表述和文风,作者讨论了合适的用词、内涵与外延、语调、简洁、变化的句型结构、首段、结尾段落等写作的关节点,作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能让你的影评文章变得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灵动。
虽然,熟读这本书并不能保证你能够写成一篇美文,但至少它能够帮助你写成一篇像样的影评文章。

◆作者前言◆———————————————————————

我认为,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展示了思考电影和评写电影二者的密切相关性。同样重要的是,本书也利用及深化了一个事实:学生评写的如果是他们喜欢的电影,他们会做得更好;此外,很少有其他事物能够与电影本身所受到的欢迎程度相提并论。一方面,本书帮助学生将观影的乐趣转化为阐述观影所带来的满足感。借助大量的学生和专家的例子,本书从做笔记、初稿到润色过的文章,再到研究课题,展示了作为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一部影片的分析是如何变得更加敏锐而充满生气的。同时,本书假设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写得更加精彩。今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电影就是那个有趣的事物,《如何写影评》将大家对电影的喜爱及了解——包括学生非常熟悉的电影及那些他们可能只是听说过或看到过介绍的电影——作为鼓励和培养写作技巧的一种方式。
今天我们这些教授电影课程的人很少有时间讨论评写电影的话题。大多数人总是急于介绍影片及相关的书籍,我们通常假设学生知道怎样将他们的所见所想表达为一种易懂的书面形式。尽管这种假设普遍且应被理解,在今天,它却是不可靠的。那些热情洋溢的学生似乎了解很多且急于表达,但是写的文章却语义不清、令人失望,这让他们的老师越来越困惑。
考试是避免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考试引出的是简短的答案。尽管这个方法有用且有必要,特别是对于像“电影史”这样的大课,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写成一篇评论性文章的有益要求,将会对学生的思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一篇文章促使学生运用特殊的技巧:引发且集中于新颖的观点;组织、强调及支持这些观点,使其充分地发展;通过润色描述用语来理清自己的理解;使用适宜的语法和句法来支持文章的论点;通过研究有效利用他人的观点。
简而言之,评写电影是思考影片最复杂的一种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开阔、新颖的严谨思维,我认为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超越论文形式本身的机械性。这本书正是指导手册。
本书有三个目标:帮助电影系的老师节省时间,他们在向学生展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工业的复杂性时,往往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很棘手;通过阐明很多老师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的技巧来减轻学生写作中的焦虑;促进老师和学生间的有效交流。

第六版中的更新及增加材料  
我认为新版本的挑战在于:增补的内容不至于使本书显得笨重。为了保持本书的与时俱进,第六版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修改:
•扩展了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电子资源。在电影的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今天的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及其他电子资源。在强调过多依赖电子资源缺陷的同时,新版本增加了使用电子资源的指导性原则、在哪里可以找到电子资源及怎样使用它们的建议。
•使用DVD材料的新说明。近年来,电影文化中显著的变化之一是以DVD形式出现的电影及其补充材料的数量激增。在第六版中,我不仅强调及讨论这些新变化,而且说明了这些材料可能被整合到学生观影和研究中的方式。
•增加了新内容:“电影报告”。以前的版本主要介绍了三种类型的电影评写:电影评论、理论文章、评论文章。在这个版本里,我在第一章里加入了第四种类型:电影报告。这种较短的、更具描述性的写作形式是上电影课的学生所要完成作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促使学生组织和提炼他们的笔记,因此成为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和考试的关键一步。
•以近期的影片作为例子。新版本最有意义的调整之一是将近期的影片整合到讨论和解释的过程中。尽管给学生介绍那些他们可能不知道或没有听说过的电影同样重要,他们也需要以他们熟悉的当代影片为例来认知电影。理想的情况是,这样的选择可以更快地吸引学生且激发他们讨论学术问题的热情。
新版本另一个较小的变化是它意在提炼和阐明那些反复出现在电影课上的问题:
•这个版本强调了批评性文章中情节总结与分析的不同。对于那些初次评写电影的学生来说,总结情节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在这次修订中,我强调了克服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在第三章里,我聚焦于“比较影评”的写作方式。在今天的电影课堂上,这是一种普遍的评写形式。
•这个版本里的写作建议和写作重点,反映了在一个普遍使用电脑的电子时代里学生写作的情况。
尽管本书的重点在于电影课上的分析性写作,它的用处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与其他多种课本配套使用,也可以为那些认为“评写电影也是在学习电影”的老师所使用。这是一本灵活且简洁的书,可以作为补充或核心教材适用于各种写作和电影课堂。总而言之,本书的目的在于催生精彩的影评和思想。

蒂莫西•J•科里根
(Timothy J. Corrigan)

◆ 正文赏读 ◆——————————————————————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多年前,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梅茨(Christian Metz)谈到自己的电影写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困扰着电影系学生的问题:我们都懂电影,但是我们该怎样阐释电影呢?
一种理解电影的便捷方式是,注意电影在何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和影片里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动、一起被那些令人恐怖的图景缠绕。这些影片的情节和里面的明星习惯性地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和谈话的一部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刻画了一个身体瘫痪的女拳击手渴望死亡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关于安乐死和政治电影的持续讨论。同一年,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拍摄了一个基督受难的故事。这部名为《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的影片使基督教和反犹太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家喻户晓,因为该片和一项具有争议性的军事计划有关联。在《刺杀肯尼迪》(JFK,1991)(图1-1)一片上映前后的数月里,报纸和电视开始再次热议“肯尼迪遇刺”这一悬而未决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34年的讲话更像是在描述今天的景象:
如果法律强迫所有态度严肃认真的抒情诗人、作家、画家和雕刻家停止他们的创作,那么,一小部分公众将会知晓这件事,还有数量更小的一部分公众将会为此深感遗憾。但是,如果电影也被列入其中,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就有可能发生。(234)
总之,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电影水乳交融,以至于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电影本身,更不用说动笔写电影评论了。
也许我们会辩驳说,根本没有必要去解释一个我们认为其主要功能就是娱乐的东西,更不要说费心去评论什么了。无论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家看DVD或电视里播放的午夜场,我们看电影总是为了寻求某种预期的快感,而很少会想到要写影评。在看过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的《撞车》(Crash,2004)(图1-2)后,我们也许会随意地谈论我们喜欢或者讨厌的角色、音乐和场景,但很少会想要对电影的场景、情节和演员的表现做总体上的详尽分析。有一个无需言明却已公认的假设: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坏我们观影的乐趣。
对其他形式的娱乐,我们也很少做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举例来说,我们在观赏一场舞蹈表演或者篮球比赛时,可能会随兴讨论起其中的精妙细微之处,这些评论增添而非减少了我们观看的乐趣。在这些时候,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理解和尽兴,来自于我们的讨论对这些评论性思维的提炼与阐释。那些对篮球比赛和舞蹈表演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分析评论的人,也许会享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但是对于那些能对其中的规则及其可能性进行智性分析的观赏者来说,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微妙的愉悦。
事实上,具备一种分析性的评价能力将会增加我们从观赏中获得的乐趣。当然,观影也是如此。见多识广的观众常常会主动阅读关于昨晚看的电影的评论,有很多人甚至阅读自己不曾看过的电影的评论。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和阅读一种“娱乐”本身,可以使这种“娱乐”更丰富、更吸引人,也许可以这样说,会使这种“娱乐”更行之有效。对一部电影进行分析性的评价也具有同样的功效。比如说,当有人要向一个学生解释,为什么即使《撞车》描述的是令人不安的洛杉矶地区的种族主义,她仍然很喜欢这部影片时,她发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和赏析比以前更为复杂和细微了。在不漏掉任何主要情节的情况下,她开始进一步思考影片的名称和不同寻常的结构,并写下了她进一步思考的心得:
保罗•哈吉斯的《撞车》(2004)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美国的种族主义做了客观而冷静的思考。它提到了生活在洛杉矶的各个民族,描绘了非洲裔、拉丁裔、波斯裔、高加索裔和亚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些是上层社会的郊区居民,一些是年轻的专业人员或者正在奋斗着的创业者,还有一些是在大街上晃荡的穷苦孩子。但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它描绘了这么多众所周知的社会和种族差异,而在于它通过标题的隐喻意义和许多不同故事的偶然重叠来揭示这种差异。在《撞车》里,种族仇恨是个人自我封闭的结果,就像一辆封死了却仍然在行驶的车。尽管存在这种孤立感,电影展示了一个可怕却不可避免的结局:就像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的车一样,这些人不断超出轨道,最终引发了爆炸性的撞车。电影向我们暗示了一种补救的可能性,因为相撞意味着接触,而相互接触将促使彼此间产生同情和理解。正如侦探唐•奇德尔(Don Cheadle)在影片开头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藏在这些金属和玻璃的后面。我们如此地渴望彼此能够有所联系,以至于我们撞车,因为只有以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有所感觉。”
如果说电影反映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也应该以多种方式来享受它,包括享受思考、阐释和书写观影经验的乐趣。我们去电影院有很多原因:思考或者不思考;盯着银幕或者写影评。我们可以把去电影院当成吃棉花糖一样的消费行为,也可以将它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消费。正如那位《撞车》的影迷所发现的,对我们的观影感受做理性的分析并没有损害我们所享受到的乐趣。评写电影会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如果说,看电影、理解电影是我们观影的乐趣之一,评写和解释应当是另一种令人激动的享受。
需要注意的是,评写电影和我们大多数人常做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当我们在电影院里沉默了两个小时准备离去时,通常会谈论一下电影。尽管在谈论和评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写电影就是一种与读者更加凝练而审慎的交流。我们的评论可以针对演员的表演,也可以表达因某些场景而引发的兴奋,还可以泛泛地讨论所发生的故事及其原因,或是为什么影片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等等。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谈话开始于我们寻找合适的词或者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比起卓别林(Chapin)来,我更喜欢基顿(Keaton),因为基顿更加有趣——嗯,我是说,他讲话更加有趣,他的故事更加复杂一些。”“我讨厌——不,我发现很多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说,影片《情归新泽西》(Garden State,2004)的结局。”当我们谈论电影的时候,即使非常随意,我们也总在搜寻着能准确地表达我们所见所想的词汇,与最初的这种想要讨论电影的冲动不同,写电影评论是一个审慎而有计划的过程。由于这种经常性的冲动,我们甚至很享受谈论和评写一部我们不喜欢的电影的过程。前面赞扬《撞车》的那位学生的一个朋友,却给予了这部影片负面的评价:  
《撞车》(2004)是一部糟糕的影片,因为很少有一部美国电影试图探讨种族主义。尽管用意很好,但是,影片并没有脱离一种情节剧式的忧郁。这种忧郁根植于那些郊区富裕白人、野心勃勃的非洲裔警察局职员、波斯裔商人、愤怒的街道游荡者们的绝望生活中。不仅这些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心理上或者智力上的复杂性,而且,简单地用一部描述个人孤独的影片来解释种族主义并不合理,因为《撞车》并没有指出支撑美国种族主义背后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影片的结局具有暗示性:一群被释放的亚洲移民无助地走在纽约大街上,暗示了虽然影片的主角已经尽力争取正义,但是他并没有给这些无名外侨的未来带来任何希望。
像这两个朋友不同的发现那样,我们对同一部电影的理解可以如此大相径庭,因而试图说明彼此的理解可以变为一场生机勃勃的对话。
也许,电影与其他艺术种类和娱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经常能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应。

……
无声的对话:与电影交谈
一旦电影开演,你的预设问题应该随着你所看的电影而越来越具体。主题是什么?是如何建构的?准备写一篇文学评论最有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在文章旁边记下自己的感想、划出重点或者是在难点处打问号。
对于一本书或者一件艺术品,没有人能够提出所有的问题或者找到所有答案。在观看和解读一部有挑战性的作品时,部分的乐趣在于它所激发的问题。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Quincey)的“《麦克白》(Macbeth)中的敲门声”来源于一个小问题,那是他在看完那部戏剧后的一个自我发问:“从我少年时代开始,我就经常对《麦克白》中的一场戏感到困惑:那个谋杀了邓肯(Duncan)国王的敲门声会让我产生一种我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感觉。”(389)他问自己: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感觉?就是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和他的困惑开始,托马斯•德昆西写出了有史以来关于莎士比亚的最优秀的文章。
这种提问和诠释方式是开始分析电影时最稳健的方法。但是,和文学不同的是,电影的影像是连续运动的,所以,一个善于分析的观众必须养成习惯:即使是在两三秒钟的观看时间里,也能够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时刻、形式或者影像。
随着你看的影片越来越多,你对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敏感度越来越强,你就愈能够迅速地提出正确的问题。开始时,下面两个基本的指导性原则可以帮助引发与电影之间的对话:
•注意电影中的哪些元素使你产生了陌生或困惑的感觉。
•注意哪些元素一直在重复强调某一观点。
每部电影都有其重复的模式,这些重复与电影中某些激动人心的非凡时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找出这些模式并且解释它们为什么是分析一部电影意义的第一步。比如说,为什么在《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里有许多场景发生在角色的家中?为什么在乔治•顾柯(George Cukor)导演的《火之女》(The Women,1939)里,除了一场时装秀外,整部影片都是黑白的?即使你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不能有确切的答案,发问仍然是一篇好影评的关键。这些问题可以非常基础:
•影片的片名和情节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电影以此种方式开场?
•电影是在什么时候拍摄的?
•为什么开场时演员表是以一种和背景不协调的方式来呈现的?
•为什么影片以这样的画面结束?
•这部影片和我最近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或那些老片子有何异同?
•这部影片和我知道的外国影片有什么相同之处?
•摄影机移动是否有某种显著的形式?也许是远景镜头、叠化或者跳接?
•哪三四个镜头是最重要的?
当纽约的《村声杂志》(Village Voice)的评论家安德鲁•萨里斯(Andrew Sarris)在看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下班后》(After Hours,1985)后,他觉得开场的部分不仅诡异,而且无法解释。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评论都是围绕那一部分展开的。当第一次观看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的《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1940)时,大部分当代观众都会注意到对话的速度有点快,继续观察,同时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正是影片的精髓所在。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1999)是由一系列奇异的影像、人物和情境所构成的,它激发了这样的问题: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如果想要理解这部电影,观众迟早得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这部影片由约翰•马尔科维奇自己亲自出演?克雷格•施瓦茨(Craig Schwartz)在七层半的楼层上摆弄木偶,而那个天花板却仅仅四英尺高,这有什么意味?该怎样形容克雷格和他的性感同事玛克辛(Maxine)之间的关系呢?这部影片的目的是在于对身份认同做评论呢,还是仅仅在拙劣地模仿沉溺于明星的现象呢?你的问题的数量和性质都与你所看到的影片及其被呈现的方式相关。根据影片的不同,你的问题可以无限地变化。本质上,任何一部电影和电影的任何一个层面都是重要的。例如,弗里茨•朗格在谈到《霹雳行动队》(1937)时说,如果当时制片厂能保留他的原意的话,某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可能会成为影片的主题:“方达(Fonda)和西德尼(Sidney)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她去给他买烟,这烟却最终成为他背叛的手段,我想在这里加入讽刺的意味。我想让她去买Lucky Strike牌的香烟,以此来强调这香烟带给他的厄运。”即使是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下一些道具、服装、摄影机方位,等等,然后,再选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这是写成一篇饱含力量和洞察力的评论的第一步。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学生是如何利用他对《火之女》中两个显著特征提问的,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他写成了关于那部电影的一篇短评:
在大多数人的评价中,《火之女》是一部标准的描绘20世纪30年代社会关系的电影。影片中有两个人人都可注意到的奇怪手法:首先,影片中没有一个单身男人;其次,在这部黑白片的中间部分,有一场特别长的时装秀是彩色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法?它们仅仅是个噱头吗?
处于这部电影核心的妇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独立而足智多谋的。她们的生活没有我们现代意义上“解放”,因为她们还是要经常性地谈论男人,男人还是会影响她们的行为。影片中男人的缺席讽刺地说明男人在女人生活中强有力的影响。对影片中的这些女人来说,即使男人不在场,他们也是无处不在的。
那场时装秀的场景也是如此。影片中的背景、服装、演员都很美,女人们都关心她们自己及她们的周围给人——尤其是给男人们的感觉。还有什么能比一场由女人向女人展示该如何举止、如何穿着的时装秀,更适合成为该片的中心点呢?又有什么能比只使这一段成为彩色能够更加有效地强调这一时刻的重要性呢?
《火之女》拍摄于1939年,它的制片厂在同一年拍摄了《绿野仙踪》。但是,本片中的彩色片段不如多萝西(Dorothy)的长,对于这些女人来说,黄砖铺成的马路本身就是时尚。这些不同寻常的手法点出了影片普遍认可的主旨:即使你无法看穿幕布,隐藏在舞台中央的,仍然是一个男人。(Roger Malone)

……
记笔记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电影评论,一定要重复看电影,无论是电影版本还是通常较易获得的录像带、DVD版本。只看一遍是不可能看到影片里描述的所有细节和复杂之处的。同时,记下笔记。理想的状态是,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你只记下电影中即刻便能打动你的地方。第二次观看的时候,你应该开始认真而详细地做笔记。
经常地,本来很必要的第二遍和第三遍观看未必容易实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片、外国片,或者是发行量不大的片子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将你的眼睛移开银幕片刻非常困难,但是,在这第一次也是仅有一次的观看中,记笔记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可以看一次以上,笔记就应该更加详细和完整。
最初的笔记可以是关于你看电影时头脑中产生的问题和对话的速记版。没有人能够或想要记下所看到的一切,因为记笔记转移了你对银幕上出现的其他信息的注意力。技巧在于,你要学会如何节约你的时间和识别出影片中的关键场景、镜头和叙述情节。(限时记笔记,尽可能详细地记下影片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三到四个场景、镜头或者片段。)根据我们自己的兴趣,我们都会关注影片中的不同点和人物(至少在一个层面上),但是大多数影片都会提供一个戏剧性的高潮部分或者主题来暗示观众注意正在上演的剧情:《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的开场片段里的“玫瑰花蕾”(图2-6);道格拉斯•西尔克(Douglas Sirk)的《苦雨恋春风》(Written on the Wind,1957)中,高潮部分父亲的死亡;弗里茨•朗格的《M就是凶手》(M,1931)中声音的使用;鲍加特(Bogart)和巴考尔(Bacall)在任何一部电影的孤立场景中所具有的显著影响;斯派克•李(Spike Lee)的《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s,1989)中,莫奇(Mookie)砸碎比萨店窗户时那爆炸性的片刻。即使某部电影拒绝或嘲讽这些戏剧性的高潮或主题——如在查特尔•阿克曼(Channtel Akerman)的《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n,1976)里,或者在许多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这些公式的变化应该成为一个观众做笔记和试图理解的中心点。
在记录这类信息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具体;不仅要记录下影片中的人物和内容,而且要记下镜头本身和它的摄影技术(形式),如何通过摄影角度、灯光、景深和剪辑技巧来表现内容。打算为《相逢圣路易》(Meet Me in St. Louis,1944)写影评的人可能会在这个全部是女人的家庭里,注意到父亲的角色或者关于小女儿托蒂(Tootie)的诡异而恐怖的场景。通过练习,这个作者必须记下一些有关的信息,包括对特定场景中空间的戏剧运用或者是对色彩的巧妙使用。同样地,即使一个学生对法斯宾德(R.W.Fassbinder)的电影很陌生,他也可以抓住在《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1979)里的几个主题或者明显的时刻:在性关系里有无数讽刺性的转折,这种性关系似乎与财政问题紧密相关;以及片尾的疑问——不知女主角是否自杀了。一个有经验的观者将会注意到声像之间的重叠和断裂,学生也许可以描述这微妙却强有力的一景:奥斯瓦尔德(Oswald)随意地弹着钢琴协奏曲,与背景音乐里的同一片段交替出现,也许,他或她还会注意到在那个令人伤感的结局中,背景中收音机播放的正是世界杯锦标赛。
多数作者都会为影片中的一些技术性信息发展出一套速记系统:pov代表“主观镜头”(point of view shot)或者ls代表“远景”(从远距离拍摄整个人的镜头,与只拍摄手或者头的特写相对应)。这些是在做笔记的时候非常容易学和用的标准简写(当然,这些简写是不能出现在最后的评论文章中的):
cu 特写(close-up):比如,只拍一个人的头
xcu 大特写(extreme close-up):也许是头部某处的特写,例如,眼睛
ms 中景(medium shot):介于全景和近景之间,显现出一个人物的大部分但不是全貌
fs 全景(full and long shot):在景框中显现出人物的全身
3/4s 3/4景(three-quarter shot):只显示出人物的3/4
ps 摇镜头(pan shot):从左到右,或者是反过来的主观镜头,但是垂直轴不变
s/rs 正/反打镜头(shot/reverse shot):比如,在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一个人注视着另一个人,然后看到这个被注视的人的镜头
ct 切换(cut):电影从一个画面转到其他地方
lt 长镜头(long take):在接下个镜头前延续一段较长时间拍某物的镜头
crs 升降镜头(crane shot):在主观镜头里,俯看到的户外场景
trs 推位摄影(tracking shot):主观镜头跟着移动,比如,利用移动式摄影车跟着一个步行的人,你可以利用箭头指出摄影机移动的方向
la 仰拍(low angle):从低处仰视的主观镜头
ha 俯拍(high angle):俯视的主观镜头,确切的角度可以用箭头标明
最终,每个人都会发展出一套自己的速记法和简写法来准确地记录一个场景或者镜头的细节(这些和其他一些术语将会在第三章里细述)。通常,想要记下某一声音或对白,你只需记下关键字词就可以了。有时候,你可以用绘图的方式来注释。正如下面这个学生指出的(图2-7a至图2-7e),通过在《战舰波将金号》(The Battleship Potemkin,1925)中的片段——“敖德萨阶梯”(Odessa Steps)中的五个连续镜头,爱森斯坦关于士兵攻击一对母子的画面剪辑,在每一个镜头中都制造了冲突。
没有人会详细地注释一整部电影。在准备一篇具体的论文时,每个人都会注意不同的信息,或者是主题和角色,或者是技术和剪辑结构。例如,想要分析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中经典的淋浴一景,一些基本的笔记应该像这样:
⑴ 中景,玛丽昂(Marion)和诺曼(Norman),拥挤的空间,“被困的”,鸟,眼睛,性兴奋;
⑵ 古典画作/偷窥孔;
⑶ 90°的特写,诺曼偷窥玛丽昂的主观镜头;
⑷ 淋浴,憋促的空间;
⑸ 谋杀:快速切接刀、脸、血肉模糊的特写,玛丽昂的中景(2-8);
⑹ 玛丽昂抓着窗帘,特写的水流和眼睛。
这只是一个草稿,需要以后添加完整。如果可以看第二遍,就可以补充更多的细节和对话。但是,以这种做笔记的方式开始,作者才可以对重要的场景做出周密而生动的解读。

……
电影期刊在质量和关注焦点上各有不同,以下列出了电影研究者经常会接触到的各类期刊及内容差异。有些是高难度的理论性文章;有些主要是采访和短评;还有一些[如《综艺》(Variety)]则定期刊登电影商业及电影工业信息。虽然下面列出的标有星号的刊物对学生格外有用,你仍要查阅所有与你的话题相关的文章。使用这些刊物的同时,你会渐渐熟知它们的优势和局限。除了这些专业化的期刊外,大部分杂志和报纸,如《新闻周刊》(Newsweek)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都会定期刊登电影评论和短小的、大众化的文章。现在,人们也更乐意把期刊送上网络,要么是期刊发行商直接开通网上订阅服务,或是通过“缪斯项目”(Project Muse)这类中介上网。在你的图书馆查询一下哪些期刊是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的。除此之外,很多期刊有自己的网页,常设有过刊目录,甚至还有样板文章。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http://www.theasc.com/magazine/):短文、商业资讯(月刊)。
American Film. (1975-1992):影评及短文。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http://www.brightlightsfilm.com):评论文章、短评、电影节及书评(仅有网络版)。
* Cahiers du Cinéma (http://www.cahiersducinema.com):理论文章、最近影评、临时采访(法语月刊)。
* Camera Obscura (http://muse.jhu.edu/journals/camera_obscura/):关于电影、电视、大众文化的理论性与女性主义文章(每年3刊)。
* Cineaste (http://www.cineaste.com/):批判性文章(通常指向意识形态上的议题)、采访、最新影评(季刊)。
* Cinefex (http://www.cinefex.com/magazine.html):主要关注电影特效技术(季刊)。
* Cinema Journal (http://muse.jhu.edu/journals/cj/):批判性文章(季刊)。
* Cinema Scope (http://www.cinema-scope.com/):关于国际电影的评论文章(每年5期)。
* Film Comment (http://www.filmlinc.com/fcm/fcm.htm):对最新影片、电影节和DVD的评论文章和影评(双月刊)。
* Film Quarterly (http://www.filmquarterly.org):评论性文章、少量采访、最新电影评论(季刊)。
Film Reader:评论性文章(1975-1985)。
Filmfacts:最新电影短评(1958-1977)。
Films and Filming:短文、最新电影影评(1954-1990)。
* Framework (http://www.frameworkonline.com/index2.htm):理论性和批评性文章(半年刊)。
* Frauen und Film:理论和评论性文章,强调女性主义(德语季刊)。
* Images:Journal of film and popular culture (http://www.imagesjournal.com):电影和大众文化期刊,影评、短文和采访(仅有网络版)。
* Iris:评论性和理论性文章(不定期的英法双语期刊)。
* Journal of Film and Video (http://www.press.uillinois.edu/journals/jfv.html):关于电影、电视和录像的评论性论文(季刊)。

……

◆ 译后记 ◆————————————————————————————————————

究竟是从哪个时候开始迷恋上电影,已经无法追究。只是到现在为止,每每坐到漆黑的电影院里,灯光熄灭的那一刻,我依然会,霎那即不知今夕是何年。人,还是要靠好的、大的、美的、灵的东西生长成活。电影可以用一个个影像来营造一个“绝对”,而真实的生活永远是“相对”的。我以为,这是有那么多人爱电影的理由。
整整一个多月的假期中,我躲在宿舍里,关掉手机,不出校门,每天唯一一次见人的机会就是出去买饭。在字里行间体会表达和转化的乐趣,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当然,由于自己的学识浅薄,难免有些地方不能尽如人意,望大家指正,我会再接再厉。
这是一本非常通俗实用的电影书。它利用无数个学生和业界的例子,从如何做笔记,再到润色过的文章,最后到研究课题,展示了评写电影的一个完整过程。对于电影系的学生来说,本书是他们学习如何写影评的入门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如果你也爱电影,读了这本小书,你会发现其实评写电影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复杂。
在翻译的过程中,感谢我的导师陆绍阳,他的指导让我对电影有了更加专业的理解。感谢我的孙晓兰阿姨,她是一个智者,常常从她那里,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电影。感谢本书的编辑们,她们的耐心和认真让我温暖和感动。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是她,教会了我如何思考。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他们的支持是我不竭的动力。也感谢本书的作者蒂莫西•科里根,能翻译他的作品, 是我的荣幸。

宋美凤
2009年6月


◆ 出版后记 ◆————————————————————————————————————
“写影评”是很有趣的事
英国著名女电影导演、编剧萨利•波特(Sally Potter)曾说,“有一种乐趣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
是的,与看电影一样,写影评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对电影深入的思考,将使观影的愉悦感更加精微而美妙。虽然如此,对电影学院的学生和其他有写作要求的读者来说,写作可能是一项必需完成的任务,不少人为此头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电影写作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让评写电影的过程为观影享受锦上添花呢?作为美国最为畅销的电影学习与影评写作指南,本书将会给广大读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是一本优秀的影评写作手边书。
作为资深的电影研究专家和电影教育者,科里根教授不仅自己对电影写作驾轻就熟,而且对学生与初学者写作时的困惑、焦虑有着深刻的体察。他逐一发掘那些平常为老师们所忽略的写作陷阱,以轻松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读者将焦虑一一开解。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电影写作指南。
阅读此书,读者会发现,这不仅是在阅读一本单纯的写作指南,更是在进行一次电影之旅(虽然本书短小精悍),各种风格、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电影,即便只是点到为止,却可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张独特的世界电影地图,图上标注了影评写作的要点:主题、形式、可采用的评写方法,等等。读罢此书,即使是一个电影的入门者,对电影和影评写作都不再陌生;即使你不用或不想写影评,你也会因此提升观影的愉悦。
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七章“文稿的形式”,原文给出的是英文文章的格式,比如省略号用三个点,段首空五个空格等。这些对国内的读者来说并不适用。不过,编者经过反复思量,决定保留原书关于英文文章格式的论述,以期为需要写英文文章的读者提供帮助。一种比较新鲜的知识,相信会比大家都熟知的“陈词滥调”(cliché)更有意义。英文的写作规范同样可以作为中文文章的格式提供参考。
在专业术语、人名、片名的翻译上,我们大量查阅资料,参考权威的电影词典,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尽管如此,本书怕是仍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还希望读者能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们,以便在重印时及时修改,作为出版方我们将不胜感激。

本书是世界图书北京公司“电影学院”书系之第四本,与前三本《拍电影》、《认识电影》和《电影艺术》相比,本书虽是“小字辈”,开本小,字数较少,但也风格独特,以影评写作为中心,与其他三本相辅相成,日益完善电影的学习体系。“电影学院”书系将不断努力,与读者分享电影之旅的乐趣。

TOP 其它信息

印  次:2009年8月第1次印刷

版  次:2009年8月第1版

开  本:787×1092毫米 1/16

纸  张:13 插页 4

加载页面用时:93.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