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二卷)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二卷)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二卷)

作  者:本书编委会 编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02月

定  价:16.80

I S B N :978756091678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杂著  论文集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  社会科学  综合  中国当代  散文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卷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几十家报刊或发表书评,或转载讲演稿,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许多著名学者称本书是一本“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精品”。 随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持续深入的开展,人文讲座在内容质量上也日益提高,听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各高校人文讲座的精品也越来越多。人文讲座正在走向系列化,特色化。 第二卷中收录的40篇精彩讲演稿,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提供。按内容分为人才与素质、科学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等五个部分。 讲演者当中,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杨振宁、钱学森、季羡林、杨叔子、吴小如、厉以宁、杨福家、杜维明等。

TOP目录

人才与素质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
永必重求真 今应更务善
胡显章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李士坤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共产党宣言》导读
王家福 吉林大学国际战略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素质变位——跨世纪的空间通道
刘书林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谈跨世纪青年的素质要求
陈建新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主任 教授
21世纪呼唤软科学人才
林权圣 中国管理科学院武汉分院教授
白领之路从今日开始
传统与现代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
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
杜维明 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 哈佛大学哲学历史学教授
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
李德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传统文化与哲学批判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
世纪之交的文化发展态势
王殿卿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现代化
徐久刚 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小平与邓小平时代
祝总斌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记》导读
王正毅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博士
传统的继承与现实的创新:法国奏出的二重曲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我的人学观
尉天骄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水”的历史人生意味

TOP书摘

书摘
如果说素质“裂变”的枢纽在于政治“裂变”,那么素质“裂变”的本体在于素质结构失衡。仅就教育取向上,正如我国一位教育学专家所说,前苏联的教育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苏美相比较,前苏联是专才教育,美国是通才教育。前苏联大学是“适应性专家培养法”,而美国大学是造就有创意的人才。据国际研究机构考察,在高科技领域,前苏联用3个大学毕业生干美国1个大学生的工作,这是素质失衡的量化体现,前苏联推行多年的应试专才教育,尽管中经凯洛夫教育学、赞科夫教育学与巴班斯基教育学的“微调”,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全局上仍是固守旧的模式,仍处于素质结构失衡状态。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倡导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在全社会助推下,实际上拉开了素质教育的序幕。中经几十年的努力,近年来美国又从素质教育转向文理科大交叉的立体化综合教育。
当然,美国素质结构也有失衡之点。素质结构良性运行要有有力度的牵引。美国学术界领袖人物主要是在1950一1970年期间所谓的“黄金时代”造就的。但是,到1970年初开始的“缓和”时期,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政治与战略判断失误,致使美国在前20年中没有造就出相应的学术领袖。在综合素质时代,没有学术领袖也难免出现人才素质的“裂变”征兆。
二、范例分析——世纪之交的智能馈赠
根据国际多领域专家的研究,21世纪对各门学科、特别是对其中4027门学科的共同要求是:在以往的高度分化中走向高度的综合;最具创意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的最佳结合。它对世界人才素质的共同要求是,开掘人的巨大内在力量,激发创造力。
从智能馈赠度角度解析人才素质“裂变”现象,人们还会发现素质结构失衡的其他层面的原因。以国际战略视野检阅世界人才流程,20世纪末和2l世纪初,恰逢杰出人才的“低谷期”。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实施超前教育20年的战略,致使与时代相顺应的人才未及批量性出现;而某些领域人才在岗延拖近一个周期,致使青年缺乏厚实的基础,中年没有及时受到高层次洗礼。从世界科学发展角度观察,正如钱学森教授所阐明的,这个时期处于交叉学科的时代。钱三强教授认为,从科学内在逻辑上说,科学发展前锋受阻,必然导致智力的横向转移,或是“回采”老学科,从而引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学科群。对跨世纪一代来说,往昔老学科更多的是制约其智能扩张,而有益于智能扩张的新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现实状况与未来要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加重了青年人的智能贫穷。杰出人才贫乏,说到底还是来自世界性“教育危机”,来自国际上最严重的赤字——“人才赤字”。
历史是流动的现实。人们通过历史范例的解析,有可能感知世纪之交的智能馈赠。为了简洁而切中要害地理解问题,我们依据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世界性要求,通过三组实例,分析“创造要素”、“推进途径”和“方法特征”,探讨智能运行的方向。 首先,解析“创造要素”。一般地说,这里所涉及的“创造要素”,它要具有依次相连的三个环节:一个是构建体系,一个是要有震撼力,一个是要有良性的运行机制。这三个环节要一环套紧一环才有可能全方位地展现“创造要素”的本质势能。
第一个环节是构造体系。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创造要素通常都体现在体系的构建上.其中最杰出的范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体系。我在美国两年期间,发现那里课堂中的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室里总是坐无虚席,听者兴趣甚浓。我从与师生交谈中得知,因为马克思主义包容了当时的全世界,自然为全世界所注目,而其理论体系则是划时代性的创造,即使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诸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经济社会的走势的重大的新学科,它们的中枢线性进展仍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
1981年,我在美国一所大学参加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讨论。有位美国教授开宗明义地说:“在信仰上,我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但在科学概念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他认为,仅就当代经济学中的“计量系统分析”来说,尽管马克思著作里没有使用这一概念,但在《资本论》里却早己内涵这一要素。美国许多专家指出,当代西方世界某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其诱因也来自《资本论》马克思主义著作。1991年9
月,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尔布罗纳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专家。不读马克思的书就不能成为有洞察力的经济思想家。”美国著名记者麦克马纳斯汇总了西方学术成就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在西方学术成就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个世界的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许多论点都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多棱镜分析的,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的词汇来描述的。”
在一切为了人、一切决定于人的时代。一切理论体系都要深置于人民大众的母体之中。海尔布罗纳认为,“资本主义不具有道德基础”。美国《洛杉矾时报》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责任的遗产仍然充满着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作为对我们的智能馈赠之一是,构建体系是基于人,因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其创造力。马克思不仅通晓当时人类最有代表性的多色彩成果,而且还以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甚至还有军事科学与文化等多学科知识为创新的丰厚基础,这也是创建理论体系的智能支撑。在当代世界,不是为了人的理论当然不为人们所需要,而来自一孔之见的“理论”当然也不会为全世界所注目。
“创造要素”的第二个环节是震撼力,就是对全世界文明具有理论体系的张力与渗透力。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与大干世界多色彩民众紧密相关的生命线,并转化成或将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自近代以来的世界,这般震撼世界的理论体系,就是马列主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全世界杰出人物中,列宁著作使用过的词汇为37600个,在世界出版物上,列宁的“个人用语”最丰富。列宁著作在全世界共有401种语言的译本,居首位;其次是《圣经》,286种;第三位是马克思的著作,196种。在全世界出版物的排位中,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占了两席,难道这不值得我们自豪吗!大家知道,《圣经》至今已约有3300年,尚且如此,可见马列主义的传输张力之大。
“创造要素”的第三个环节是“良性运行机制”。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已有多方面的表现,并在改革中又有新的创造。
人们要获得“良性运行机制”,务宜捕寻更优的启动势能,为此要注目于推进途径。在世界人才素质生成与升华上,一般认为,基辛格博士的成才之路,具有世纪之交的智能馈赠性。
在基辛格博士成才的社会助推上是“三级火箭”依次推进.第一级是克雷默为其规划方向;第二级是埃利臭特为其造就智能,激发创造力;第三级是洛克菲勒使其问鼎国策,并走向世界。
人们通常说成名成家.台湾一位学者对成名成家独有自己的识见。他认为,成名是造就自己,使自己享用快乐;成家则是造就众人,使大家分享这一快乐。基辛格在哈佛大学的一位同事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述了这一内涵。这位教授认为,基辛格的《一个失而复得的世界》是为自己而写作,就是为了训练自己;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则是为他人而写作,就是为了对他人有所启迪。同时,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深居简出,几乎“泡”在图书馆里,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甚至研究了与核武器相关的广泛的自然科学与兵器技术,取得了广博的知识,基辛格的多层面实践,为他以后展现智能进行了超前的存储。
历史令人明智。说到底,基辛格是在对19世纪历史的依次追踪中捕寻到了对20世纪的现实具有借鉴作用的东西。
世纪之交的智能馈赠的吸纳,还要权衡方法特征,那就是全力地走向全方位的高度综合,而日本人则认为“综合就是创造”。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43

版  次:1998年2月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0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