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慈禧全传
慈禧全传


慈禧全传

作  者:高阳 著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

丛 书:慈禧全传

出版时间:2004年03月

定  价:227.00

I S B N :9787508022628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中短篇小说集    

标  签:传记  历史  小说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慈禧前传》:
一个女人的政治生涯,始于其作为皇帝的丈夫的死。寂寞宫闱里,已经失宠的女人,内心的苦楚是永远不能被他人所理解的。清咸丰十一年,清文宗死于热河行宫。幼帝即位,其生母兰儿被称为“圣母皇太后”。面对着权利的诱惑,丧夫之痛的失落感,兰儿心里滋生出的是世人不可想象的人生路途,她将自己逼上了一条从政之路。一个女人的王朝从此建立起来了……
《玉座珠帘》:
辛酉政变之后的政局,百废待兴,珠帘之后,年轻的太后,有着怎样的政治手腕,居然逐步迈向权力之颠?
《清害外史》:
宫廷之内的烛光斧影,将相公卿的尔虞我诈,浊世佳公子的风流倜傥,绿林英杰的豪迈壮气,乡野小民的离奇遭遇……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有着说不尽的摇曳生姿、道不完的万种风情。
《母子君臣》:
末世君王,怀着振兴乾坤的鸿鹄之志,但,强悍的女主,误国的弄臣,必然扼杀这段改写历史的最后机会,宫廷之中,惟有权力,哪有亲情?
《胭脂井》:
戊戌变法将帝党和后党的矛盾推向极端,凭借袁世凯的“临机一动”,后党跃上了权利的颠峰。朝廷意欲借义和团运动灭洋,却未能阻止洋人的节节进逼,慈禧命人将珍妃透入井后挟皇帝仓皇出逃,国家的命运到了最艰难的历史关头……
 

TOP作者简介

高阳,台湾已故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旺族,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和《中央日报》特约主笔。1962年,高阳受邀于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此作品一鸣惊人,成为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尔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等,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高阳一生著作有90余部,约105册,可谓著作等身。高阳的历史小说,上写帝王将相,下写才子佳人,读者面非常之广。同时,高阳小说具备一定的实用性,类似于“励志”类图书,能够给读者带来直接的精神或者物质效益。高阳出身于钱塘旺族,“旺族”一般都是读书人家,言行举止有着固定的阶级规范。这种规范表现在高阳的历史小说里,除了行文的流畅和古文根底的深厚之外,还在于它的不夸张不矫饰,即使是一针一线一言一行,也都有根有据,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另外,他的小说技法,虽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套路,却发展到了一个高度。  
高阳最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读者可以将其作为趣味横生的断代史来阅读。不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框架都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而且,故事细节时常都有据可查。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高阳烂熟于心,随时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由此旁涉开来,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世态,高阳都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结合到小说之中,或者通过小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难能可贵的是,高阳不但有史才与史学,而且有史识,对近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判断,如对慈禧、李鸿章、胡雪岩,或“百日维新”、“义和团之变”等等。其历史观是否能够被接受,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TOP目录

慈禧前传
玉座珠帘(上)
玉座珠帘(下)
清宫外史(上)
清宫外史(下)
母子君臣
胭脂井(上)
胭脂井(下)
瀛台落日(上)
瀛台落日(下)

TOP书摘

这就是东太后的以德服人,丽太妃送了她回来,不住感叹,如槁木死灰般的一颗心,也渐渐萌发了一丝生趣,她留双喜在那里吃饭——各宫妃嫔都自己有小厨房,银米食料,定下分例,按月或按日支领。丽太妃占便宜的是有个大格格,皇女的分例仅次皇子一等,并在一起支用,相当宽裕。而且大行皇帝在日,除了正膳由御膳房伺候以外,消夜小饮常由这里当差,掌勺的宫女,手艺极高;所以丽太妃宫中的饮馔精洁是有名的。这天为了巴结双喜,小厨房里特别做了几样好菜,小锅烹制,一离火就上桌,光是这一点,就是御膳房貌合神离、虚有其表的大件菜所不及的。因此,双喜以作客的身份,摆脱拘束,放量吃了一顿好的。
“哼!”西太后冷笑道,“这在他们又算得了什么?连咱们姊妹儿俩,他们都没有放在眼里;把‘御赏’和‘同道堂’两个图章,愣给拨在皇帝账上!这还不说,什么叫‘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殊属非是’?打狗还看主人面,皇帝能用这种口气训斥董元醇吗?姊姊,这几个混账东西,无父无君;皇帝要落在他们手里,你看会调教成一个什么样子?还不调教得忤逆不孝吗?那时候还有咱们过的日子吗?”
从她那方手绢上,触发了皇后的记忆,顺便告诫她说:“你自己也该检点检点,随身用的东西,别到处乱扔,叫外边看见了,不成体统。”说着,开了梳妆台抽斗,把她失落在东暖阁的那方手绢还了她。
丽妃这下完全明白了,此刻听皇后的这场训,完全是懿贵妃捣出来的鬼。眼前有皇帝在,到底是个靠山,还不致吃她的大亏;倘或靠山一倒,母以子贵,她即刻便是太后的身份,那时作威作福,尽找麻烦,只怕有生之年,无非以泪洗面的日子!这样一想,忧急无计,一伏身扑向皇后膝上,抽抽噎噎,哭得好不伤心。
上午是懿贵妃如此,下午丽妃又如此!皇后心里明白,是同样的一副眼泪。看着似为皇上的病势忧伤,其实哭的是自己的将来。怎么办呢?皇后除了陪着掉眼泪以外,别无可以安慰她的话。
丽妃一面哭,一面想,光是哭出几碗眼泪,无济于事,皇后忠厚,该趁早有所表示,于是,哽咽着说:“万一皇上有个什么,我只好跟了皇上去!那时求皇后替我做主。”
皇后再老实,也不致于相信丽妃将来会殉节。她那最后一句话,自然是暗指着懿贵妃而发的。倘或有那不幸的一天,两宫同尊,不全由自己发号施令,对丽妃怕也只能回护得一分是一分。因此,自觉心余力绌的皇后,忍不住叹口气:“唉!只怪你自己肚子不争气!”
这一说,正碰着丽妃最伤心的地方,越发哭得厉害。她的怀孕,犹在懿贵妃之先,但咸丰五年生的是个女儿。如果生男便是大阿哥,眼前及将来的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照他的理想,最善莫过于恭亲王与肃顺能和衷共济,彼此舍短用长。肃顺的长处,他看得很清楚,那种兴利除弊的锐气,知人善任的魄力,在满洲王公大臣中,老早就看不到了。至于肃顺的短处:刚愎、骄狂、昧于外势,都是可以想办法裁抑补救的。要紧的是,得让肃顺相信,恭亲王并不愿与他为敌,恭亲王会尽量用他的长处;而且恭亲王的长处,譬如处理洋务,正好弥补他的短处。此外,朝中一班出身翰苑的老臣,硕德清望,老成持重,若能取得他们的支持,加上东南忠勇奋发的湘军淮勇,内外一致,上下同心,岂但大局可以稳定?皇朝中兴,亦非难事。文祥这样向往着。
但是,恭亲王对肃顺的敌意,可以设法消弭;肃顺对恭亲王的猜防,却不知如何化解?看来自己的想法,终成奢望!
因此,当前最切实的一个考虑是,皇帝一旦驾崩,肃顺与恭亲王倘或发生权力的争夺,搞成势不两立的局面,那时又将如何?当然,自己必站在恭亲王这一面,是势所必然的。只是无论怎么样,不可以让他们兵戎相见!他不相信京城与热河的禁军会有“接仗”的可能——八旗禁军,不管他是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骁骑营、虎枪营,还是内务府所属的“包衣”护军营,那些兵是怎么个样子?当过“九门提督”而且现在还兼着“正蓝旗护军统领”差使的他,是太清楚了。
他想起前几天才听到的四句谚语:“糙米要掉,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不由得苦笑了。当初骠悍绝伦,打出一片锦绣江山的八旗健儿,如今在老百姓眼中成了笑柄!这些没出息的八旗子弟,连出操都要雇人代替,怎肯打仗?他们的威风,只在每月发粮,“糙米要掉”的时候才看得见。
这就是文祥的把握,肃顺和怡王载垣、郑王端华虽然掌握着在热河的禁军,但决不能发生任何作用。这一层,曹毓瑛必定也看得很清楚,所以在给恭亲王的信中,建议召军入卫,不必有所动作,就可镇慑肃顺;同时他又隐约指出,在山东、河北边境剿匪的钦差大臣胜保,堪当此任。
文祥特别持重,觉得召胜保到京,即使并无动作,对肃顺也是种刺激,并可能被误认作恭亲王的“逆迹”之一,所以对于曹毓瑛的建议,不以为然。但此刻他的顾虑又远了一步,胜保骄恣贪黩,功名利禄之心极重,倘或肃顺走了先着,跟他有了勾结,那便成了个心腹之患,不可不防。
要预防也容易,不妨先通款曲,作一伏笔。
内心充满了无可究诘来由的兴奋的西太后,忍不住走到窗前,想掀起白纱窗帘,先细看一看恭亲王;手刚抬起,忽生警觉,这不是一个太后所应该有的举动。但是已抬起来的手,要让它放下去,却是万分不愿;略略迟疑了一下,终于还是断然决然地掀起了纱帘一角,恰好望见恭亲王站在阶下。
这是她第一次恣意细看这个比她大两岁的男人。他站在那里的那种矫然不群、昂首天外的姿态,首先就给了她一个极深的印象;因为那是任何亲贵大臣所不能有、也不敢有的神情。他的眼睛极大,奕奕有神,三十岁的年纪,眼下已可以清楚地看出“眼垂”;衬着那挺直的鼻子、高高的颧骨,不怒而威,别有一种令人醉心倾服的须眉气概。
“怪不得说他是‘龙形’!”西太后在心里说;随即想起许多关于恭亲王的传说。说他的容貌,就相法而论,贵不可言——这正是“不可言”,说破了是大忌讳!因此,有人说他要借洋人的势力,学前明景泰的故事。这倒不一定是肃顺那一帮人造谣;连他的胞兄惇王都曾说过:“老六这个样儿,只怕要造反!”
正这样想着,听得人声,急忙缩回了手,回身看时,东太后差不多已走到她身后了。她陡觉脸上一阵发热,强自镇静着说:“回头有些要紧话,请姊姊先提个头,我好接着往下说。”
“嗯。”东太后沉着地点点头,吩咐身旁的宫女,“打帘子!”
打开帘子,两宫太后,一前一后走了出来;总管太监史进忠,跪着迎候,等并排坐定,西太后便说:“叫吧!”
“喳!”史进忠答应着,站起来退了出去,不久听得他在外面说,“来吧!六爷。”
沉稳的履声,由远而近;挺拔的影子越来越清楚,穿着一身白布行装的恭亲王,将进殿门时,步履显得有些匆促,一进门朝上看了一下,随即跪倒:“臣奕訢叩见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接着,取下大帽子往地上一摆,顺势磕了个头。
“请起来,请起来!”东太后的声音,客气中显得亲切,纯然是大家世族中叔嫂相见的口吻,“史进忠,快搀着六爷”
等搀了起来,叔嫂三人眼圈都是红的;但他们也都明白,此时相向垂泪,不特在仪制上不甚适宜,而且也无补于大事,所以都勉强克制着自己。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全十册

版  次:1

加载页面用时:7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