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

作  者:(美)奥格尔维 著

译  者:闻人菁菁

出 版 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丛 书: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807069553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文学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在真实性基础上将这位伟大女性科学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为英国Greenwood出版社推出的系列人物传记中的一种,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尤符合快节奏阅读。

本传记主人公居里夫人是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元素。 
 
本书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文字生动易读。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序言

时间表

第一章 早年和教育

第二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三章 巴黎和索邦大学

第四章 皮埃尔和玛丽

第五章 镭的发现: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

第六章 悲欢无常之年:有得有失

第七章 皮埃尔死了?死了?真的死了?

第八章 丑闻!

第九章 梅开二度、余波和战争

第十章 玛丽与美国

第十一章 晚年

结束语

TOP书摘

第一章 早年和教育

1878年5月8日,病入膏盲的布罗尼斯洛娃•斯可罗多夫斯卡已然奄奄一息。她的四个孩子围绕在她的病榻前。也不知她是在1871年前的什么时候染上了肺结核。而在那时,她最小的女儿玛丽(也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玛丽•居里)年仅4岁。在当时,并没有根治肺结核的有效方法,能做的只是调养生息、药物治疗以及改善生活环境。因此布罗尼斯洛娃离开了波兰华沙,前往法国进行温泉水疗。所以,玛丽的童年中,有两年的时光是在缺失母爱的状态下度过的。玛丽的童年并不幸福,不光是因为经历了母亲身患恶疾、不治病故的打击,就算在那以前,她的家庭生活也是阴霾重重。原因主要来自政治方面。虽然波兰一度是欧洲区域的泱泱大国,但连年战事将它肢解成了三块,分别被不同国家占领统治着。斯可罗多夫斯基家的小孩是在华沙长大的,这里是沙俄的领地。虽说父亲乌拉狄斯拉夫身为波兰贵族,但也得靠薪俸为生。他供职于一所受控于俄国的政府学校,教学生数学和物理。这一身份敏感而特殊:如果想要把饭碗牢牢捧住,就得对俄国人言听计从。他要严禁学生说波兰语,当然他自己也不可以,否则他的职位立马会由俄国人顶上。沙俄警方对波兰教师的一言一行盯得死紧,一旦涉嫌谋反作乱,马上就会被踢进牢房、严惩不贷。可以这么说,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恐惧感一直笼罩在斯可罗多夫斯基家小孩的心头。
生活在恐惧不安中的孩子与那些生活在糖里蜜里的孩子在行为处事方面总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生活安康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怎么会明白担惊受怕、半饥不饱的滋味?而对于伊拉克、卢旺达、波黑、美国贫民区的孩子,这些却是家常便饭。当然人各有命,各有各的活法。玛丽•居里自始至终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祖国,然而童年的坎坷际遇,在她的一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波兰的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以来,政府运作一直处于效率低下、混乱无序、腐败猖獗的难堪局面,所以沦落到被邻国列强侵吞也不足为奇。奥地利、沙俄、普鲁士都忙不迭地扩张自家地盘,提升国力,终于在18世纪末期将波兰坐地瓜分了。在短短两年里,波兰人真正见识到了大领主拿破仑的强悍手腕。他驰骋欧洲,征战各国。在拿破仑的许多战役中,都用上了波兰军队。在击溃奥地利和普鲁士后,拿破仑建立了华沙公国,并帮助波兰人扩充军力。与此同时,沙俄也在盘算如何改造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统治下的波兰。1811年至1812年间,拿破仑进攻俄国战败,华沙公国被俄军占领,波兰人夺回主权的希望也随之灰飞烟灭。拿破仑的华沙公国从此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波兰王国,为沙俄附属国,由沙皇出任国王,作为享有自治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自己的宪法、议会、政府、军队和国库。而波兰境内的其他领土仍在普鲁士的统治下。
专制暴虐的沙俄统治当局与波兰立宪政府双方的关系一直充满敌意。波兰年轻一代有心与政府作对,酝酿着公开的反抗。1830年11月29日,动乱爆发了。波兰人负隅顽抗,但终究难敌俄国人的强大军力。1831年9月,起义被镇压。俄国人除了收回之前给波兰人的许多特权,废止宪法,遣散军队,还关闭了华沙大学,收缴其财产,而凡属可疑异端,均被驱逐出境。许多波兰领导人因此被迫流亡法国,在巴黎建起流亡公社,玛丽•居里后来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1863年又一场起义爆发了,一直持续到了1865年,但也以失败告终。与1830年的那场叛乱一样,这并不是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本来就没什么权益,被谁统治其实都一样,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此抱以无所谓的态度。牧师、职员、市民(商人)阶层、贵族以及知识分子是起义的中坚力量。1865年的惨败让波兰人放弃了试图靠武力解放波兰的信念,他们开始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进行反抗。波兰人和俄国人都在尽力争取农民阶层,以谋胜算。沙俄当局最终认识到:要想使手中的波兰长治久安,就必须笼络住农民。1864年,俄国沙皇颁布了一则法令,赋予农民公民权,将他们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但农民并不领情,相反的,他们纷纷加入了波兰起义势力。
玛丽•居里的父母就是在这种政治气候中相识相恋的。两人在1860年结为伉俪。那时候,布罗尼斯洛娃在华沙一所一流的私立女校里任校长。她出身于一户乡绅家庭,家中共有6个子女。她是长女。虽说属于地主阶级,但家里人还是得靠给人打工来维持生计。.不过,家里在女儿的教育上却毫不吝啬。布罗尼斯洛娃从华沙一所私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提拔为主任。虽然她没什么钱,但却是个美丽文雅、知书达理的知性女子,尤以音乐才华见长。乌拉狄斯拉夫也算是个下层贵族,但为波兰国内形势所累,日子也过得清贫。他在俄国圣彼得堡大学攻读理科,回到华沙后,教授数学和物理。撇开家底不丰这一点,他们的婚姻堪称“完美”。
婚后,夫妇二人搬进了布罗尼斯洛娃所在学校旁的一间公寓,在那里一住就是7年。这期间,他们生养了5个孩子:索菲(也就是索西娅,出生于1862年)、约瑟夫(出生于1863年)、布罗尼斯洛娃(是以母亲名字命名的,也就是布洛妮亚,出生于1865年)、海伦娜(也就是海拉,出生于1866年),还有最小的玛丽(生于1867年)。
后来,乌拉狄斯拉夫获得俄国人的信任,被加以擢用。他升职后的薪水不错,于是布罗尼斯洛娃辞去了工作,在家专心相夫教子。乌拉狄斯拉夫身兼二职,不仅是学校里的数学、物理教授,同时还是学监。在1868年,一家人搬离了布罗尼斯洛娃的学校公寓,迁进了乌拉狄斯拉夫所在的校区。那时玛丽尚在襁褓之中,布罗尼斯洛娃同时还得照顾其他几个孩子,而她的主要精力都扑在了索菲和约瑟夫身上。在幼女玛丽出生时,布罗尼斯洛娃被查出染上了肺结核,因此她与小女儿总是刻意保持距离,母女问从未有过搂抱亲吻。布罗尼斯洛娃觉得这是为了女儿的健康着想,但这却无意中伤害了玛丽那幼小的心灵。对小孩子来说,只有妈妈的爱抚才能令她直接感受到母爱。没有任何的身体接触,就算母亲对她和颜悦色,也无法释解小玛丽心中的疑惑。玛丽敬仰她的母亲,但每每母亲躲开她张开的双手,打发她去花园里玩,总令她觉得妈妈并不喜欢自己。童年的这些经历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玛丽成年后具有自闭的倾向。
玛丽自小颖悟绝伦。她的小女儿伊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中曾经提到过这么件事。玛丽的姐姐布洛妮亚喜欢扮老师,叫玛丽当学生,玩得煞有其事。有一次,布洛妮亚老师在布置朗读作业的时候打了结巴,4岁的玛丽耐不住性子一把抢过书本,流畅地读了下来。想不到布洛妮亚颜面尽失、恼羞成怒,当即黑下脸来。玛丽哭哭啼啼地说:自己是无心的,这不能怨她,怪只怪这句子太容易了。但是对于玛丽的心智早熟,当父母的却忧心忡忡,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件好事。他们宁可玛丽像平常的小女孩那样,搭搭积木、抱抱娃娃。
布罗尼斯洛娃病倒后,照料母亲的日常起居多落在长女索菲(即索西娅)的肩头。当时,年仅11岁的索西娅陪同布罗尼斯洛娃去了法国水疗地疗养。在那里,她既是看护也是女佣,除了洗衣,还要负责把母亲哄得开心。索西娅体质孱弱,家人一致认为泡泡硫黄澡,多多休养,对改善她的健康状况也大有裨益。、而事实上,她一心照顾母亲,并没太多时间调养自己的身体,不过一起共度的这段时光大大加深了母女间的感情。这种亲密无间和布罗尼斯洛娃对小女儿玛丽的冷淡疏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她似乎并不在意会把肺结核传染给“体弱’’的索西娅。她把索西娅送去一所法国学校念书,而索西娅也很争气地成了优等生。索西娅的学业表现令布罗尼斯洛娃非常自豪。当索西娅宣布自己在班里考了第一的时候,布罗尼斯洛娃真是大喜过望。这种反应可能和她的教师职业有关,对于布罗尼斯洛娃来说,小孩的学业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她们在温泉水疗地共度了两年,但是布罗尼斯洛娃的健康状况未见起色,于是母女俩返回了华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除,布罗尼斯洛娃重病缠身,乌拉狄斯拉夫也因为政治因素弄丢了饭碗。
……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177

版  次: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4.2807