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经学与中国哲学
经学与中国哲学


经学与中国哲学

作  者:蔡方鹿 主编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6177045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核心.和正宗,在古代社会不仅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条重要途径。作为其基础的那些文化原典,提供了中国人认识宇宙、历史、人生的最初的意义和价值之源,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具有普世意义的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今天仍有积极正面的价值。不论是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传统,还是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传统,都与中国哲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经学思维方式的缺陷也在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中充分表现出来。希望这些内容在会上都能得到深入研讨,推现经学和中国哲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本书是对经学及其与中国哲学关系的系统研究和探讨,集中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全书共收录论文56篇,具体内容包括《论三苏的经学活动》《方以智与经学》《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刘逢禄“王鲁例”观念述评》等。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贺辞(代序)

论传统经学(体系)的哲学意涵与现代重建:儒学、经学与国学——兼评“经典诠释”的概念与方法问题
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一论先秦诸子与“六经”的关系
孔教儒家经典与现代生活——在四川师范大学“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
研讨会上的讲话
孔子、儒学与经学
复兴经学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论儒家经传与韩国
关于经学研究的断想
“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分析
论制度化经学与经学化制度
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周易》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易经哲学中吉凶观念之演变与人的自律扩大
《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维护道统诠释下的周公——兼论蔡沈《书集传》的求道精神
《礼记》对“人性”的见解及其蕴义
论孔子的生死鬼神观念与人文意识——以《论语》为中心的探讨
“以意逆志”:从读书方法到解释学境界
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
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
陆贾与汉代经学
经学思想与帝国政治——董仲舒思想怎样演变成西汉官方意识形态
试论白虎观会议的意义
石刻与经典研究
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象数、义理及性情
阮籍、嵇康对经学的继承和批判
经学的义理向度——以理学的衍化为视域
经学理学化及其意义
从邵雍与宋代象数易哲学的发展看宋代经学的超越意义
张载哲学化的经学思想体系论纲
张载之《中庸》学
论三苏的经学活动
二程经学思想简析
理学道统论的两类文献根据与实质
舍传求经与会通三传——《春秋》宋学解经特点略说
宋明经学思想中的哲学意蕴
试论程朱理学与《周易正义》的关联
孟子与宋明理学
经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评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
从王阳明对《大学》的疏解看经典的解释问题
罗念庵的经学
方以智与经学
“经学即理学”命题辨析
不离不即,超越经论——船山经义及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清代儒林与汉宋学术——以阮元《国史儒林传》为中心
清代今文经学家与程朱理学关系辨析
刘沅《书经恒解》之义理观
刘逢禄“王鲁例”观念述评
龚自珍经学的评价
廖平的《古学考》和《知圣篇》
从廖季平先生到李源澄先生的经学片论
胡适对研究经籍方法的评论——以宋儒、清儒的方法为例
郭沫若对《论语》批判的反思与肯定性的价值评价
李源澄先生经学初探——以《经学通论》为讨论中心
李源澄先生的学术成就
“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TOP书摘

插图:



第三,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的官僚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卿世禄制被废除,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开始出现。这种变化也是促使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向更为成熟的国家形态演变的原因之一。《周礼》一书所设计的官僚体制架构,反映了封建官员体制向专制官僚体制的过渡。其中以天官冢宰这一官职最为典型。
《周礼》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主要是由王统领下的六官。六官当中天官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五官。研究西周官制的学者认为,“《周礼》六官的体系与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官制体系大体是相近的”,“《周礼》冢宰之设是反映了西周中晚期以后的实际情况的”。①这些实证的研究说明,《周礼》的官制体制在基本结构上是有渊源的,它与西周中后期的官制体系相近。但从官制的实际内容来看,它又反映出战国时代的特征。
《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名为百官之首,但其属下所职掌之实际内容,则大多为宫廷内务,凡寝社、膳食、饮料、服装、医药、妇寺,皆统于天官,相当于王室总管。②历代有很多学者多对天官的名实不符感到困惑,甚至还有人将此看作刘歆伪造《周礼》的证据之一。朱熹说:“五峰以《周礼》为非周公致太平之书,谓如天官冢宰,却管甚宫阃之事!其意只是见后世宰相请托宫闱,交结近习,以为不可。殊不知,此正人君治国、平天下之本,岂可以后世之弊而并废圣人之良法美意哉!”⑧从朱子的这段话中可知,胡宏极力主张刘歆伪造《周礼》,其根据之一就是将宫闱之事列于天官,是不可信的。其实,《周礼》书中天官冢宰名实之间的矛盾,正是战国时期国家形态转型的体现。
前文所引研究西周金文学者的看法是,西周金文中的宰,常在王的左右,管理王室内外,传达王后之命,这一职守与《周礼》书中冢宰的具体职掌符合。④这是从天官冢宰这个官职的历史渊源来看的。但是,另一方面,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宰(也称为相、相国)的实际政治地位不断上升,已出现了统领百官的冢宰、太宰或相,如齐国在齐景公时已设有左右相。但这些冢宰、太宰或相,还是某些势力强大的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从春秋后期开始,相就逐渐成为百官的首领。⑤战国时期各主要大国基本都设有相职,只有楚国沿袭了春秋时代的官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未设相职。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80

版  次:1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5.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